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5)

1. 大承氣湯

治陽明傷寒,脈長身熱,不惡寒,目疼鼻乾,不得臥,腹滿,咽乾渴,大便硬,譫語;或汗後脈沉實;或下利,心下堅;或已經下,其脈按之浮沉尚有力者。

大黃(酒洗,半兩),芒硝(一分,別研入),厚朴(薑製,一兩),枳實(一分,銼炒去瓤)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八分,去滓,入硝再煎服。若脈遲而滑,汗出身重,時發潮熱;並得病二三日無太陽證,煩躁,心下硬,下利後譫語者,去芒硝,名小承氣。或發汗不解,蒸蒸發熱,溫溫欲吐,胸中痛,大便反溏;及吐利後,腹脹,厥煩,譫語,去厚朴、枳實,入甘草半兩、芒硝一分煎,名調胃承氣。

或結熱膀胱,如狂狀,下血,小腹急結者,去厚朴、枳實,加桃仁十二個、桂、甘草各半兩、硝一分,名桃核承氣。

白話文:

這段文字是在講述「大承氣湯」的使用情形與配方。主要治療的是陽明經的傷寒症狀,像是脈搏跳動長而有力,身體發熱但不畏寒,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安穩睡覺,腹部飽脹,咽喉乾燥且口渴,大便乾硬,以及有譫語的情況。或者在出汗後,脈搏仍然沉實有力,亦或是出現下痢,但心下部位仍感覺堅硬,或者即使已用過藥,但按壓脈搏仍有浮沉有力的現象。

大黃(經過酒洗,半兩)、芒硝(一分,另外研磨後加入)、厚朴(薑製,一兩)、枳實(一分,切片炒熟去籽)

將這些藥材製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用兩杯水煎煮至剩八分,濾掉藥渣,再加入芒硝煎煮後服用。如果脈搏緩慢且滑順,出汗後身體沉重,時常出現潮熱;或者在病發兩三天後沒有太陽經的症狀,心下部位感覺堅硬且煩躁,下痢後出現譫語的情況,則應去掉芒硝,此方就稱為「小承氣湯」。或者在發汗後症狀仍未改善,持續發熱,想嘔吐,胸口疼痛,大便反而稀軟;或者在嘔吐或下痢後,腹部脹大,四肢冰冷,煩躁且出現譫語,應去掉厚朴和枳實,加入甘草半兩、芒硝一分煎煮,此方就稱為「調胃承氣湯」。

或者如果熱邪凝結在膀胱,出現類似精神錯亂的狀態,下血,小腹緊繃且疼痛,則應去掉厚朴和枳實,加入桃仁十二個、肉桂、甘草各半兩、芒硝一分,此方就稱為「桃核承氣湯」。

2. 大柴胡湯

治證狀大略與大承氣湯同。輕則柴胡,重則承氣。

柴胡(四兩),黃芩,赤芍藥(各一兩半),半夏(湯去滑,一兩一分),枳實(麩炒,一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大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八分,去滓,食後溫服。若內熱裡實,身體疼痛,是表證未解,不可服。

足少陽膽經傷寒,胸脅痛,耳聾,口苦咽乾,往來寒熱,目眩乾嘔。其脈流注與傷風同,以少陽主膽,屬半表半裡,故三傳之。

白話文:

[大柴胡湯]的治療症狀大致上和[大承氣湯]相似。病情較輕時使用柴胡湯,病情嚴重時則用承氣湯。

藥方包含:柴胡(160克),黃芩、赤芍藥(各45克),半夏(先用水煮過去除滑性,37.5克),枳實(用麩炒過,3.75克)。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約90克,加入一杯半的水,再加五片薑和一顆棗,煮至剩下八分滿,去渣,在飯後溫熱飲用。如果體內有熱且腸胃功能強,同時身體有疼痛感,這表示表證尚未消除,不應服用此湯。

此方適用於足少陽膽經受寒的狀況,症狀包括胸部和側腹疼痛,聽力下降,口苦喉嚨乾,忽冷忽熱,頭暈乾嘔。其脈象和風邪入體的脈象相似,因為少陽主膽,屬半表半裡的狀態,所以會傳導到第三階段。

3. 小柴胡湯

治少陽傷寒,脈弦或沉緊,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或渴,腹痛;或脅下痞硬;或心悸,小便不利;或咳,有微熱,亦有不渴不嘔者。又治婦人傷風傷寒,經水適斷,發熱惡寒,晝日明瞭,暮則譫語,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得七分熱除,脈遲身涼,胸滿譫語,如結胸狀,前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投此湯即愈。又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並陽明傷寒,脈反弦浮,身目悉黃,小便黃,潮熱時噦。

柴胡(二兩),半夏(湯去滑,六錢一字),黃芩,人參,甘草(炙,各三分)

上為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若腹痛,去黃芩,加芍藥三分;心下悸,小便不利,加茯苓一兩;若不渴,則有微熱,去人參,加桂三分;若咳嗽,去棗,加五味子三分、乾薑半兩;胸中煩,不嘔者,去半夏,加栝蔞實一枚四分之一;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一兩;胸中痞硬,去棗,加牡蠣一兩;若過經不解,日晡發熱,已而微利,加芒硝一兩。

足太陰脾經傷寒,手足溫,自利不渴,腹滿時痛,咽乾。其脈流注與傷風同,治之各有正方。

白話文:

【小柴胡湯】

用於治療少陽經的感冒,症狀表現為脈搏或弦或沉緊,身體出現陣發性的冷熱交替,胸脇部感到脹滿不適,心情鬱悶不想吃東西,心煩且易嘔吐;可能伴有口渴,腹痛;或者脅下有硬塊;也可能心悸,小便不順暢;或者咳嗽,有輕微的發熱,也有不口渴不嘔吐的情況。另外,也能用於婦女因風邪或寒邪導致的經期突然停止,伴隨發熱怕冷,白天清醒,夜晚卻說胡話,這是因為熱邪進入了血室,血液凝滯,所以會像瘧疾一樣發作,當熱邪消除了七成,脈搏減慢,身體涼爽,胸部滿悶,說胡話,就像胸腔內有硬塊,這種情況需要在特定穴位進行針刺治療,根據實際情況施針,服用本湯劑後即能痊癒。此外,太陽經的病未解,轉移到了少陽經;或者陽明經的感冒,脈象反常地呈現弦浮,全身及眼睛都呈黃色,小便也黃,伴有潮熱和噦氣。

藥材包含:柴胡(約60克),半夏(用水處理,約18克),黃芩,人參,甘草(炒過,各約9克)。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約15克,用水約450毫升,加入五片薑和一顆大棗,煮至剩下約315毫升,去掉殘渣,在飯前服用。如果腹部疼痛,去掉黃芩,加芍藥約9克;如果心悸,小便不順,加茯苓約30克;如果不渴但有輕微發熱,去掉人參,加肉桂約9克;如果有咳嗽,去掉大棗,加五味子約9克和乾薑約15克;如果胸中有煩悶感但不嘔吐,去掉半夏,加栝蔞實約22.5克;如果口渴,去掉半夏,加栝蔞根約30克;如果胸中有硬塊,去掉大棗,加牡蠣約30克;如果經期過去後仍然未解,下午開始發熱,之後有輕微的拉肚子,加芒硝約30克。

足太陰脾經受寒,手腳溫暖,自己拉肚子但不口渴,腹部滿悶偶爾疼痛,咽喉乾燥。其脈搏的流動特徵與受風邪相同,但治療方法各有不同,應對症下藥。

4. 治中湯

治太陰傷寒,手足溫,自利不渴,腹滿時痛,咽乾,其脈尺寸俱沉細。

人參,乾薑(炮),白朮,甘草(炙),陳皮,青皮(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白話文:

[治中湯]用於治療太陰經的傷寒症狀,包括手腳溫暖,有腹瀉但不口渴,腹部脹滿且偶爾會疼痛,咽喉乾燥,且脈搏在寸關尺三部都呈現深沉而細弱的現象。

此方所需藥材為:人參、炮製過的乾薑、白朮、炙過的甘草、陳皮、以及青皮,這些藥材使用量相同。

將上述藥材切碎混合。每次服用時取四錢,用水一盞半煎煮至剩下七分之一,然後濾掉藥渣,在飯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