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六 (6)
卷之六 (6)
1. 瘧病不內外因證治
病者發寒熱,一歲之間,長幼相若,或染時行,變成寒熱,名曰疫瘧。以歲運推之。
病者寒熱日作,夢寐不祥,多生恐怖,名曰鬼瘧。宜用禁避厭禳之法。
病者乍寒乍熱,乍有乍無,南方多病此,名曰瘴瘧。當隨方土所宜治之。
病者寒熱,善飢而不能食,食已支滿,腹急㽲痛,病以日作,名曰胃瘧。六腑無瘧,唯胃有者,蓋飲食飢飽所傷胃氣而成。世謂之食瘧,或因諸瘧飲食不節,變為此證。
病者經年不瘥,瘥後復發,遠行久立,下至微勞,力皆不任,名曰勞瘧。亦有數年不瘥,百藥不斷,結成癥癖在腹脅,名曰老瘧,亦曰母瘧。
以上諸證,名狀不同,各有治方,宜推而用之。
白話文:
患者出現發冷與發燒的情況,在一年之間,無論年長或年幼,症狀都相似,有的可能是感染了流行性疾病,導致轉變為寒熱交錯的症狀,這種情況被稱為疫瘧。我們可以根據每年的季節變化來推測病情。
患者每天都有發冷和發燒的情況,並伴有惡夢,常感到恐懼,這被稱為鬼瘧。對於這種情況,我們應該使用一些避邪驅鬼的方法來處理。
患者時而發冷時而發燒,症狀時有時無,這種情況在南方比較普遍,被稱為瘴瘧。治療這種疾病應依據當地環境特點進行。
患者發冷和發燒,雖常感到飢餓但卻無法進食,吃後腹部會感到脹滿、緊急和疼痛,每天都會發病,這被稱為胃瘧。六腑中不會有瘧疾,只有胃部可能有,主要是飲食過飽或飢餓影響胃氣所致。俗稱之為食瘧,也可能因為其他類型的瘧疾加上飲食不節制,進而發展為此種情況。
患者長年未痊癒,即使好轉後又再度發作,稍微走動或站立時間稍長,甚至輕微的勞累,身體都無法承受,這種情況被稱為勞瘧。也有可能多年未痊癒,各種藥物都無效,最終形成腹部或脅下的腫塊,被稱為老瘧,也有人稱之為母瘧。
以上各種情況,名稱和表現各不相同,都有相對應的治療方法,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使用。
2. 麻黃白朮湯
治一切疫瘧。(方見外所因門)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所有類型的瘧疾的麻黃白朮湯。(這個藥方可以在外部因素導致的疾病分類中找到。)
3. 紅效瘧丹
治鬼瘧殊效。
真阿魏(半兩),桃枝,柳枝(各長一尺七莖),雄黃(通明好者,半兩,別研),辰砂(一錢,別研,留一半)
上為末,以重午日五家粽角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所留一半為衣。遇發時,用淨器水摩一丸,塗鼻尖並人中;未退,以冷水服一丸。合時須用五月五日。
白話文:
[紅效瘧丹]
這是用來治療惡性瘧疾,有特殊療效的藥方。
所需材料:真實的阿魏(五十公克)、桃樹枝條、柳樹枝條(各取十七根,每根約三十公分長)、雄黃(選擇透明且品質好的,五十公克,另外研磨)、辰砂(三十公克,另外研磨,留下一半)。
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粉末後,於端午節當天,利用五家戶的糉子角製成藥丸,大小約如同梧桐子。將剩下的辰砂作為藥丸的外層。當瘧疾發作時,使用乾淨的容器裝水,將一顆藥丸在水中搓揉,然後塗抹在鼻尖和人中位置;如果病情仍未減緩,則以冷水吞服一顆藥丸。製作此藥必須在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進行。
4. 大正氣散
治山嵐瘴氣,發作寒熱,遂成瘧疾。
附子(炮去皮臍),厚朴(薑汁製),桂心,甘草(炙),乾薑(炮),陳皮(各一兩),茱萸(半兩,微炒)
上為細末。每服二大錢,水盞半,姜五片,棗一枚,同煎至七分,熱服,不拘時。兼治霍亂嘔瀉,一切氣疾。
白話文:
這份處方是用來治療在山間或潮濕地區因惡劣環境導致的疾病,其症狀表現為發冷發熱,最終發展成為瘧疾。
所需藥材包括:炮製過去掉皮和頂部的附子,薑汁處理過的厚朴,桂心,炙過的甘草,炮製過的乾薑,陳皮(這些藥材各需一兩),以及經過輕微炒製的茱萸(需半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時取兩大錢的藥粉,加入半杯水,五片薑,一枚棗,一起煎煮至剩七分水量,趁熱服用,不限定時間。此方亦可兼治霍亂引起的嘔吐與腹瀉,以及各種氣滯病證。
5. 清脾湯
治胃瘧發作有時。先覺伸欠,乃作寒慄,鼓振頤頷,中外皆寒,腰背俱痛,寒戰既已,內外皆熱,頭疼如破,渴欲飲冷;或痰聚胸中,煩滿欲嘔;或先熱後寒,先寒後熱,寒多熱少,寒少熱多;或寒熱相半;或但熱不寒,但寒不熱;或隔日一發,一日一發;或三日五日一發者,悉主之。
厚朴(四兩,薑製炒),烏梅(打去仁),半夏(湯去滑),青皮,良薑(各二兩),草果(去皮,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未發前並三服。忌生冷油膩時果。此藥溫脾化痰,治胸膈痞悶,心腹脹滿,噫醋吞酸,自可常服。
白話文:
[清脾湯]主要治療胃部瘧疾,其發作有固定時間。患者會先感到想打哈欠和伸懶腰,接著會劇烈地發冷顫抖,全身包括下巴都在震顫,感覺到從內到外都冰冷,腰背也疼痛。當寒戰過去後,又會覺得全身發熱,頭痛得像要炸開一樣,非常口渴想要喝冰水;或者會有大量痰液積在胸口,感到胸悶想要嘔吐;或者先是發熱再是發冷,反之亦然,有的時候冷比熱多,有的時候熱比冷多;或者冷熱交替出現;或者只有熱沒有冷,或者只有冷沒有熱;或者每隔一天就發作一次,或者每天都有發作,或者每三天或五天才發作一次,這些情況都可以用此方來治療。
藥方成分包含:厚朴(四兩,需用薑炒過)、烏梅(去核搗碎)、半夏(用水煮過)、青皮、良薑(各二兩)、草果(去皮,一兩)、甘草(烤過,半兩)。
以上藥材混合成散劑。每次服用四錢,用兩杯水,加上三片薑和一顆棗子一起煎煮至剩下七分水,濾掉渣滓,在發病前連續服用三次。避免食用生冷、油膩的食物和新鮮水果。此藥能溫暖脾胃、化解痰濕,對於胸膈痞悶、心腹脹滿、噁心嘔吐、吞酸反胃等症狀都有療效,可以經常服用。
6. 常山飲
治勞瘧。虛人老人皆可服。
常山,穿山甲(醋炙),木通,秦艽(各一分),辰砂(半字,別研),甘草(炙,半兩)
上為銼散。作一劑,水三盞,烏梅、棗子各七枚,煎半盞;再入酒一盞,煎至八分,去滓,入辰砂溫服。
白話文:
這份處方是用來治療勞力型瘧疾的,適合體虛或是年長者服用。
藥材包括:常山、穿山甲(需經醋炒過)、木通、秦艽(這些藥材各取一份量)、辰砂(取半字量,需單獨研磨)、甘草(需炒過,取半兩量)。
將上述藥材切碎混合作為一劑,加入三碗水,再放入七顆烏梅和七顆棗子一起煎煮至剩下半碗水量;然後再加入一碗酒,煎煮至剩下八分水量,濾去藥渣後,加入辰砂,趁溫熱時服用。
7. 老瘧飲
治久瘧結成癥瘕癖在腹脅,諸藥不去者。
蒼朮(泔浸),草果(去皮),桔梗,青皮,陳皮,良薑(各半兩),白芷,茯苓,半夏(湯洗去滑),枳殼(麩炒去瓤),甘草(炙),桂心,乾薑(炮,各三錢),紫蘇葉,川芎(各二錢)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二盞,鹽少許,煎七分,去滓,空心服,日三夜一,仍吞下後紅丸子。
白話文:
這份處方是用來治療長期的瘧疾所導致的腹部或脅部有硬塊,這種情況如果其他藥物無法改善的話可以試用。
使用的藥材有:蒼朮(需用水浸泡)、草果(要去皮)、桔梗、青皮、陳皮、良薑(這些藥材各半兩)、白芷、茯苓、半夏(需先用水煮去其滑膩感)、枳殼(需用麩炒過去掉內瓤)、甘草(需炙過)、桂心、乾薑(需炮製,這些藥材各三錢)、紫蘇葉、川芎(這些藥材各二錢)。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後混合。每次服用時取四大錢的量,加入兩盞水和少量鹽,煮至剩下七分之一,去渣後,在空腹時服用,每天三次,晚上一次,同時還需吞服後面提到的紅色藥丸。
8. 紅丸子
治食瘧尤妙。
蓬莪朮,京三稜(各二兩,醋煮一伏時),胡椒(一兩),青皮(三兩,炒香),阿魏(一分,醋化)
上為末,別研倉米末,用阿魏醋煮米糊搜和丸,如梧子大,炒土朱為衣。每服五十丸至百丸,以老瘧飲下。古方雖有鱉甲煎等,不特服不見效,抑亦藥料難備。
白話文:
[紅丸子]這個處方對於治療食瘧特別有效。
藥材包含:蓬莪朮、京三稜(兩者各二兩,需以醋煮製一整晝夜)、胡椒(一兩)、青皮(三兩,需炒至香)、阿魏(一分,需溶於醋中)。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另外研磨些倉米粉,使用阿魏和醋煮製的米糊來調和成丸,大小約如梧桐子,並以炒過的土朱作為外層包衣。每次服用五十到一百粒,需與治療久瘧的飲料一同服用。雖然古方中有鱉甲煎等其他處方,但不僅服用後未必見效,而且有些藥材也難以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