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4)

1. 凡例

夫疫雖以三事鍾成,若天行,多假六淫反錯郁折而致之者。既有寒溫兩疫,風濕其可不辨。但證似傷濕,而脈色不同,與夫一方相染,長幼同病,即當作疫治。除闢法外,治濕用五苓散加炙甘草,治風用桂枝湯黃芩,無不愈者。其如淫邪交絡互織,當以類推之。

白話文:

疫病雖然是由三件事共同引起的,但如果是天行疫,大多是六淫邪氣反常混雜導致的。既然有寒疫和溫疫兩種,那麼風濕就不可不辨別。但如果症狀類似受濕,而脈象和麪部顏色不同,加上一方人同時患病,長幼皆發病,那就應該當作疫病治療。除了採取隔離措施外,治療濕要用五苓散加炙甘草,治療風要用桂枝湯加黃芩,都可以痊癒。如果邪氣交錯複合,就應該根據類別來推斷治療方法。

2. 五苓散

治傷寒溫熱病,表裡未解,頭痛發熱,口燥咽乾,煩渴引水,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煩渴不止者,宜服之。又治霍亂吐利。(方見傷暑門,加甘草一兩炙)

白話文:

治療傷寒、溫熱病,表裡之邪未解,症狀為頭痛、發熱、口乾舌燥、煩渴想喝水,但喝水後立刻嘔吐;或小便不通;以及出汗後表邪雖解,但煩渴仍未停止的患者,適合服用此方。同時也能治療霍亂嘔吐腹瀉。(方見傷暑篇,再加入一兩炙甘草)

3. 桂枝黃芩湯

治風疫,脈浮數而不弱,頭項疼,腰脊痛,發熱惡風。其證皆如太陽傷風,但脈陰不弱、相傳染為異耳。

桂枝(去皮),芍藥,黃芩(各半兩),甘草(炙,一兩)

白話文:

桂枝(將樹皮剝掉),芍藥,黃芩(各 6 克),甘草(炙烤過,12 克)

上為銼散。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

白話文:

上述方劑是以銼碎的藥材構成。每次服用五錢重的藥粉,加入半盞水,三片生薑和一顆棗子,煎煮至藥液只剩七分,濾去藥渣,在飯前服用。

4. 沃雪湯

治傷寒、溫疫、濕疫、熱疫。

蒼朮乾薑(炮),甘草(炙,各六兩),防風,乾葛,厚朴(制炒),芍藥(各四兩)

白話文:

蒼朮,乾燥的生薑(經過炮製),甘草(烘烤,各 6 兩),防風,乾燥的葛根,厚朴(經過炒製),芍藥(各 4 兩)

上為銼散。每服三錢半重,水兩盞,煎七分,去滓服。

5. 瘧敘論

夫瘧,備內外不內外三因。外則感四氣,內則動七情,飲食飢飽,房室勞逸,皆能致瘧。《經》中所謂夏傷暑,秋痎瘧者,此則因時而序耳,不可專隅。以此論之,則知瘟病、飧泄、咳嗽,不可拘也。夫瘧之始發,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而渴,惟欲飲冷者。以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

白話文:

瘧疾的原因有內外之分,以及三因並存。外因是感應外界的風、寒、暑、濕四氣;內因是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失調,以及飲食飢飽不當、房事過度或勞逸異常。這些因素都能導致瘧疾。

《內經》提到「夏傷於暑,秋成瘧」,是因為季節的變化而導致,但不能只拘泥於此。根據這個道理,就可以理解瘟疫、腹瀉、咳嗽等病症也不受季節限制。

瘧疾發作之初,先從毫毛感受到不適,然後出現伸懶腰、寒顫、下巴抖動、腰背疼痛等症狀。寒氣消退後,全身會感到燥熱,頭痛、口渴,只想喝冷飲。這是因為陰陽上下交爭,導致虛實交錯而引起的症狀。

若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陽明虛,則寒慄鼓頷;太陽虛,則腰背頭項俱痛;少陽虛,則身體解㑊,心惕惕然;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骨寒而痛。陰並於陽,則陽實而陰虛。太陰虛,則不嗜食,善嘔,嘔已乃衰;少陰虛,則熱多寒少,嘔甚,其病難已;厥陰虛,則腰腹痛,小便不利如癃;三陰俱虛,則陽氣勝,熱盛,悒唈不樂。

白話文:

陽邪侵犯陰經

如果陽邪侵犯陰經,則陰經會受實證(有形、有質的病變),而陽經會受虛證(無形、無質的病變)。陽明經虛證,則會出現寒戰、下巴顫動;太陽經虛證,則會腰背、頭項疼痛;少陽經虛證,則會身體酸楚、心悸;三陽經同時虛證,則陰氣過盛,骨頭寒痛。

陰邪侵犯陽經

如果陰邪侵犯陽經,則陽經會受實證,而陰經會受虛證。太陰經虛證,則會食慾不振、嘔吐,嘔吐後會體力衰退;少陰經虛證,則會熱多寒少、嘔吐不止,病情難以控制;厥陰經虛證,則會腰腹疼痛、小便不通,類似膀胱炎;三陰經同時虛證,則會陽氣過盛,出現發熱、鬱悶不樂的症狀。

陰盛則內寒,陽虛則外寒,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熱生於外,故中外皆熱。此皆因外感寒暑風濕,內郁喜怒憂驚,蘊積涎飲,乃至飲食飢飽勞逸之所為也。病氣與衛氣並居,故病作,衛氣晝行陽,夜行陰,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搏,所以日作。其氣內搏於五臟,橫連於募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出,故間日作。

白話文:

陰陽失衡導致身體內外寒熱不調。陰陽平衡時,身體內外皆暖;陰過盛則內寒,陽氣不足則外寒;熱生於內則中外皆寒;陽氣過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

這些都是因為外感風寒暑濕,內心積累情緒問題,諸如喜怒憂驚,以及飲食不節、飢飽不均、勞逸失衡造成的。病氣與人體自身的抵抗力(衛氣)同時存在,因此發病時,衛氣白天順應陽氣而運於體外,夜晚順應陰氣而運於體內;得到陽氣時病氣外出,得到陰氣時病氣攻擊內部,因此白天發病。

病氣在體內攻擊五臟,橫貫於胸腹之間,病氣的路途遙遠,位置深層,運行緩慢,無法與衛氣同時排出體外,因此隔日發作。

以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日下一節,以此日作稍晏,至二十五日至骶骨,二十六日入脊內,其氣上行,故作日益早也。瘧氣所以更盛更虛,當氣之所在者,在陽則熱躁,在陰則寒靜,極則陰陽俱衰,衛氣相離則病休,衛氣集則復病也,於是有日作間作早晏不同。又邪氣中於頭項者,氣至頭項則作;中於背者,氣至背則作;中於腰脊者,至腰脊即作。

白話文:

衛氣在一天一夜中,會在大椎穴彙集一次。每一天到達一個部位的時間都會比前一天稍微早一些。到第25天到達尾骨,第26天進入脊椎骨內部,衛氣向上運行,所以發作的時間也越來越早。

瘧疾的發作程度會根據衛氣所處的位置而異。如果在陽經,就會發熱和煩躁;如果在陰經,就會發冷和靜止。當衛氣極度衰弱時,陰陽兩虛,衛氣會散離,症狀就會緩解。當衛氣重新彙集時,症狀就會復發。因此,瘧疾的發作時間會有間隔,早晚也不同。

此外,如果邪氣侵犯到頭部和頸部,症狀就會在頭部和頸部出現;如果邪氣侵犯到背部,症狀就會在背部出現;如果邪氣侵犯到腰部和脊柱,症狀就會在腰部和脊柱出現。

各隨其所中而作,但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也。更有疫瘧鬼瘴等瘧,亦以邪氣中衛氣之所為也。除癉瘧純熱,溫瘧先熱,牝瘧無熱外,諸瘧皆先寒而後熱。又《經》曰: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漉漉之汗。為其病逆,未可治也。知此則病方來,與正作,與將過,皆不可治,以反傷真氣,不可不知。

白話文:

每個人依據自己本身的體質而生病,但是當衛氣所在的位置與邪氣結合,就會生病。還有流行性的瘧疾、鬼魅造成的瘴氣等瘧疾,也是因為邪氣入侵衛氣所造成的。除了純熱型的瘧疾、溫熱型的瘧疾一開始發燒、陰性瘧疾不發燒之外,其他類型的瘧疾都是先畏寒再發燒。又《素問》經文說:不要刺絡放血治療發燒時發抖的病人,不要刺絡放血治療脈象模糊的病人,不要刺絡放血治療出冷汗的病人。因為這些病人的病情逆行,還不能治療。瞭解到這些原則,就知道在疾病剛發作、正在發作、快要痊癒的時候,都不可以治療,以免損傷正氣,這點不可不知。

所因備列於後。

6. 瘧病外所因證治

病者先寒後熱,寒則湯火不能溫,熱則冰水不能寒,以先傷寒,後傷風,故先寒而後熱,名曰寒瘧。

病者先熱後寒,躁煩,自汗惡風,以先傷風,後傷寒,風為陽,寒為陰,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

病者但熱不寒,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必渴,以傷於暑熱,名曰癉瘧。

病者寒熱身重,骨節煩疼,脹滿,濈濈自汗,善嘔,因汗出復浴,濕舍皮膚,及冒雨濕,名曰濕瘧。

病者寒多不熱,但慘慼振慄,病以時作,此以陽虛陰盛,多感陰濕,陽不能制陰,名曰牝瘧。

五種瘧疾,以外感風寒暑濕,與衛氣相併而成。治之各有方法。

7. 白虎加桂湯

治溫瘧先熱後寒,惡風多汗。

石膏(四兩半),知母(一兩半),甘草(炙,半兩),桂心(一兩),粳米(一合)

白話文:

  • 石膏:四兩半
  • 知母:一兩半
  • 甘草(炙):半兩
  • 桂心:一兩
  • 粳米:一合

銼散。每服四錢,水盞半,煎七分,去滓,未發前,進三服。

8. 朮附湯

治冒雨濕,著於肌膚,與胃氣相併;或腠開汗出,因浴得之。

附子(炮去皮臍),白朮(各一兩),甘草(炙),茯苓,桂心(各半兩)

白話文:

  • 附子(炮製後去除皮和臍) 一兩
  • 白朮 一兩
  • 甘草(炙製) 半兩
  • 茯苓 半兩
  • 桂心(桂皮的內層) 半兩

銼散。每服四大錢,水盞半,姜五片,棗兩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白話文:

上方的散劑。每次服用四大錢(約12克),加入半茶杯水、薑五片、棗兩枚,煎煮到剩下七成,過濾掉藥渣,在飯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