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6)

1. 梔子仁湯

治陽毒傷寒,壯熱,百節疼痛。

梔子仁(炒),赤芍藥,大青知母(各一兩),升麻黃芩石膏杏仁(去皮尖,各二兩),柴胡(一兩半),甘草(炙,半兩)

白話文:

梔子仁(炒)、赤芍藥、大青、知母(各60克) 升麻、黃芩、石膏、杏仁(去皮尖,各120克) 柴胡(90克) 甘草(炙,30克)

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姜三片,豉二十粒,同煎七分,去滓,不以時服。

白話文:

上等粉末藥散。每次服用四錢重,加水一杯、生薑三片、黃豆二十粒,一起煎煮至藥液剩下七分之一,過濾藥渣,不限時服用。

2. 結胸證治

結胸證者,心下堅滿,按之石硬而痛,心膈高起,手不得近,項強如柔痓狀。此本傷寒身熱,醫下之早,熱氣乘虛而入,痞結不散之所致也。若脈浮大,皆不可下,下之則死,尚宜發汗。若沉緊者,宜以大小陷胸湯量輕重而下之。又結胸有不按而痛者,有按而痛者;有水結在胸脅間,但頭汗出者;有熱實結者,有寒實結者。治之不可不知其輕重也。各有正方。

白話文:

患有結胸症的人,胸部下方堅硬飽滿,按壓會像石頭一樣硬且疼痛。胸部和橫膈膜高高隆起,連手都無法靠近,脖子僵硬得就像柔痓症狀一樣。這是因為原本是傷寒發熱,但醫師過早用瀉下法治療,導致熱氣乘虛而入,痞塞鬱結無法散開所致。如果脈象浮大,都不能用瀉下法,如果使用瀉下法,患者會死亡,應該以發汗法治療。如果脈象沉緊,則要根據結胸的輕重,使用大小陷胸湯瀉下。另外,結胸有按壓時不痛的,也有按壓時疼痛的;有水氣積聚在胸脅之間,但只有頭部出汗的;有因熱氣實結造成的,也有因寒氣實結造成的。治療時必須瞭解其輕重程度,不同的情況有對應的治療方法。

3. 大陷胸湯

治傷寒表未解,而醫反下之,鬲內拒痛,手不可近,短氣煩躁,心中懊憹,心下硬,大便不通,舌燥而渴,熱實,脈沉而緊。又治身無大熱,有水結在胸脅間者。

白話文:

治療傷寒,表證未解而誤用瀉法

  • 症狀:腹內疼痛拒按,無法接近,呼吸短促煩躁,心中煩悶,心窩發硬,大便不通,舌頭乾燥口渴,體內熱盛,脈象沉細而有力。

治療胸脅有水氣鬱結,但體表不發熱者

大黃(半兩),芒硝(四錢),甘遂(半錢)

白話文:

  • 大黃:10 克
  • 芒硝:16 克
  • 甘遂:2.5 克

上各為末。水三盞,先煮大黃至一大盞,入硝煮熔,下甘遂末,煮一沸,分二服,得利止。

4. 小陷胸湯

治結胸病,正在心,按之則痛,脈浮滑者。

黃連(一分),半夏(湯洗去滑,六錢),栝蔞實(不用,四分之一)

白話文:

黃連:一分 半夏:六錢(用熱水清洗去除黏性) 栝蔞實:四分之一(不使用)

上為銼散。水二盞,先煎栝蔞,至盞半,入前藥,煎至六分,去滓,分二服,利黃涎沫即安。

白話文:

上方為飲劑。水兩碗,先煮栝蔞,煮至剩下一碗半時,加入之前的藥材,煎煮至剩六分之一,濾去渣滓,分兩次服用。如果吐出黃色涎液泡沫,即可痊癒。

5. 大陷胸丸

治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以下之太早故也,其病項強如柔痓狀,下之則和。

大黃(二兩),葶藶(炒),杏仁(去皮尖炒),芒硝(各三分)

白話文:

大黃(80 克) 葶藶(炒過),杏仁(去皮、尖端後炒過) 芒硝(各 12 克)

上前二味為末,將杏仁、芒硝合研為脂,和藥,取如彈子大一枚,別杵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一大匕,水二盞,煎至七分,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甘遂性猛,宜斟酌虛實入之。

白話文:

將前面的兩味藥研成粉末,把杏仁和芒硝研成膏狀,與藥粉混合,取如彈珠大小的一團,再另外研磨甘遂粉一錢,加一大匙蜂蜜、兩碗水,煎熬至剩下七分之一,一次服下,一晚後就會通便;如果沒有通便,可以再服用,拉出大便就算有效。甘遂藥性猛烈,應根據虛實狀況酌量服用。

6. 胸痞證治

胸痞證者,胃中不和,心下堅硬,乾嘔,惡寒汗出,噫氣不除;亦有因傷寒身冷,醫反下之,遂成胸痞。

7. 枳實理中丸

治傷寒及諸吐利後,胸痞欲絕,膈高起急痛,手不得近。

枳實(去瓤麵炒),茯苓人參白朮乾薑(炮),甘草(炙,各等分)

白話文:

枳實(去掉瓤,炒熟),茯苓,人參,白朮,乾薑(炮製熟),甘草(炙製,各等分)

上為末,蜜和,一兩作四丸。熱湯化下。渴,加栝蔞根;下利,加牡蠣粉各等分。

白話文:

研磨成細末,加入蜂蜜調和。一兩的分量製成四顆藥丸。用熱湯送服。如果口渴,添加栝蔞根;如果是腹瀉,添加牡蠣粉,各取等量。

8. 桔梗枳殼湯

治中寒氣痞,胸滿欲死。

桔梗枳殼(麩炒去瓤,各一分)

上為銼散。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9. 三黃湯

治傷寒陰證,下之太早,致心下痞,按之軟,其脈關上浮者主之;若表未解,未可攻,宜先隨風寒二證投桂枝麻黃湯,表解已,即服此方。

白話文:

治療傷寒陰證,如果過早使用瀉下之法,導致胸腹以下痞滿腫脹,按壓感覺柔軟,脈象關脈上浮的病人,可用此方。如果外感表證尚未解除,不適合使用攻伐之法。應該先根據風寒二證,投以桂枝麻黃湯,待表證解除之後,再服用此方。

大黃(蒸),黃連黃芩

白話文:

  • 大黃(蒸熟)
  • 黃連
  • 黃芩

上為銼散。每服五錢,沸湯二盞,熱漬之一時久,去滓分二服暖服。或汗出惡寒,加附子,別煎汁入一合同服。

白話文:

用研磨成細末的藥粉。每次服用五錢,用兩碗滾燙的熱水沖泡一小時,去掉渣滓後分兩次喝完。如果身體出汗又怕冷,可以加附子,另外煎成汁液後加入藥湯中一起服用。

10. 半夏瀉心湯

治心下痞滿而不痛者。

半夏(湯洗七次,一兩一錢),黃芩人參甘草(炙),乾薑(炮,各兩半),黃連(半兩)

白話文:

半夏(以湯水洗滌七次,用量為一兩一錢) 黃芩 人參 甘草 (炙烤過的) 乾薑 (炮製過的,各兩錢半) 黃連 (半兩)

銼散。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五片,棗一個,煎七分,去滓溫服。或傷寒中風,醫反下之,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鳴,心下痞硬,乾嘔心煩者,加甘草半兩、人參一兩,名甘草瀉心湯。或汗出解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噎食臭,脅下水鳴,下利者,加生薑一兩,減乾薑一兩,余如正方,名生薑瀉心湯

白話文:

上方的湯藥是用來煎服的。每次服用五錢的藥,加半杯水,放入五片姜和一顆大棗,煎煮到還剩七分之一的量。過濾掉藥渣,趁溫熱的時候服用。

如果治療傷寒或中風時,醫生錯誤地使用了瀉下藥物,導致病人腹瀉次數多達十幾次,食物不能消化,腹中鳴叫,心窩以下部位堅硬,乾嘔心煩,這時可以在原方中加入半兩甘草和一兩人參,稱為「甘草瀉心湯」。

如果出汗退燒後,胃部不適,心窩以下部位堅硬,口乾食臭,肋骨下有水鳴聲,腹瀉,這時可以在原方中加入一兩生薑,減少一兩乾薑,其他藥材用量不變,稱為「生薑瀉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