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八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11)

1. 沉香散

治五噎五膈,胸中久寒,諸氣結聚,嘔逆噎塞,食飲不化,結氣不消。常服寬氣通噎,寬中進食。

白朮,茯苓(各半兩),木通,當歸,橘皮,青皮,大腹子,大腹皮,檳榔,芍藥(各一兩),甘草(炙,一兩半,白芷(三兩),紫蘇葉(四兩),枳殼(麩炒去瓤取,三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空腹溫服。

白話文:

這份處方名為「沉香散」,主要用於治療五種噎塞、五種隔膜不暢的病症,以及長期胸中的寒氣,各種氣滯凝結的問題,如噁心反胃、吞嚥困難、飲食消化不良、氣結不消等症狀。經常服用能幫助寬鬆氣機、通順噎塞,舒緩胸中不適,並促進食慾。

藥方成分包括:白朮、茯苓(各15克),木通、當歸、橘皮、青皮、大腹子、大腹皮、檳榔、芍藥(各30克),甘草(炒至微黃,45克),白芷(90克),紫蘇葉(120克),枳殼(麩炒去瓤,只取果皮,90克)。

製作方法是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時取6克,加入一杯水,再放入三片薑和一顆棗,煮至剩七分滿,應在空腹時溫熱服用。

2. 嘉禾散

治中滿下虛,五噎五膈,脾胃不和,胸膈痞悶,脅肋脹滿,心腹刺痛,不思飲食,如中焦虛痞,不任攻擊,臟腑虛寒,不受峻補;或因病氣衰,不復常,稟受怯弱,不能多食,尤宜服之。

枇杷葉(去毛,薑汁塗炙),薏苡仁(微炒),縮砂仁,人參,茯苓(各一兩),石斛(細銼,用酒拌和,微炒),大腹子(微炒),沉香,木香,藿香,杜仲(去皮,姜酒塗炙微焦),隨風子(如無,陳緊小訶子代,各三分),谷糵(微炒),白豆蔻,五味子(微炒),桑白皮,丁香,檳榔,青皮(各半兩),半夏餅(炙黃),神麯(各一分),甘草(炙,兩半),陳皮(三分),白朮(炒,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三枚,煎至七分,溫服,不計時。五噎,入乾柿一枚同煎,十服見效;膈氣吐逆,羸困,入薤白三寸、棗五枚同煎。

白話文:

這份處方名為「嘉禾散」,主要用於治療中焦脾胃虛弱,下焦腎氣不足,導致的消化道問題,包括各種吞嚥困難、消化不良、胃腸脹氣、胸口悶痛、肋側脹滿、心腹刺痛以及食慾不振等症狀。特別適合那些脾胃虛弱,無法承受強烈攻伐治療,或是臟腑虛寒,不宜使用劇烈補藥的人羣;或者因為生病後體質衰弱,恢復緩慢,體質本就虛弱,無法大量進食者,更適合服用此方。

藥材組成包括:枇杷葉(去絨毛,薑汁塗抹後烘烤)、薏苡仁(輕微炒製)、砂仁、人參、茯苓(各一兩)、石斛(切細,用酒拌勻後輕微炒製)、大腹子(輕微炒製)、沉香、木香、藿香、杜仲(去皮,薑酒塗抹後烘烤至微焦)、隨風子(若無法取得,可用老陳的小訶子替代,各三分)、麥芽(輕微炒製)、白豆蔻、五味子(輕微炒製)、桑白皮、丁香、檳榔、青皮(各半兩)、半夏餅(烘烤至金黃色)、神麴(各一分)、甘草(烘烤,兩半)、陳皮(三分)、白朮(炒製,二兩)。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加入一杯水,搭配三片生薑,三顆棗子,煮沸至剩七分水量,溫熱服用,不限時間。對於吞嚥困難的患者,可加入一顆乾柿一同煎煮,服用十次即見效果;對於有嘔吐、體力衰弱的膈氣患者,可加入三寸薤白、五顆棗子一同煎煮。

3. 鹽津丸

治五瘧八痞。

獨頭蒜(不拘多少,每個開七竅,入去皮江子七粒,濕紙裹煨,研為膏,非大蒜也),丁香橘紅,木香,蓽茇,胡椒

上等分為末,用蒜膏為丸,如梧子大。先嚼鹽少許,令生津液,乾嚥二粒,漸加至三五丸,臨臥服。

《廣五行記》永徽中,有僧維則病噎不能食,語弟子曰:吾死之後,便可開吾胸喉,視有何物。言絕而卒。弟子果開視胸中,得一物,形似魚而有兩頭,遍體皆有肉鱗。弟子置器中,跳躍不止,戲以諸味,皆隨化盡。時夏中藍盛作澱。有一僧以澱置器中,此蟲遂繞器中走,須臾化為水。此乃生瘕,非五噎比。後人因以藍治噎,誤矣。

白話文:

【鹽津丸】

這帖藥方是用來治療各種型態的瘧疾以及消化不良。

所需材料有:單頭蒜(數量不限,但每個蒜頭需開七孔,然後放入去了皮的花椒七粒,再用濕紙包起來烘烤,最後研磨成膏狀,注意這不是一般的大蒜)、丁香、陳皮、木香、蓽茇、胡椒。

以上所有材料等量磨成粉末,再加入之前製備的蒜膏做成藥丸,大小約像梧桐子。服用方法是先咀嚼一點鹽,讓口中產生唾液,然後乾吞兩粒藥丸,漸漸增加到三到五粒,最好在睡前服用。

根據《廣五行記》中的記載,在唐朝永徽年間,有位名叫維則的和尚因為食道阻塞無法進食。他告訴他的弟子們在他死後,可以剖開他的胸腔和喉嚨看看裡面有什麼東西。他去世後,弟子們照著他的指示打開他的胸腔,發現了一個形狀像魚且有兩個頭的東西,全身覆蓋著類似魚鱗的肉質。弟子們把這個東西放在容器裡,它竟然還會活蹦亂跳,當他們試著放入各種食物,那些食物都被這個東西消化了。當時正值夏天,藍草茂盛,一個和尚把藍草汁放入容器中,這個怪物就開始繞著容器跑,不久後就融化成水了。由此可知,這是一種活的寄生蟲造成的病症,並非一般的食道阻塞。後來有人因此使用藍草來治療食道阻塞,這是錯誤的治療方式。

4. 五膈證治

病有五膈者,胸中氣結,津液不通,飲食不下,羸瘦短氣,名憂膈;中脘實滿,噎則醋心,飲食不消,大便不利,名曰思膈;胸脅逆滿,噎塞不通,嘔則筋急,惡聞食臭,名曰怒膈;五心煩熱,口舌生瘡,四肢倦重,身常發熱,胸痹引背,不能多食,名曰喜膈;心腹脹滿,咳嗽氣逆,腹下若冷,雷鳴繞臍,痛不能食,名曰恐膈。

此皆五情失度,動氣傷神,致陰陽不和,結於胸膈之間,病在膻中之下,故名五膈;若在咽嗌,即名五噎。治之,五病同法。

白話文:

有五種疾病被稱為五膈,其病症如下:胸中的氣血凝結,導致津液無法流通,飲食難以下嚥,身體變得消瘦且呼吸短促,這種情況被稱為憂膈;上腹部感覺飽脹,吞嚥時會感到胸口灼熱,飲食消化不良,大便不通暢,這種情況被稱為思膈;胸部和側腹部有漲滿感,吞嚥困難,嘔吐時感到肌肉緊繃,不願聞食物的氣味,這種情況被稱為怒膈;手掌、腳掌及胸口感到煩熱,口舌長出潰瘍,四肢疲憊無力,身體持續發熱,胸痛連帶背部,無法大量進食,這種情況被稱為喜膈;心臟和腹部有脹滿感,咳嗽伴隨呼吸困難,下腹部感覺冰冷,腸胃鳴叫聲如雷,疼痛到無法進食,這種情況被稱為恐膈。

這些病症都是由於五種情緒(喜、怒、憂、思、恐)過度,影響了氣血,傷害了精神,導致陰陽失調,在胸膈之間形成了結塊,因為病變部位在膻中穴下方,所以被命名為五膈;如果病變部位在咽喉部位,就會被稱為五噎。治療這些病,原則上採用相同的方法。

5. 五膈丸

治憂恚思慮,膈塞不通,及食冷物即發,其病苦心痛,不得氣息,引背痛如刺,心下堅大如粉絮,緊痛欲吐,吐即瘥,食飲不下;甚者手足冷,短氣;或上氣喘急嘔逆,悉主之。

麥門冬(去心),甘草(炙,各五兩),人參(四兩),川椒(炒出汗),遠志(去心炒),細辛(去苗),桂心(各三兩),乾薑(炮,二兩),附子(炮,一兩)

上為末,蜜丸,彈子大。含化,日三夜二。胸中當熱,七日愈;亦可丸如梧子大,米湯下二三十丸。《延年方》夏加麥門冬、甘草、人參各一兩。《經心錄》以吳茱萸代桂,治遇寒冷則心痛,咽中有物,吐不出,咽不入,食飲減少,並可服之,不拘時候。

白話文:

【五膈丸】

主治因憂鬱憤怒或過度思慮導致的胸膈堵塞不暢,以及食用冷食後病症加重。症狀包括劇烈的心痛,呼吸困難,背部像被針刺般疼痛,心窩處硬塊如棉絮大小,胸部緊繃疼痛有嘔吐感,嘔吐後病情會減輕,飲食難以下嚥;嚴重者手腳冰冷,呼吸短促。或有上氣喘急、噁心嘔吐的症狀,都能使用此藥。

藥材成分包含麥門冬(去心)、甘草(炙)、人參(各五兩)、川椒(炒至出汗)、遠志(去心炒)、細辛(去苗)、桂心(各三兩)、乾薑(炮,二兩)、附子(炮,一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彈珠大小的藥丸。每日服用三次,夜間服用兩次,讓藥丸在口中溶解。服用後胸中會感到溫暖,七天後病情會有所改善。也可以將藥丸做成梧桐籽大小,每次服用二三十粒,以米湯送服。根據《延年方》,夏季可以增加麥門冬、甘草、人參各一兩。而《經心錄》中提到,可以使用吳茱萸代替桂心,對於遇冷即心痛,咽喉有異物感,吞不下去也吐不出來,飲食量減少的情況,都可以隨時服用此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