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三 (1)

1. 增損樂令湯

治諸虛不足,小腹急痛,脅肋䐜脹,臍下虛滿,胸中煩悸,面色痿黃,唇乾口燥,手足逆冷,體常自汗,腰背強急,骨肉痠疼,咳嗽喘乏,不能飲食,或因勞傷過度,或因病後不復。

黃耆,人參,橘皮,當歸,桂心,細辛,前胡,甘草(炙),茯苓,麥門冬(去心),芍藥(各二兩),附子(炮去皮臍),熟地黃(各一兩),半夏(湯洗,二兩半),遠志(三分,去心)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二個,煎七分,去滓,食前服。腹滿食少,去棗;下焦虛冷,不甚渴,小便數者,倍人參、當歸、附子;煩渴引飲,加栝蔞根;遺泄白濁,加龍骨、白蘞;小腹急,引心痛者,加乾薑。

白話文:

這份處方名為「增損樂令湯」,用於治療各種體虛不適的症狀,包括小腹突然劇烈疼痛,脅肋部位感到脹痛,肚臍下方有虛弱飽脹感,胸口常感覺煩悶悸動,面色蒼黃無光澤,嘴脣乾燥,口舌發燥,手腳冰冷,身體經常自發性出汗,腰背肌肉僵硬,全身骨頭和肌肉痠痛,偶爾咳嗽氣喘且疲倦乏力,食慾不振,難以進食。這些症狀可能源自過度勞累,或是病後體力尚未完全恢復。

此處方使用的藥材包含:黃耆、人參、陳皮、當歸、肉桂、細辛、前胡、炙甘草、茯苓、麥門冬(去心)、白芍(各二兩),炮附子(去皮臍)、熟地黃(各一兩),半夏(用水煮洗,二兩半),遠志(三分,去心)。

以上藥材製成散劑。每次服用量為四錢,用一盞半的水,加入五片薑,兩個大棗,煮至剩下七分水量,去掉藥渣,在飯前服用。若腹部脹滿且食慾不佳,可去掉大棗;若是下焦虛寒,口渴不嚴重,頻尿的患者,可增加人參、當歸、炮附子的份量;若口渴且大量飲水,可加入栝樓根;若有遺精或白帶異常,可加入龍骨、白蘞;若小腹緊繃且伴隨心痛,可加入乾薑。

2. 養榮湯

治積勞虛損,四肢沉滯,骨肉痠疼,吸吸少氣,行動喘咳,小便拘急,腰背強痛,心虛驚悸,咽乾唇燥,飲食無味,陰陽衰弱,悲憂慘慼,多臥少起,久者積年,急者百日,漸至瘦削,五臟氣竭,難可振復。又治肺與大腸俱虛,咳嗽下利,喘乏少氣,嘔吐痰涎。

黃耆,當歸,桂心,甘草(炙),橘皮,白朮,人參(各一兩),白芍藥(三兩),熟地黃,五味子,茯苓(各三分),遠志(去心炒,半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三片,棗二個,煎至七分,去滓,空腹服。便精遺泄,加龍骨一兩;咳嗽,加阿膠甚妙。

白話文:

【養榮湯】

主治長期過度勞累導致的體力衰弱,四肢感到沉重無力,骨頭和肌肉痠痛,呼吸短淺,行動時容易喘息咳嗽,小便不暢,腰背強硬疼痛,心虛易驚,喉嚨乾燥、嘴脣乾裂,對食物失去興趣,性功能衰退,情緒低落,多躺少動,病情長的可能持續多年,病情急的可能一百天內就顯著瘦弱,逐漸消瘦,五臟六腑的功能衰竭,很難恢復。

另外也適用於肺部和大腸虛弱的情況,如咳嗽、腹瀉、呼吸困難、氣短、噁心嘔吐、痰多等症狀。

所需藥材:黃耆、當歸、桂心、炙甘草、陳皮、白朮、人參(各30克)、白芍藥(90克)、熟地黃、五味子、茯苓(各15克)、遠志(去心炒,25克)。

以上藥材製成散劑。每次服用約16克,用450毫升的水,加入三片薑,兩個棗,煮至剩下315毫升,去掉藥渣,在空腹時服用。若出現精液流失的情況,可添加龍骨30克;若咳嗽,加入阿膠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