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五 (3)
卷之五 (3)
1. 滲濕湯
治坐臥濕地,或為雨露所襲,身重腳弱,關節重疼,發熱惡寒;或小便秘澀,大便飧泄;或汗出衣里,濕漬得之,腿膝或腫,小便利,反不渴。
蒼朮(米泔浸),白朮,甘草(炙,各二兩),乾薑(炮),茯苓(各四兩),陳皮,丁香(各半兩)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滲濕湯】
這帖藥方適用於長時間坐在或躺在潮濕地方,或是被雨水或露水淋濕後,感到身體沉重、腳部無力、關節疼痛且有發燒怕冷的情況;或者小便困難不通暢,大便則呈現稀釋狀態;或者出汗後衣物濕透,因濕氣滲入而導致腿部或膝蓋腫脹,即使小便順暢,卻仍不覺得口渴。
所需藥材包括:經過米泔水浸泡的蒼朮、白朮、炙甘草(以上三種各二兩)、炮乾薑、茯苓(以上兩種各四兩)、陳皮、丁香(以上兩種各半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狀。每次服用時取四錢的份量,加入半盞的水,再放入三片薑和兩枚棗,煎煮至剩下七分水量,濾掉殘渣後趁溫熱服用。
2. 寒濕證治
病者身體煩疼,無汗惡寒,發熱,脈浮緩細,皆寒濕相併所致也。
白話文:
病人感到全身疼痛不舒服,沒有出汗但感覺非常冷,同時還發燒,且脈搏呈現浮緩細的狀態,這些都是由寒氣與濕氣合併影響所導致的症狀。
3. 麻黃白朮湯
治寒濕,身體煩疼,無汗惡寒,發熱者。
麻黃(去節,三兩),桂心(二兩),甘草(炙,一兩),杏仁(二十粒,去皮尖),白朮(四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盞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寒濕所導致的身體疼痛,有無汗、怕冷以及發燒的症狀。
藥方成分包括:麻黃(去掉節部,用量為三兩),桂心(用量為二兩),甘草(經過炙烤,用量為一兩),杏仁(約二十粒,要去除皮和尖部),白朮(用量為四兩)。
這些藥材需先研磨成散狀。每次服用時取四錢,加入大約半盞的水,煎煮至剩下七分水量,然後濾掉藥渣,在飯前溫熱服用。
4. 風濕證治
病者身疼,日晡發熱,不能轉側,短氣,汗出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脈浮弦細,此風濕相搏,或汗出當風所致也。
白話文:
病人全身疼痛,每到下午時分便開始發燒,身體無法輕易翻身,有呼吸急促的現象,出汗但怕風,不願脫去衣物,有些情況下身體會輕微浮腫,脈搏呈現浮弦細狀,這些都是風濕相互作用的結果,有可能是因為出汗後受風所導致的。
5. 桂枝附子湯
治風濕相搏,身體煩疼掣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
桂枝(去皮,四兩),白朮,附子(炮去皮臍,各三兩),甘草(炙,三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盞半,姜五片,棗兩個,煎七分,去滓,空心溫服。或大便秘,則去桂;小便不利,悸氣,加茯苓三兩;痹,加防己四兩;腹痛,加芍藥四兩。
白話文:
[桂枝附子湯]
用於治療風濕交纏,導致身體疼痛難忍,筋骨僵硬無法彎曲伸展,出汗但呼吸短促,小便不通暢,畏風怕冷不願脫衣,甚至身體輕微浮腫的情況。
藥方成分包括:桂枝(去皮,約120克)、白朮、附子(炮製過,去皮與中心,各90克)、炙甘草(90克)。
將這些藥材切碎混合。每次服用量約為四大錢(古時計量單位),用水一杯半煮沸,加入五片薑和兩個棗,熬煮至剩七分之一,濾掉殘渣,趁溫空腹服用。若出現大便乾燥困難,可去掉桂枝;小便不通暢,心悸氣喘,可添加茯苓約90克;如患痹症,可加防己約120克;若感到腹痛,可加芍藥約120克。
6. 風濕寒證治
病者汗出身重,惡風喘滿,腹內不和,下氣上衝,臍下連腳冷痹,不能自屈伸,骨節煩疼,近之則痛極,如癧節狀,此由冒風濕寒,三氣雜至而為病也。
白話文:
病人出現流汗、身體沉重的症狀,畏懼風吹且呼吸困難,腹部內部運作不順,有股氣從下方逆向上衝,肚臍以下到腳部感覺冰冷且麻木,無法自由地彎曲和伸展,骨頭關節疼痛不已,稍微觸碰就痛得難以忍受,就像是皮膚下面有硬塊一樣。這類病情是由於風、濕、寒三種外在環境因素混合影響所導致的。
這就是風濕寒的病症及其形成原因。
7. 防己黃耆湯
治傷風濕寒,脈浮緊細,身重,汗出惡風。並治風水脈浮,身重不渴。
防己(四兩),黃耆(五兩),甘草(炙,二兩),白朮(三兩)
上為銼散。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五片,棗兩枚,煎七分,去滓,空腹服。喘者,加麻黃;胃中不和,加芍藥;氣上衝,加桂;下有陳寒,加細辛。服藥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以下如水,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溫下,令微汗瘥。
白話文:
[防己黃耆湯]
用於治療因風、濕、寒所導致的疾病,症狀包括脈搏呈現浮緊細的狀態,身體沉重,容易出汗且怕風。同時也能治療因風水病導致脈搏浮現,身體沉重但不口渴的情況。
所需藥材為:防己四兩,黃耆五兩,炙甘草二兩,白朮三兩。
將上述藥材切碎混合作為散劑。每次服用時取五錢,加入大約半杯的水,再放入五片薑和兩顆棗子一起煎煮,待水剩七分滿時,去掉藥渣,在空腹時服用。若患者有喘息的症狀,可加入麻黃;若是胃部不舒適,可加入芍藥;若有氣上衝的問題,可加入肉桂;若是下身有舊寒疾,則可以加入細辛。服用藥物後,會感覺到像有蟲在皮膚下爬行,腰部以下有如水波般的感覺,然後坐在被子上,再用一牀被子圍住腰部下方,讓下半身保持溫暖,以促使發出些許汗,達到治療效果。
8. 風濕溫證治
病者煩渴引飲,心腹冷痛躁悶,口乾面垢,惡寒惡風,飢不能食,眩暈嘔噦,此伏暑中風濕所致也,治之各有方法。
白話文:
病人感到煩躁且口渴想喝水,有心腹部位冷痛及悶躁的感覺,嘴巴乾燥並且臉部顯得髒污,對寒冷和風特別敏感,雖感飢餓卻無法進食,頭暈目眩還伴有噁心嘔吐的症狀,這些都是因為潛藏的暑熱遇到風濕所導致的。對於這樣的病情,治療上各有其相應的方法。
9. 白朮茯苓乾薑湯
治伏暑中風濕,煩渴引飲,心腹疼,躁悶,口乾面垢,洒洒惡寒,淅淅惡風,微汗,飢不能食。
白朮,乾薑,茯苓,細辛,桂心,乾葛,甘草(炙),橘皮,烏梅,京豉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點下。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夏季潛藏的風濕病,症狀包括極度口渴想喝水,心腹部疼痛,焦躁悶熱,口腔乾燥且臉部有污垢,偶爾會有寒冷感,對風有畏懼感,微微出汗,雖餓但無法進食。
所需藥材有:白朮、乾薑、茯苓、細辛、桂心、乾葛、炙過的甘草、橘皮、烏梅和京豉。
將這些藥材等量取用,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時取兩錢,用熱水沖服即可。
10. 暑濕風溫證治
暑者,六氣之一,能與風濕併合為病,循經流入諸臟,但與寒不相得,故有暑濕風溫之證。暑濕者,惡寒反熱,自汗,關節盡痛,頭目昏眩,手足倦怠,不自勝持,此並傷暑濕所致也。風溫者,頭痛身熱,常汗出,體重喘息,四肢不收,嘿嘿欲眠,此由先傷風后傷暑所致也。治之各有方法。
白話文:
【對於暑濕風溫的診治】
暑氣,是自然界的六種氣候現象之一,它能和風、濕氣結合引發疾病,沿著人體的經絡進入各內臟。但暑氣和寒氣不會同時存在,因此會出現暑濕風溫這類症狀。暑濕的情況下,患者會感到冷卻又發熱,自發性出汗,全身關節疼痛,頭暈眼花,手腳無力,甚至無法自我支撐,這些都是因為暑濕共同影響所導致的。
而風溫的情況,則是頭痛並且身體發熱,經常出汗,身體沉重呼吸困難,四肢無力,昏昏欲睡,這是先受到風邪侵害,再受到暑氣影響所致。對於這些病症,都有其相應的治療方法。
11. 茯苓白朮湯
治冒暑毒,加以著濕;或汗未乾即浴,皆成暑濕。
茯苓,乾薑(炮),甘草(炙),白朮,桂心(各一兩)
上為銼末。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白話文:
【茯苓白朮湯】
這帖藥方適用於治療因遭受酷熱天氣的暑毒,再加之濕氣影響導致的疾病;或是流汗後未等汗液完全乾燥就沐浴,進而形成的暑濕症狀。
所需藥材有:茯苓、炮製過的乾薑、炙過的甘草、白朮、以及桂心,這些藥材各需一兩。
首先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碎末。每次服用時取四錢藥末,加入一碗水煎煮至剩下約七分水量,然後濾掉藥渣,在飯前飲用。
12. 葳蕤湯
治風溫,兼療冬溫,及春月中風傷寒,發熱,頭眩痛,咽喉干,舌強,胸內疼痛痞滿,腰背拘急。
葛根,麻黃(去節,湯,焙乾秤),甘草(炙),白薇,川芎,羌活,杏仁(各半兩,去皮尖)石膏(一兩,碎),葳蕤(三分),青木香(一分)
上銼散。每服五錢,水盞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之。木香冬用一兩,春用半兩。
白話文:
這份處方是用來治療風溫症的,同時也能用於冬季的溫病,以及春季因風邪或感冒所導致的病症。症狀包括發燒、頭暈疼痛、喉嚨乾燥、舌頭活動困難、胸部內有疼痛感和脹滿感、腰部和背部感到緊繃不適。
所需藥材有:葛根、麻黃(需去除節部,用水煮過後烘乾再稱重)、炙甘草、白薇、川芎、羌活、杏仁(以上各藥材皆需半兩,杏仁要去除外皮和尖端)、石膏(需一兩,並打碎)、葳蕤(需三分)、青木香(需一分)。
將這些藥材混合後研磨成粉。每次服用時取五錢,用大約半盞的水煎煮至剩下七分水量,然後濾掉藥渣,在飯前服用。青木香在冬天時用量可增至一兩,春天則只需半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