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1. 卷之四
2. 敘傷風論
經云:春傷風,夏飧泄,此乃四時之序也。或表中風在經絡中,循經流注,以日傳變,與傷寒無異。但寒泣血,無汗惡寒;風散氣,有汗惡風,為不同。仲景正以此格量太陽經傷寒傷風,用藥不同。而纂集者不識門類,遂雙編二證,使後學混濫,卒不知歸。甚者,以傷風暑濕,時氣疫疹,凡曰太陽病者,皆謂之傷寒。
晉人不經,類皆如此,固不足道,但名義乖錯,惑於後世,不可不與之辨。今別立傷風一門於四淫之前,且依先哲以太陽為始,分注六經,學者當自知。
白話文:
經典上說:春天若受到風邪侵襲,到了夏天就容易有腹瀉的情形,這都是四季自然的運行規律。有時候風邪會進入人體經絡中,沿著經絡移動,每天會影響不同的部位,這和感冒的情況很相似。但是,寒氣會讓血液凝滯,讓人不出汗且怕冷;風邪則會使人氣力散失,出汗且畏風,這兩者是不同的。張仲景正是根據這些來區分太陽經脈的感冒和風邪,因此使用藥物也會有所不同。然而,後代整理醫學資料的人不明其中差異,就把兩種情況一起列出來,使得後學者混淆不清,最後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更嚴重的是,有些人把風邪、暑濕、時氣、瘟疫等,只要跟太陽病相關的,都稱之為感冒。
這種情形,在晉朝時代就很普遍,本來就不足為奇,只是這樣的名詞混淆,對後世造成困擾,我們不能不予以澄清。現在我們特別在四大外感病之前,獨立出「風邪」這一項,並且依照前人的智慧,以太陽病作為起始,詳細解說六經病的變化,學習的人應該可以自行理解。
3. 傷風證治
足太陽膀胱經傷風,有汗惡風,不惡寒,頭項強,腰脊痛。以其脈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故太陽諸證如是。治之宜桂枝湯。
白話文:
在[感冒的診斷與治療]這部分裡,提到如果足太陽膀胱經受到風邪侵襲,會出現有汗、怕風但不畏寒、頭頸僵硬、腰背疼痛等症狀。這是因為該經脈從頭頂進入,聯繫大腦,再返回頭部,分出後下行至頸項,沿著肩膀和上臂內側,夾著脊椎,到達腰部,所以受到風邪影響時,會產生上述的太陽經相關症狀。對於這種情況,治療上宜使用桂枝湯。
4. 桂枝湯
治太陽傷風,脈陽浮陰弱,榮弱衛強,頭痛鼻鳴,乾嘔發熱,自汗惡風;或煩熱汗出則解,有如瘧狀,脈浮洪虛大者。
桂枝(去皮),生薑,芍藥(各一兩半),甘草(炙,一兩),大棗(六枚,擘)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滓,食前服,溫覆,令遍身微汗愈。或發汗,漏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拘急者,加熟附子一分;或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加葛根一兩三錢;或汗出後,身疼痛,脈沉遲者,加芍藥生薑各半兩、人參一兩半;或下後,脈促,胸滿者,去芍藥;若微寒,乃加附子;或下後,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去桂,加茯苓、白朮各一兩半。
太陽外證未除而數下之,挾熱,利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加人參一兩;或下之微喘者,加厚朴六錢三字、杏仁十七粒;因燒針令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必發奔豚,灸其核各一壯,加桂一兩與服;因燒針煩躁者,去芍藥,減桂一兩,牡蠣、龍骨各一兩,可代救逆湯。
足陽明胃經傷風,口燥煩渴,自汗,嗜臥身重,小便難。以其脈俠鼻,絡目,下膈,屬胃,絡脾,俠臍,入氣街,故陽明諸證如是。治之宜杏子湯。
白話文:
這段文字講的是使用「桂枝湯」來治療因風邪侵襲太陽經的病症。具體症狀包括:脈象呈現為手腕部的脈搏輕觸即感跳動,但內側較弱,顯示營血偏弱,衛氣過盛,常見頭痛、鼻塞、乾嘔、發熱、自發性出汗及畏風等症狀。有時會出現類似瘧疾的熱病狀態,脈象浮大無力。
藥方成分包括:桂枝(去皮)、生薑、芍藥(各45克),炙甘草(30克),大棗(6個,撕開)。
製作方法: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次服用約15克,加入約240毫升的水,煮至剩下約192毫升,去渣,飯前服用,服用後應保暖,讓身體微微出汗,病情就會好轉。
如果發汗過多,導致持續出汗、怕風、小便困難、四肢緊繃,可加入熟附子約3克;如果脖子和背部僵硬,即使出汗仍怕風,可加入葛根約39克;如果出汗後,身體疼痛且脈象沉遲,可再加入芍藥、生薑各15克、人參約45克;如果腹脹,可去掉芍藥;如果感覺寒冷,可加入附子;如果頭頸部疼痛,身體發熱,不出汗,腹部脹滿,輕微疼痛,小便不暢,可去掉桂枝,加入茯苓、白朮各約45克。
如果太陽經外證尚未去除就頻繁進行瀉下,導致熱毒內攻,利尿不止,腹部堅硬,表裡皆病,可加入人參約30克;如果瀉下後出現輕微呼吸困難,可加入厚朴約20克、杏仁約17顆;如果使用燒針法催汗,針刺部位受寒,形成紅腫,可能引發奔豚,應在紅腫處各灸一次,並加入桂枝約30克服用;如果燒針後出現煩躁,應去掉芍藥,減少桂枝約15克,加入牡蠣、龍骨各約30克,可用此代替救逆湯。
對於足陽明胃經受到風邪影響,導致口乾、煩渴、自發性出汗、喜臥、身體沉重、小便困難的情況,由於其脈絡經過鼻子旁邊,連接眼睛,向下穿過橫膈膜,屬於胃經,連接脾臟,經過肚臍,進入氣街,因此陽明經的各種症狀表現如此。對此種情況,建議使用杏子湯治療。
5. 杏子湯
治陽明傷風,能食,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風,自汗嗜臥,身重,小便難,潮熱而噦,其脈浮弦長而數,悉主之。
杏仁(去皮尖),半夏(湯去滑),五味子(各二錢半),芍藥,桂心,細辛,乾薑(炮),大黃(蒸),甘草(炙,各三錢),茯苓(四錢)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
足少陽膽經傷風,身熱,惡風自汗,項強脅滿。以其脈起於目兌眥,上抵頭角,交出,入缺盆,下胸中,貫膈,絡肝,循脅裡,出氣街,合髀厭中,故少陽諸證如是。治之宜柴胡加桂湯。
白話文:
【杏子湯】
主治:此方適用於陽明經受風邪侵襲的情況,症狀包括胃口好、口苦咽乾、腹部飽脹、輕微喘息、發熱怕風、自發性出汗、喜臥、全身無力、小便不暢、時有潮熱和呃逆,脈象呈現浮弦長且數的特徵。
藥材:杏仁(去皮尖)、半夏(用水煮去滑膩)、五味子,以上各用二錢半;芍藥、肉桂、細辛、炮製乾薑、蒸過的大黃、炙甘草,以上各用三錢;茯苓用四錢。
製法及用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四錢,加入一盞半的水煎煮至剩七分,濾去藥渣,在飯前服用。
另外,對於足少陽膽經受風邪影響,出現身體發熱、怕風自汗、頸部僵硬脅部脹滿的情況,因為該脈起始於眼睛外側,向上到達頭部兩側,交叉穿出,進入缺盆部位,向下至胸中,穿透膈肌,聯繫肝臟,沿脅部內側行走,出現在氣街,並在大腿根部匯聚,因此少陽經的相關症狀會如此表現。對於這種情況,適宜使用柴胡加桂湯來治療。
6. 柴胡加桂湯
治少陽傷風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口苦而渴,自汗,其脈陽浮陰弦;或發汗多,亡陽譫語,可以此和其榮衛,通其津液自愈。
柴胡(一兩三錢),半夏(湯去滑,四錢一字),甘草(炙,三錢一字),芍藥,黃芩,人參,桂(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個,煎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足太陰脾經傷風,自汗,胸滿腹痛,四肢倦怠。以其脈入腹,絡胃,上膈,俠咽,連舌本,散舌下,故太陰諸證如是。治之宜桂枝芍藥湯。
白話文:
【柴胡加桂湯】
用於治療少陽經感冒四至五天的病情,病徵包含身體發熱、怕風、頸部僵硬、脅下脹滿、四肢溫暖、口中苦澀且口渴、自發性出汗,脈象呈現為陽脈浮動、陰脈弦緊;或是發汗過多導致陽氣耗損,出現譫妄囈語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可用此方調和營衛,促進津液流通,從而達到自我痊癒的效果。
藥材用量如下:柴胡(約40克)、半夏(用水煮過,約12克)、炙甘草(約9克)、芍藥、黃芩、人參、桂枝(各約15克)。
以上藥材切碎備用。每次服用時取約15克,加入大約225毫升的水,再加入五片薑和一個大棗,煮至剩下約157.5毫升,濾去渣滓,在飯前溫熱服用。
若是足太陰脾經受風,表現為自發性出汗、胸悶腹痛、四肢疲憊無力的情況。由於脾經脈絡貫穿腹部,聯繫胃部,向上穿越膈肌,夾著咽喉,連接舌根,散佈於舌下,因此太陰經相關症狀會如此表現。治療上宜採用桂枝芍藥湯。
7. 桂枝芍藥湯
治太陰傷風,自汗咽乾,胸腹滿,自利不渴,四肢倦怠,手足自溫,其脈弦大而緩者。
桂心(半兩),白芍藥(三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姜三片,棗一個,煎七分,去滓溫服。腹痛甚者,加大黃一兩。
足少陰腎經傷風,口燥舌乾,咽痛胸滿,心煩自汗,腰連胻骨痠痛。以其脈貫脊,屬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俠舌本,故少陰諸證如是。治之宜桂附湯。
白話文:
[桂枝芍藥湯]
用於治療太陰經受風邪侵襲的情況,症狀包括自發性出汗、咽喉乾燥、胸部及腹部脹滿、有下痢但不口渴、四肢感到疲憊無力、手腳溫暖,脈象呈現弦大而緩的特性。
所需藥材為:桂心(半兩)、白芍藥(三兩)。
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次取五錢,用水一杯半煮,加入三片薑和一顆棗,待水量剩下七分時,去除渣滓,趁溫熱服用。若腹痛情況嚴重,可再加入大黃一兩。
當足少陰腎經受到風邪影響,可能出現口乾舌燥、咽喉疼痛、胸部脹滿、心情煩躁且自發性出汗、腰部至小腿骨頭痠痛等症狀。這是因為腎經脈絡貫穿脊椎,與腎臟相連,向上穿過肝膈進入肺部,沿著喉嚨兩側,環繞舌根,所以當少陰經受風邪侵襲,會產生以上各種症狀。對於這種情況,宜使用桂附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