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4)

1. 凡例

夫疫雖以三事鍾成,若天行,多假六淫反錯郁折而致之者。既有寒溫兩疫,風濕其可不辨。但證似傷濕,而脈色不同,與夫一方相染,長幼同病,即當作疫治。除闢法外,治濕用五苓散加炙甘草,治風用桂枝湯加黃芩,無不愈者。其如淫邪交絡互織,當以類推之。

白話文:

雖然瘟疫多半是由三種因素共同造成,但大多數情況下,它的發生是透過自然界六種氣候(風、寒、暑、濕、燥、火)的失調和壓抑所導致。既然有寒性和熱性的瘟疫,那麼風濕病當然也不能忽略。只是在症狀上可能類似濕氣過重,但是從脈象和麪色來看卻不一樣,再加上如果同一地區的人,無論年長或年輕,都同樣患病,那就應該當作瘟疫來治療。除了預防的方法之外,如果是濕氣過重,就使用五苓散加上炙甘草來治療;如果是風邪所致,則使用桂枝湯加上黃芩,這些方法幾乎都能使病人康復。然而,對於那些由各種複雜病因相互纏繞的情況,應當根據類似的原則來推斷治療方式。

2. 五苓散

治傷寒溫熱病,表裡未解,頭痛發熱,口燥咽乾,煩渴引水,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煩渴不止者,宜服之。又治霍亂吐利。(方見傷暑門,加甘草一兩炙)

白話文:

[五苓散]適用於治療感冒、發燒等疾病,當病情處於初期階段,症狀包括頭痛、發燒、口腔乾燥、咽喉乾澀、心煩口渴想喝水,但水一入口就吐出;或者有小便不暢的狀況;以及出現汗出表示身體正在對抗病毒,但心煩口渴的症狀仍持續不減的情況下,適合服用此藥方。另外,此藥方也能用來治療霍亂所導致的嘔吐和腹瀉。(此藥方詳情請參閱治療中暑相關章節,且需額外加入一兩炙甘草)

以上就是翻譯的結果。

3. 桂枝黃芩湯

治風疫,脈浮數而不弱,頭項疼,腰脊痛,發熱惡風。其證皆如太陽傷風,但脈陰不弱、相傳染為異耳。

桂枝(去皮),芍藥,黃芩(各半兩),甘草(炙,一兩)

上為銼散。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

白話文:

【桂枝黃芩湯】

用於治療風疫疾病,患者脈搏雖快但不虛弱,有頭頸疼痛、腰背痠痛、發燒怕風等症狀。這些症狀看起來很像太陽經的風寒感冒,只是脈象在陰部不見虛弱,且具有傳染性是其特點。

所需藥材為:桂枝(去皮)、芍藥、黃芩(各15克),炙甘草(30克)。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15克,用水約150毫升,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一顆,煎煮至剩約105毫升,過濾掉藥渣,在飯前服用。

4. 沃雪湯

治傷寒、溫疫、濕疫、熱疫。

蒼朮,乾薑(炮),甘草(炙,各六兩),防風,乾葛,厚朴(制炒),芍藥(各四兩)

上為銼散。每服三錢半重,水兩盞,煎七分,去滓服。

白話文:

【沃雪湯】用於治療流感、瘟疫、濕熱性疾病、高熱流行病。

藥方成分:蒼朮、炮製乾薑、炙甘草(這三種各六兩)、防風、乾葛、炒製厚朴、芍藥(這四種各四兩)。

使用方法:將以上藥材混合研磨成散劑。每次服用時取約三錢半的藥粉,加入兩杯水煎煮至剩下七分之量,然後濾掉藥渣後服用。

5. 瘧敘論

夫瘧,備內外不內外三因。外則感四氣,內則動七情,飲食飢飽,房室勞逸,皆能致瘧。《經》中所謂夏傷暑,秋痎瘧者,此則因時而序耳,不可專隅。以此論之,則知瘟病、飧泄、咳嗽,不可拘也。夫瘧之始發,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而渴,惟欲飲冷者。以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

若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陽明虛,則寒慄鼓頷;太陽虛,則腰背頭項俱痛;少陽虛,則身體解㑊,心惕惕然;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骨寒而痛。陰並於陽,則陽實而陰虛。太陰虛,則不嗜食,善嘔,嘔已乃衰;少陰虛,則熱多寒少,嘔甚,其病難已;厥陰虛,則腰腹痛,小便不利如癃;三陰俱虛,則陽氣勝,熱盛,悒唈不樂。

陰盛則內寒,陽虛則外寒,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熱生於外,故中外皆熱。此皆因外感寒暑風濕,內郁喜怒憂驚,蘊積涎飲,乃至飲食飢飽勞逸之所為也。病氣與衛氣並居,故病作,衛氣晝行陽,夜行陰,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搏,所以日作。其氣內搏於五臟,橫連於募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出,故間日作。

以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日下一節,以此日作稍晏,至二十五日至骶骨,二十六日入脊內,其氣上行,故作日益早也。瘧氣所以更盛更虛,當氣之所在者,在陽則熱躁,在陰則寒靜,極則陰陽俱衰,衛氣相離則病休,衛氣集則復病也,於是有日作間作早晏不同。又邪氣中於頭項者,氣至頭項則作;中於背者,氣至背則作;中於腰脊者,至腰脊即作。

各隨其所中而作,但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也。更有疫瘧鬼瘴等瘧,亦以邪氣中衛氣之所為也。除癉瘧純熱,溫瘧先熱,牝瘧無熱外,諸瘧皆先寒而後熱。又《經》曰: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漉漉之汗。為其病逆,未可治也。知此則病方來,與正作,與將過,皆不可治,以反傷真氣,不可不知。

所因備列於後。

白話文:

【瘧疾論述】

瘧疾的發生,綜合了內外因素。外部因素是受到四季氣候變化的影響,內部則是情緒波動(喜、怒、哀、樂、愛、惡、欲)的干擾,飲食過度或不足,以及性生活與勞動休息不當,都有可能引發瘧疾。正如古籍所記載的,夏季受熱,秋季則發瘧疾,這都是按季節順序來的,但也不能過於固守這種看法。由此可知,瘟疫、急性腹瀉和咳嗽等病症,也不應一概而論。

瘧疾初發時,症狀始於皮膚微細處,打哈欠和伸懶腰後發作,接着會感到寒冷顫抖,頭部、背部和腰部都感到疼痛,寒冷過後全身發熱,頭痛且口渴,只想喝冷水。這是由於體內的陰陽兩氣在上下交戰,虛實交替出現。

如果陽氣集中在陰分,則陰分實滿而陽分虛弱。陽明經虛弱,會出現寒顫和牙齒打戰;太陽經虛弱,則頭、頸、背及腰部都會痛;少陽經虛弱,身體會感覺疲倦無力,心跳加速;如果三陽經都虛弱,則陰氣佔優勢,骨骼會感到寒冷並疼痛。反之,如果陰氣集中在陽分,則陽分實滿而陰分虛弱。太陰經虛弱,食慾不振,易嘔吐,吐後症狀減輕;少陰經虛弱,發熱多於寒冷,嘔吐嚴重,病情難以痊癒;厥陰經虛弱,則腰腹部疼痛,小便困難;如果三陰經都虛弱,則陽氣過盛,體內熱氣旺盛,心情煩躁。

陰氣過盛會導致體內寒冷,陽氣不足則導致體表寒冷,寒冷從體內產生,所以內外皆感寒冷;陽氣過盛則體表發熱,陰氣不足則體內發熱,熱氣從體外產生,所以內外皆感發熱。這些都源於外界的寒冷、炎熱、風、溼氣侵襲,以及內心的情緒波動,如喜怒憂驚,積聚在體內的痰飲,以及飲食不當、飢餓過飽、勞累和休息不足等因素。

病氣與衛氣共存,所以病症發作。衛氣白天運行在體表,夜晚則深入體內,遇到陽氣則向外散發,遇到陰氣則向內搏動,這就是每天發作的原因。病氣在體內搏動,影響到五臟,橫貫於募原穴,它的路徑長,深入體內,運行緩慢,無法與衛氣同時排出體外,因此隔天發作。

衛氣每晝夜會在風府穴集合一次,每天下降一個節段,因此每天發病的時間逐漸延後,直到第二十五天到達骶骨,第二十六天進入脊柱內部,這時病氣開始向上行,所以發病時間逐漸提前。瘧疾之所以時強時弱,是因爲病氣所在的位置,當位於陽分則熱燥,位於陰分則寒冷安靜,到了極限時,陰陽兩氣都會衰弱,衛氣與病氣分離則疾病暫時緩解,衛氣聚集則疾病再次發作,因此有每天發作、隔天發作或早晚發作不同的情況。另外,如果邪氣侵襲頭部和頸部,當氣血運行到頭部和頸部時就會發作;如果侵襲背部,當氣血運行到背部時就會發作;如果侵襲腰部和脊椎,當氣血運行到腰部和脊椎時就會發作。

病症隨邪氣侵襲部位的不同而發作,只要衛氣所在的地方與邪氣相合,病症就會發作。還有疫瘧、鬼瘴等類型的瘧疾,也是因爲邪氣侵襲衛氣所致。除了癉瘧(純熱型瘧疾)、溫瘧(先熱型瘧疾)和牝瘧(無熱型瘧疾)之外,其他類型的瘧疾都是先寒後熱。古籍還說,不要在患者極度發熱時針刺,不要在脈象混濁時針刺,不要在大量出汗時針刺,因爲這些都是病情逆轉的表現,此時不宜治療。瞭解這一點,就能知道在病症剛來、正在發作或即將結束的時候,都不適合治療,否則會傷害到真氣,這點必須注意。

以上就是瘧疾的詳細原因和病症表現。

6. 瘧病外所因證治

病者先寒後熱,寒則湯火不能溫,熱則冰水不能寒,以先傷寒,後傷風,故先寒而後熱,名曰寒瘧。

病者先熱後寒,躁煩,自汗惡風,以先傷風,後傷寒,風為陽,寒為陰,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

病者但熱不寒,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必渴,以傷於暑熱,名曰癉瘧。

病者寒熱身重,骨節煩疼,脹滿,濈濈自汗,善嘔,因汗出復浴,濕舍皮膚,及冒雨濕,名曰濕瘧。

病者寒多不熱,但慘慼振慄,病以時作,此以陽虛陰盛,多感陰濕,陽不能制陰,名曰牝瘧。

五種瘧疾,以外感風寒暑濕,與衛氣相併而成。治之各有方法。

白話文:

病人先是感到寒冷然後才發燒,當他冷的時候,就算有熱湯或火爐也無法讓他暖和,當他熱的時候,冰水也無法讓他降溫。這是由於他先受了寒,再受了風,所以先是感到寒冷,然後才發燒,這種情況被稱為寒瘧。

病人先是發燒然後才感到寒冷,情緒焦躁,容易出汗且怕風。這是因為他先受了風,再受了寒。風屬陽,寒屬陰,所以他先是發燒,然後才感到寒冷,這種情況被稱為溫瘧。

病人只有發燒而不感到寒冷,這是因為體內的陰氣極度缺乏,陽氣獨自旺盛。他會感到疲憊、心煩、手腳發熱且想嘔吐,一定會口渴,這是因為他受了暑熱,這種情況被稱為癉瘧。

病人發燒和寒冷交錯,全身沉重,骨頭關節疼痛,腹部脹滿,不停出汗,容易嘔吐。這是由於他在出汗後洗澡,濕氣滲入皮膚,或者是在雨中淋濕,這種情況被稱為濕瘧。

病人主要是感到寒冷而沒有發燒,他會感到非常不舒服,全身顫抖,病情會在特定時間發作。這是因為他的陽氣虛弱,陰氣過盛,大多數是因為受到陰濕的影響,陽氣無法控制陰氣,這種情況被稱為牝瘧。

以上五種瘧疾,都是由於外在的風、寒、暑、濕影響,和體內的防禦系統相互作用而產生。對於每種瘧疾,都有相應的治療方法。

7. 白虎加桂湯

治溫瘧先熱後寒,惡風多汗。

石膏(四兩半),知母(一兩半),甘草(炙,半兩),桂心(一兩),粳米(一合)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盞半,煎七分,去滓,未發前,進三服。

白話文:

【白虎加桂湯】用於治療發作時先感到發熱然後轉為畏寒,並且容易出汗怕風的溫熱性瘧疾。

藥材包含:石膏(約180克)、知母(約50克)、甘草(經過炒製,約25克)、桂心(約30克)、粳米(約10克)。

以上藥材混合打碎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取約12克,加入大約半杯的水,煎煮至剩約七分水量,濾去藥渣,在發病前分三次服用。

8. 朮附湯

治冒雨濕,著於肌膚,與胃氣相併;或腠開汗出,因浴得之。

附子(炮去皮臍),白朮(各一兩),甘草(炙),茯苓,桂心(各半兩)

上銼散。每服四大錢,水盞半,姜五片,棗兩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白話文:

【朮附湯】

用於治療因淋雨受濕,濕氣滲入肌膚,與胃氣相結合的情況;或是毛孔張開、大量出汗後沐浴而引起的疾病。

藥方成分包括:炮製過的附子和白朮各一兩,炙甘草,茯苓,以及桂心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作為散劑。每次服用四大錢的份量,用半盞的水,加入五片薑和兩枚棗,煎煮至剩下七分之一,濾掉藥渣,在飯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