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六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5)

1. 麻黃白朮湯

治傷風寒暑濕,不留經絡,與衛氣相併,病以日作,寒熱交煎。

白話文:

治療因風寒暑溼所引起的疾病,這些病因沒有留在經絡中,而是與衛氣合併,導致病情每日發作,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

麻黃(去節湯浸),白朮,茯苓,桂心(各一兩),陳皮,青皮,桔梗,白芷,甘草,半夏曲紫蘇,烏梅(各三分),乾薑(半兩)

白話文:

麻黃(去節後用湯浸泡),白朮,茯苓,桂心(各 60 克),陳皮,青皮,桔梗,白芷,甘草,半夏,紫蘇曲,烏梅(各 18 克),乾薑(30 克)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重,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去滓,當發日空心一服,臨發一服尤妙。亦治時疫。

白話文:

將藥材研成細粉狀。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二碗,加上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煮至剩七分湯汁,去掉藥渣,在需要發作的日子空腹時服用一服,臨近發作時再服用一服效果更好。此方也可用於治療時令流行病。

2. 太醫常山飲

治諸瘧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或寒熱獨作,或連日併發,或間日一發,頭疼噁心,煩渴引飲,氣息喘急,口苦咽乾,諸藥不效。

白話文:

治療各種瘧疾,可以先發冷後發熱,或先發熱後發冷,或只有發冷或發熱,或連續幾天發作,或隔日發作一次,頭痛噁心,口渴多喝水,呼吸急促,口苦咽喉乾燥,其他藥物都不見效。

川常山,知母,甘草(炙),草果(不去皮,各二兩),烏梅(一兩),良薑(一兩半)

白話文:

常山、知母、炙甘草(各 2 兩)、帶皮草果(2 兩)、烏梅(1 兩)、良薑(1.5 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盞半,棗五枚,同煎七分,去滓溫服,未發前,進三服。

白話文:

上方藥物研磨成粉狀。每次取四錢藥粉,加入半盞水和五枚紅棗,一起煎煮至七分,濾去藥渣,溫服。在症狀尚未發作之前,服用三劑。

3. 桂薑湯

治牝瘧,寒多微熱,或但寒不熱。

白話文:

治療偏寒性的瘧疾,症狀表現爲體寒較重而發熱輕微,或者只感到寒冷而不發燒。

柴胡(八兩),桂心(一兩),黃芩(三兩),牡蠣(煅),甘草(炙),乾薑(炮,各三兩),栝蔞根(一兩)

白話文:

柴胡(400 克),桂心(50 克),黃芩(150 克),牡蠣(煅燒),甘草(炙烤),乾薑(炮製),栝蔞根(50 克)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二盞,煎七分,去滓,空心服,日三服。初服微煩,汗出愈。一法,有半夏三兩。

白話文:

上方的藥物是粉末狀的。每次服用四錢,加兩碗水煎煮,煎到剩下七分之三,濾去渣滓,在空腹時服用,一天服用三次。初次服用可能會覺得略有煩躁感,但出汗後會有所好轉。另外一種方法,加入三兩半夏。

4. 瘧病內所因證治

病者寒熱,顏色蒼蒼然,善太息,如死狀,以蓄怒傷肝,氣鬱所致,名曰肝瘧。

病者心煩,欲飲清水,反寒多,不甚熱,乍來乍去,以喜傷心,心氣耗散所致,名曰心瘧。

病者寒多,腹中熱痛,或渴或不渴,不熱不泄,腸鳴汗出,以思傷脾,氣鬱涎結所致,名曰脾瘧。

病者心寒,寒甚則發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以憂傷肺,肺氣凝痰所致,名曰肺瘧。

病者手足寒,灑然,腰脊痛,發熱,大便難,目眴,以失志傷腎,名曰腎瘧。

上五種瘧疾,以臟氣不和,鬱結涎飲所致,治之各有方。

白話文:

病人感到寒冷和發熱交替出現,臉色蒼白,經常嘆氣,像是快要死了一樣,這是因為生氣傷肝,導致氣鬱所致,稱為肝瘧。

病人感到心煩意亂,想要喝清水,卻又感到寒冷,發熱的程度不嚴重,而且忽冷忽熱,這是因為過度喜悅傷心,導致心氣耗散所致,稱為心瘧。

病人感到寒冷,腹部卻感到熱痛,口渴或不渴,沒有發熱也沒有腹瀉,腸鳴伴隨出汗,這是因為過度思念傷脾,導致氣鬱痰結所致,稱為脾瘧。

病人感到心寒,寒氣嚴重時會發熱,發熱時容易驚嚇,好像看到什麼東西一樣,這是因為過度憂愁傷肺,導致肺氣凝痰所致,稱為肺瘧。

病人感到手腳寒冷,發麻,腰背疼痛,發熱,排便困難,眼睛看不清楚,這是因為意志消沉傷腎所致,稱為腎瘧。

以上五種瘧疾,都是因為臟腑氣機失調,氣鬱痰飲停滯所致,治療方法各有不同。

5. 七棗湯

治五臟氣虛,陰陽相勝,作為痎瘧,不問寒熱先後,與夫獨作,疊間日,悉主之。

附子(一枚,炮製,以鹽水浸再炮,如此凡七次,至第七次不浸,去皮臍)

白話文:

治療五臟氣虛,陰陽失調導致的瘧疾,不論是先寒後熱還是先熱後寒,以及單獨發作或是隔日發作的,都適用。

附子(一顆,經過炮製,用鹽水浸泡後再炮製,這樣總共七次,到第七次時不再浸泡,去掉外皮和中心部分)

上銼散。水一碗,姜七片,棗七個,煎至八分盞,當發日空心溫服,仍吃三五個棗子。忌如常。《良方》用烏頭,兼不用鹽水浸,不特服之僭燥,亦不能分利陰陽。去滓服。

白話文:

在上層研磨的中藥散劑。將一碗水、七片姜、七個紅棗煎煮到剩八分滿,在出汗的那天早上空腹溫服,再吃三到五個紅棗。忌諱事項與常規相同。

《良方》中使用了烏頭,且不用鹽水浸泡。這樣不僅導致服藥過於燥熱,也無法調整陰陽平衡。用藥前,將藥渣去除後服用。

6. 四獸飲

治五臟氣虛,喜怒不節,勞逸兼併,致陰陽相勝,結聚涎飲,與衛氣相得,發為瘧疾,悉主之。兼治瘴癘最效。

白話文:

治療五臟氣虛,情緒波動無常,勞累與休息不均,導致陰陽失衡,痰飲內結,與衛氣相互作用,引發瘧疾,都可主治。同時對於瘴癘有特別好的療效。

半夏(湯去滑),茯苓,人參,草果,陳皮,甘草,烏梅肉,白朮,生薑,棗子(各等分)

白話文:

半夏(除去黏滑的物質),茯苓,人參,草果,陳皮,甘草,烏梅肉,白朮,生薑,棗子(各等分)

上為銼散。鹽少許淹食頃,厚皮紙裹,水淹入慢火煨香熟,焙乾,每服秤半兩,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滓,未發前並進三服。

白話文:

上面說的藥方是研磨成粉末。稍加點鹽醃漬一下,用厚紙包好,浸在水裡用文火慢慢煨至熟透,再烘乾。每次服用半兩,加入兩杯水,煎煮至剩七分之三,去除藥渣,在發病之前連續服用三劑。

7. 交解飲

治脾胃氣弱,陰陽勝復,發為痎瘧。

白話文:

治療脾胃功能虛弱,因陰陽失調而引發的瘧疾。

肉豆蔻(半生,半面裹煨),草豆蔻(如上法),甘草(半生,半炙),厚朴(半生,半薑製炒)

上等分,銼散。每服四錢,水兩盞,煎七分,去滓,空心服。

白話文:

肉豆蔻:一半生用,一半用麪粉包裹後煨製 草豆蔻:使用與肉豆蔻相同的方法 甘草:一半生用,一半炙用 厚朴:一半生用,一半用薑汁炒製

8. 草果飲

治脾寒等瘧。

草果,川芎,白芷,紫蘇葉,良薑,甘草(炙),青皮(去白炒,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二大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熱服,當發日連進三服。

白話文:

草果、川芎、白芷、紫蘇葉、良薑、炙甘草、炒青皮(去白色部分),份量相等。

9. 驅瘧飲子

前胡,柴胡(各四兩),桂心,桔梗,厚朴(薑製),半夏(湯洗去滑,各三兩),黃耆,乾薑(炮),甘草(各二兩),上銼散。每服四大錢,水盞半,姜三片,棗兩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前胡、柴胡(各 40 克),肉桂心、桔梗、薑製厚朴(各 30 克),半夏(用熱水洗去黏液,30 克),黃耆、乾薑(炮製過的薑)、甘草(各 20 克),以上藥材切碎、研粉。每次取 4 克藥粉,用半茶杯水,加上生薑 3 片、紅棗 2 顆,煎煮至液體減少至 7 分,濾渣,溫熱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