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四 (1)
卷之四 (1)
1. 料簡
凡治瀉須理中焦,如理中湯丸等是也;次即分利水穀,如五苓散等是也。治中不效,然後斷下,即用禹餘糧赤石脂等是也。玉機真臟論云:五虛死。謂脈細,皮寒,少氣,前後泄利,飲食不入,得此必死。其有生者,漿粥入胃泄注止,則活也。又《金匱》云: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於內者,下利不禁,甚者手足不仁。脈沉弦者為下重,脈大者為未止。
泄利手足厥冷,無脈,灸之不溫,脈不還,微喘者死。有微熱而渴,自汗,脈或微弦數弱,法並當自愈。或脈沉遲而面少赤,身微熱,鬱冒汗出而解,必微厥,所以然者,以其面戴陽,下虛故也。泄利後,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宜四逆湯;後攻其表,宜桂枝湯。上件《金匱》節文,雖於三因不甚分明,其脈不可不究。
即用四逆治傷寒,不妨用桂枝加附子治傷風,朮附加桂治傷濕,五苓散治傷暑,皆可類推。又古方泄利與滯下,共為一門,《千金》又以宿食不消,在熱利類,門類混濫,後學難明,不可甄別也。
白話文:
[料簡]這段文字主要在講述治療腹瀉的方法和原理,以及辨識瀉痢病情的輕重。
- 治療腹瀉首要調理中焦(脾胃),例如使用理中湯、理中丸等藥物。
- 接著要區分水分和食物的消化,可用五苓散等藥物。
- 若中焦調理不見效,再進行瀉下,如使用禹餘糧、赤石脂等藥物。
- 《玉機真臟論》指出,五種情況會導致死亡:脈搏細弱、皮膚寒冷、呼吸短淺、持續的腹瀉和無法進食。但若能喝下米湯,且腹瀉停止,仍有生存機會。
- 《金匱》提到,六腑在外氣絕,表現為手腳冰冷、上氣不接下氣、腳部抽筋;五臟在內氣絕,則為無法控制的下痢,嚴重時手腳麻木無知覺。
- 腸胃出血,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即使艾灸也無法回溫,脈搏仍不恢復,且微弱喘息者,預後不佳。若有微熱和口渴,自汗,脈搏微弱或微弦數弱,一般都會自然康復。或者脈搏沉遲,面色稍紅,身體微熱,頭暈冒汗後病情好轉,但可能伴有手腳冰涼,這是因為臉色紅潤,下部虛弱所致。
- 腹瀉後,腹部脹滿,全身疼痛,應先用四逆湯溫暖體內,再用桂枝湯治療表症。
- 雖然《金匱》的相關條文對於病因不夠清楚,但脈象的判斷非常重要。
- 使用四逆湯治療傷寒,同樣可以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風邪,術附加桂湯治療濕邪,五苓散治療暑邪,這些都是可以依循的原則。
- 古代醫方將瀉痢和滯下視為同一類,甚至《千金方》將宿食不消列為熱利的一種,導致後學者難以分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