《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九 (3)
卷之九 (3)
1. 衛生湯
補虛勞,強五臟,除煩養真,退邪熱,順血脈,緩中,安和神志,潤澤容色。常服通暢血脈,不生癰瘍,養胃益精。
當歸,白芍藥(各四兩),黃耆(八兩),甘草(炙,一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盞半,煎七分,去滓,不以時。年老,加酒半盞煎。
白話文:
這款「衛生湯」能補充身體的虛弱疲勞,強化五臟功能,消除煩躁並滋養身體本源,退除體內的邪熱,調理血脈,使中氣平和,安定心神,使面色潤澤。經常服用可保持血脈通暢,預防膿腫生成,同時能養胃並增進精氣。
所需材料為:當歸、白芍藥(各160克),黃耆(320克),甘草(經過烘烤,40克)。
將以上材料研磨成散狀。每次服用約16克,加入大約半杯的水,煎煮至剩下七分之量,過濾掉殘渣,不限定時間隨時可以服用。對於年長者,建議在煎煮時添加半杯酒。
2. 中丹
補百損,體劣少氣,善驚昏憒,上焦客熱,中脘冷痰,不能多食,心腹弦滿,脾胃氣衰,精血妄行,容色枯悴。
黃耆,白芍藥,當歸(各四兩),白茯苓,人參,桂心(各二兩),川椒(炒出汗,一兩),大附子(炮去皮臍),黃芩(各一兩,為末,薑汁和作餅)
上為末,粟米飲搜和得所,搗千杵,丸如梧子大。酒飲任下三五十丸,食前服。
白話文:
[中丹]
主要用於彌補身體各種損耗,適合身體虛弱、容易喘氣、易受驚嚇、精神渙散的人。同時針對上半身的異常發熱、胃部有寒痰導致食慾不佳、心臟與腹部常感脹滿、脾胃功能衰退、精血運行失調,導致外觀憔悴等症狀。
所需藥材為:黃耆、白芍藥、當歸各160克,白茯苓、人參、桂心各80克,川椒(需先炒至出油)40克,炮製過的大附子、黃芩各40克,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後,用薑汁攪拌成餅狀。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粟米煮的水調和到適當的濃稠度,再用力搗碎千次,製成大小如梧桐子的藥丸。每次可選擇在飯前,以酒送服30-50顆藥丸,服用數量可依個人情況調整。
3. 小丹
補勞益血,去風冷百病,諸虛不足,老人精枯神耗,女子絕傷斷緒。久服益壽延年,安寧神志魂魄,流滋氣血脈絡,開益智慧,釋散風濕,耳目聰明,筋力強壯,肌膚悅澤,氣宇泰定。
熟地黃,肉蓯蓉(酒浸,各六兩),五味子,菟絲子(酒浸,各五兩),柏子仁(別研),天門冬(去心),蛇床子(炒),覆盆子,巴戟(去心),石斛(各三兩),續斷,澤瀉,人參,山藥,遠志(去心炒焦),山茱萸,菖蒲,桂心,白茯苓,杜仲(銼炒絲斷,各二兩),天雄(炮去皮臍,一兩)煉成鍾乳粉(扶衰三兩,續老二兩,常調一兩,氣完則刪去)
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食前酒服三十丸至五十丸。忌五辛、生蔥、蕪荑、餳、鯉。虛人多起,去鍾乳,倍地黃;多忘,倍遠志、茯苓;少氣神虛,倍覆盆子;欲光澤,倍柏子仁;風虛,倍天雄;虛寒,倍桂心;小便赤濁,三倍茯苓,一倍澤瀉;吐逆,倍人參。
芎桂散,治四肢疼痛軟弱,行履不便。(方見中風門)
白話文:
【小丹】
這帖藥方主要功效在於補充體力、增進血液循環,驅除體內風寒,改善各種虛弱狀況。特別適合老年人因年邁導致的精神疲憊、精力衰退,以及女性因身體狀況導致的生理問題。長期服用能延年益壽,安定心神,促進全身氣血流通,增強智力,消除風濕,使聽覺視覺敏銳,筋骨強壯,皮膚光滑,整個人精神飽滿。
配方包含:熟地黃、肉蓯蓉(需用酒浸泡)、五味子、菟絲子(需用酒浸泡)、柏子仁(需單獨研磨)、天門冬(需去心)、蛇牀子(需炒製)、覆盆子、巴戟(需去心)、石斛、續斷、澤瀉、人參、山藥、遠志(需去心並炒至微焦)、山茱萸、菖蒲、桂心、白茯苓、杜仲(需切片炒至斷絲),以及天雄(需炮製去皮及中心部分)。鍾乳粉的用量視個人身體狀況而定,若要扶助衰弱者,可使用三兩,若要延緩衰老,則使用二兩,若平時調養,則使用一兩,當氣血充足後即可減少或停用。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以蜂蜜搓揉成梧桐籽大小的丸狀。飯前用酒送服,每次從三十丸開始,逐漸增加到五十丸。應避免食用五辛、生蔥、蕪荑、餳、鯉魚等食物。
對於體虛者,可去掉鍾乳粉,並加倍使用熟地黃;對於記憶力差者,可加倍使用遠志和茯苓;對於氣短神疲者,可加倍使用覆盆子;對於追求肌膚光澤者,可加倍使用柏子仁;對於有風濕虛弱者,可加倍使用天雄;對於體虛怕冷者,可加倍使用桂心;對於尿色赤濁者,可將茯苓的用量增加三倍,澤瀉的用量增加一倍;對於有噁心嘔吐者,可加倍使用人參。
另外,還有一個「芎桂散」的方子,專門治療四肢疼痛、無力,行走困難的問題。(此方詳情請參照中風門的介紹)
4. 藿香養胃湯
治胃虛不食,四肢痿弱,行立不能,皆由陽明虛,宗筋無所養,遂成痿躄。
藿香,白朮,白茯苓,神麯(炒),烏藥(去木),縮砂仁,薏苡仁(炒),半夏曲,人參(各半兩),蓽澄茄,甘草(炙,各三錢半)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二枚,同煎七分,去滓,不以時服。
白話文:
【藿香養胃湯】
用於治療因胃氣虛弱導致食慾不振,四肢無力,甚至難以行走站立的情況,這些症狀主要是因為陽明經脈虛弱,無法滋養肌肉筋骨,進而形成肢體無力的病態。
藥方成分包括:藿香、白朮、白茯苓、炒神麯、去掉木心的烏藥、縮砂仁、炒薏苡仁、半夏曲、人參(以上各半兩)、蓽澄茄、炙甘草(以上各三錢半)。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一盞半的水,配上五片生薑和兩枚棗子,一同煎煮至剩下七分水量,濾去藥渣,隨時可服用。
5. 失血敘論
夫血猶水也,水由地中行,百川皆理,則無壅決之虞;血之周流於人身榮經府俞,外不為四氣所傷,內不為七情所郁,自然順適。萬一微爽節宣,必至壅閉,故血不得循經流注,榮養百脈,或泣或散,或下而亡反,或逆而上溢,乃有吐、衄、便、利、汗、痰諸證生焉。十種走失,無重於斯,隨證別之,乃可施治。
白話文:
[關於失血的討論]
血液就像水一樣,水在地底下流動,所有的河流都有其道理,就不會有泛濫或阻塞的顧慮;血液在人體內循環,流經各個經絡和穴位,外部不會被四季氣候所傷害,內部也不會被情緒所鬱結,自然流暢舒適。然而一旦稍微失調,必然導致堵塞,因此血液無法順著經絡流動,滋養全身的脈絡,可能會凝滯,也可能會散逸,可能向下流失無法迴流,也可能逆向向上溢出,於是出現嘔血、鼻血、大便出血、出汗過多、咳痰等症狀。十種血液流失的情況,沒有比這個更嚴重的,必須根據不同的症狀分別判斷,才能進行治療。
6. 外因衄血證治
病者因傷風寒暑濕,流傳經絡,陰陽相勝,故血得寒則凝泣,得熱則淖溢,各隨臟腑經絡湧泄於清氣道中,衄出一升一斗者,皆外所因。治之各有方。
白話文:
病人因為受到風、寒、暑、濕的侵襲,這些外邪在體內經絡中傳播,導致身體內的陰陽失衡。當血液遇到寒冷會變得凝滯,遇到熱度則會過度流動,隨著這種失調,血液會從各臟腑和經絡湧出至氣道中,造成鼻血大量流出,甚至可能達到一升或一斗的量,這都是由外部環境因素所導致的問題。對於這種情況的治療,都有相應的藥方和方法來處理。
7. 桂枝栝蔞根湯
治傷風汗下不解,鬱於經絡,隨氣湧泄,衄出清血;或清氣道閉,流入胃管,吐出清血,遇寒泣之,色必瘀黑者。
桂心,白芍藥,栝蔞根,甘草(炙),川芎(各等分)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服。頭痛加石膏。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受風邪後發汗或使用下法但病症仍未解除,邪氣鬱結在經絡中,隨著氣血運行而引發鼻出血,流出的是清澈的血液;或者清氣通道受阻,血液逆流進入胃部,從口中吐出清澈的血液,若遇到寒冷,血液凝滯,顏色會變成暗黑色的情況。
所需藥材有:桂心、白芍藥、栝蔞根、炙甘草、川芎(這些藥材需用同等份量)。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散劑。每次服用時取四大錢的藥粉,加入一盞半的水,再放入三片薑和一枚大棗,煮至剩下七分水量,然後濾掉藥渣服用。如果伴有頭痛,可在煎煮時加入石膏。
8. 麻黃升麻湯
治傷寒發熱,解利不行,血隨氣壅,世謂紅汗者是也。
麻黃(去節湯,二兩半),升麻(一兩一分),黃芩,芍藥,甘草(生),石膏(煅),茯苓(各一兩)
上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煎七分,去滓熱服,微汗解。
白話文:
[麻黃升麻湯]用於治療感冒發燒,身體無法正常排汗,導致血液循環不順,氣血瘀滯,也就是俗稱的紅汗症狀。
所需藥材及其份量為:麻黃(去除結節,用水煮過,用量為二兩半),升麻(一兩一分),黃芩,芍藥,甘草(未經炒製),石膏(煅燒過),茯苓(以上四種藥材各一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混合。每次服用時取四大錢的藥粉,加入一盞半的水,再放入三片薑,煎至剩下七分水量後,濾掉藥渣趁熱飲用,微微出汗即可達到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