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八 (2)
卷之十八 (2)
1. 陽癇方
硃砂(一分,研),膩粉,麝香(各半錢),蘆薈,白附子,甘草(各二錢),胡黃連(一錢),蠍梢(七個),殭蠶(十條),金箔(七片),赤腳蜈蚣(一條,炙)
上為末。二歲以上,服半服匕,以金銀薄荷湯調下;三歲以上,服一錢。如口不開,灌入鼻中。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全部磨成粉末混合。對於兩歲以上的孩童,應服用半服匕的量,且需用金銀薄荷湯來調和送服;若是三歲以上的孩童,則可服用一錢的量。若孩童嘴巴無法張開,可以將藥粉灌入其鼻中。
2. 陰癇方
黑附子(生去皮臍),生天南星,半夏(各二錢),白附子(一錢半)
上研細,井花水浸七日,每日換水,浸訖控干,入硃砂二錢、麝香一錢拌勻。每服一字,薄荷湯調下,量兒加減。一方,用附子生去皮臍,為末,每服二錢,以水一盞半,生薑二片,同煎至半盞,分三二服,量兒加減。吐者,入丁香五粒同煎,乳空時服;或用水浸炊餅為丸,如粟米大,每服二十粒亦可。余方見癲癇門。
白話文:
[陰癇方]
所需材料:生黑附子(去皮及頂部突起部分)、生天南星、半夏(以上三種各需二錢),白附子(需一錢半)。
首先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然後放入井水中浸泡七天,每天更換新水。浸泡完畢後,瀝乾水分,加入硃砂二錢和麝香一錢,充分攪拌均勻。每次服用量為「一字」(古制計量單位),以薄荷茶湯送服,根據兒童年齡與體質調整劑量。
另一個方法是,生黑附子去皮及頂部突起部分,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以一盞半的水和兩片生薑一同煎煮至剩下半盞,分成兩到三次服用,根據兒童年齡與體質調整劑量。若出現嘔吐情況,可在煎煮時加入五粒丁香,選在餵奶前服用;或者,用水和炊餅浸泡後做成粟米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二十粒亦可。其餘配方,請參考癲癇門的內容。
希望這個翻譯能幫到你!如果你有任何其他問題,歡迎隨時再問。
3. 解顱治法
4. 三辛散
治小兒頭骨應合而不合,頭骨開解,名曰解顱。
細辛,桂心(各半兩),乾薑(七錢半)
上為末。以乳汁和,敷顱上,干復敷之,兒面赤即愈。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小孩頭骨應該閉合卻未閉合的情況,也就是俗稱的解顱症。
所需藥材如下:細辛、桂心(兩者各取半兩),乾薑(取七錢半)。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然後用母乳調和成糊狀,塗抹在小孩的頭部,等到藥膏乾了再重新塗一次,如果小孩臉色恢復紅潤,那就表示病癥已經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