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八

2. 內所因論

夫臟腑合手足三陰三陽為十二經,各有所主,故為十二官。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脾者,諫議之官,公正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腸者,傳送之官,變化出焉;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故五臟為陰,六腑為陽,此十二官不得相失者,正由陰陽消息盈虛。

當隨四序而調養之,不可使其偏勝,偏勝則偏復,偏復則偏害,勝克流變,則真病生焉。夫陰陽虛實者,乃臟腑更相勝復也。若其子母相感,則母虛能令子虛,子實能令母實。《經》曰:實則瀉其母,虛則補其子。如肝實則瀉腎,肝虛則補心,如百姓足,君孰與不足,此經之本意也,《難經》則反是,及觀《金匱》之論,其得為多。

肝虛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制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盛,心火盛則肺金受制,肝氣乃舒,肝氣舒則肝病自愈,此補子之意也。肝虛則用此,實則反之。《千金》亦云:肝虛當補心,心旺則感於肝,皆此類也。此正本藏十二官冷熱盈虛而為病,非外感淫邪,及故為背理者之比。

然內所因惟屬七情交錯,愛惡相勝而為病,能推而明之,此約而不濫,學者宜留神焉。

白話文:

內容如下:

人體的臟腑配合手足的三陰三陽,共構成十二條經絡,每條經絡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因此被稱為十二官。心臟是君主之官,負責精神活動;肺是相傅之官,負責治理和節奏;肝是將軍之官,負責策略和思考;脾是諫議之官,負責公正;腎是作強之官,負責技巧和能力;膽是中正之官,負責決策;膻中是臣使之官,負責快樂和愉悅;小腸是受盛之官,負責消化食物;大腸是傳送之官,負責轉化和排泄;胃是倉廩之官,負責儲存和提供五味;三焦是決瀆之官,負責水液的運行;膀胱是州都之官,負責儲存津液,氣血運行正常才能將其排出。

因此,五臟屬陰,六腑屬陽,這十二官不能失去平衡,因為它們代表了陰陽的消長和盈虗。

我們應隨四季變化來調整和養護這些器官,不能讓其中任何一個過度強勢。如果有一個過度強勢,那麼其它的就會相對衰弱,這種不平衡會導致疾病產生。陰陽虛實的平衡,是臟腑之間相互抑制和恢復的結果。如果子臟或母臟相互影響,母臟虛弱會導致子臟虛弱,子臟實壯會導致母臟實壯。

例如,如果肝臟功能過強,可以通過抑制腎臟來調節;如果肝臟功能過弱,則可以通過增強心臟來補充。如果百姓富足,君主怎麼可能不富足?這正是經典理論的本意。在《難經》中,理論則相反,但在《金匱要略》中,大多數理論都是正確的。

對於肝臟虛弱的情況,可以使用酸性藥物進行補充,同時使用焦苦藥物輔助,再使用甘味藥物來增強。酸性藥物進入肝臟,焦苦藥物進入心臟,甘味藥物進入脾臟。脾臟能抑制腎臟,如果腎氣過弱,水分就不能正常運行;水分不能正常運行,心火就會過旺;心火過旺,肺臟就會受到抑制;這樣一來,肝氣就能得到舒緩,肝病自然痊癒。這就是補子的意思。對於肝臟虛弱的情況,可以使用這種方法,但如果肝臟功能過強,則應該採取相反的方法。《千金方》也說,如果肝臟虛弱,應該補充心臟,心臟強壯後,就會對肝臟產生正面影響。這些都是同樣的道理。

這些理論主要針對的是十二官的冷熱盈虛導致的疾病,而不是外感邪氣或其他違反常理的疾病。

然而,內部因素通常是由七情交錯和愛惡相剋導致的疾病。如果能夠深入理解這些理論,就能夠精確地診斷和治療疾病,學習者應該仔細研究這些理論。

3. 內所因治說

論云,治傷寒有法,醫雜病有方。方即義方,法即法令。外病用法令,猶奸邪外擾,非刑不除;內病用義方,猶父子兄弟不足,以禮格之而已。故內外之治,由是而分。外邪難辨,當以例明;內證易知,只敘方證,學者不可不審。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在醫治傷寒上有所謂的方法,在治療雜病上有所謂的方劑。方劑指的是義理上的處置方式,方法則指的是必須遵守的規則。對於外部疾病,我們運用規則來治理,這就像外界的奸邪之人擾亂秩序,若不施以法律懲罰便無法根除;對於內部疾病,我們則使用義理的方劑,這就像家庭中的父子、兄弟間發生問題,只要用禮節來調和即可。因此,對於內部和外部疾病的治療方式,從此區別開來。外部的病因比較難以辨識,我們應該透過例子來說明;而內部的症狀則相對容易瞭解,只需要敘述方劑和病症的關係即可,這是學習醫術的人必須要清楚的。」

4. 肝膽經虛實寒熱證治

5. 瀉肝湯

治肝實熱,陽氣伏邪,脅痛,忿忿悲怒,發熱喘逆滿悶,目痛視物不明,狂悸非意而言,乍寬乍急,所作反常。

前胡(去苗),柴胡,秦皮(去粗皮),細辛(去苗),梔子仁,黃芩,升麻,蕤仁,決明子(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兩盞,苦竹葉、車前葉各五片,煎至盞半,納藥再煎至八分,去滓,入芒硝一錢匕,煎熔,不以時服。

白話文:

[瀉肝湯]適用於治療肝臟實火過盛,陽氣被邪氣壓抑的情況,症狀包括脅肋疼痛,情緒容易憤怒悲傷,發燒,呼吸急促,胸悶,眼睛疼痛,視力模糊,精神狀態狂躁,有時會說些不合邏輯的話,情緒忽高忽低,行為表現異常。

所需藥材為:前胡(去掉根莖部分)、柴胡、秦皮(去掉粗糙外皮)、細辛(去掉根莖部分)、梔子仁、黃芩、升麻、蕤仁、決明子(以上藥材份量相同)。

將上述藥材研磨混合。每次服用時取四錢,加入兩碗水,再放入五片苦竹葉和五片車前葉,煎煮至剩下一碗半水量,然後將藥材過濾掉,再加入一錢芒硝,煎煮至完全溶解,不拘時間隨時服用。

6. 瀉膽湯

治膽實熱,反洒洒惡寒,腹中氣滿,脅下硬,口苦咽乾,頭痛,不欲食。

半夏(三兩,湯洗去滑),生地黃(五兩),酸棗仁(二兩半),黃芩(一兩),遠志(去心,薑汁合炒)茯苓(各二兩),甘草(炙,一兩)

上銼散。長流水一斗,糯米一升,煮蟹眼沸,揚二三千遍,澄清,每用二盞,抄藥四錢匕,姜七片,煎七分,去滓,不以時服。

白話文:

[瀉膽湯]適用於治療膽囊有實熱的情況,症狀包含忽冷忽熱、感覺惡寒,腹部感到脹氣,兩側肋骨下方感覺硬邦邦的,口中苦澀、咽喉乾燥,頭痛,以及沒有胃口。

藥材成分包括:半夏(三兩,先用熱水清洗去除其滑膩感)、生地黃(五兩)、酸棗仁(二兩半)、黃芩(一兩)、遠志(去掉心部,和薑汁一起炒)、茯苓(二兩)、甘草(炙過,一兩)。

將上述藥材切碎混合。取十公升的長流清水,加入一公升的糯米,煮至水沸騰如螃蟹眼睛般的泡泡,然後反覆攪拌二三千次,待水澄清後,每次取兩杯,約四錢的藥材,加上七片薑,煎至剩七分,濾掉渣滓,不拘時間服用。

7. 補肝湯

治肝虛寒,兩脅滿,筋急,不得太息,寒熱腹滿,不欲飲食,悒悒不樂,四肢冷,發搶,心腹痛,目視䀮䀮;或左脅偏痛,筋痿腳弱。及治婦人心痛乳癰,膝熱消渴,爪甲枯,口面青。

山茱萸,甘草(炙),桂心(各一兩),細辛(去苗),茯苓,桃仁(麩炒,去皮尖),柏子仁,防風(各二兩),川烏頭(炮去皮臍,半兩)

上銼散。每服四大錢,水盞半,姜五片,棗三枚,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

白話文:

【補肝湯】

這帖藥方適用於肝臟虛弱且受寒的狀況,症狀包含兩側脅部有飽脹感,肌肉緊繃,深呼吸困難,身體時冷時熱,腹部脹滿,食慾不佳,情緒低落,四肢冰冷,頭髮乾枯,心臟與腹部疼痛,視力模糊。也可能出現左側脅部劇烈疼痛,肌肉無力,腳部乏力,以及婦女心臟疼痛、乳房炎、膝蓋熱痛、口渴、指甲乾枯、臉色蒼白等症狀。

藥方成分如下:山茱萸、炙甘草、桂心各一兩,細辛(去除根莖部分)、茯苓、炒桃仁(去皮尖)、柏子仁、防風各二兩,炮製過的川烏頭半兩。

製作方式為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每次服用時取四大錢藥材,加半碗水,五片薑,三枚棗,煮沸後轉小火煮至剩七分水量,濾掉藥渣,在空腹時服用。

8. 溫膽湯

治膽虛寒,眩厥足痿,指不能搖,躄不能起,僵仆,目黃失精,虛勞煩擾,因驚膽懾,奔氣在胸,喘滿浮腫,不睡。

半夏(湯洗去滑),麥門冬(去心,各一兩半),茯苓(二兩),酸棗仁(三兩,炒),甘草(炙),桂心,遠志(去心,薑汁合炒),黃芩,萆薢,人參(各一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用長流水一斗,糯米煮,如瀉膽湯法。一方,見虛煩門。

白話文:

[溫膽湯]的使用對象是膽虛寒的患者,症狀包含頭暈、四肢無力、手指無法活動、無法起身、身體僵硬、眼睛發黃、精神衰弱、因受驚嚇導致膽怯、胸口有氣息奔騰的感覺、呼吸困難、全身浮腫、失眠等症狀。

藥方成分包括:半夏(先用熱水洗去滑膩感)、麥門冬(去心,各45克)、茯苓(60克)、酸棗仁(90克,炒過)、甘草(炙過)、肉桂(去皮)、遠志(去心,與薑汁一同炒過)、黃芩、狗脊、人參(各30克)。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大約16克,用大量的清水(約2公升)和糯米一起煮,煮法參考瀉膽湯的製作方法。另外,此方在虛煩門也有記載。

請注意,以上資訊僅供參考,實際使用前應諮詢專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