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六 (1)
卷之十六 (1)
1. 卷之十六
2. 斑瘡證治
夫斑瘡病,《內經》與張仲景皆不載,尋摭方論,蓋自魏朝,方有以白頭赤根者,俗呼為豌豆,即斑瘡也;細粟如麻者,俗呼為麻,即膚疹也。又有大者,俗呼為芋為萍,此皆輕重之不齊,故命名異耳。《百問》云,悔不得轉利。以瘡疹發於表,利之則毒氣入里。龐安常云:身疼壯熱,須少解散,臟閉毒攻,非利不愈,必令汗下。
初虞世亦云:瘡疹發於肌肉,屬陽明,古人治法,皆以承氣湯利之。諸說矛盾,不無疑誤,今皆存之。要當分其未發已發為治。若其始發,必作寒熱如傷寒狀,方證所載,耳冷尻冷,痎嗽者,皆瘡疹證。又小兒初得,手足搐搦如風癇者,亦瘡疹候,便可與宣熱拔毒,必須利之。
《千金》治豌豆瘡初發欲發者,單煮大黃服之,即明文也。若其已發,只須解肌,用升麻、紫草輩是也。如是分之,諸說自泮。又此病多因傷寒失於汗下,或時氣勝復,歲主客氣,及天行疫病,長幼相染者,當隨因辨證治之。其間為倒黶最危,宜早為治。
白話文:
【斑瘡證治】
斑瘡這類疾病,在《內經》以及張仲景的著作裡並沒有記載,從魏朝開始,纔有相關的描述。斑瘡俗稱為白頭赤根的豌豆疹,而細小如麻粒的則被稱為麻疹。另外,較大的疹子,俗稱芋或萍,這些名稱的差異,主要是根據疹子大小和嚴重程度來命名的。《百問》中提到,如果疹子不能順利地排出,會導致病情加重。因為疹子是從皮膚表面冒出的,如果強制排泄,毒素可能會深入體內。
龐安常指出,身體疼痛且高燒不退的情況下,需要適當的散熱解毒,如果臟腑功能受阻,毒素無法排出,除非使用利尿或通便的方式,否則病情不會好轉。虞世則認為,疹子是從肌肉中冒出,屬於陽明病範疇,古人治療此症,多使用承氣湯以利尿方式治療。然而,這些說法互相矛盾,難免有誤導之處,我們應將這些觀點一併保存,以便參考。
在治療上,我們應該區分疹子是否已經發出。剛開始發疹時,會出現像感冒一樣的發燒和畏寒,根據醫書記載,耳朵和臀部冰冷,以及咳嗽等症狀,都是斑瘡疹的特徵。此外,孩童初期可能出現手腳抽搐,像風癲的症狀,這也是斑瘡疹的前兆,此時應採取清熱解毒的治療方式,必要時可使用利尿方法。
《千金》一書中記載,對於剛發出或即將發出的豌豆疹,單純煮大黃服用即可。若疹子已經發出,則應使用升麻、紫草等藥物,以調理腠理。這樣一來,各個說法自然就不會有矛盾了。此外,這種病多是由於感冒未能妥善治療,或者季節性氣候變化,以及天氣變化引發的流行性疾病,容易在人羣間傳播,應針對病因進行辨證治療。其中,倒黶是最危險的情況,應盡早治療。
3. 三豆飲子
治天行豆瘡,但覺有此證,預服則不發。
赤小豆,黑豆,綠豆(各一升),甘草(半兩)
上淨淘豆,入甘草,以水煮熟,逐日空心任性食豆飲汁,七日,瘡自不發。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像天行豆瘡這樣的疾病,如果你覺得有這種症狀,提前服用的話就可以防止爆發。
所需材料:紅小豆、黑豆、綠豆(每種各一公升),甘草(半兩)。
首先,將豆類清洗乾淨,然後加入甘草,用水煮至豆子熟透。每天早晨空腹時,可以隨個人喜好食用這些豆子並喝下豆汁,持續七天,這樣豆瘡就不會發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