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2)

1. 小茴香丸

治小腸氣,腹痛。

茴香胡椒(等分)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

2. 苦楝丸

治肝腎氣虛,風冷相搏,心腹絞痛,攻刺腰背,不能禁受,下注陰器,腫癢疼痛。久服養腎活血,駐顏輕身耐老,進美飲食。

白話文:

對於肝腎氣虛,風寒交迫,導致心腹絞痛,疼痛攻刺腰背,難以忍受,下注陰器,出現腫脹、瘙癢和疼痛的情況。長期服用可以滋養腎臟、活血化瘀,保持年輕態、輕盈靈活、耐衰老,增加飲食慾望。

川楝(一十一個,銼碎分三去,一用巴豆十粒去皮同炒焦黑色,去巴豆不用;又用斑蝥七個同炒焦,去斑蝥;又用海金沙七錢重同炒,去海金沙不用),茴香(炒),破故紙(炒),葫蘆巴(炒),木香(炮,各一兩),烏藥(二兩)

白話文:

  • 川楝子(11個,研碎分成三份,一份與去皮的巴豆10粒一起炒至焦黑,去處巴豆;再與斑蝥7個一起炒焦,去處斑蝥;再與海金沙7錢一起炒,去處海金沙)
  • 茴香(炒熟)
  • 破故紙(炒熟)
  • 葫蘆巴(炒熟)
  • 木香(炮製過,各1兩)
  • 烏藥(2兩)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丸,湯、酒任下。

3. 補腎湯

治寒疝入腹,上實下虛,小腹㽲痛,時復泄瀉,胸膈痞滿,不進飲食。常服溫脾補腎。

人參茯苓白朮黃耆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沉香(四錢),木瓜一兩半,羌活(半兩)甘草(炙),芎藭(各一分),紫蘇(三分)

白話文:

人參、茯苓、白朮、黃芪、炮製去皮去臍的附子(各一兩),沉香(四錢),木瓜一兩半,羌活(半兩),炙製甘草、川芎(各一分),紫蘇(三分)

上為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嘔,加半夏半兩,添水作盞半,姜七片煎。

白話文:

以上開的藥方是粉末狀的方劑。每次服用三錢重,加入一茶杯水、三片薑片和一顆紅棗,煎煮到剩七分之二,濾掉沉澱物後,在飯前服用。如果會嘔吐,可加入半兩的半夏,並增加水量至一茶杯半,薑片增加到七片後煎煮。

4. 敘厥論

經云:厥者,逆也。有寒厥,有熱厥,有六經厥,有屍厥。寒厥者,陰氣起於足五指之裡,集於膝下,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名曰寒厥。熱厥者,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集於足下,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從五指至足心熱,熱入於胃,絡脈滿,經脈虛,陰虛陽入,腎氣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名曰熱厥。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說:「厥」就是指逆氣。有寒厥、熱厥、六經厥、屍厥。

寒厥是因為陰氣從腳的五個腳趾裡開始發作,然後聚集到膝蓋下方,再聚集到膝蓋上方,因此陰氣勝過陽氣,從五個腳趾到膝蓋以上的部分就會感覺寒冷,陽氣衰弱,無法滋養身體的經絡,陽氣逐漸減少,只剩下陰氣,所以手腳會感到寒冷,這就是寒厥。

熱厥是因為陽氣從腳的五個腳趾表面開始發作,然後聚集到腳掌下面,再聚集到足心,因此陽氣勝過陰氣,從五個腳趾到足心的部分就會感覺發熱,熱氣進入胃中,導致脈絡充滿,經脈虛弱,陰氣虛弱,陽氣獨勝,所以手腳會感到發熱,這就是熱厥。

六經厥者,頭重足弱,發為瞑僕,名太陽厥;妄言走呼,腹滿面赤,名陽明厥;暴聾頰腫,脅胻拘痛,名少陽厥;腹脹後閉,食為寒嘔,名太陽厥;口乾溺赤,腹滿心痛,名少陰厥;涇溲不利,胻熱陰縮,名厥陰厥。屍厥者,脹滿,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此以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腹脹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而不知人矣,名曰屍厥。經論如此,雖粗分六經,殊不出寒熱,二證所因,欲求備治,當歷明之。

白話文:

六經厥證

  • 太陽厥: 頭重腳虛弱,出現昏迷,稱為「太陽厥」。
  • 陽明厥: 胡言亂語、大喊大叫,肚子脹滿、臉色發紅,稱為「陽明厥」。
  • 少陽厥: 耳朵突然失聰、臉頰腫脹,脅部和腋窩疼痛,稱為「少陽厥」。
  • 太陰厥: 肚子脹脹的、排便不通暢,吃東西會嘔吐,稱為「太陰厥」。
  • 少陰厥: 口乾舌燥、小便赤紅,肚子脹滿、心痛,稱為「少陰厥」。
  • 厥陰厥: 小便不通順、腋窩發熱、陰部收縮,稱為「厥陰厥」。

屍厥

  • 屍厥: 身體脹滿,突然失去意識,可能持續半天,最長可達一天。這是因為陰氣在上盛,導致下部虛弱,下部虛弱則會導致肚子脹滿,肚子脹滿會導致下氣上湧而邪氣逆行,逆行則陽氣混亂而失去意識,稱為「屍厥」。

經論中的論述

這些經論雖然粗略地將病症分為六經,但最終還是離不開寒熱兩證。要治療這些病症,必須清楚瞭解每證的成因。

寒厥,則因多欲而奪其精,故致陽衰陰盛。熱厥,則因醉飽入房,精虛則熱入,故致陰虛陽盛。考其厥因,多以不勝乘其所勝,氣不得行,遂致於逆。如腎移寒於脾,則水乘於土,水既不行,乃成寒厥;如心移熱於腎,則火寒於水,火既不行,乃成熱厥。六經皆然,可次第論也,所謂得其要者,一言而終矣。

白話文:

寒厥,是由於過度慾望而耗損精氣,導致陽氣衰弱陰氣旺盛所致。熱厥,是由於酒醉飽食後行房,精氣虛弱,熱邪入侵,導致陰氣虛弱陽氣旺盛所致。

考察厥證的原因,大多是因為氣血運行不暢,導致氣機逆亂而發生的。例如:腎經的寒氣侵犯脾經,水邪剋制土氣,水氣不運而形成寒厥;心經的熱氣侵犯腎經,火邪剋制水氣,火氣不運而形成熱厥。

其他六經的厥證也是如此,可以逐一討論。所謂掌握關鍵要領,一言以蔽之即可。

屍厥亦然,正由臟氣相刑,或與外邪相忤,則氣遏不行,閉於經絡,諸脈匿伏,昏不知人。唯當隨其臟氣而通之,寒則熱,熱則寒,閉則通,如《經》所謂盛則瀉,虛則補,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其旨一也。《經》中以數醉為熱厥之因,學者不可拘此。蓋傷寒溫病,皆有熱厥,仲景所謂熱深厥深,聖意以酒能發百脈熱,故舉此以為例耳,不可不知。

白話文:

昏厥也一樣,是由於臟腑氣機相互刑剋,或與外邪相逆,導致氣機運行不暢,閉阻在經絡中,諸脈隱伏,昏迷不醒。此時應根據臟腑氣機的不同,採取不同的通暢方法:寒證用熱法,熱證用寒法,閉證用通法,就像《內經》所說的「盛則瀉,虛則補」,如果既不盛也不虛,則根據經絡取穴進行治療,其要旨是一致的。《內經》中提出「數醉」是熱厥的原因,學者不可拘泥於此。因為傷寒和溫病都有熱厥,仲景所說的「熱深厥深」,聖人的意思是酒能發動百脈之熱,所以舉出這個例子,不可不知。

5. 陰陽厥脈證治

陰陽相乘,而生寒熱厥者,脈證似同而大異。寒厥者,初得之,四肢冷,脈沉微而不數,多惡寒,引衣自覆,下利清穀,外證多惺惺;熱厥者,初得之,必發熱頭疼,脈雖沉伏,按之必數,其人或畏熱喜冷,揚手掉足,煩躁不眠,大小便秘赤,外證多昏冒,傷寒亦然。治之各有方。

白話文:

陰氣與陽氣相互交替作用,會產生寒症和熱症,它們的脈象和症狀雖然相似,但實質上卻有很大不同。

寒症患者:初期時四肢冰冷,脈搏微弱而慢,大多會怕冷,自己蓋上衣服取暖,大便稀溏,神志多清醒。

熱症患者:初期時必定發燒頭痛,脈搏雖然沉伏,但按壓時會發現跳動次數較多,患者可能畏熱喜冷、揮手動腳、煩躁不安、大小便便祕發紅,神志多昏沉,類似傷寒。

治療這些疾病各有不同的方法。

6. 四逆湯

治寒厥。或表熱裡寒,下利清穀,食入則吐;或乾嘔;或大汗大吐大下之後,四肢冰冰,五內拘急,舉體疼痛,不渴,脈沉伏。

白話文:

治療寒厥症狀。有可能是外表感覺熱但身體內部有寒,導致下痢排出清澈的穀物殘渣,吃東西就會嘔吐;或者乾嘔;或者在大量出汗、嘔吐和腹瀉後,四肢冰冷,五臟拘束緊繃,全身疼痛,不覺得口渴,脈象深沉而隱伏。

附子(去皮臍生用,半兩),乾薑(半兩),甘草(炙,一分)

白話文:

大附子(去皮,保留肚臍,生的用,半兩),幹薑(半兩),炙甘草(一分)

銼散。每服四錢,水二盞,煎七分,去滓,食前溫服,並進取效。

7. 白虎湯

治熱厥。腹滿身重,難以轉側,面垢譫語遺溺,手足厥冷,自汗,脈沉滑,里有熱也。

石膏(四兩,椎碎),知母(一兩半),甘草(炙,半兩)

白話文:

石膏(120 克,敲碎)、知母(45 克)、炙甘草(15 克)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二盞,粳米一撮,煮米熟,去滓,取七分,清汁服,可並進服。

白話文:

上方的藥材都是粉末狀。每次服用四錢的粉末,加上二杯水和一撮粳米,煮到米熟後,過濾掉米渣,取七成的清湯服下,可以直接同時喝下所有煮好的藥液。

8. 承氣湯

亦治熱厥,方見傷寒門,舉此為例,當觀病淺深,量多寡以飲之。(方見第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