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2)

1. 橘皮湯

治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之,反無汗,心中大煩,骨節疼痛,目瞤,惡寒,食則反嘔,谷不得入,宜服此方。

橘皮(一兩半),甘草(炙,半兩),人參(一分),竹茹(半兩)

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個,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之。

白話文:

[橘皮湯]用於治療下焦氣機不順,不適合發汗,如果勉強發汗,反而會導致不出汗,心臟附近有強烈的煩躁感,全身骨頭關節疼痛,眼睛會不由自主地跳動,怕冷,吃東西後反而會嘔吐,無法正常進食,這種情況下適合服用這個處方。

藥方成分包括:橘皮(1.5兩)、炙甘草(0.5兩)、人參(0.1兩)、竹茹(0.5兩)。

以上藥材需研磨成粉狀。每次服用時取五錢,加入一杯水,再放入三片薑和一顆棗,煮到只剩下約七分滿,濾掉渣滓,在飯前服用。

2. 料簡

凡傷寒中雜病,證狀非一,當隨門類,量酌施治可也。如發黃,則多用五疸中藥,只依黃疸治之。發狂,已見陽毒門;吐衄,便利瘀血,見失血門;下痢,見滯下;奔豚,見五積;陰陽厥,見厥論;嘔噦喘咳,各見本門。其他更不繁錄。

白話文:

【料簡】這段文字的大意是:所有因風寒或是各種複雜疾病所引起的症狀,並非只有一種,應根據不同的病症分類,適當地進行治療即可。例如,如果出現黃疸的症狀,大多使用治療五疸的藥物,就按照黃疸的療法治療。若出現發狂的症狀,在陽毒的治療範疇裡已有說明;對於吐血、鼻血以及便血等失血癥狀,應參考失血的治療方式;若是下痢的情況,可以參考腸胃炎的治療;對於奔豚(一種心悸疾患)的症狀,應參照五積(一種病證名)的治療;對於陰陽厥(肢體一冷一熱的現象),應參照厥論(討論肢體厥冷的學說)來治療;對於嘔吐、噁心、喘息和咳嗽等症狀,分別應參考相對應的治療方法。其餘的病症,就不在此一一列舉了。

3. 傷暑敘論

傷暑者,乃夏至前後各三十日有奇,少陽相火用事之時也,炎熱大行,爍石流金,草萎河涸,人或傷之,則發熱自汗,面垢,背寒倦怠,少氣。以暑消氣,氣消血散,與傷寒相類。此是夏間即病,非冬傷寒至夏發為熱病也,當以脈別之。傷暑脈虛無力,蓋因氣血消散,致血虛弱;傷寒則泣血而閉,脈緊而有力,大不同也。

《要略》言傷寒家別有暍病。蓋詮次者,見其一條別在後,故有是說。輕重不同,識者當自知之。

白話文:

[對於暑熱傷害的討論]

受到暑熱影響的情況,通常發生在夏至前後大約六十天的期間,這是因為在這段時間,身體的少陽相火(一種中醫理論中的能量)特別旺盛。天氣極度炎熱,連石頭都能被曬熱到發燙,河水乾涸,人如果受到這種酷熱影響,會出現發燒、自汗、臉色灰暗、背部感覺寒冷、疲倦乏力、呼吸短促等症狀。這是因為暑熱消耗了人的氣力,氣力衰弱後血液也就無法正常運行,這些症狀與感冒類似。但要注意的是,這是夏天馬上就出現的病症,並不是冬天受寒到夏天才轉變成的熱病,我們可以通過脈象來區分兩者。受暑熱影響的人,脈象會顯得虛弱無力,這是因為氣血都被暑熱所消耗,導致血氣虛弱;而受寒的人,脈象會緊且有力,兩者有著很大的差異。

《要略》提到,感冒的人可能會有中暑的現象。之所以這樣寫,可能是編纂者看到這條信息被單獨放在後面,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說法。事實上,兩者的嚴重程度並不相同,有經驗的人應該能自行辨別。]

4. 傷暑證治

病者身熱惡寒,頭疼,狀如傷寒;或往來寒熱如瘧,煩躁渴甚,眩暈嘔吐,背寒面垢,泄瀉,昏悶不清,其脈陰陽俱虛緩而微弱,皆由傷暑之所致也。

白話文:

病人出現身體發熱但怕冷的症狀,有頭痛的情況,看起來像是得了風寒;或者時冷時熱像得了瘧疾一樣,並且感到非常煩躁和口渴,有頭暈和想吐的感覺,背部覺得寒冷且臉色晦暗,甚至有腹瀉的現象,整個人昏沉無力,精神不振。從脈搏看,無論是陰脈還是陽脈都呈現出虛弱、緩慢且微弱的狀態,這些都是因為中暑所導致的症狀。

5. 卻暑散

治冒暑伏熱,頭目眩暈,嘔吐泄利,煩渴背寒,面垢。

赤茯苓,甘草(生,各四兩),寒食麵,生薑(各一斤,切,搜面令勻)

上為末。每服兩錢,新汲水調下;或湯點服,不拘時候。

白話文:

這帖藥方適用於治療因夏日高溫酷暑所導致的身體不適,症狀包括頭暈眼花、噁心嘔吐、腹瀉、極度口渴但背部感覺寒冷、以及面部油膩。

所需材料為:紅茯苓與生甘草各四兩,寒食節的麵粉,生薑一斤,薑需切成薄片,然後與麵粉一起攪拌均勻。

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取兩錢粉末,用新抽取的冷水調和飲下;或者也可以用熱水沖泡服用,服用時間不限。

6. 五苓散

治傷暑煩渴,引飲無度。兼治傷寒溫熱,表裡未解,煩渴引水,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煩渴不止。又治霍亂吐利,黃疸濕疫。

澤瀉(二兩半),桂心(一兩),豬苓(去皮),赤茯苓,白朮(各一兩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沸湯下,不以時,服訖,多飲熱湯,汗出即愈。

白話文:

[五苓散]

用於治療因受暑熱而感到極度口渴,喝水量無節制的情況。同時也適用於治療感冒、發燒,當身體表面和內部的病狀尚未解除,感到口渴想喝水,但水一喝進去就嘔吐,或者小便不順暢,以及在出汗後表面病狀已解,但口渴仍持續不止的情況。此外,還可用於治療霍亂所引起的嘔吐與腹瀉,以及黃疸和濕熱疾病。

藥方成分包括:澤瀉(250克)、肉桂(100克)、豬苓(去皮,150克)、赤茯苓(150克)、白朮(150克)。

以上成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8克,用滾燙的水送服,不拘時間,服藥後應多喝熱水,等到汗水出來,病情就會好轉。

7. 桂苓丸

治煩渴,消痰飲,寬胸膈。

桂心,白朮(各二兩),赤茯苓(三兩),烏梅肉(兩半),乾生薑(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為末,蜜丸,彈子大。每一丸至二丸,嚼細,熟水下。

白話文:

【桂苓丸】

用於治療心中煩躁口渴,消除體內痰濕,以及舒緩胸部悶痛。

藥方成分如下:肉桂(取其內部)、白術、赤茯苓、烏梅肉(各取相當於古時二兩的份量),乾燥生薑(古時一兩的份量),炙甘草(古時半兩的份量)。

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再以蜂蜜製成丸狀,大小如彈珠。每次服用一至二丸,需細嚼慢嚥,並以溫開水送服。

8. 香薷丸

治大人小兒傷暑伏熱,躁渴瞀悶,頭目昏眩,胸膈煩滿,嘔噦噁心,口苦舌乾,肢體困倦,不思飲食;或發霍亂,吐利轉筋,並宜服之。

香薷(去梗),紫蘇(去梗),乾木瓜(各一兩),丁香,甘草(炙),檀香,白茯神(去木),藿香(各半兩)

上為末,蜜丸,彈子大。每一丸至二丸,熟水嚼下;或新汲水化下亦得。小兒半丸。

白話文:

[香薷丸]

適用於大人和小孩因暑熱過度,導致的焦躁口渴、精神昏悶、頭暈眼花、胸口悶脹、噁心嘔吐、口苦舌燥、身體疲憊無力、食慾不振;或是發生霍亂症狀,如嘔吐腹瀉、肌肉抽搐等,都適合服用此藥。

所需藥材包括:香薷(去梗)、紫蘇(去梗)、乾木瓜(各30公克)、丁香、炙甘草、檀香、白茯苓(去木)、藿香(各15公克)。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製成丸狀,大小約如彈珠。每次服用一到兩丸,用溫水嚼服;或者也可用新鮮的井水送服。兒童則服用半丸即可。

9. 消毒丸

治中暑煩渴,暈眩寒熱。

半夏(一斤,七次湯去滑,米醋煮令透),茯苓,甘草(生,各半斤)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新汲水不以時服。

白話文:

這是在介紹一種名為「消毒丸」的藥方,用來治療中暑後的煩躁口渴、頭暈目眩以及發冷發熱的症狀。

所需材料及其份量如下:半夏(需先經過七次洗滌去除滑膩感,再用米醋煮至完全熟透,共一斤)、茯苓、生甘草(兩者皆需半斤)。

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細末,加入蜂蜜揉製成丸,大小約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粒,可隨時以新打的清水送服。

10. 傷濕敘論

《經》云:濕為停著。凡關節疼痛,重痹而弱,皆為濕著。若氣不平,亦使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涎潮昏塞,此中濕之候也。夫寒熱風濕,皆能併合為病,所謂風濕、寒濕、濕溫者,其證各不同,為治亦別,不可不辨。若治風濕、寒濕,當發其汗,但微微似汗出,則風濕俱去;若大汗出,風去濕不去,則不能愈;若治單單中濕,只宜利小便,忌不得以火攻並轉利。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論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白話文:

【傷濕敘論】

《經典》裡提到:濕氣是停留且不易散去的。所有關節痛、沉重無力的麻痺感,都是濕氣停留所致。如果氣血運行不順,也會導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口水多且精神恍惚,這些都是濕氣在體內的表現。寒氣、熱氣、風邪、濕氣都能結合一起造成疾病,所謂的風濕、寒濕、濕溫,它們的症狀各不相同,治療方法也各有差異,不可一概而論。

若要治療風濕或寒濕,應讓患者發汗,但只要微微出汗即可,這樣風濕就會一同被排出;若汗出太多,風邪雖去,濕氣卻仍留存在體內,病情不會好轉;如果只是單純濕氣過重,就應該利尿,切記不能用火療法,也不能過度利尿。若濕氣重的人排便困難,額頭會冒汗,呼吸稍顯急促,且小便不通暢,這時若不治療,可能會有生命危險;若一直拉肚子不停,也是同樣危險。

總而言之,治療濕氣問題時,若不從利尿下手,那麼治療效果必然不佳。

11. 傷濕證治

病者身重腳弱,關節重疼,發熱惡寒,小便秘澀,大便飧泄,自汗,腰腳冷痹,腿膝浮腫,小便或自利,不渴。皆久坐卑濕,或為雨露所襲,或汗出衣里,受濕漸漬得之,名曰濕痹。

白話文:

患者會感到身體沉重、腳部無力,關節疼痛,同時伴有發燒及畏寒的症狀,小便不通暢且感到灼熱,大便則呈現稀釋的狀態,還會自發性出汗,腰部及腳部有冰冷麻木感,腿部和膝蓋部位會浮腫,小便可能頻繁但卻不口渴。這些症狀通常是因為長時間坐在潮濕的地方,或是被雨水或露水淋濕,或是汗水浸透衣物未能及時更換,長期下來慢慢積累濕氣所致,這種情況被稱為濕痹。

12. 腎著湯

治身重,腰冷痹,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食飲如故,病屬下焦,以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而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帶五貫錢。

甘草(炙),白朮(各二兩),乾薑(炮),茯苓(各四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一種病症,病徵包括身體沉重,腰部冰冷且僵硬,感覺像坐在水中,外表看起來像是水腫的樣子,但實際上卻不口渴,小便順暢,飲食正常。這種病主要影響下腹部區域,通常是由於過度勞累後大量出汗,衣服裡層變得冰冷潮濕,長期下來就會得到此病,主要症狀是腰部以下冷痛,腰部有種像帶著五貫錢那樣的沉重感。

藥方的成分包括:炙甘草、炒白朮,各兩兩;炮乾薑、茯苓,各四兩。

這些成分需研磨成散粉。每次服用四大錢的份量,用一盞半的水來煎煮,煮到只剩下七分之一的水量,然後濾掉殘渣,在飯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