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 (1)

1. 胸痞證治

病者心下堅,滿痞急痛,肌中苦痹,緩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手不得犯,胸中愊愊中而滿,短氣,咳唾引痛,咽塞不利,習習如癢,喉中乾燥,時欲吐嘔,煩悶,白汗時出,痛引徹背;不治,則數日殺人,病名胸痞。由下虛極,氣上控膈使然,其脈陽微陰結。

白話文:

患者症狀:

  • 胸口硬脹,脹痛劇烈
  • 肌肉刺痛,活動受限
  • 胸前皮膚疼痛,碰觸加劇
  • 胸中脹滿,喘不過氣,咳嗽或吐痰引發胸痛
  • 咽部阻塞,吞嚥困難,有喉嚨發癢感
  • 喉嚨乾澀,偶爾伴有嘔吐感
  • 內心煩悶,時而出現白汗
  • 胸痛延伸到背部

**病名:**胸痞

病因: 下焦虛弱,氣血上逆,壓迫橫膈所致。

脈象: 陽脈微弱,陰脈鬱結。

2. 栝蔞丸

治胸痞,胸中痛徹背,氣塞,喘息咳喘,心腹痞悶。

栝蔞(去瓤取子,炒香熟,留皮與瓤別用),枳殼(麩炒去瓤,各等分)

白話文:

治療胸悶、胸痛徹背、氣滯、喘息、咳嗽等症狀,使用栝蔞(去籽炒香,保留果皮和果肉另用)、枳殼(麩炒去籽,各等量)。

上二味,為細末,先取栝蔞皮瓤研末,水熬成膏,和二物末為丸,如梧子大。熱熟水下二十五丸,日二,食後服。

白話文:

把栝蔞皮和瓤搗成細末,先取栝蔞皮和瓤研成細粉,加水熬成膏狀,再與另外兩種藥物的細末混合做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用熱的白開水送服 25 丸,每天兩次,飯後服用。

3. 橘皮生薑湯

治胸痞,胸中噫塞,愊愊如滿,習習如癢,喉中澀,咳唾燥沫。

白話文:

治療胸悶、胸中感覺阻塞、有壓迫感如同滿脹、感覺像瘙癢、喉嚨澀、咳嗽並伴有幹泡沫。

橘皮(一兩),枳實(麩炒去瓤,二錢),生薑(半兩)

上為銼散。分二服,水二盞,煎七分,為一服,去滓,食前服。

白話文:

橘子皮(6克),枳實(炒熟、去瓤,3克),生薑(9克)

4. 梔子湯

治胸痞切痛方。(此方與倉卒散煮制不同,故別出之)

梔子(二兩,燒存性),附子(炮,三兩)

白話文:

這是另一個治療胸悶劇烈疼痛的方劑。(這個方劑與倉卒散的製備方法不同,因此單獨列出)

  • 使用梔子(兩兩,燒成炭狀)、附子(炮製,三兩)

上為銼散。每服三錢,水一大盞,薤白三寸,同煎至五分,食前溫服。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上一大杯水,再加入三寸長的蔥白一起煎煮,直到液體剩餘五分之一。在飯前溫熱服用。

5. 健忘證治

脾主意與思,意者記所往事,思則兼心之所為也。故論云,言心未必是思,言思則必是心,破外人議思心同時,理甚明也。今脾受病,則意舍不清,心神不寧,使人健忘,盡心力思量不來者是也。或曰:常常喜忘,故謂之健忘,二者通治。

白話文:

脾主掌記憶和思考。記憶是指記錄過去的事情,而思考則包含了心理活動。所以古籍說,說到心不一定指思考,但說到思考一定涉及心,這破除了外人的爭論,認為思考和心是同時的,這個道理很明白。現在如果脾臟有病,就會導致記憶力減退,精神恍惚,令人健忘,即使費盡心力去想也想不起來。有人說:經常健忘,所以稱為健忘,兩種情況可以一起治療。

6. 小定志丸

治心氣不定,五臟不足,甚者憂憂愁愁不樂,忽忽喜忘,朝瘥暮劇,暮瘥朝發;及因事有所大驚,夢寐不祥,登高涉險,致神魂不安,驚悸恐怯。

白話文:

治療心氣不穩定,五臟功能不足,嚴重者會憂慮煩悶不開心,健忘恍惚,早上緩解晚上加重,晚上緩解早上發作;以及因事情受到很大驚嚇,做噩夢,爬高涉險,導致精神不安,受到驚嚇、恐懼膽怯。

菖蒲(炒),遠志(去心,薑汁淹,各二兩),茯苓,茯神,人參(各三兩),辰砂(為衣)

白話文:

菖蒲(炒),遠志(去心,用薑汁浸泡,各二兩),茯苓,茯神,人參(各三兩),辰砂(作為藥引子)

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一方,去茯神,名開心散,飲服二錢匕,不以時。

白話文:

上為粉末,用蜂蜜製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 50 粒藥丸,用米湯送服。另有一種方法,去除茯神,稱為開心散,每次服用二錢匙,不限時間服用。

7. 菖蒲益智丸

治喜忘恍惚。破積聚,止痛,安神定志,聰明耳目。

白話文:

來治療健忘恍惚。這個方劑還可以消散積聚、止痛、安定心神、提神醒腦。

菖蒲(炒),遠志(去心,薑汁淹,炒),人參,桔梗(炒),牛膝(酒浸,各一兩一分),桂心三分),茯苓(一兩三分),附子(炮去皮臍,一兩)

上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米湯下,食前服。

白話文:

菖蒲(炒過)、遠志(去心、用薑汁醃漬、炒過)、人參、桔梗(炒過)、牛膝(用酒浸泡,各一兩一分)、桂心(三分)、茯苓(一兩三分)、附子(炮製過,去掉皮和肚臍,一兩)

8. 虛煩證治

虛煩者,方論中所謂心虛煩悶是也。大抵陰虛生內熱,陽盛生外熱,外熱曰燥,內熱曰煩,此不分而分也。傷寒大病不復常,霍亂吐瀉之後,皆使人心虛煩悶,婦人產蓐,多有此病。其證內煩,身不覺熱,頭目昏疼,口乾咽燥,不渴,清清不寐,皆虛煩也。方例有虛煩近傷寒之說,不可不辨。

白話文:

虛煩:是指方論中所說的內心感到虛弱浮躁的情形。一般來說,陰虛會產生內熱,陽盛會產生外熱。外熱稱為燥熱,內熱稱為煩躁,雖然可以區分,但實際上並沒有完全分開。傷寒大病後沒有恢復正常,霍亂嘔吐腹瀉之後,都會使人心虛煩悶。婦女生產後,常有這種病症。病證表現為內心煩悶,身體不覺得發熱,頭暈眼痛,口乾咽燥,但沒有口渴的感覺,頭腦清醒難以入睡,這些都是虛煩的表現。方例中有「虛煩近傷寒」的說法,這一點需要辨析。

又平人自汗,小便頻並,遺泄白濁,皆憂煩過度之所致。傷寒屬外因,憂煩屬內因,霍亂兼不內外因,學者當辨析而調治。

白話文:

一般普通人如果經常出汗、尿頻、漏出白色液體,都是因為憂鬱煩惱過度所造成的。傷寒屬於外因,憂鬱煩惱屬於內因,霍亂同時包含內外因,學者應該分別辨明原因後再進行治療。

9. 淡竹茹湯

治心虛煩悶,頭疼短氣,內熱不解,心中悶亂;及婦人產後心虛驚悸,煩悶欲絕。

白話文:

適用於心虛煩悶、頭痛氣短、內熱不退、心中煩亂;以及產後婦女心虛驚悸、煩悶欲絕。

麥門冬(去心),小麥(各二兩半),甘草(炙,一兩),人參,白茯苓(各一兩半),半夏(湯洗七次,二兩)

白話文:

麥門冬(去除中心部分),小麥(各二兩半),炙甘草(一兩),人參,白茯苓(各一兩半),半夏(用熱水洗七次,二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二盞,姜七片,棗三枚,淡竹茹一塊如指大,煎七分,去滓,食前服。虛勞煩悶,尤宜服之。

白話文:

上面所列為銼散。每次服用四錢,加水兩碗,生薑七片,紅棗三枚,淡竹茹一塊(約一指大),煎煮後剩餘七分,去除渣滓,於飯前服用。體虛疲乏、煩悶情緒者,尤其適合服用。

10. 溫膽湯

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此藥主之。又治驚悸。

白話文:

對於大病後虛煩不能入眠也有療效,這是因爲膽寒所致。同時也用於治療驚悸。

半夏(湯洗七次),竹茹,枳實(麩炒,去瓤,各二兩),陳皮(三兩),甘草(一兩,炙),茯苓(一兩半)

白話文:

半夏(用湯洗七次) 竹茹 枳實(用麥麩炒熟,去瓤,各二兩) 陳皮(三兩) 炙甘草(一兩) 茯苓(一兩半)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白話文:

上述藥方為粉末狀。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盞半(大約250~350毫升),配上五片薑和一顆紅棗,煎煮至剩下七分之一,取出藥液,去除渣滓,在進食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