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四 (1)
卷之十四 (1)
1. 氣分證治
氣分與胸痹、中滿皆相類,但胸痹屬氣實,中滿為氣虛,氣分則挾涎飲。氣為涎飲所隔,榮衛不利,腹滿脅鳴,相逐氣轉,膀胱榮衛俱勞,陽氣不通則身冷,陰氣不通則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溺,乃知氣挾涎飲之所為也。
其脈寸口遲而澀,遲則為氣不足,澀則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寒,斯證也,名曰氣分。
白話文:
氣分證狀與胸痹、中滿非常相似,但三者有著細微差別:胸痹是由於氣過盛導致,中滿是因為氣不足,而氣分問題則是夾雜了痰飲。
痰飲阻隔了氣的流通,使得身體的營養和防護機能無法順利運作,因此會出現腹部脹滿,兩側肋骨下有如鳴響的症狀,這些症狀隨著氣的轉動而變化。膀胱部位的營養和防護機能也受到影響,當陽氣無法順利流通時,身體就會感到寒冷;陰氣無法流通時,則會感到骨頭疼痛。當陽氣開始流通時,人會感到寒冷;當陰氣開始流通時,肢體可能會失去感覺。只有當陰陽兩氣相互配合,氣才能正常運行。當大的氣流轉動,氣就會散開。如果氣過盛,會導致放屁;氣不足,則可能造成尿失禁。這就說明瞭氣夾雜痰飲所造成的問題。
在脈象上,寸口的脈象遲緩且澀滯,遲緩表示氣不足,澀滯表示血不足;趺陽的脈象微弱且遲緩,微弱表示氣不足,遲緩表示寒涼。這種症狀,被稱為氣分問題。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