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四 (11)
卷之四 (11)
1. 梔子仁湯
治陽毒傷寒,壯熱,百節疼痛。
梔子仁(炒),赤芍藥,大青,知母(各一兩),升麻,黃芩,石膏,杏仁(去皮尖,各二兩),柴胡(一兩半),甘草(炙,半兩)
上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姜三片,豉二十粒,同煎七分,去滓,不以時服。
白話文:
【梔子仁湯】
用於治療因陽性病毒引發的傷寒,症狀包含高燒不退,全身關節疼痛。
藥材包括:炒梔子仁、赤芍藥、大青、知母(各30克)、升麻、黃芩、石膏、去皮尖的杏仁(各60克)、柴胡(45克)、炙甘草(15克)。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取約12克藥粉,加入一杯水,再放入三片薑和二十粒豆豉,一起煎煮至剩下約七成水量,然後濾掉藥渣,不拘時間服用。
2. 結胸證治
結胸證者,心下堅滿,按之石硬而痛,心膈高起,手不得近,項強如柔痓狀。此本傷寒身熱,醫下之早,熱氣乘虛而入,痞結不散之所致也。若脈浮大,皆不可下,下之則死,尚宜發汗。若沉緊者,宜以大小陷胸湯量輕重而下之。又結胸有不按而痛者,有按而痛者;有水結在胸脅間,但頭汗出者;有熱實結者,有寒實結者。治之不可不知其輕重也。各有正方。
白話文:
【結胸證治的現代解釋】
患有結胸證的人,會感到胸口下方堅硬且飽滿,如果用手去按壓會感覺像石頭一樣硬,並且會感到疼痛。此外,心臟與橫膈膜之間的位置會隆起,讓人感覺到異常,甚至連手都不敢接近。頸部也會出現僵硬的症狀,就像是患了柔痓(一種類似痙攣的疾病)一樣。
這種病症原本是因為感冒後身體發熱,但醫生過早地進行瀉下治療,導致熱氣趁著身體虛弱時進入體內,使得痞結無法散開所導致的。如果脈搏呈現浮大狀態,都不能進行瀉下治療,否則會有生命危險,此時應採取發汗療法。若脈搏呈現沉緊的狀態,可使用大小陷胸湯,根據病情的輕重來決定藥物的份量。
另外,結胸症有種類之分,有些患者即使不按壓也會感到疼痛,有些則是在按壓後才會感到疼痛。有的是因為胸脅間有水分堆積,只會出現頭部出汗的情況。有的是因為熱氣實結,有的則是因為寒氣實結。在治療時,必須瞭解病情的輕重,並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每種情況都有其對應的標準處方。
3. 大陷胸湯
治傷寒表未解,而醫反下之,鬲內拒痛,手不可近,短氣煩躁,心中懊憹,心下硬,大便不通,舌燥而渴,熱實,脈沉而緊。又治身無大熱,有水結在胸脅間者。
大黃(半兩),芒硝(四錢),甘遂(半錢)
上各為末。水三盞,先煮大黃至一大盞,入硝煮熔,下甘遂末,煮一沸,分二服,得利止。
白話文:
[大陷胸湯]適用於治療感冒初期症狀尚未消失,但醫生卻進行了不當的瀉下治療,導致患者胸部劇烈疼痛,甚至不能觸碰,並伴有呼吸急促、煩躁不安,以及胸口悶痛等症狀。此外,患者可能還會出現大便不通暢、口乾舌燥且極度口渴,體溫偏高,脈搏沉穩且緊繃的情況。此藥方也適用於那些身體並無高燒,但有水液滯留在胸脅間的情況。
所需藥材包括:大黃(約15克)、芒硝(約12克)、甘遂(約1.5克)。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先用三碗水煮大黃,待水量剩下一大碗時,加入芒硝並煮至溶解,再加入甘遂粉,煮沸一次後,分成兩次服用。若服用後產生通便效果,則應停止服用。
4. 小陷胸湯
治結胸病,正在心,按之則痛,脈浮滑者。
黃連(一分),半夏(湯洗去滑,六錢),栝蔞實(不用,四分之一)
上為銼散。水二盞,先煎栝蔞,至盞半,入前藥,煎至六分,去滓,分二服,利黃涎沫即安。
白話文:
[小陷胸湯]用於治療結胸病,症狀主要出現在心口位置,一按壓就會感到疼痛,且脈象呈現浮滑的情況。
藥方成分及劑量:黃連(一分),半夏(需用熱水洗淨滑膩部分,六錢),栝蔞實(不使用,僅需四分之一)。
製作方法:將這些藥材切碎混合成散劑。取兩盞水,先煮栝蔞實,待水量剩下一半多一點時,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到剩六分水量時,濾掉渣滓,將藥汁分成兩次服用。服用後,若排出黃色的涎沫,即表示病情得到緩解。
5. 大陷胸丸
治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以下之太早故也,其病項強如柔痓狀,下之則和。
大黃(二兩),葶藶(炒),杏仁(去皮尖炒),芒硝(各三分)
上前二味為末,將杏仁、芒硝合研為脂,和藥,取如彈子大一枚,別杵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一大匕,水二盞,煎至七分,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甘遂性猛,宜斟酌虛實入之。
白話文:
在治療一種本應從陽經開始的疾病時,若誤用瀉下法,會導致熱邪內陷,進而形成結胸的情況,這是由於瀉下時間過早所導致的。病患會出現頸部僵硬的症狀,類似柔痓的狀態,但經過適當的治療後,病情就能獲得緩解。
所需藥材包括:大黃二兩,葶藶(需先炒過),杏仁(要去除外皮及尖端再炒過),以及芒硝,這三者各取三分。
首先將大黃和葶藶磨成粉末,然後將杏仁和芒硝一同研磨成膏狀,再與先前的藥粉混合均勻。接著,取如彈珠大小的一份藥物,另外研磨甘遂成粉約一錢,加入一大匙的蜂蜜,並以兩杯水煎煮至剩下七分量,一次服下。通常隔夜後會有排便反應,若未見效可再次服用,直到排便為止。由於甘遂藥性猛烈,使用時需根據病患的虛實情況來決定劑量。
6. 胸痞證治
胸痞證者,胃中不和,心下堅硬,乾嘔,惡寒汗出,噫氣不除;亦有因傷寒身冷,醫反下之,遂成胸痞。
白話文:
在說到胸痞這種症狀的治療時,指的是因為胃部功能失調,導致胸口感覺悶堵且堅硬,會有乾嘔的情況,並且感到畏寒並容易出汗,還有不停打嗝的現象。也有部分情況是因為原本只是普通的風寒,身體發冷,但醫生卻用錯誤的方式進行瀉下治療,結果就轉變為胸痞的問題。
7. 枳實理中丸
治傷寒及諸吐利後,胸痞欲絕,膈高起急痛,手不得近。
枳實(去瓤麵炒),茯苓,人參,白朮,乾薑(炮),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末,蜜和,一兩作四丸。熱湯化下。渴,加栝蔞根;下利,加牡蠣粉各等分。
白話文:
[枳實理中丸]用於治療感冒及各種嘔吐、腹瀉後,出現胸部極度脹滿,好像要斷氣一樣,胃部突起且劇烈疼痛,甚至無法用手觸碰。
藥方成分包括:去籽並以麵粉炒過的枳實,茯苓,人參,白朮,炮製過的乾薑,以及炙過的甘草,以上藥材份量均等。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再以蜂蜜調和,每兩藥材可製成四顆藥丸。服用時,可用熱水溶解藥丸後飲下。如果感到口渴,可在藥方中添加栝蔞根;若仍有腹瀉情況,則應加入牡蠣粉,兩者份量亦需均等。
8. 桔梗枳殼湯
治中寒氣痞,胸滿欲死。
桔梗,枳殼(麩炒去瓤,各一分)
上為銼散。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為中寒導致的胃腸氣滯,胸悶到快要窒息的情況。
藥方成分有桔梗和枳殼(需用麩皮炒過並去除內瓤,兩者各取等量的一分)。
將這些藥材加工成散劑。每次服用時取五錢的藥散,加入一盞半的水,煎煮至剩七分水量,然後濾掉藥渣,在飯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