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三 (2)
卷之十三 (2)
1. 大補丸
治元臟虛憊,血氣不足,白濁遺泄,自汗自利,口苦舌乾,四肢羸瘦,婦人諸虛皆主之。
木香(炮),附子(炮去皮臍),茴香(炒),蓯蓉(酒浸),川椒(炒去汗,各十兩),桃仁(炒去皮尖),葫蘆巴,牛膝(酒浸),巴戟(去心),五味子,黃耆,白蒺藜(炒去刺),澤瀉(各五兩),羌活,檳榔,天麻,川芎,桂心(各二兩)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鹽湯、酒空腹任下三五十丸。
白話文:
這款藥丸主要治療的是因腎臟虛弱疲憊,血氣供應不足,導致的白帶、遺精、早洩等問題,以及自發性出汗、口苦舌燥、四肢消瘦等症狀,也適用於婦女多種虛弱情況。
其成分包括:炮製過的木香和附子,炒過的茴香和桃仁,用酒浸泡過的蓯蓉和牛膝,還有去心的巴戟、五味子、黃耆、炒過去掉刺的白蒺藜、澤瀉,以及羌活、檳榔、天麻、川芎和桂心。
這些成分混合後研磨成粉末,再以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服用時,可以選擇在空腹狀態下,用鹽水或酒吞服三十至五十粒。
2. 菟絲子丸
治腎氣虛損,五勞七傷,小腹拘急,四肢痠疼,面色黧黑,唇口乾燥,目暗耳鳴,心忪氣短,夜夢驚恐,精神困倦,喜怒無常,悲憂不樂,飲食無味,舉動乏力,心腹脹滿,腰膝緩弱,小便滑數,房室不舉,股內濕癢,水道澀痛,小便出血,時有遺瀝。
菟絲子(酒浸),桂心(不焙),鹿茸(去毛,切,酥炙),附子(炮去皮臍),澤瀉,石龍芮(去土,各一兩),蓯蓉(酒浸),杜仲(去皮切,薑汁製,炒絲斷),茯苓,熟地黃,巴戟(去心)山茱萸,蓽澄茄,沉香,茴香(炒),補骨脂(炒),石斛,牛膝(酒浸),續斷,川芎,五味子覆盆子,桑螵蛸(酒浸炒,各半兩)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鹽湯任下;腳膝無力,木瓜湯下;淋閉,木通湯下。
白話文:
本藥丸用於治療因腎氣虛弱所導致的一系列症狀,包括:五勞七傷(過度勞累所致的身體傷害)、小腹感覺緊繃、四肢痠痛、面色晦暗、嘴脣及口腔乾燥、視力模糊、耳鳴、心悸氣短、夜晚易做惡夢、精神疲憊、情緒起伏不定、悲傷憂鬱、對食物失去興趣、活動時感到乏力、腹部脹滿、腰部及膝蓋軟弱無力、頻尿、性功能障礙、大腿內側濕疹搔癢、排尿困難疼痛、小便帶血、偶爾尿後滴漏。
藥材成分包括:菟絲子(經酒浸泡)、肉桂心(不經過烘焙)、鹿茸(去除毛髮,切片,以酥油烤製)、附子(炮製去皮去蒂)、澤瀉、石龍芮(去土,各一兩)、蓯蓉(酒浸泡)、杜仲(去皮切片,薑汁處理,炒至絲斷)、茯苓、熟地黃、巴戟(去心)、山茱萸、蓽澄茄、沉香、茴香(炒過)、補骨脂(炒過)、石斛、牛膝(酒浸泡)、續斷、川芎、五味子、覆盆子、桑螵蛸(酒浸泡炒過,各半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酒糊製成丸狀,大小如梧桐籽。每次服用三十粒,可搭配溫酒或鹽水吞服;若腳部及膝蓋無力,則可用木瓜湯送服;若有尿瀦留或尿道阻塞的情況,則可用木通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