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一 (1)

1. 血嘔證治

病者心下滿,食入即嘔,血隨食出,名曰血嘔。此由瘀蓄冷血,聚積胃口之所為也。

白話文:

病人會感到胸口有飽脹感,食物一吃進去就馬上吐出來,而且會有血液隨著食物一起吐出,這種症狀被稱為血嘔。這是由於體內積存的瘀血和寒氣在胃部聚集所導致的。

2. 茯苓湯

治憂怒兼併,氣攻血溢,停留胃管,噯聞血腥,嘔吐食飲;及妊娠中脘宿冷,冷血侵脾,惡聞食氣,病名惡阻。

半夏(三兩,湯洗十次),茯苓,熟地黃(各一兩八錢),橘皮,細辛,人參,芍藥,川芎,旋覆花,桔梗,甘草(炙,各一兩二錢)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二盞,姜七片,煎七分,去滓,空腹服。有客熱煩渴口瘡者,去橘皮、細辛,加前胡、知母;腸冷下利者,去地黃,入桂心炒;胃中虛熱,大便秘,小便澀,去地黃,加大黃一兩八錢、黃芩六錢。

白話文:

這份處方是用於治療因過度憂慮和生氣導致氣血失調,血液異常上湧,滯留在胃部,使患者在打嗝時會嗅到血腥味,甚至嘔吐出食物和飲料。另外,對於懷孕期間因腹部長久冰冷,冰冷的血液影響到脾臟功能,使患者對食物的味道感到不適,這種疾病稱為「妊娠惡阻」。

藥方成分包括:半夏(洗淨後約90克)、茯苓、熟地黃(各約54克)、橘皮、細辛、人參、芍藥、川芎、旋覆花、桔梗、炙甘草(各約36克)。

以上藥材混合後研磨成散劑。每次服用約16克,加入兩杯水,再放入7片薑,煮至剩下約七分之一的水量,濾掉藥渣,空腹服用。如果患者有熱氣、口渴或口腔潰瘍的症狀,需去掉橘皮和細辛,並加入前胡和知母;若腸胃冰冷且有腹瀉的情況,則去掉熟地黃,改加炒過的肉桂心;若胃部虛弱且有熱感,造成嚴重便祕和小便困難,去掉熟地黃,改加約54克的大黃和約24克的黃芩。

3. 當歸湯

治三焦虛損,或上下發,泄吐唾血,皆從三焦起,或因熱損發,或因酒發,悉主之。

當歸,乾薑(炮),熟地黃,柏皮,小薊,羚羊角(鎊),阿膠(炒,各三錢三字,白朮,芍藥(各半兩),黃芩,甘草(炙,各一分)

上為銼散。每服三錢,水二盞,竹茹一塊如指大,煎至八分,去滓,入伏龍肝半錢匕、頭髮灰半錢匕、蒲黃半錢匕,又煎至七分,不以時候服。

白話文:

【當歸湯】

主治三焦虛弱損傷,無論是上部或下部出血,或是嘔吐血痰,這些症狀都源自三焦問題,可能是因身體過熱導致出血,或是因飲酒過量而引起,都能用此方調理。

藥材包括:當歸,炮製乾薑,熟地黃,柏樹皮,小薊,磨碎的羚羊角,炒過的阿膠(以上各三錢三分),白朮,芍藥(各半兩),黃芩,炙甘草(各一分)。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用兩杯水,加入一大塊如手指大的竹茹,煎煮至剩八分水量,濾掉藥渣後,再加入半錢的伏龍肝、半錢的頭髮灰、半錢的蒲黃,再次煎煮至剩七分水量,不論任何時間都可以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