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五 (5)
卷之五 (5)
1. 君火論
五行各一,唯火有二者,乃君相之不同。相火則麗於五行,人之日用者是也;至於君火,乃二氣之本源,萬物之所資始。人之初生,必投生於父精母血之中而成形。精屬腎,腎屬水,故天一而生水;血屬心,心屬火,故地二而生火;識為玄,玄屬水,故天三而生木,乃太一含三引六之義也。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之數也。
則知精血乃財成於識,以識動則暖,靜則息,靜息無象,暖觸可知。故命此暖識以為君火,正《內典》所謂暖識息三連持壽命者是也。然其所以謂之君者,以不行炎暑,象君之德;萬物資始,象君之化;位居少陽,象君之政;神明出入,象君之令。故君亦天也,天亦君也。乾以元亨利貞而運行於其上,君以德化政令而輔成於其下。
天道順序,則生長化收藏,不失其時;君道助順,故進退存亡,不失其正,其實皆一理也。成象取法,雖主配於心腎,推而明之,一點精明,無物不備。是宜君火之用,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與萬物俱生,而無所間斷也。醫者苟不明此,皆墮於術數伎藝,與夫瞽史之用易,拘拘於卜筮休咎之中。
吾見其大蔽聖人之道,未聞有益於天下後世也。悲夫!
白話文:
[君火理論]
在五行學說中,各元素都是單一的,唯有火有兩種,這是因為有君火和相火之分。相火與五行相關,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火;而君火則是陰陽二氣的根本來源,萬物的起源都依賴於它。
人的生命開始於父母的精血之中。精屬於腎,腎又屬水,所以根據天地生成的原則,天一生水;血屬於心,心又屬火,所以地二生火;識則為玄妙之物,玄又屬水,因此天三生木,這符合太一包含三引六的哲學意義。這也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數學原理。
由此可見,精血是由識來孕育,當識活動時會產生溫暖,靜止時則安息,靜息時沒有具體形象,但溫暖可以感知。因此,這種溫暖的識被稱為君火,正如古書《內典》所描述的暖、識、息三者維繫著生命的說法。之所以稱之為君,是因為它不像一般的火會帶來酷熱,而是像君主一樣具有包容萬物的德性;萬物由它開始生長,象徵著君主的教化;它的位置在少陽的位置,象徵著君主的統治;神明的進出,象徵著君主的命令。因此,君就是天,天就是君。乾代表元亨利貞,運行在上方;君則以德化政令,輔佐下方。
當自然界的規律順序運行,萬物的生長、變化、收藏都能適時進行;君主遵循這個道理,進退存亡都不失其正道,其實這都是同一個道理。從心和腎的角度來看,雖然君火主要與它們有關,但如果進一步理解,一點點精華和智慧,無所不包。因此,君火的作用,上可通達明亮的天空,下可深入幽暗的深處,與萬物一同生長,沒有任何間斷。
如果醫生不明白這個道理,就會陷入技藝和數學的侷限,就像盲人和歷史學者解讀易經,只侷限於占卜吉凶的範疇。
我看到這樣做大大背離了聖人的道理,從未聽說對天下後世有什麼好處。真是令人悲傷!
2. 五運論
夫五運六氣,乃天地陰陽運行升降之常道也。五運流行,有太過不及之異;六氣升降,則有逆從勝復之差。凡不合於德化政令者,則為變眚,皆能病人。故《經》云:六經波盪,五氣傾移。太過不及,專勝兼併。所謂治化,人應之也,或遇變眚,聿興災沴,因郁發以亂其真常,不德而致折復,隨人臟氣虛實而為病者,謂之時氣。與夫感冒中傷,天行疫沴,顯然不同。
前哲知夫天地有餘不足違戾之氣,還以天地所生德味而平治之。經論昭然,人鮮留意,恐成湮沒,故敘而紀之。
白話文:
【五運論】
關於五運六氣,這是天地間陰陽運作升遷的基本法則。五運循環,會出現過度或是不足的情況;六氣升降,則會有順逆、勝負的變化。但凡不符合自然規律和秩序的,就會形成異常,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因此古書上說:六經的運作如波浪般起伏,五氣的傾斜轉移。過度或不足,專門勝過並吞併其它。我們所說的治理和教化,是人們對這些自然規律的反應,偶爾遇到異常,便會引發災害,這就導致了原本平和的狀態被擾亂,如果缺乏道德修養,就會導致反覆的疾病,根據每個人臟腑氣血的虛實情況,這種由時節引起的疾病,我們稱之為「時氣」。它與普通的風寒感冒,或是大環境下的疫情,是截然不同的。
先賢們瞭解天地間存在著過剩或不足,以及違反自然規律的氣象,他們利用天地間生成的各種藥材來調理這些失衡。這些理論在古籍中記載得十分清楚,但人們卻很少去深入研究,我擔心這些寶貴的知識會漸漸被遺忘,所以特地整理記載下來。
3. 五運時氣民病證治
凡遇六壬年,發生之紀,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減體重,煩冤腸鳴,脅支滿;甚則忽忽善怒,眩冒癲疾。為金所復,則反脅痛而吐,甚則衝陽絕者死。
白話文:
凡是遇到六壬年,這一年木氣過盛,風氣肆虐,導致脾土受到侵害。百姓容易出現急性腹瀉、食慾下降、身體沉重、胸悶腸鳴、脅肋部脹滿等症狀;嚴重的話,可能會出現心情煩躁易怒、頭暈目眩,甚至精神錯亂的疾病。如果被金氣反剋,那麼會出現脅肋疼痛和嘔吐的症狀,更嚴重的情況下,如果足陽明胃經脈氣完全斷絕,就會導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