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5)

1. 三陽合病脈證治

三陽有合病,三陰無合病。所謂三陽合者,有太陽陽明,有少陽陽明。自太陽傳至陽明,頭疼腰痛者,太陽也;肌熱目痛鼻乾者,陽明也。尚惡寒,脈必浮大而長。浮者,太陽脈也;長者,陽明脈也,當隨證調之。本太陽證,因發汗多則譫語,屬陽明,故有太陽陽明也。少陽證未罷,猶當和解,不可便作陽明下之。

白話文:

在中醫學裡,有所謂的三陽合病,但並無三陰合病的說法。三陽合病指的是太陽與陽明合病,或是少陽與陽明合病。

病情從太陽經轉到陽明經,如果出現頭疼腰痛,這屬於太陽經的症狀;如果肌膚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這就屬於陽明經的症狀。患者仍然怕冷,脈搏會呈現浮大且長的特徵。其中,浮脈是太陽經的特徵,長脈則是陽明經的特徵,應根據具體病情來調整治療方案。

原本是太陽經的病症,若因過度發汗導致神智不清,這就轉為屬於陽明經的問題,所以會出現太陽與陽明合病的情況。如果是少陽經的病症尚未痊癒,仍需用和解的方式治療,不能立即當作陽明經的病症來進行下法治療。

2. 葛根湯

治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然,無汗惡寒。並治三陽合病自利方。

葛根(一兩),麻黃(去節,三分),桂心(半兩),甘草(炙),芍藥(各半兩)

上銼散。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溫服。三陽合病,不下利,但嘔者,加半夏六錢。

白話文:

[葛根湯]的使用對象是患有太陽病的人,其特徵是頸部和背部僵硬,且無汗怕冷。此湯也可用於治療三陽合病,伴有腹瀉的情況。

所需藥材及其份量為:葛根(30公克)、麻黃(去節,15公克)、桂心(15公克)、炙甘草(15公克)、芍藥(15公克)。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時取約15公克,用水約250毫升,加入五片薑和一顆棗,煎煮至剩下約175毫升,過濾掉渣滓後,在飯前溫熱飲用。如果三陽合病的患者有嘔吐症狀而無腹瀉,則應再添加約18公克的半夏。

3. 兩感證論並治法

兩感傷寒者,表裡俱病也。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頭痛口乾,咽滿而渴;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腹滿身熱,不食譫語;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耳聾囊縮而厥。兩病俱作,治有先後,先宜救里,臟氣內正,急宜攻表,救內固宜急,而表亦不可緩也。救里解表,各隨諸證而善用之,自非精妙甄別,其孰能與於此也。

白話文:

所謂「兩感證」,是指身體的表層和內臟同時生病的情況。具體來說,第一天可能是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出現問題,表現為頭痛、口乾、喉嚨堵塞及口渴;第二天可能轉為陽明經和太陰經同時出問題,病人會感到腹部脹滿、全身發熱、食慾不振且胡言亂語;第三天則可能是少陽經和厥陰經同時出問題,會出現聽力下降、睪丸收縮和四肢冰冷的症狀。

當表層和內臟同時生病時,治療上應有先後之分,首先應該調理內臟,讓臟腑功能恢復正常,然後緊接著要處理表層的問題。調理內臟固然重要,但表層的疾病也不可輕忽。在救裏和解表的治療過程中,需根據病人的具體症狀來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這需要醫生有深厚的醫學知識和敏銳的判斷力,否則很難做好這一點。

4. 四逆湯

治少陰傷寒,自利不渴,嘔噦不止;或吐利俱發,小便不利;或汗出過多,脈微欲絕,腹痛脹滿,手足冷;及一切虛寒厥冷。凡病傷寒,有此證候,皆由陽氣虛有寒,雖更覺頭痛體疼,發熱惡寒,四肢拘急,表裡悉具者,未可攻表,宜先服此藥以助陽救里。

甘草(炙,一分),乾薑(二錢,炮),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上銼散。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強人,加乾薑一錢;或惡寒脈微而利,利止仍亡血者,加人參半兩;或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能解,煩躁者,仍加茯苓半兩;面赤者,加連須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一兩;嘔者,加生薑一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半兩。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一種病症,這種病症源自少陰經的寒症,病人會有拉肚子但不口渴、持續的噁心嘔吐;或者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小便不通暢;或者流汗過多,脈搏微弱幾乎要停止,腹部疼痛脹大,手腳冰冷;以及所有因為虛弱寒冷導致的手腳冰冷的情況。凡是有這樣的症狀,都是因為體內的陽氣不足,即使再出現頭痛、身體疼痛、發燒怕冷、四肢緊繃等症狀,當這些內外症狀都存在時,不可急著發汗解表,應該先服用這個藥物來增強體內的陽氣,拯救內臟。

藥方成分:炙甘草(一分),炮乾薑(二錢),炮附子(去皮臍,半兩)。

以上藥材磨碎混合。每次服用量為五錢,用一杯半的水煎煮至剩下七分,去掉殘渣,在飯前服用。如果病人體質較好,可以增加乾薑一錢;如果病人感到寒冷,脈搏微弱並且有腹瀉,腹瀉停止後仍然有失血的情況,可以加入人參半兩;如果發汗或使用下法後,病情還未緩解,且感到煩躁,可以加入茯苓半兩;如果臉色紅潤,可以加入連須蔥九根;如果腹部疼痛,可以去掉蔥,加入芍藥一兩;如果有噁心嘔吐,可以加入生薑一兩;如果喉嚨疼痛,可以去掉芍藥,加入桔梗半兩。

5. 兩感治法料簡

桂枝、麻黃,皆攻太陽經表藥,方各見太陽經,其如陽明、太陰、少陽、厥陰,並可於風寒二方論中,隨證施治。

白話文:

桂枝和麻黃都是用來治療太陽經絡表層病症的藥物,各自的使用方法在太陽經絡的章節中有詳細說明。對於陽明、太陰、少陽、厥陰這些經絡的病症,也可以在風寒兩種基本治療方式的討論中,根據具體病情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

6. 陰毒證治

陰毒為病,手足冷,腰背強,頭疼腹痛,或煩渴,精神恍惚,額與手背,時出冷汗,音聲鄭重,爪甲面色青黑,多因脾腎虛寒伏陰,重感於寒所致。

白話文:

在陰毒這種病症中,患者會出現手腳冰冷,腰背僵硬,頭痛與腹痛,或是有煩躁口渴的症狀,精神狀態也會顯得恍惚不清。額頭和手背偶爾會冒出冷汗,說話聲音低沉,手指甲和臉色會呈現青黑色。這種情況大多因為脾臟和腎臟虛弱,身體內寒氣過重,再進一步遭受寒冷侵襲所導致的。

7. 附子散

治陰毒傷寒,唇青面黑,身重強,四肢冷;或因服冷藥過度,心腹脹滿,昏沉不識人。

附子(炮去皮臍,三分),桂心(半兩),當歸,白朮(各半兩),半夏(湯洗去滑),乾薑(各一分,炮)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二盞,生薑三片,煎六分,不以時熱服,衣覆取汗。

白話文:

這份處方是用來治療一種病症,這種病症可能由寒氣過重導致,病徵包括嘴脣發青、面色發黑、身體沉重無力、四肢冰冷;或是因為服用過量的寒性藥物,造成心腹部脹滿,甚至神智不清、昏沉。

藥方成分包括:炮製過去掉皮和臍的附子三分,桂心半兩,當歸半兩,白朮半兩,半夏需用水洗去滑膩感,乾薑一分,這些也都需要炮製。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時,取三錢藥粉,加入兩杯水,再放入三片生薑,煎煮至剩下約六分水量,無論何時都應趁熱服用,並蓋上衣物以促進出汗。

8. 返陰丹

治陰毒傷寒,心神煩躁,頭痛,四肢逆冷,面青腹脹,脈沉伏者。

硫黃(通明,五兩,別研),硝石(別研),太陰玄精(各二兩,別研),乾薑(炮),桂心,附子(炮,各半兩)

上用鐵銚,先鋪玄精,次下硝末各一半,中間鋪硫黃末,又將二石余末蓋上,以小盞合著,熟炭火三斤,燒令得所,勿令煙出,急取瓦盆合著地上,四面灰蓋,勿令煙出,候冷,取出研細,入後藥為末,同研勻,米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煎艾湯下,頓服,汗出為度;未退,乃大著艾炷,灸臍下丹田、氣海;更不退,則以蔥啖熨之。

白話文:

這是在介紹一種名為「返陰丹」的古方,主要用於治療因極度寒冷導致的陰毒傷寒,症狀包括心情煩躁、頭痛、四肢冰冷、面色發青、腹部脹滿以及脈象深沉或隱伏的情況。

其配方如下:

  1. 硫磺(需選擇透明無雜質的,重約250公克,另研磨細)
  2. 硝石(另研磨細)
  3. 太陰玄精(即雌礬石,共需100公克,另研磨細)
  4. 乾薑(需先炒過,50公克)
  5. 桂心(即肉桂的內心,50公克)
  6. 附子(需先炮製,50公克)

製作方式: 首先在鐵鍋內鋪一層雌礬石粉,再分別鋪上一半的硝石粉,中間再鋪上硫磺粉,然後再用剩下的雌礬石和硝石粉覆蓋在上面。使用小碗蓋住,並在下面放三公斤的熱炭火,使其溫度適中,且確保煙霧不會散出。隨後立即用瓦盆蓋住並放在地上,四周用灰封住,確保煙霧不會散出,等到冷卻後取出研磨細緻。最後加入上述的其他藥材粉末,混合均勻後,用米糊揉成梧桐籽大小的丸狀。

每次服用20-30顆,用煎煮好的艾草水吞服,一次服完,直至出汗為止。如果病情沒有改善,可在丹田、氣海等穴位大灸,或用蔥蘸熱水熨貼患處,以達到治療效果。

9. 蔥啖熨法

治氣虛陽脫,體冷無脈,氣息欲絕,不省人事;及傷寒陰厥,百藥不效者。

蔥一束,以索纏如餅餡大,去根葉,唯存白長二寸許,先以火熁一面令通熱,勿至灼人,乃以熱處著病人臍下,上以熨斗盛火熨之,令蔥餅熱氣透入腹中,更作三四餅,遇一餅壞,不可熨,即易一餅。候病人醒,手足溫,有汗乃瘥,更服四逆湯良。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治療方法是用來對付氣虛、陽氣脫離導致身體冰冷、脈搏微弱、呼吸瀕臨停止、失去意識的情況;以及因寒邪導致的陰厥,就算使用多種藥物也無效的狀況。

具體做法如下:取一把蔥,用繩子綑綁成類似餅餡大小的形狀,去掉蔥的根和葉,只留下約兩寸長的蔥白部分。首先用火加熱其中一面,直到整體都熱透,但要確保不會燙傷人。然後將加熱的那一面放在病人的肚臍下方,再用裝滿火炭的熨斗在上面熨燙,讓蔥餅的熱氣能穿透進入腹部。通常需要準備三到四個蔥餅,當一個蔥餅因過熱而無法繼續使用時,就換上另一個。等到病人恢復意識,手腳回暖且開始出汗,表示病情已有改善。此後,再服用四逆湯會有很好的效果。

10. 陽毒證治

陽毒為病,躁熱,面赤咽痛,身斑色如錦紋,下利赤黃,內外結熱,舌焦鼻黑,類如煙煤,妄言狂走。多因腸胃燥熱,陽氣獨盛,陰氣暴絕,妄服燥藥、熱食所致。

白話文:

【陽毒證治】

得了陽毒這種病,會表現出急躁且身體發熱,臉色泛紅,喉嚨疼痛,身體上會出現像錦緞般的紅色斑點,排泄物呈現赤黃色,體內外都感到熱度聚集,舌頭乾燥,鼻子呈現黑色,外表就像被煙煤薰過一樣,還會出現胡言亂語及無目的奔跑的行為。大多是因為腸胃內燥熱過度,體內陽氣過剩,陰氣驟然消失,錯誤地服用了一些燥熱性質的藥物或是食用了熱性的食物所導致的。

11. 升麻湯

治陽毒。傷寒一二日便成陽毒,或服藥吐下後,變成陽毒。腰背痛,煩悶不安,面赤狂言,或走,或見鬼,或下利,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下膿血,脈大浮數。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升麻(半兩),犀角屑,射干,黃芩,人參,甘草(炙,各一分)

上為銼散。每服五錢匕,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熱服,並進三四服,溫覆汗出為度。

白話文:

[升麻湯]的使用對象是治療陽毒的患者。當感冒或發燒在一至二天內轉變為陽毒,或者在服用某些藥物導致嘔吐或腹瀉後,病情轉變為陽毒。症狀包括腰背疼痛、煩躁不安、臉色潮紅、胡言亂語、甚至會出現幻覺看到鬼魂,或者有下痢的情況,臉部會出現紅斑宛如錦緞上的圖案,咽喉疼痛,排泄物可能帶有膿血,脈搏大且跳動快速。如果在病發的第五天接受治療,通常可以治癒,但若拖到第七天,則病情可能難以控制。

升麻(半兩)、犀角屑、射干、黃芩、人參、甘草(炒過的,各一分)

將以上材料研磨混合。每次服用約五錢,用一杯水煎煮至剩七分,濾掉渣滓後趁熱飲用,連續服用三至四次,直到出汗,保持身體溫暖。

請注意,這裡提到的「一分」、「半兩」等單位,以及藥材的處理方式,需由專業的中醫師指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