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一 (2)
卷之十一 (2)
1. 氣嘔證治
病者心膈脹滿,氣逆於胸間,食入即嘔,嘔盡卻快,名曰氣嘔。胃者,足陽明,合榮於足,今隨氣上逆,結於胃口,故生嘔病也。
白話文:
病人感到胸口和膈膜間脹滿,有氣在胸部逆流,食物一吃進去就馬上想吐,把食物全吐出來後反而覺得舒暢,這種情況被稱為氣嘔。胃部,是足陽明經的部位,當氣隨著血液往上逆流,聚集在胃的入口處,所以導致了嘔吐的病症。
這就是氣嘔的症狀和其發生的原因。
2. 茱萸人參湯
治氣嘔胸滿,不納食,嘔吐涎沫,頭疼。
吳茱萸(湯洗數次,五兩),人參(三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三枚,煎七分,去滓,不以時服。
白話文:
【茱萸人參湯】
用於治療氣悶噁心、胸腔飽脹感,食慾不振,常有嘔吐口水泡沫的情況,以及頭痛問題。
使用藥材:吳茱萸(先用熱水洗淨幾次,用量五兩),人參(用量三兩)。
製作方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碎末。每次服用四大錢的份量,加入一杯半的水,放入五片薑和三枚棗子一起煎煮,煮至剩下約七分水量時,過濾掉藥渣,不限定時間隨時可服用。
3. 藿香湯
治心下虛滿,飲食不入,時時嘔吐,惙惙短氣;或大病將理不復,胃氣無以養,日漸羸弱。
藿香,人參,桂心,桔梗,木香,白朮(各半兩),茯苓(半兩),枇杷葉(十片,去毛),半夏(一兩,湯洗用薑汁製)
上為銼散。每服五錢,水二盞,入炒薑絲一分,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白話文:
這份處方是用於治療胸悶、消化不良,食物難以下嚥,時常會有嘔吐的情況,並伴有呼吸短促。或者是大病初癒後,調理不佳,導致胃部無法正常吸收營養,身體日漸消瘦。
所需藥材如下:藿香、人參、肉桂、桔梗、木香、白朮(各15克)、茯苓(15克)、枇杷葉(10片,需去除絨毛)、半夏(30克,先用熱水洗淨,再以薑汁炮製)。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散劑。每次服用約15克,加入兩杯水,放入一小撮炒過的薑絲一起煎煮,待水量剩下七成時,濾掉藥渣,在飯前服用。
4. 漏氣證治
病者身背皆熱,肘臂攣痛,其氣不續,膈間厭悶,食入,則先吐而後下,名曰漏氣。此因上焦傷風,開其腠理,上焦之氣,剽悍滑疾,遇開即出,經氣失道,邪氣內著,故有是證。
白話文:
病人會感到身體背部都發熱,手肘及手臂有抽痛感,且呼吸時斷時續,胸膈之間常有壓抑沉悶感,進食時,食物會先被吐出之後才能吞下,這種症狀稱為漏氣。這是因為上半身受到風邪侵襲,導致肌膚毛孔張開,而上半身的氣本來就強勁快速,一遇到毛孔張開便往外洩,使得正常的氣運行路徑受阻,邪氣趁機在體內停留,因此產生了這樣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