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七 (2)
卷之十七 (2)
1. 大調經散
治產後血虛,惡露未消,氣為敗濁凝滯,榮衛不調,陰陽相乘,憎寒發熱,或自汗,或腫滿,皆氣血未平之所為也。
大豆(炒去皮,一兩半),茯神(一兩),真琥珀(一錢)
上為末。濃煎烏豆紫蘇湯調下。
五積散,方見傷寒太陰經。入醋煎妙
第七論曰:產後四肢浮腫者何?答曰:產後敗血乘虛停積於五臟,循經流入四肢,留淫日深,卻還不得,腐壞如水,故令四肢面目浮腫。醫人不識,便作水氣治之。凡治水氣,多用導水藥,極虛人。夫產後既虛,又以藥虛之,是謂重虛,往往因致夭枉,但服調經散,血行腫消即愈。
白話文:
【大調經散】
用來治療產後血氣不足,子宮內殘餘血液未完全排出,導致氣血運行不順,混濁瘀滯,身體內外氣血失調,陰陽失衡,引起畏寒發燒,或是自發性出汗,甚至出現水腫或腹部脹滿等症狀,這些都是因為氣血尚未恢復平衡所導致的。
所需材料為:炒過的大豆(去皮,用量約一兩半),茯神(一兩),真正的琥珀(一錢)。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粉末。用濃煮的黑豆紫蘇湯調和服用。
另外,有個名為「五積散」的處方,可參考《傷寒太陰經》中的記載,加入醋一同煎煮效果更佳。
在第七篇討論中提到:產後為什麼會出現四肢浮腫?答案是:產後因血氣虛弱,子宮內的舊血停滯積聚,隨著經絡流入四肢,逐漸滲透深入,無法排出,最後腐爛成類似水的物質,導致四肢和臉部浮腫。若醫生未認清此情況,誤以為是水腫,通常會使用利尿藥物來治療,但這樣會使本來就虛弱的身體更加虛弱。產後身體已經虛弱,再用藥物使其更虛,這是雙重虛弱,常常因此導致早逝。只要服用調經散,促進血液循環,消除水腫,病狀就會好轉。
2. 調經散
沒藥(別研),琥珀(別研),桂心,赤芍藥,當歸(各一錢),細辛,麝香(各半錢,別研)
上為末。每取半錢匕,生薑汁、溫酒各少許,調勻服。
評曰:產後浮腫多端,有自懷妊腫至產後不退者,亦有產後失於將理,外感寒暑風濕,內作喜怒憂驚,血與氣搏,留滯經絡。氣分血分,不可不辨。要當隨所因脈證治之,宜得其情。調經散治血分固效,但力淺難憑,不若吳茱萸湯,枳朮湯、奪魂散、大調經散,皆要藥也。
白話文:
【調經散】
配方成分包括:乳香(需單獨研磨)、琥珀(需單獨研磨)、肉桂、紅芍藥、當歸(各約3.7公克)、細辛、麝香(各約1.8公克,需單獨研磨)。
以上成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取約1.8公克,用少量的生薑汁和溫酒混合均勻後飲下。
評論如下:產後浮腫的情況種類繁多,有的是從懷孕開始腫脹直到產後都未消退,也有產後護理不當,受到外界的寒暑風濕影響,或內部情緒起伏如喜怒憂慮驚嚇,導致血液與氣體在體內互相搏鬥,阻滯在經絡之中。對於氣分和血分的區別,必須加以辨識。應根據不同的病因和脈象來治療,才能對症下藥。調經散對於調理血分確實有效,但是效果較淺,難以完全依賴。相比之下,吳茱萸湯、枳朮湯、奪魂散、大調經散等,都是重要的治療藥方。
3. 加減茱萸湯
治婦人臟氣本虛,宿挾風冷,胸鬲滿痛,腹脅絞刺,嘔吐噁心,飲食減少,身面虛浮,惡寒戰慄,或泄利不止,少氣羸困;及因生產,臟氣暴虛,邪冷內勝,宿疾轉甚。
吳茱萸(湯洗七次,炒,一兩半),桔梗,乾薑(炮),甘草(炙),麥門冬(去心),半夏(湯洗七次),防風,細辛,當歸(酒浸,炒),茯苓,牡丹皮,桂心(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食前熱服。
白話文:
【加減茱萸湯】
主治婦女因體質本來就虛弱,加上長期有風寒,導致胸部和上腹部有飽脹疼痛感,腹部和脅部像被絞刺般疼痛,常有嘔吐噁心的症狀,食慾減退,身體和臉部出現虛腫,感到寒冷且不時發抖,或有持續性腹瀉,呼吸短促,感到極度疲憊;以及因為生產後,體質突然虛弱,體內寒氣過盛,舊疾更加嚴重的情況。
藥方成分包括:吳茱萸(需用湯清洗七次,炒製,用量一兩半)、桔梗、乾薑(炮製)、甘草(炙製)、麥門冬(去心)、半夏(湯洗七次)、防風、細辛、當歸(用酒浸泡,炒製)、茯苓、牡丹皮、桂心(以上各藥材均用量半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量為四錢,加入一盞半的水,煎至剩下七分水量,濾掉藥渣,趁熱在飯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