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七 (1)
卷之十七 (1)
1. 見哯丸
薑黃,京三稜(炮),蓽澄茄,陳皮,人參,高良薑,蓬朮(炮,各一兩)
上為末,用蘿蔔慢火煮爛,研細,將汁煮麵糊丸,如梧子大。用蘿蔔湯下三十丸。
評曰:產後口乾痞悶,未必止因食麵。或產母內積憂煩,外傷燥熱,飲食甘辛,使口乾痞悶,當隨其所因調之可也。煩心,宜四物湯去地黃,加人參、烏梅煎;若外傷燥熱,看屬何經,當隨經為治,難以備舉。飲食所傷,見哯丸卻能作效。
增損四物湯,(方見下第六論)
第六論曰:產後乍寒乍熱者何?答曰:陰陽不和,敗血不散,能令乍寒乍熱。產後血氣虛損,陰陽不和,陰勝則乍寒,陽勝則乍熱,陰陽相乘,則或寒或熱。若因產勞,臟腑血弱,不得宣越,故令敗血不散,入於肺則熱,入於脾則寒,醫人若誤作瘧疾治之,則謬矣。陰陽不和,宜增損四物湯;敗血不散,宜奪命丹。
又問:二者何以別之,答曰:時有刺痛者,敗血;但寒熱無他證者,陰陽不和,增損四物湯不一,皆隨病加減。
白話文:
【見效丸】
藥材包括薑黃,京三稜(炒製過的),蓽澄茄,陳皮,人參,高良薑,蓬朮(炒製過的,各一兩)。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蘿蔔慢火煮至軟爛,研成細泥,再利用蘿蔔汁煮麵糊,揉成梧桐籽大小的丸狀。服用時,用蘿蔔湯送服三十粒。
評論說:產婦口乾舌燥且胸悶,不一定只是因為食用麪類食物。有可能是產婦內心積壓了憂慮煩惱,或是身體受到了外界燥熱的影響,再加上飲食過於辛辣甘甜,導致口乾舌燥且胸悶,應根據具體原因進行調理。如果心情煩躁,可以使用四物湯去掉地黃,加入人參、烏梅煎煮;如果身體受到外界燥熱影響,要判斷屬於哪個臟器系統,再對症治療,這裡難以一一詳述。如果是飲食造成傷害,見效丸卻能產生效果。
【增損四物湯】
在第六論中提到:產婦為什麼會出現忽冷忽熱的情況?回答是:這是因為陰陽失調,瘀血無法消散所致。產後血氣虧損,陰陽失調,陰氣過盛就會感覺寒冷,陽氣過盛就會感覺熱,陰陽互相影響,就會出現時冷時熱的情況。如果因為生產勞累,臟腑血液不足,無法正常運行,使得瘀血無法消散,瘀血進入肺部會引起熱感,進入脾臟則會感到寒冷,如果醫生誤以為是瘧疾進行治療,那就大錯特錯了。對於陰陽失調,宜使用增損四物湯;對於瘀血無法消散,宜使用奪命丹。
又有人問:這兩種情況如何區分呢?回答是:如果時常感到刺痛,那就是瘀血;如果只有冷熱交替而沒有其他症狀,那就是陰陽失調。增損四物湯的配方並非固定,會根據病情進行調整。
2. 增損四物湯
當歸,人參,芍藥,川芎,乾薑(炮,各一兩),甘草(炙,四錢)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煎六分,去滓熱服,不以時候。
評曰:乍寒乍熱,榮衛不和,難以輕議。若其敗血不散,豈止入脾肺二臟耶?大抵一陰閉一陽,即作寒熱,陰勝故寒,陽勝故熱,只可云敗血循經流入,閉諸陰則寒,閉諸陽則熱,血氣與衛氣解則休,遇再會而復作,大調經散、五積散入醋煎。
白話文:
【增損四物湯】
成分包括:當歸、人參、芍藥、川芎、乾薑(需炮製,各一兩)、甘草(需炙過,四錢)。
以上成分混合打散。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盞水,加入三片薑,煮至剩下六分之一,去渣後趁熱飲用,不限定時間。
評論如下:忽冷忽熱,身體機能失調,不可輕易下結論。如果瘀血未能散開,豈只是影響脾肺兩臟?基本上,一旦陰氣阻塞了陽氣,就會產生寒熱交替的情況,陰氣過盛則感到寒冷,陽氣過盛則感到燥熱。只能說瘀血沿著經絡流動,堵塞了陰脈就感到寒冷,堵塞了陽脈就感到燥熱,當血氣和衛氣得以調節,症狀就會消失,但再次出現失調時,症狀又會復發,這時候可以使用大調經散或五積散,加醋煎煮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