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3)

1. 滲濕湯

治坐臥濕地,或為雨露所襲,身重腳弱,關節重疼,發熱惡寒;或小便秘澀,大便飧泄;或汗出衣里,濕漬得之,腿膝或腫,小便利,反不渴。

白話文:

治療長期居住或工作在潮濕環境中,或被雨露淋濕的人,出現身體沉重、腳步虛弱、關節疼痛、發燒怕冷;或者小便困難、大便乾結或腹瀉;或者出汗浸濕衣服,布料變濕,腿部或膝蓋腫脹,小便量少,反而不覺得口渴。

蒼朮(米泔浸),白朮,甘草(炙,各二兩),乾薑(炮),茯苓(各四兩),陳皮,丁香(各半兩)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蒼朮(用米湯浸泡)、白朮、甘草(烤製,各 2 兩)、乾薑(炮製)、茯苓(各 4 兩)、陳皮、丁香(各半兩)

2. 寒濕證治

病者身體煩疼,無汗惡寒,發熱,脈浮緩細,皆寒濕相併所致也。

白話文:

患者身體疼痛,無汗怕冷,發熱,脈象浮緩細,都是寒溼合併所致。

3. 麻黃白朮湯

治寒濕,身體煩疼,無汗惡寒,發熱者。

白話文:

治療寒溼,身體疼痛,無汗怕冷,發熱。

麻黃(去節,三兩),桂心(二兩),甘草(炙,一兩),杏仁(二十粒,去皮尖),白朮(四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盞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白話文:

麻黃(去除節巴,三兩) 桂心(兩兩) 甘草(經過炙烤,一兩) 杏仁(二十粒,去除外皮和尖端) 白朮(四兩)

4. 風濕證治

病者身疼,日晡發熱,不能轉側,短氣,汗出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脈浮弦細,此風濕相搏,或汗出當風所致也。

白話文:

病人身體疼痛,下午開始發熱,不能轉身,呼吸急促,出汗怕風,不想脫衣服,或者身體輕微浮腫,脈象浮、細而緊,這是風邪和濕邪互相搏擊,或者出汗的時候吹風引起的。

5. 桂枝附子湯

治風濕相搏,身體煩疼掣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

白話文:

治療風溼相搏,身體疼痛抽搐,不能屈伸,汗出氣短,小便不利,怕風不想脫衣服,或者身體輕微腫脹。

桂枝(去皮,四兩),白朮,附子(炮去皮臍,各三兩),甘草(炙,三兩)

白話文:

肉桂(去掉皮,4兩),白朮(3兩),附子(炮製後去掉皮和肚臍,3兩),甘草(烤炙過,3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盞半,姜五片,棗兩個,煎七分,去滓,空心溫服。或大便秘,則去桂;小便不利,悸氣,加茯苓三兩;痹,加防己四兩;腹痛,加芍藥四兩。

白話文:

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取四錢粉末,加入半杯水、五片薑片、兩顆紅棗,煎煮至剩七分,過濾掉渣滓,空腹時溫服。如果大便乾燥,就去除肉桂;小便不通暢,心悸,就加茯苓三兩;麻痺,就加防己四兩;腹痛,就加芍藥四兩。

6. 風濕寒證治

病者汗出身重,惡風喘滿,腹內不和,下氣上衝,臍下連腳冷痹,不能自屈伸,骨節煩疼,近之則痛極,如癧節狀,此由冒風濕寒,三氣雜至而為病也。

白話文:

患者出很多汗,怕冷,有氣喘、脹滿感,腹部不適,氣從下往上衝,肚臍以下到腳都覺得又冷又麻痺,無法自行彎曲伸展,骨頭關節痠痛,有人靠近就會劇烈疼痛,就像癧病侵犯關節的症狀,這是因為接觸了風濕寒,三種邪氣一起侵襲而致病。

7. 防己黃耆湯

治傷風濕寒,脈浮緊細,身重,汗出惡風。並治風水脈浮,身重不渴。

白話文:

治療受風溼寒邪,脈象浮緊細,身體沉重,汗出怕風。同時也治療風水病,脈象浮,身體沉重但不口渴。

防己(四兩),黃耆(五兩),甘草(炙,二兩),白朮(三兩)

白話文:

防己(120 克),黃耆(150 克),甘草(炙,60 克),白朮(90 克)

上為銼散。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五片,棗兩枚,煎七分,去滓,空腹服。喘者,加麻黃;胃中不和,加芍藥;氣上衝,加桂;下有陳寒,加細辛。服藥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以下如水,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溫下,令微汗瘥。

白話文:

這種藥是用來粉碎、散服的。每次服用五錢,加入半杯水,五片生薑,兩枚紅棗,煎煮後去除渣滓,空腹服用。如果咳嗽氣喘,可以加入麻黃;如果胃部不適,可以加入芍藥;如果氣往上衝,可以加入桂枝;如果體內有陳寒,可以加入細辛。服藥後,會感覺有蟲在皮膚下爬行,從腰部以下像是有水流過,這時可以坐下來蓋上被子,再用一條被子裹住腰部保暖,直到出微汗就可以痊癒。

8. 風濕溫證治

病者煩渴引飲,心腹冷痛躁悶,口乾面垢,惡寒惡風,飢不能食,眩暈嘔噦,此伏暑中風濕所致也,治之各有方法。

白話文:

患者感到煩渴且不停喝水,心腹感到冰冷疼痛和悶脹,嘴巴乾澀、臉色暗沉,畏寒怕風,吃不進東西,頭暈目眩、乾嘔,這些都是夏季伏暑中風濕引起的症狀,治療方法各有不同。

9. 白朮茯苓乾薑湯

治伏暑中風濕,煩渴引飲,心腹疼,躁悶,口乾面垢,洒洒惡寒,淅淅惡風,微汗,飢不能食。

白話文:

治療暑熱風溼,煩躁口渴想喝水,心腹疼痛,煩躁悶亂,口乾臉髒,微微怕冷,輕微怕風,微微出汗,餓但不能吃東西。

白朮,乾薑,茯苓,細辛,桂心,乾葛,甘草(炙),橘皮,烏梅,京豉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點下。

白話文:

**白術:**它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燥濕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濕阻脾胃、水腫等症。

乾薑: 它具有溫中散寒、發汗解表、止嘔止瀉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寒凝腹痛、胃寒嘔吐等症。

茯苓: 它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安神、寧心止汗等功效,常用於治療水腫、心悸失眠等症。

細辛: 它具有溫經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風寒頭痛、鼻塞流涕等症。

桂心: 它具有溫陽散寒、活血通經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陽虛畏寒、氣血瘀滯等症。

乾葛: 它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止渴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津液不足、口渴發熱等症。

甘草(炙): 它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等功效,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咳嗽氣喘、疼痛等症。

橘皮: 它具有理氣健脾、化痰止咳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胸悶脘腹脹、咳嗽痰多等症。

烏梅: 它具有收斂止痢、安神定驚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腹瀉、失眠多夢等症。

京豉: 它具有解表散寒、清熱化痰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感冒風寒、咳嗽痰多等症。

10. 暑濕風溫證治

暑者,六氣之一,能與風濕併合為病,循經流入諸臟,但與寒不相得,故有暑濕風溫之證。暑濕者,惡寒反熱,自汗,關節盡痛,頭目昏眩,手足倦怠,不自勝持,此並傷暑濕所致也。風溫者,頭痛身熱,常汗出,體重喘息,四肢不收,嘿嘿欲眠,此由先傷風后傷暑所致也。治之各有方法。

白話文:

暑氣是六氣之一,可以和風濕同時造成疾病,隨著經絡流入各個臟腑,但是暑氣與寒氣不能相容,因此有暑濕風溫的證狀。暑濕證狀包括:怕冷但體溫卻升高、自發性出汗、全身關節疼痛、頭暈目眩、手腳疲勞無力、無法自控。這些都是因為受暑濕所傷。風溫證狀包括:頭痛、發燒、經常出汗、身體沉重、喘息、四肢無力、昏昏欲睡。這都是因為先受風寒,後受暑氣所致。治療暑濕和風溫各有不同的方法。

11. 茯苓白朮湯

治冒暑毒,加以著濕;或汗未乾即浴,皆成暑濕。

白話文:

治療因暑熱毒素所導致的病症,並伴有溼氣的影響;或者是在出汗後未等汗液乾透就立即洗澡,都會形成暑溼症。

茯苓,乾薑(炮),甘草(炙),白朮,桂心(各一兩)

上為銼末。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白話文:

茯苓、乾薑(用火烤過的)、甘草(烤過的)、白朮、桂心(各 60 克)

12. 葳蕤湯

治風溫,兼療冬溫,及春月中風傷寒,發熱,頭眩痛,咽喉干,舌強,胸內疼痛痞滿,腰背拘急。

白話文:

治療風熱,同時也能治療冬天的溫病,以及春天時因風邪入侵引起的感冒,症狀包括髮熱、頭痛、咽喉乾燥、舌頭僵硬、胸部內疼痛及脹滿不適、腰部和背部緊繃不舒。

葛根,麻黃(去節,湯,焙乾秤),甘草(炙),白薇,川芎,羌活,杏仁(各半兩,去皮尖)石膏(一兩,碎),葳蕤(三分),青木香(一分)

白話文:

葛根、麻黃(去掉根節,用水煎煮,烘乾後秤重)、甘草(炙烤過的)、白薇、川芎、羌活、杏仁(各半兩,去除皮和尖端)石膏(一兩,搗碎)、葳蕤(三分)、青木香(一分)

上銼散。每服五錢,水盞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之。木香冬用一兩,春用半兩。

白話文:

上方的藥粉。每次服用五錢,加半茶杯水,煎煮到剩七分,去掉藥渣,在飯前服用。木香在冬天用一兩,在春天用半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