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3)

1. 大承氣湯

治陽明傷寒,脈長身熱,不惡寒,目疼鼻乾,不得臥,腹滿,咽乾渴,大便硬,譫語;或汗後脈沉實;或下利,心下堅;或已經下,其脈按之浮沉尚有力者。

白話文:

治療陽明經傷寒:脈搏有力且身熱,不畏寒,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入睡,腹部脹滿,喉嚨乾渴,大便乾燥,說胡話;或者出汗後脈搏沉穩有力;或者腹瀉,胸口發硬;或者已經拉肚子,脈搏按壓後仍有力。

大黃(酒洗,半兩),芒硝(一分,別研入),厚朴(薑製,一兩),枳實(一分,銼炒去瓤)

白話文:

大黃(用酒洗過,半兩) 芒硝(研細後,另外加入,一分) 厚朴(用薑蒸製,一兩) 枳實(一分,切碎、炒過,去除內瓤)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八分,去滓,入硝再煎服。若脈遲而滑,汗出身重,時發潮熱;並得病二三日無太陽證,煩躁,心下硬,下利後譫語者,去芒硝,名小承氣。或發汗不解,蒸蒸發熱,溫溫欲吐,胸中痛,大便反溏;及吐利後,腹脹,厥煩,譫語,去厚朴、枳實,入甘草半兩、芒硝一分煎,名調胃承氣。

白話文:

用上等藥材製作。每次服用五錢,加水兩碗,煎煮至剩八分之一,過濾去除渣滓。再加入硝石,煎煮後服用。

如果是脈象遲緩而流利,出汗量多,經常發作潮熱;而且發病二三天後沒有太陽證(發熱、頭痛、怕冷、無汗)的症狀,煩躁、心下堅硬、腹瀉後出現胡言亂語等症狀時,去除芒硝,稱為「小承氣」。

如果發汗不見好轉,持續發熱,感覺溫溫熱熱的想要嘔吐,胸中疼痛,大便反而溏稀;以及嘔吐腹瀉後,腹脹、煩躁不安、胡言亂語等症狀時,去除厚朴、枳實,加入半兩甘草、一分芒硝煎煮,稱為「調胃承氣」。

或結熱膀胱,如狂狀,下血,小腹急結者,去厚朴、枳實,加桃仁十二個、桂、甘草各半兩、硝一分,名桃核承氣。

白話文:

如果熱氣積聚在膀胱,導致病人像發狂一樣,並有血便,小腹急結的情況,可以去除厚朴和枳實,加入12顆桃仁、桂枝和甘草各半兩、硝石1分,這種藥方稱為「桃核承氣湯」。

2. 大柴胡湯

治證狀大略與大承氣湯同。輕則柴胡,重則承氣。

白話文:

治療症狀與大承氣湯大致相同。症狀輕者用柴胡,症狀重者用承氣。

柴胡(四兩),黃芩赤芍藥(各一兩半),半夏(湯去滑,一兩一分),枳實(麩炒,一分)

白話文:

柴胡(160 克),黃芩,赤芍藥(各 60 克),半夏(煮湯去滑汁,42 克),枳實(炒麩,4 克)

上為粗末。每服三大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八分,去滓,食後溫服。若內熱裡實,身體疼痛,是表證未解,不可服。

白話文:

藥物品質較差。每次服用三錢(約4.5克),水量一杯半,薑片五片,棗子一顆,煎煮至液體減少八成,去除藥渣,飯後溫熱服用。如果體內有熱證,內臟實熱,身體疼痛,表明外感症狀未消退,不可服用。

足少陽膽經傷寒,胸脅痛,耳聾,口苦咽乾,往來寒熱,目眩乾嘔。其脈流注與傷風同,以少陽主膽,屬半表半裡,故三傳之。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感染風寒,導致胸脅疼痛、耳聾、口苦咽乾、寒熱交替、目眩乾嘔。其脈象與傷風相同,因為足少陽主膽,既屬表證也屬裡證,所以傳變三陽經。

3. 小柴胡湯

治少陽傷寒,脈弦或沉緊,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或渴,腹痛;或脅下痞硬;或心悸,小便不利;或咳,有微熱,亦有不渴不嘔者。又治婦人傷風傷寒,經水適斷,發熱惡寒,晝日明瞭,暮則譫語,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得七分熱除,脈遲身涼,胸滿譫語,如結胸狀,前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投此湯即愈。又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並陽明傷寒,脈反弦浮,身目悉黃,小便黃,潮熱時噦。

白話文:

治療少陽傷寒

脈象弦滑或沉緊,時冷時熱,胸脅脹滿疼痛,悶悶不樂,不想吃東西,心煩想吐;或口渴,肚子痛;或肋骨下結塊變硬;或心悸,小便不利;或咳嗽,伴隨輕微發熱,也可能不口渴不嘔吐。

治療婦女傷寒

經期剛結束,發熱惡寒,白天精神清楚,晚上胡言亂語,這是因為熱氣進入血室,造成血瘀,所以會像瘧疾一樣發作,熱退七分後,脈象緩慢,身體涼爽,胸悶胡言亂語,像結胸的症狀,可以在期門穴前刺放血,根據具體情況取穴,服用這個湯藥就能痊癒。

治療太陽病未癒,轉入少陽;以及陽明傷寒

脈象反弦浮起,身體和眼睛都發黃,小便黃,潮熱時想嘔吐。

柴胡(二兩),半夏(湯去滑,六錢一字),黃芩人參甘草(炙,各三分)

白話文:

柴胡(兩百公克),半夏(去滑汁,六十公克),黃芩,人參,甘草(炒製,各三十分克)

上為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若腹痛,去黃芩,加芍藥三分;心下悸,小便不利,加茯苓一兩;若不渴,則有微熱,去人參,加桂三分;若咳嗽,去棗,加五味子三分、乾薑半兩;胸中煩,不嘔者,去半夏,加栝蔞實一枚四分之一;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一兩;胸中痞硬,去棗,加牡蠣一兩;若過經不解,日晡發熱,已而微利,加芒硝一兩。

白話文:

將藥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 5 錢(約 15 克),加入 1.5 碗水、5 片生薑、1 顆紅棗,煮沸後直到湯汁剩餘 7 分,過濾去除藥渣,在飯前服用。

  • 如果腹痛,去掉黃芩,加入 3 分芍藥。
  • 如果心慌、小便不利,加入 1 兩茯苓。
  • 如果不口渴,卻有發熱,去掉人參,加入 3 分肉桂。
  • 如果咳嗽,去掉紅棗,加入 3 分五味子、半兩乾薑。
  • 如果胸中煩悶,不嘔吐,去掉半夏,加入四分之一枚栝蔞實。
  • 如果口渴,去掉半夏,加入 1 兩栝蔞根。
  • 如果胸中痞硬,去掉紅棗,加入 1 兩牡蠣。
  • 如果過期月經仍未來,下午發熱,並伴有輕微腹瀉,加入 1 兩芒硝。

足太陰脾經傷寒,手足溫,自利不渴,腹滿時痛,咽乾。其脈流注與傷風同,治之各有正方。

4. 治中湯

治太陰傷寒,手足溫,自利不渴,腹滿時痛,咽乾,其脈尺寸俱沉細。

人參乾薑(炮),白朮甘草(炙),陳皮青皮(各等分)

白話文:

人參、炮製過的乾薑、白朮、炙甘草、陳皮、青皮(各取等份)

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5. 五積散

治太陰傷寒,脾胃不和;及有積聚腹痛。

蒼朮(泔浸一宿,二十兩),桔梗(十兩),陳皮(六兩),白芷甘草(炙,各三兩),當歸(二兩),川芎(一兩半),芍藥,白茯苓半夏(湯去滑,各一兩),麻黃(去節,春夏,二兩,秋冬,三兩),乾薑(春夏,兩半,秋冬,二兩),枳殼(湯浸去瓤,銼炒,四兩),厚朴(薑製炒,二兩),桂心(春夏,三兩,秋冬,四兩)

白話文:

蒼朮(用水浸泡一晚,20 兩),桔梗(10 兩),陳皮(6 兩),白芷,甘草(炙,各 3 兩),當歸(2 兩),川芎(1.5 兩),芍藥,白茯苓,半夏(湯洗去粘液,各 1 兩),麻黃(去掉根節,春夏季,2 兩,秋冬季,3 兩),乾薑(春夏季,2.5 兩,秋冬季,2 兩),枳殼(用水浸泡後去除瓤,切碎後炒,4 兩),厚朴(用薑汁處理後炒,2 兩),桂心(春夏季,3 兩,秋冬季,4 兩)

上先將前十二味㕮咀,微炒令香,取出,當風涼之,入後枳殼、桂、樸三味,同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食前溫服。傷寒手足逆冷,自汗不止,脈沉細,面青,嘔逆,加順元散一錢同煎熱服;產婦陣疏難產,經三兩日不生,胎死腹中,或產母氣乏委頓,產道乾澀,加順元散水七分、酒三分煎,相繼兩服,氣血內和即產;胎死者,不過三服當下。其順元散多少,量產母虛實加減。

白話文:

先把前十二種藥材搗碎,稍微炒香後取出,放在通風處冷卻。再加入枳殼、桂枝、厚朴三種藥材,一起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藥粉,加入一碗水、三片姜和兩顆紅棗,煎煮至剩七成。在飯前溫熱服用。

如果患有傷寒,出現手腳冰冷、自汗不止、脈搏沉細、面色青紫、嘔吐反胃等症狀,可加入一錢順元散一起煎服熱藥。

如果產婦陣痛稀疏、難以生產,經過兩三天還未生產,胎兒在腹中死亡,或產婦氣血虛弱、身體虛弱、產道乾澀,可加入順元散,用七分水和三分酒煎服,連續服用兩次,氣血調和即可生產。胎兒死亡的,服用不過三次即可排出。

順元散的用量,根據產婦的虛實來加減。

傷寒發熱,俠內寒者,加蔥白二寸、豉七粒同煎,相繼服,當以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