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三 (5)
卷之三 (5)
1. 大犀角丸
治脾腎經,腳脛腫痹,小腹頑麻,上攻頭面,通身洪腫,小便不利,上氣喘滿,悶絕欲死。
犀角(鎊),黃芩,旋覆花,白朮,桂心(不焙),防己(各二兩),香豉(略炒),橘皮,茯苓(各三兩),前胡,桑白皮(炙,四兩),紫蘇莖葉(四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兩枚,煎七分,去滓,食前。喘,加杏仁。
白話文:
這是在講述一種名為「大犀角丸」的藥方,主要治療因脾臟和腎臟問題導致的病症。具體病症包括:小腿腫脹且痠痛,小腹麻木,頭面部有上沖感,全身浮腫,小便不順暢,呼吸困難且胸部憋悶,甚至嚴重到有瀕死感。
藥方成分包括:犀牛角、黃芩、旋覆花、白朮、肉桂、防己(以上皆二兩),香豉(略炒)、陳皮、茯苓(以上皆三兩),前胡、炙過的桑白皮(皆四兩),以及紫蘇莖葉(四兩)。
製作方法是將上述藥材混合研磨成散狀。每次服用時,取四錢的藥散,用一盞半的水,加入五片薑與兩枚棗子一同煎煮至剩下七分水量,然後去除藥渣,在飯前飲用。如果伴有喘息,可再加入杏仁一起煎煮。
2. 四蒸木瓜丸
治肝腎脾三經氣虛,為風寒濕搏著,流注經絡,愒日曠歲,治療不痊,凡遇六化更變,七情不寧,必至發動,或腫滿,或頑痹,憎寒壯熱,嘔吐自汗。
威靈仙(苦葶藶同入),黃耆(續斷同入),蒼朮(橘皮同入),烏藥(去木,與黃松節同入)
上各半兩,以大木瓜四個,切蓋去瓤,入前件藥,仍用蓋簪定,酒灑蒸熟,三蒸三曬,取藥出,焙乾為末,研瓜為膏,搜和搗千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任下。世傳木瓜丸最多,惟此方有效,當敬之。黃松節即茯苓中木。
白話文:
【四蒸木瓜丸】
這帖藥主要治療肝臟、腎臟及脾臟三條經脈因氣力不足,導致風、寒、濕邪氣入侵,影響經絡運行,長時間未能得到有效的治療。每逢季節交替,或是情緒起伏不定時,病情便會加劇,可能出現水腫、頑固性關節炎,畏寒高燒,以及嘔吐、自汗等症狀。
藥材包含:威靈仙(需與苦葶藶一同使用)、黃耆(需與續斷一同使用)、蒼朮(需與橘皮一同使用)、烏藥(需去掉木質部分,與黃松節一同使用)。
上述藥材各半兩,選用大木瓜四顆,切開頂部挖去果肉,放入以上藥材,再將頂部蓋回固定,灑上酒後蒸煮至熟透,需進行三次蒸煮與三次曬乾。取出藥材後,烘乾研磨成粉,將木瓜也研成膏狀,加入藥粉攪拌均勻,反覆搗碎千次,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日空腹時服用五十粒,可用溫酒或鹽水送服。據傳世間有許多木瓜丸配方,但唯有這帖最有效,值得尊重。而黃松節即為茯苓中的木質部分。
3. 迮毒湯
治肝脾腎三經,為風濕寒熱毒氣上攻,陰陽不和,四肢拘攣,上氣喘滿,小便秘澀,心熱煩悶,遍身浮腫,腳弱。
半夏(四兩,湯洗),黃耆,甘草(炙),當歸,人參,厚朴(薑汁製),獨活,橘皮(各一兩),熟地黃,芍藥,枳實(麩炒,去瓤),麻黃(去節湯,各二兩),桂心(不焙,三兩),貝子(二十一個)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七片,棗三個,煎七分,去滓,空心溫服,日三夜一。
白話文:
這份處方名為「迮毒湯」,主要用於治療因風濕、寒冷或熱毒之氣影響肝、脾、腎三條經絡,導致身體出現的各種症狀。這些症狀包括:陰陽失調,四肢僵硬抽搐,呼吸困難且胸口有壓迫感,小便不通暢或排尿困難,心臟部位感到熱度高且情緒煩躁,全身浮腫,以及雙腳無力等問題。
具體藥材如下:半夏四兩(需先用熱水清洗)、黃耆、炙甘草、當歸、人參、薑汁處理過的厚朴、獨活、橘皮各一兩,熟地黃、芍藥、麩炒過且去掉內囊的枳實、去節後再用熱水處理的麻黃各二兩,未烘培的桂心三兩,以及貝子二十一枚。
所有藥材混合後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取四錢的藥粉,加入一盞半的水,並加入七片薑和三個棗子一起煎煮,待藥湯剩下七分時,將藥渣濾掉,趁溫熱在空腹時服用,一天三次,晚上一次。
4. 腳氣總治
《千金》腳氣論,在諸風之前,良有以也。方論雖多,識病者少,或覺之傷晚,或狐疑不決,枉死者半,信不誣矣。凡有此證,最宜急治,緩則入腹攻五臟,雖神丹亦無如之何。又久患續生諸病,如大小便不利,腫滿,飲食傷等,不妨分別為治,所謂先去新病,病當在後,若總而治之,則亦庶乎其可也。
白話文:
【腳氣總治】
《千金》一書中關於腳氣的討論,放在各種風疾之前,確實有其道理。雖然治療的方子和理論很多,但真正能辨認出病症的人卻很少,有的人察覺病情時已太遲,有的則因為懷疑不定而無法下決定,結果枉死的人佔了一半,這點確實不假。凡是得了這種病,最應該的就是馬上治療,若拖延,病症會侵入腹部,攻擊五臟,那時就算有神丹妙藥也無濟於事。
另外,長期患有腳氣病的人,可能會引發其他疾病,如大小便不順、水腫、飲食受損等,這些都可以分開來進行治療,所謂的新病應先治,舊病就會在後面,如果把所有病症一起治療,那麼病情也可能會有所好轉。
5. 烏藥平氣湯
治腳氣上攻,喘滿;及五臟偏勝,諸氣不和,喘咳奔沖,坐臥不安,頭暈腳弱,上實下虛。
烏藥(去木),人參,白朮,川芎,當歸,茯神(去木),甘草(炙),白芷,木瓜干,五味子,紫蘇子(各等分)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兩枚,煎七分,去滓溫服;或作細末,湯點下。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腳氣病導致的呼吸困難、腹部脹滿;以及因五臟功能失調,各種氣息不協調,所引發的喘息咳嗽、心悸、坐立不安,頭暈目眩、腳力虛弱,上身過於壯實而下身虛弱的症狀。
所需藥材有:烏藥(去木)、人參、白朮、川芎、當歸、茯神(去木)、炙甘草、白芷、木瓜乾、五味子、紫蘇子(這些藥材份量相同)。
將以上藥材製成散劑。每次服用時,取四錢的藥粉,加入一盞半的水,再放入五片薑和兩顆棗,煮至剩下七分之一的水量,去掉殘渣後溫熱服用;或者也可以將藥材磨成細末,用熱水送服。
6. 紫蘇子湯
治腳弱上氣,陰陽交錯,清濁不分,上重下虛,中滿喘急,嘔吐自汗,無復紀律。《千金》云:宋湘王在南州,患腳氣困篤,服此得效。
紫蘇子(略炒),半夏(湯洗,各五兩),前胡(去苗),厚朴(去皮製),甘草(炙),當歸(各二兩),桂心(不見火),橘皮(各三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二盞,姜七片,棗兩個,煎七分,去滓食後服。人謂俞山人降氣湯是也,好事者復加附子、黃耆,又改其分兩,亦班入太醫方,用者宜知之。
白話文:
【紫蘇子湯】
這帖藥方適用於治療因腳部無力且呼吸困難,身體狀況混亂,氣血不清不楚,上身沉重而下身虛弱,腹部脹滿且呼吸急促,有嘔吐現象及自發性出汗,生活作息紊亂的症狀。據《千金方》記載,宋代湘王在南方州郡時,深受腳氣病所苦,病情嚴重,但服用此藥後病情得到了改善。
所需藥材及其份量如下:紫蘇子(輕微炒過)、半夏(用水洗淨,各五兩),前胡(去除莖葉部分)、厚朴(去皮處理)、甘草(烘乾)、當歸(各二兩),肉桂粉(未經火烤)、橘皮(各三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每次服用時取四錢,加入兩杯水,再放入七片薑和兩個棗,煮至剩下七分水量,過濾掉渣滓,飯後服用。有人認為這是俞山人用來降氣的湯藥,有部分人會在此基礎上添加附子和黃耆,並調整藥物的份量,此方也被收錄進御醫的處方集,使用者應瞭解這些信息。
7. 木瓜牛膝丸
治寒濕腳氣,冷濕下注,腳弱無力,或腫急疼痛。兼治婦人血風。大固腎氣,活血壯筋絡。
木瓜(大者,三四個,切開蓋,去瓤,先用糯米漿過,鹽焙乾,為末,卻將鹽末入瓜內令滿,仍用蓋針定,蒸三次,爛研作膏),川烏(大者,去皮尖,用無灰酒一升浸薄切,酒煮乾研為膏,三兩),牛膝(酒浸),萆薢,茴香(炒),羌活,青皮,青鹽(別研入),狗脊(燎去毛),巴戟,海桐皮(九件各一兩)
上為末,入青鹽和勻,將前二膏搜為丸,如硬,再入酒,杵數千下,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鹽湯、鹽酒任下。
白話文:
【木瓜牛膝丸】
這藥方適用於治療因寒冷濕氣所導致的腳部問題,像是因冷濕邪氣影響下肢,使腳部感到虛弱無力,或是出現腫脹與劇烈疼痛的情況。此外,這藥方也適合用於治療婦女的血風症狀。它能強固腎臟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筋絡活力。
所需材料如下:木瓜(選擇大的,約三到四個,切開後去掉果肉,先用糯米漿浸泡,再用鹽烘烤至乾燥,磨成粉末,然後將鹽粉裝滿瓜內,蓋上瓜蓋,用針固定,蒸三次,搗成糊狀)、川烏(選擇大的,去除外皮和尖端,用無灰酒一升浸泡並切成薄片,用酒煮乾後研成糊狀,用量為三兩)、牛膝(用酒浸泡)、萆薢、茴香(炒過)、羌活、青皮、青鹽(單獨研磨後加入)、狗脊(燒去表面的毛)、巴戟、海桐皮(以上九種材料各一兩)。
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末,加入青鹽混合均勻,再將前面兩種糊狀物加入,揉合成丸,如果太硬,可再加入酒,用力搗數千下,搓成梧桐籽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粒,飯前可用鹽水或鹽酒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