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二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4)

1. 中濕治法

2. 白朮酒

治中濕,口噤,不知人。

白朮(半兩)

上酒三盞,煎一盞,頓服;不能飲酒,以水代之,日三夜一。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濕氣過重的情況,症狀包含口脣緊閉,意識不清。

所需藥材為白朮,分量是半兩。

將其與三杯酒一同煎煮至剩一杯份量,然後一次性服用。若無法喝酒,可用清水替代,白天需服用三次,夜晚服用一次。

3. 四氣兼中證論

風寒暑濕,本乎一氣,性中相同,用中相背,風寒既能中五臟,暑濕其可不論。方論有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未苦時,但欲飲熱;脾著,四肢浮腫,身重如石,不能自反身;腎著,身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食飲如故,心肺不見明文,恐文簡脫,難以臆補。或云:濕惟中足三陰,故不及心肺。

然五臟有本病,並乘克勝克,相感相因而得之,假如風中肝為本病,中脾為勝克,中肺為乘克,中心為相因,中腎為相感,則無所不通。謂濕不及心肺,未為確論,故缺以俟明哲。暑病亦然。況六淫均被,四氣皆能中人。

中風則有汗,脈必浮弦,惡風走注;中寒則無汗,脈必緊數,惡寒疼痛;中暑則昏憒面垢,脈必虛緩,倦怠;中濕則重著,脈必輕緩,四肢癧節疼痛,皆能交絡互織,所謂風寒、風濕、風溫、寒濕、濕溫等,當以人迎脈證別之,令無差誤。更有七情內忤,亦能涎潮昏塞,手足嚲曳,一如中風,不可例作六淫氣治,其至夭枉。

及素蓄痰涎,隨氣上厥,使人眩暈,昏不知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手足嚲曳者。故有中氣中痰之別,猶當詳辨,毋使混濫。除外所因方見於此後,內所因各見本門。

白話文:

[對於四季氣候導致疾病的討論]

風、寒、暑、濕這四種氣候,源自同一種氣,他們在本質上有共同點,但在影響上卻各有不同。風和寒可以影響五臟,暑和濕當然也不例外。醫學文獻中提及肝氣滯留的情況,患者常常感覺想踏在胸部上,尚未感到痛苦時,只想喝熱水;脾氣滯留時,四肢會出現浮腫,身體沉重如石,無法自行翻身;腎氣滯留時,身體沉重,腰部冷涼,就像坐在水中,外表看似水腫,卻不口渴,小便正常,飲食如常。至於心和肺的描述,文中沒有明確說明,可能因為文辭簡略而遺漏,難以妄加補充。有人認為,濕氣只會影響足部的三個陰經,所以不會影響到心和肺。

然而,五臟都有自身的疾病,且會相互影響,如風邪影響肝是基本病症,影響脾是剋制,影響肺是乘機,影響心是連鎖反應,影響腎是感應,因此,影響範圍廣泛。說濕氣不會影響心和肺,這種說法並不準確,因此,這個部分有待高明的人來補充。暑病也是如此。況且,六淫(風、寒、暑、濕、燥、火)都可能對人產生影響,四季的氣候也都能對人造成傷害。

風邪影響下,會出汗,脈象會浮弦,怕風,病痛遊走不定;寒邪影響下,不出汗,脈象會緊數,怕冷,身體疼痛;暑邪影響下,會昏沉,臉色髒污,脈象虛緩,疲倦;濕邪影響下,身體沉重,脈象輕緩,四肢關節疼痛,這些情況可能互相影響,如風寒、風濕、風溫、寒濕、濕溫等,應通過脈象和症狀來區分,以免診斷錯誤。此外,情緒波動也會導致口水增多,頭腦混亂,手腳無力,就像風邪影響一樣,不能一概而論為六淫之氣所致,否則會導致病情加重。

對於平時積累的痰涎,隨著氣血上衝,會讓人頭暈目眩,失去意識,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腳無力。因此,有中氣和中痰的區別,必須詳細辨別,避免混淆。除了外在因素,內在因素在後續章節中會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