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3)

1. 半夏左經湯

治足少陽經為風寒暑濕流注,發熱,腰脅痛,頭疼眩暈,嘔吐宿汁,耳聾驚悸,熱悶心煩,氣上喘滿,肩息腿痹,緩縱不隨。

白話文:

治療足少陽經受風、寒、暑、濕邪氣流注引發的症狀:發熱,腰脅疼痛,頭疼眩暈,嘔吐宿食殘渣,耳聾心悸,胸悶煩躁,氣上逆喘息,肩部麻痹,腿部關節活動受限。

半夏(湯去滑),乾葛,細辛白朮茯苓,桂心(不見火),防風乾薑(炮),黃芩小草甘草(炙),柴胡麥門冬(去心,各三分)

白話文:

半夏(去除黏滑的汁液),乾葛,細辛,白朮,茯苓,桂心(未經火烤),防風,乾薑(炮製過),黃芩,小草,甘草(經過炙烤),柴胡,麥門冬(去除內心,各三分)

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三片,棗一個,煎七分,去滓,空腹服。熱悶,加竹瀝,每服半合;喘滿,加杏仁桑白皮

白話文:

上銼散(藥方):

每次服用 4 錢,加水 1.5 杯,姜 3 片,棗 1 個,煎煮至剩下 7 分,過濾掉渣滓,空腹服用。

如果熱度鬱悶,加入竹瀝,每次服用半杯;如果喘息伴有腹脹,加入杏仁、桑白皮。

2. 料簡三陽併合腳氣證

三陽經,有並有合。如太陽並少陽,少陽並陽明,陽明並太陽。三陽合病,皆於經絡中推考其診,隨證治之。所謂並者,二經相併;合者,三經會合。以此強分,使名義易曉,不必論其一二也。

白話文:

三條陽經,既有並行的,也有會合的。例如:太陽經並行少陽經,少陽經並行陽明經,陽明經並行太陽經。三條陽經會合生病,都要根據經絡推測出病症,然後根據具體情況治療。所謂「並」,是指兩條經絡相併;「合」,是指三條經絡會合。這樣強行區分,讓名稱更容易理解,不必糾纏於具體有多少經絡並行或會合。

3. 三陽併合腳氣證治法

病者憎寒壯熱,自汗惡風,或無汗惡寒,暈眩重著,關節掣痛,手足拘攣,疼痛冷痹,緩縱不隨,心躁氣上,嘔吐下利,此皆三陽經中風寒暑濕,其脈必浮弦緊數。

白話文:

得了疾病的症狀:怕冷發高燒,自發出汗怕風,或是不出汗怕冷,頭暈沉重,關節抽痛,手腳僵硬,疼痛麻痹,活動緩慢不靈活,心煩氣上衝,嘔吐腹瀉,這些都是因為三陽經(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受到風、寒、暑、濕等外邪侵襲所致,脈象必定是表淺、線形、緊繃、快速。

4. 大料神秘左經湯

治風寒暑濕流注足三陽經,手足拘攣疼痛,行步艱難,憎寒發熱,自汗惡風,頭眩腰重,關節掣痛;或卒中昏塞,大小便秘澀;或腹痛,嘔吐下利,惡聞食臭,髀腿頑痹,緩縱不隨,熱悶驚悸,心煩氣上,臍下冷痹,喘滿肩息。

白話文:

用於治療風、寒、暑、濕等邪氣流注足三陽經,導致手足抽筋疼痛、行走困難、怕冷發熱、自汗怕風、頭暈腰重、關節疼痛;或突然昏迷不語、大小便不通;或腹痛、嘔吐腹瀉、厭惡聞到食物的味道、大腿和小腿麻木不靈、動作緩慢不利、發熱心悸、胸悶氣短、臍下寒冷麻木、喘息肩膀痠痛。

麻黃(去節),乾葛,細辛厚朴(薑製炒),茯苓防己枳殼(麩炒,去瓤),桂心,羌活防風(去叉),柴胡黃芩小草(即遠志苗),白姜(炮),半夏(湯洗去滑),甘草麥門冬(去心,各等分)

白話文:

麻黃(去節):避寒藥 乾葛:補氣血、健脾胃 細辛:溫肺化痰、散寒止痛 厚朴(薑製炒):溫中散寒、化濕行滯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 防己:利水滲濕、清熱解毒 枳殼(麩炒,去瓤):行氣導滯、消食化積 桂心:溫陽補氣、散寒止痛 羌活:祛風散寒、止痛 防風(去叉):祛風散寒、清熱排膿 柴胡:疏肝解鬱、清熱退燒 黃芩:清熱解毒、降火安神 小草(即遠志苗):益智安神、強心健腦 白姜(炮):溫中散寒、止嘔 半夏(湯洗去滑):化痰降逆、止嘔 甘草:補氣和中、潤肺止咳 麥門冬(去心):養陰潤肺、生津止渴

銼散。每服四大錢,水盞半,姜三片,棗一個,煎七分,去滓,空腹服。自汗,加牡蠣白朮,去麻黃;腫滿,加澤瀉木通;熱甚無汗,減桂,加橘皮前胡升麻;腹痛吐利,去黃芩,加芍藥、附子炮;大便秘,加大黃竹瀝;喘滿,加杏仁桑白皮、紫蘇。所加並等分。

白話文:

上肢抽搐的藥方。每次服用四錢的藥粉,用半碗水加入三片薑和一顆紅棗,煎煮到剩七分之一的量,濾去渣滓,空腹服用。如果自發性出汗,加入牡蠣和白朮,去掉麻黃;如果腫脹,加入澤瀉和木通;如果體熱嚴重不發汗,減少桂枝的用量,加入橘皮、前胡和升麻;如果腹痛吐瀉,去掉黃芩,加入芍藥和炮附子;如果大便不通,加大黃和竹瀝的用量;如果氣喘胸悶,加入杏仁、桑白皮和紫蘇。所增加的藥材用量皆與原方等量。

凡有此病,詳認證狀,逐一加減,無不愈者。常服下氣消痰,散風濕,退腫,進飲食,令人不虛。江南諸師,固秘此方,雖父子兄弟不傳,學者當敬用之。

白話文:

凡是有這個病的人,仔細辨識症狀,逐一加加減減,沒有治不好的。經常服用可以降氣消痰,散風濕,消腫,幫助進食,讓人不會虛弱。江南的許多醫師把這個藥方當作祕密,就算父子兄弟都不傳授,求學的學生應該要敬重並好好使用這個藥方。

5. 加味敗毒散

治三陽經腳氣流注,腳踝上焮熱赤腫,寒熱如瘧,自汗惡風,或無汗惡寒。

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枳殼(麩炒,去瓤),桔梗甘草(炙),人參茯苓川芎大黃(蒸),蒼朮(米泔浸,各等分)

白話文:

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枳殼(用麩皮炒過,去除果肉)、桔梗、炙甘草、人參、茯苓、川芎、蒸大黃、用米泔水浸泡過的蒼術(以上各藥材等分)

銼散。每服四大錢,水盞半,姜三片,薄荷一頭,煎七分,去滓,熱服,不過二服愈。皮膚瘙癢赤疹,加蟬蛻煎。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四錢,加半碗水,薑片三片,薄荷一頭。煎煮七分,去渣,趁熱服用。通常兩次服用即可見效。如果皮膚瘙癢帶有紅疹,再添加蟬蛻一起煎煮。

6. 太陰經腳氣證兼治法

病者腹滿,夾咽連舌系急,胸膈痞滿,循胻骨下股膝內前廉內踝、過核骨後、連足大指之端內側皆痛者,乃足太陰脾經為四氣流注之所為也。四氣偏勝,並如前說。治之,各隨其氣所中輕重溫散之。

白話文:

病人腹部脹滿,喉嚨腫痛、舌根僵硬,胸腔和橫膈膜堵塞難受,沿著肋骨下方的經絡,股部、膝蓋內側、腳踝內側,以及腳大拇指的內側端都疼痛,這是因為足太陰脾經受到四氣流注的影響。四氣偏盛的原因,和前面所說的相同。治療時,應根據疼痛的部位、輕重,溫化氣血,使其散去疼痛。

7. 六物附子湯

治四氣流注於足太陰經,骨節煩疼,四肢拘急,自汗短氣,小便不利,惡風怯寒,頭面手足,時時浮腫。

附子(炮去皮臍),桂心(各四兩),白朮(三兩),甘草(炙,二兩),防己(四兩),茯苓(三兩)

白話文:

藥材:

  • 附子(去除外皮和肚臍,稱為炮附子):4兩
  • 桂皮:4兩
  • 白朮:3兩
  • 甘草(烤過的):2兩
  • 防己:4兩
  • 茯苓:3兩

銼散。每服四錢,水二盞,姜七片,煎七分,去滓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