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

1. 敘《千金》論

《千金》論腳氣,皆由感風毒所致,多不令人即覺,會因他病,乃始發動。或奄然大悶,經三兩日,方乃覺之。庸醫不識,謾作余疾治之,莫不盡斃。緣始覺甚微,食飲嬉戲,氣力如故,惟卒起腳屈弱為異耳。及論風毒相貌云,夫有腳未覺異,而頭、項、臂、膊,已有所苦;諸處皆悉未知,而心腹五內,已有所困。

白話文:

《千金要方》中所論述的腳氣,都是因為感染了風毒造成的。感染後的症狀通常不會立即出現,且容易被其他疾病所掩蓋,等到其他疾病發作後才會顯現出來。有時會突然發作劇烈胸悶,過兩三天後才會察覺到腳氣的症狀。平庸的醫生不認識腳氣,錯誤地將它當作其他疾病治療,導致患者全部死亡。腳氣剛開始發作時症狀很輕微,患者仍然可以正常飲食和娛樂,體力也和往常一樣,只是突然站起來時會感覺腳部無力。古籍中關於風毒的相貌描述,有的人腳部還沒有感覺異常,但頭、頸、手臂、肩膀已經出現不適;全身各處都還沒有明顯症狀,但內心和五臟六腑已經感到難受。

或見食嘔吐,憎聞食臭;或腹痛下利;或大小便秘澀;或胸中衝悸,不欲見光明;或精神昏憒,語言錯亂;或壯熱頭痛;或身體酷冷疼煩;或覺轉筋;或腫;或䏶腿頑痹;或時緩縱不隨;或復百節攣急;或小腹不仁,皆謂腳氣狀貌也。乃至婦人產後取涼,多中此毒,其熱悶掣縱,驚悸心煩,嘔吐氣上,臍下冷痞,愊愊然不快,兼小便淋瀝,不同生平,皆是腳氣之候。頑弱為緩風,疼痛為濕痹。

白話文:

或者看到食物就嘔吐,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厭惡;或者腹痛腹瀉;或者大便和小便便祕不通;或者胸口悸動,不喜歡見光;或者精神恍惚,語言錯亂;或者發燒頭痛;或者身體極度寒冷、疼痛煩躁;或者感到抽筋;或者水腫;或者小腿麻痺頑固;或者有時肌肉鬆弛無力;或者突然間全身諸節攣急;或者小腹沒有知覺,都屬於腳氣的表現。甚至於婦女在產後受涼,也容易感染此毒,症狀有燥熱、抽搐、心悸心煩、嘔吐氣逆、臍下冷塊疼痛、身體不適,還有小便淋瀝,與平時不同,都是腳氣的症候。虛弱者表現為緩風,疼痛者表現為濕痹。

上件《千金》節文,但備敘諸證,不說陰陽經絡所受去處,亦不分風濕寒熱四氣,及內臟虛實所因,後學從何為治。若一向信書,不若無書為愈,此之謂也。

白話文:

《千金方》的這段節錄,只列舉了各種症狀,沒有說明這些症狀涉及哪些經絡,也不區分是風濕寒熱四種病氣,還是臟腑虛實所導致的。後人從何著手治療呢?如果一味相信書本,倒不如沒有書還好,這就是這個道理。

2. 腳氣脈證

腳氣證狀固多,但當以脈診分其陰陽,使無差互。所謂脈浮為風,緊為寒,緩細為濕,洪數為熱,見於諸陽病在外,宜發散之愈;沉而弦者亦為風,沉而緊者為寒,沉細為濕,沉數為熱,見諸陰病在裡,宜溫利之愈;外證自汗走疰為風勝,無汗疼痛攣急為寒勝,腫滿重著為濕勝,煩渴熱頑為暑勝。四氣兼有,但推其多者為勝。

白話文:

腳氣的證狀有很多,但是應該通過脈診來分辨它的陰陽性質,這樣才能精確診斷。浮脈代表風,緊脈代表寒,緩細脈代表濕,洪數脈代表熱,這些脈象見於諸陽病(病在外表),宜採用發散的方法治療;沉而弦脈也代表風,沉而緊脈代表寒,沉細脈代表濕,沉數脈代表熱,這些脈象見於諸陰病(病在內裡),宜採用溫利的方法治療;外證症狀如自汗而外出感到輕鬆為風邪盛,無汗疼痛攣急為寒邪盛,腫脹沉重為濕邪盛,煩渴發熱而頑固不退為暑邪盛。四種邪氣兼有時,應以其中較重的為主。

治之,當以諸證互辨而分表裡,寒則溫之,熱則寒之,在表則散,在裡則下,若太虛氣乏,間作補湯,隨病冷熱而用之,不可拘不得服補藥。

白話文:

治療時,應根據各種症狀進行辨別,並分析其內外證。如果是寒證,就溫補治療;如果是熱證,就寒涼治療。如果病症在外,就用發散藥;如果病症在內,就用瀉下藥。如果身體虛弱,氣力不足,可以在間隔治療時使用補湯,並根據病情冷熱而調整用藥。不要拘泥於是否服用補藥。

3. 敘太陽經腳氣證

病者頭痛,目脫項強,腰脊連體樞、循髀外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皆痛者,乃足太陽膀胱經為風寒暑濕流注。自汗者為風勝,無汗疼痛為寒勝,熱頑為暑勝,重著腫滿為濕勝,諸經皆當如此推。凡太陽經宜隨四氣發散愈。

白話文:

身體疼痛,頭痛,眼睛外凸,脖子僵硬,腰部脊椎連接處、大腿後側外踝後方、小腿骨外側到小指,這些地方都疼痛,是足太陽膀胱經受風、寒、暑、濕的侵襲所致。

如果出汗,是風邪較盛;如果不出汗又有疼痛,是寒邪較盛;發熱而頑固疼痛,是暑邪較盛;沉重、浮腫、腫脹,是濕邪較盛。其他經絡也應以此類推。

所有太陽經的病症都應該順應四季的變化而發散治療,這樣才能痊癒。

4. 麻黃左經湯

治風寒暑濕流注足太陽經,手足攣痹,行步艱難,憎寒發熱,無汗惡寒,或自汗惡風,頭疼眩暈,腰重,關節痛。

白話文:

治療由風、寒、暑、濕引起的足太陽經絡的病症,症狀包括手腳抽筋麻痺,行走困難,怕冷發熱,沒有汗卻怕冷,或自發出汗怕風,頭痛頭暈,腰部沉重,關節疼痛。

麻黃(去節),乾葛,細辛白朮(切,米泔浸),茯苓防己,桂心(不見火),羌活防風甘草(炙,各等分)

白話文:

麻黃(去掉節),乾葛,細辛,白朮(切片,用米湯浸泡),茯苓,防己,桂心(沒有經過火烘烤),羌活,防風,甘草(炙烤後,所有材料等量)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二盞,姜三片,棗一個,煎七分,去滓,空腹服。自汗,去麻黃,加桂、芍藥;重著,加朮、橘皮;無汗,減桂,加杏仁澤瀉。所加並等分。

白話文:

上面的方子是基本的。每次服四錢藥材,加水兩碗,放三片生薑、一個紅棗,煎煮至剩七分,去掉渣滓,空腹服用。

加味調整:

  • 自汗:去掉麻黃,添加桂枝和芍藥
  • 身體發沉:添加白朮和橘皮
  • 無汗:減少桂枝,添加杏仁和澤瀉

添加的藥材分量均相同。

5. 陽明經腳氣證

病者悽悽寒熱,呻欠,口鼻乾,腹脹,髀膝臏中循胻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皆痛者,乃足陽明胃經為風寒暑濕流注之所為。四氣偏勝,並如上說。治之,宜隨四氣微利之。

白話文:

患者感到悲傷、發冷發熱、呻吟和打哈欠,口鼻乾燥、腹部脹滿,大腿骨、膝蓋骨、臏骨內側、臀部外側、腳背、中指內側都疼痛,這是因為足陽明胃經受到風寒暑濕的入侵而引起的。如果四氣中某一種過剩,其症狀會和上述相同。治療時,應根據不同的四氣進行輕微的瀉下療法。

6. 大黃左經湯

治風寒暑濕流注足陽明經,使腰腳痹痛,行步艱難,涎潮昏塞,大小便秘澀,腹痛嘔吐,或復下利,惡聞食氣,喘滿肩息,或自汗譫妄。

白話文:

治療因風寒暑濕侵入足陽明經,導致腰腳麻痺疼痛,行走困難,流口水、神智不清,大便、小便不通暢,腹痛嘔吐,或腹瀉,厭惡聞到食物的氣味,呼吸急促、氣喘吁吁,或出汗、胡言亂語。

大黃(蒸),細辛(去苗),茯苓防己羌活黃芩前胡枳殼(麩炒,去瓤),厚朴(去皮,銼,薑製,炒),甘草(炙),杏仁(麩炒,去皮尖,別研,各等分)

白話文:

大黃(蒸熟) 細辛(去掉莖稈) 茯苓 防己 羌活 黃芩 前胡 枳殼(用麩子炒過,去除果實) 厚朴(去皮,切碎,用薑汁醃漬,炒製) 甘草(炙烤過) 杏仁(用麩子炒過,去除皮和尖端,分別研磨,各等分)

銼散。每服四大錢,水盞半,姜三片,棗一個,煎七分,去滓,空腹熱服。腹痛,加芍藥;秘結,加阿膠;喘,加桑白皮、紫蘇;小便秘,加澤瀉;四肢瘡癢浸淫,加升麻。所加並等分。

白話文:

上藥研成散劑。每次服用四大錢的分量,用半碗水,加入三片生薑和一個紅棗,煎取七分之二的水量,過濾去渣,趁熱空腹服用。如果腹痛,可加芍藥;如果便祕,可加阿膠;如果喘氣,可加桑白皮和紫蘇;如果小便不暢,可加澤瀉;如果四肢有濕疹或瘡癢,可加升麻。加的藥物比例與其他藥物相同。

7. 荷葉藁本湯

治腳脛生瘡,浸淫腿膝,膿汁淋漓,熱痹痛癢。

荷葉(四張),藁本(一分)

上為銼散。以水二斗,煎減五升,去滓,溫暖得所。淋渫,仍服前大黃左經湯佳。

白話文:

上文提到的方劑是「銼散」。取水二桶,煎煮後減至五升,除去渣滓,溫熱後服下。連續服用幾天後,效果會更好。

8. 少陽經腳氣證

病者口苦,善太息,脅痛面垢,體無膏澤,頭頷目兌皆痛,缺盆並腋下馬刀腫,自汗,振寒發熱,胸中脅肋髀膝外至胻絕骨外踝及諸節指皆痛者,乃足少陽膽經為風寒暑濕流注之所為。四氣偏勝,例如前說。治之,宜隨四氣和解。

白話文:

患者口苦,經常嘆息,脇部疼痛,面色晦暗,皮膚乾燥,頭、頸、眼睛都疼痛,肩窩和腋下腫痛,自汗,惡寒發熱,胸部、肋骨、大腿、膝蓋、小腿、腳踝以及各個關節和手指都疼痛,這是由於足少陽膽經受到風寒暑濕的侵襲所造成的。四種邪氣偏勝的情況,如前面所說。治療時,應根據四種邪氣的不同而進行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