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二 (12)
卷之二 (12)
1. 敘中寒論
夫寒者,乃天地殺厲之氣,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人臟為腎,故寒喜中腎。腎中之,多使攣急疼痛,昏不知人,挾風則眩暈,兼濕則腫疼。治之唯宜溫劑,不可吐下,皆逆也。然寒性雖喜歸腎,五臟皆能中之,若中於經絡之表則易散,入里則不消,與傷寒脈證無異,但輕重不同。其有本臟即中寒者,經論既載,不可不辨明也。詳論在傷寒門。
白話文:
[談論寒氣的影響]
寒氣,是天地間強烈且具有破壞力的氣息。在自然界中,它表現為寒冷;在地面,它轉化為水;在人體內,則對應著腎臟。因此,寒氣容易影響到腎臟。當寒氣進入腎臟,常會引發肌肉緊縮、劇烈疼痛,甚至使人失去意識。如果寒氣夾雜著風邪,可能導致頭暈目眩;若同時伴隨著濕氣,可能會引起腫脹和疼痛。
治療上,應使用溫熱的藥物,不宜嘔吐或瀉下,因為這些方法都是違背自然規律的。雖然寒氣偏好侵犯腎臟,但實際上,人體的五臟都可能受到影響。若寒氣只停留在經絡表面,比較容易散去;但一旦深入體內,就不易消除了。這種情況與感冒的症狀相似,只是程度輕重不同。對於那些天生腎臟較弱,容易受到寒氣影響的人,經典文獻中已有記載,我們必須清楚辨識。更詳細的討論,可以參考傷寒論的相關章節。
2. 五臟中寒證
肝中寒者,人迎與左關上脈緊而弦。肝虛中寒,乃母子相因,弦多則吉;但緊不弦,舌卷囊縮,為不利,故使本部脈,緊如切繩。肝中寒之狀,其人洒洒惡寒,翕翕發熱,熏然面赤,漐漐如有汗,胸中煩熱,脅下攣急,足不得伸。
心中寒者,人迎與左寸口脈緊而洪。心虛中寒,賊邪相剋,脈應本部,洪滑則吉;但緊,舌乾焦,為不利。心中寒之狀,其人如啖韭齏狀;劇則心痛掣背,背痛掣心,猶如蠱疰,惡寒,四肢厥,自吐,少間頃時復發,休作不已,昏塞不知人。
脾中寒者,人迎與右關上脈緊而沉細。脾虛中寒,寒邪乘克,脈應本部,長則吉;沉緊,唇揭,為不利。脾中寒之狀,心腹䐜脹,四肢攣急,噯噫不通,臟氣不傳,或秘或泄。
肺中寒者,人迎與右寸口脈緊而澀。肺虛中寒,母子相感,脈應本部,浮者為吉;但緊而澀,鼻乾燥,為不利。肺中寒之狀,喜吐濁涎,氣短不能報息,洒洒而寒,吸吸而咳。
腎中寒者,人迎與左尺中脈沉緊而滑,腎虛中寒,寒喜中腎,以類相從,脈應本部,沉滑者吉;緊澀,耳輪黑,目睛眣,為不利。腎中寒之狀,色黑氣弱,吸吸少氣,耳聾腰痛,膝下清,拘攣而疼,昏不知人。余例見傷寒門。
白話文:
[五臟遭受寒邪的症狀]
肝臟受寒的人,會在人迎穴和左關部位的脈象出現緊且弦的特徵。肝臟虛弱受寒,是因為母子臟腑間互相影響,如果弦脈多是好的預兆;但如果只有緊脈而無弦脈,舌頭蜷縮,睪丸收縮,這就不太好了,所以肝臟受寒的脈象會像繩子一樣緊。肝臟受寒的表現,患者會感到冷風吹拂般的寒冷,身體忽冷忽熱,臉部泛紅,皮膚有微汗,胸口感到煩躁熱烈,兩側肋骨下方緊繃疼痛,腳部無法伸直。
心臟受寒的人,會在人迎穴和左手寸口的脈象出現緊且洪大的特徵。心臟虛弱受寒,受到異常病氣的剋制,脈象符合心臟部位,如果洪滑是好的預兆;但如果只有緊脈,舌頭乾燥,這就不太好了。心臟受寒的表現,患者吃東西時,咀嚼韭菜般的感覺;嚴重時心臟疼痛,疼痛感會放射到背部,背部疼痛又牽連到心臟,就像被蠱毒所困,畏寒,四肢冰冷,嘔吐,不久後再次發作,反覆發作不停,昏迷不醒。
脾臟受寒的人,會在人迎穴和右手關部位的脈象出現緊且沉細的特徵。脾臟虛弱受寒,受到寒邪的侵襲,脈象符合脾臟部位,如果脈象長是好的預兆;但如果沉緊,嘴脣上翹,這就不太好了。脾臟受寒的表現,心腹部脹滿,四肢緊繃疼痛,打嗝不順,臟腑氣機不暢,可能會便祕也可能會拉肚子。
肺臟受寒的人,會在人迎穴和右手寸口的脈象出現緊且澀的特徵。肺臟虛弱受寒,受到母子臟腑間的感應,脈象符合肺臟部位,如果浮脈是好的預兆;但如果只有緊脈且澀,鼻子乾燥,這就不太好了。肺臟受寒的表現,喜歡吐出混濁的口水,呼吸短促,感到寒冷,呼吸時咳嗽。
腎臟受寒的人,會在人迎穴和左手尺部位的脈象出現沉緊且滑的特徵。腎臟虛弱受寒,寒邪容易影響腎臟,因為同類相吸,脈象符合腎臟部位,如果沉滑是好的預兆;但如果緊脈且澀,耳朵邊緣變黑,眼睛斜視,這就不太好了。腎臟受寒的表現,面色蒼白氣息微弱,呼吸急促,聽力下降腰痛,膝蓋以下冰冷,腿部拘攣疼痛,昏迷不醒。其他例子可參考傷寒症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