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回本書目錄

1. 少陽經腳氣治法

2. 半夏左經湯

治足少陽經為風寒暑濕流注,發熱,腰脅痛,頭疼眩暈,嘔吐宿汁,耳聾驚悸,熱悶心煩,氣上喘滿,肩息腿痹,緩縱不隨。

半夏(湯去滑),乾葛,細辛,白朮,茯苓,桂心(不見火),防風,乾薑(炮),黃芩,小草,甘草(炙),柴胡,麥門冬(去心,各三分)

上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三片,棗一個,煎七分,去滓,空腹服。熱悶,加竹瀝,每服半合;喘滿,加杏仁、桑白皮。

白話文:

這份古方「半夏左經湯」是用來治療由風寒暑濕引起的足少陽經絡病症,症狀包含發燒、腰部和脅部疼痛、頭痛及眩暈、嘔吐胃中的食物、耳鳴或聽力下降、容易驚嚇心跳加速、感到熱且心情煩躁、呼吸困難且胸悶、喘息嚴重到肩膀隨之起伏、腿部麻木無力,以及肢體活動不便等問題。

藥方成分包括:經過處理去除滑性的半夏、乾葛、細辛、白朮、茯苓、未經火烤的桂心、防風、炮製過的乾薑、黃芩、小草、炙甘草,以及柴胡和去掉心部的麥門冬,以上各藥材取量均為三分。

將上述藥材研磨混合成散劑。每次服用時取四大錢的藥粉,加入一盞半的水,再放入三片薑和一顆棗子一同煎煮至剩七分水量,然後濾掉藥渣,在空腹時服用。如果感到熱且悶,可以額外添加竹瀝,每次服用約半合;若是呼吸困難且胸悶,則可添加杏仁和桑白皮。

3. 料簡三陽併合腳氣證

三陽經,有並有合。如太陽並少陽,少陽並陽明,陽明並太陽。三陽合病,皆於經絡中推考其診,隨證治之。所謂並者,二經相併;合者,三經會合。以此強分,使名義易曉,不必論其一二也。

白話文:

在中醫學裡,提到三陽經絡,它們之間存在著「並」和「合」的關係。例如,太陽經與少陽經可能同時出現問題,少陽經與陽明經也可能一同影響健康,同樣地,陽明經與太陽經也可能一起發生疾病。當三條陽經的病症同時發生,我們會在經絡中查找病因,根據具體的症狀來進行治療。

這裡所說的「並」,指的是兩條經絡同時出問題;而「合」,則是三條經絡一起出現狀況。我們這樣區分,目的是讓概念更清晰易懂,不必過多討論其中的細節。

4. 三陽併合腳氣證治法

病者憎寒壯熱,自汗惡風,或無汗惡寒,暈眩重著,關節掣痛,手足拘攣,疼痛冷痹,緩縱不隨,心躁氣上,嘔吐下利,此皆三陽經中風寒暑濕,其脈必浮弦緊數。

白話文:

病人會感到極度畏寒與高燒,有時自個兒冒汗怕吹風,有時候則是不出汗但很怕冷,頭昏眼花,全身沉重,關節會抽痛,手腳會痙攣,有種冰冷且麻木的疼痛感,肢體活動不便,心情煩躁且呼吸急促,還會出現噁心嘔吐及腹瀉的情況,這些都是因為三條陽經受到風、寒、暑、濕的影響所致,如果檢查脈象,一定會發現它呈現浮、弦、緊、數的特徵。

5. 大料神秘左經湯

治風寒暑濕流注足三陽經,手足拘攣疼痛,行步艱難,憎寒發熱,自汗惡風,頭眩腰重,關節掣痛;或卒中昏塞,大小便秘澀;或腹痛,嘔吐下利,惡聞食臭,髀腿頑痹,緩縱不隨,熱悶驚悸,心煩氣上,臍下冷痹,喘滿肩息。

麻黃(去節),乾葛,細辛,厚朴(薑製炒),茯苓,防己,枳殼(麩炒,去瓤),桂心,羌活,防風(去叉),柴胡,黃芩,小草(即遠志苗),白姜(炮),半夏(湯洗去滑),甘草,麥門冬(去心,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四大錢,水盞半,姜三片,棗一個,煎七分,去滓,空腹服。自汗,加牡蠣、白朮,去麻黃;腫滿,加澤瀉、木通;熱甚無汗,減桂,加橘皮、前胡、升麻;腹痛吐利,去黃芩,加芍藥、附子炮;大便秘,加大黃、竹瀝;喘滿,加杏仁、桑白皮、紫蘇。所加並等分。

凡有此病,詳認證狀,逐一加減,無不愈者。常服下氣消痰,散風濕,退腫,進飲食,令人不虛。江南諸師,固秘此方,雖父子兄弟不傳,學者當敬用之。

白話文:

這款藥方名為[大料神祕左經湯],主要用於治療因風、寒、暑、濕等外邪侵襲導致的足部三陽經絡受阻,造成的手腳抽筋疼痛,行走困難,怕冷發燒,自發性出汗且畏風,頭暈目眩,腰部沉重,關節劇痛;或是突然中風昏迷,大小便不通暢;或是腹部疼痛,嘔吐與腹瀉,對食物味道敏感,大腿和小腿麻木僵硬,肌肉鬆弛無法隨意活動,感到燥熱不安,心跳加速,心情煩躁,胸口悶堵,肚臍下方冰冷無力,呼吸困難,甚至喘到需要靠著肩膀才能呼吸。

藥方成分包括:去節的麻黃,乾葛,細辛,薑製炒過的厚朴,茯苓,防己,麩炒去瓤的枳殼,桂心,羌活,去叉的防風,柴胡,黃芩,小草(即遠志苗),炮製過的白薑,半夏(用水洗去黏液),甘草,去掉心的麥門冬,以上各成分份量相同。

將以上成分研磨成散粉。每次服用四大錢,加入一半茶杯的水,再放入三片薑和一個棗,煮至剩下七分水量後,濾掉渣滓,在空腹時服用。若是自發性出汗,則加入牡蠣和白朮,並去掉麻黃;若身體浮腫,則加入澤瀉和木通;若是高熱不出汗,則減少桂心用量,並加入橘皮、前胡、升麻;若是腹痛伴隨嘔吐與腹瀉,則去掉黃芩,加入芍藥和炮製過的附子;若是大便乾結,則加入大黃和竹瀝;若是呼吸困難,則加入杏仁、桑白皮、紫蘇。所添加的藥物份量應與原方等同。

凡是患有上述病症的人,應詳細辨識自身症狀,依情況增減藥物,通常都能得到療效。長期服用能調理氣血,消除痰濕,驅散風濕,消腫,促進食慾,讓人不會虛弱。據說江南的眾多醫生,都將此方視為珍藏祕密,即使是親生父子兄弟也不傳授,學習醫術的人應當謹慎使用。

6. 加味敗毒散

治三陽經腳氣流注,腳踝上焮熱赤腫,寒熱如瘧,自汗惡風,或無汗惡寒。

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枳殼(麩炒,去瓤),桔梗,甘草(炙),人參,茯苓,川芎,大黃(蒸),蒼朮(米泔浸,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四大錢,水盞半,姜三片,薄荷一頭,煎七分,去滓,熱服,不過二服愈。皮膚瘙癢赤疹,加蟬蛻煎。

白話文:

[加味敗毒散]

用於治療三陽經引起的腳氣病,症狀包括腳踝上方紅腫發熱,有如瘧疾般的寒熱交替,自覺汗多怕風,或是無汗而畏寒。

藥方成分包括:羌活、獨活、前胡、柴胡、經過麩炒去瓤的枳殼、桔梗、炙過的甘草、人參、茯苓、川芎、蒸過的大黃和在米泔水中浸泡過的蒼朮,這些成分份量均等。

以上藥材研磨成散劑。每次服用四大錢,用水一大盞半,加入三片薑和一頭薄荷,煎至剩下七分,濾去藥渣,趁熱飲用,通常服用兩次即可痊癒。如果皮膚出現瘙癢或紅疹,可在煎藥時加入蟬蛻。

7. 太陰經腳氣證兼治法

病者腹滿,夾咽連舌系急,胸膈痞滿,循胻骨下股膝內前廉內踝、過核骨後、連足大指之端內側皆痛者,乃足太陰脾經為四氣流注之所為也。四氣偏勝,並如前說。治之,各隨其氣所中輕重溫散之。

白話文:

患者會感到腹部脹滿,且咽喉到舌根有緊繃感,胸口及膈肌區域亦有悶脹不適。從小腿骨至大腿內側,包括腳踝內側,以及延伸到腳大拇指的內側邊緣,這些部位都會感到疼痛,這是由於足太陰脾經受到四季氣候影響而產生的反應。當四季中的某一種氣候特別強烈時,症狀也會相對加重,治療方法需根據患者受影響的氣候程度來調整。治療原則上是用溫和的方式來散除這種影響。

8. 六物附子湯

治四氣流注於足太陰經,骨節煩疼,四肢拘急,自汗短氣,小便不利,惡風怯寒,頭面手足,時時浮腫。

附子(炮去皮臍),桂心(各四兩),白朮(三兩),甘草(炙,二兩),防己(四兩),茯苓(三兩)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二盞,姜七片,煎七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為四季氣候影響,導致脾臟經絡受阻,出現骨頭關節疼痛,四肢僵硬不靈活,自己容易出汗,呼吸短促,小便不通暢,怕風畏寒,臉部和手腳偶爾會水腫的情況。

藥方成分有:炮製過的附子(去皮和頂部),桂心,各取四兩;白朮,取三兩;炙甘草,取二兩;防己和茯苓,各取四兩和三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狀。每次服用時取四錢,用兩杯水,加上七片薑,煮到剩七分水量,去掉殘渣後溫熱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