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三 (1)
卷之三 (1)
1. 卷之三
2. 敘痹論
夫風濕寒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雖曰合痹,其用自殊。風勝則為行痹,寒勝則為痛痹,濕勝則為著痹。三氣襲人經絡,入於筋脈、皮肉、肌膚,久而不已,則入五臟。凡使人煩滿,喘而吐者,是痹客於肺;煩心上氣,嗌乾恐噫,厥脹滿者,是痹客於心;多飲,數小便,小腹痛如懷妊,夜臥則驚者,是痹客於肝;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者,是痹客於腎;四肢解惰,發咳嘔沫,上為大塞者,是痹客於脾。又有腸痹者,數飲而小便不利,中氣喘急,時發飧泄。
又胞痹者,小腹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又六腑各有俞,風寒濕中其俞,而食飲應之,故循俞而入,各舍其腑。治之,隨其腑俞,以施針灸之法,仍服逐風濕寒發散等藥,則病自愈。大抵痹之為病,寒多則痛,風多則行,濕多則著;在骨則重而不舉,在脈則血凝不流,在筋則屈而不伸,在肉則不仁,在皮則寒,逢寒則急,逢熱則縱。又有血痹,以類相從,附於此門。
外有支飲作痹,見痰飲門。
白話文:
[敘痹論]這篇文獻主要講述了風、濕、寒三種氣候因素混合影響人體,形成痹症。雖然都是痹症,但因風、濕、寒三氣主導的不同,導致病症表現也會有所差異。風氣過盛會形成行痹,寒氣過盛會形成痛痹,濕氣過盛則形成著痹。
這三種氣候因素侵襲人體的經絡,進入筋脈、皮肉、肌膚,如果長時間未能得到治療,就會進一步影響到五臟。例如,病人感到煩躁、呼吸困難並伴有嘔吐,這是因為痹症影響到了肺部;心煩、上氣、喉嚨乾燥、打嗝、腹部脹痛,這是因為痹症影響到了心臟;頻繁飲水,小便頻繁,下腹疼痛如同懷孕,夜間容易受驚,這是因為痹症影響到了肝臟;腹部脹痛,臀部代替腳跟行走,脊椎代替頭部承擔重量,這是因為痹症影響到了腎臟;四肢無力,咳嗽並伴隨泡沫,上半身感到堵塞,這是因為痹症影響到了脾臟。
還有腸痹的情況,病人頻繁飲水,但小便卻不順暢,中氣短促急促,時常出現餐後腹瀉。
另外一種是胞痹,病人下腹按壓會感到內部疼痛,如同被熱水潑灑,小便不暢,上半身會產生清涕。
人體的六腑各有特定的穴位,當風、寒、濕氣侵襲這些穴位,加上飲食的影響,就會沿著這些穴位進入人體,影響到各自的腑臟。治療方法主要是根據受影響的腑臟和穴位,進行針灸治療,同時服用驅風、除濕、散寒的藥物,這樣病症就能得到改善。
總的來說,痹症的特徵是:寒氣多則疼痛,風氣多則活動受限,濕氣多則身體沉重;影響到骨骼會感到沉重難以移動,影響到脈絡會使血液凝固無法流通,影響到筋絡會使關節彎曲不能伸直,影響到肌肉會失去知覺,影響到皮膚會感到寒冷,遇到寒冷會收縮,遇到熱度則會鬆弛。
另外還有一種血痹,因為其特性與上述的痹症類似,所以在此一併提及。
另外,還有支飲導致的痹症,詳情可以參考痰飲門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