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1. 卷之三
2. 敘痹論
夫風濕寒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雖曰合痹,其用自殊。風勝則為行痹,寒勝則為痛痹,濕勝則為著痹。三氣襲人經絡,入於筋脈、皮肉、肌膚,久而不已,則入五臟。凡使人煩滿,喘而吐者,是痹客於肺;煩心上氣,嗌乾恐噫,厥脹滿者,是痹客於心;多飲,數小便,小腹痛如懷妊,夜臥則驚者,是痹客於肝;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者,是痹客於腎;四肢解惰,發咳嘔沫,上為大塞者,是痹客於脾。又有腸痹者,數飲而小便不利,中氣喘急,時發飧泄。
又胞痹者,小腹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又六腑各有俞,風寒濕中其俞,而食飲應之,故循俞而入,各舍其腑。治之,隨其腑俞,以施針灸之法,仍服逐風濕寒發散等藥,則病自愈。大抵痹之為病,寒多則痛,風多則行,濕多則著;在骨則重而不舉,在脈則血凝不流,在筋則屈而不伸,在肉則不仁,在皮則寒,逢寒則急,逢熱則縱。又有血痹,以類相從,附於此門。
外有支飲作痹,見痰飲門。
白話文:
[敘痹論]這篇文獻主要講述了風、濕、寒三種氣候因素混合影響人體,形成痹症。雖然都是痹症,但因風、濕、寒三氣主導的不同,導致病症表現也會有所差異。風氣過盛會形成行痹,寒氣過盛會形成痛痹,濕氣過盛則形成著痹。
這三種氣候因素侵襲人體的經絡,進入筋脈、皮肉、肌膚,如果長時間未能得到治療,就會進一步影響到五臟。例如,病人感到煩躁、呼吸困難並伴有嘔吐,這是因為痹症影響到了肺部;心煩、上氣、喉嚨乾燥、打嗝、腹部脹痛,這是因為痹症影響到了心臟;頻繁飲水,小便頻繁,下腹疼痛如同懷孕,夜間容易受驚,這是因為痹症影響到了肝臟;腹部脹痛,臀部代替腳跟行走,脊椎代替頭部承擔重量,這是因為痹症影響到了腎臟;四肢無力,咳嗽並伴隨泡沫,上半身感到堵塞,這是因為痹症影響到了脾臟。
還有腸痹的情況,病人頻繁飲水,但小便卻不順暢,中氣短促急促,時常出現餐後腹瀉。
另外一種是胞痹,病人下腹按壓會感到內部疼痛,如同被熱水潑灑,小便不暢,上半身會產生清涕。
人體的六腑各有特定的穴位,當風、寒、濕氣侵襲這些穴位,加上飲食的影響,就會沿著這些穴位進入人體,影響到各自的腑臟。治療方法主要是根據受影響的腑臟和穴位,進行針灸治療,同時服用驅風、除濕、散寒的藥物,這樣病症就能得到改善。
總的來說,痹症的特徵是:寒氣多則疼痛,風氣多則活動受限,濕氣多則身體沉重;影響到骨骼會感到沉重難以移動,影響到脈絡會使血液凝固無法流通,影響到筋絡會使關節彎曲不能伸直,影響到肌肉會失去知覺,影響到皮膚會感到寒冷,遇到寒冷會收縮,遇到熱度則會鬆弛。
另外還有一種血痹,因為其特性與上述的痹症類似,所以在此一併提及。
另外,還有支飲導致的痹症,詳情可以參考痰飲門的介紹。
3. 合痹治法
4. 附子湯
治風濕寒痹,骨節疼痛,皮膚不仁,肌肉重著,四肢緩縱。
附子(生去皮臍),白芍藥,桂心,甘草,白茯苓,人參(各三分),白朮(一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三盞,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白話文:
[附子湯]用於治療由風、濕、寒引起的關節僵硬疼痛,皮膚感覺遲鈍,肌肉沉重,四肢乏力鬆弛。
藥方成分包括:生附子(去皮及頂部)、白芍藥、肉桂粉、甘草、白茯苓、人參(各取其三分之一份量),白朮(取其一份量)。
以上藥材混合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時,取四錢的藥粉,加入三杯水煎煮至剩下約七分之二,濾去殘渣,在飯前服用。
5. 黃耆五物湯
治尊榮人骨弱肌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以微風,遂作血痹,脈當陰陽俱微,尺中少緊,身體如風痹狀。
黃耆,芍藥,桂心(各等分)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二盞,姜五片,棗三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白話文:
【黃耆五物湯】
這帖藥方適用於那些生活優渥、體質骨質脆弱、肌肉沉重的人,常因過度疲勞而出汗,睡覺時也常不自主地翻身,加上偶爾的微風吹拂,導致血液循環受阻,形成血痹的症狀。在診斷上,其脈象應該是陰陽兩脈都呈現微弱的狀態,手腕內側的脈搏稍顯緊繃,身體會有類似風濕的感覺。
藥方所需材料為黃耆、芍藥、桂心,三者份量相同。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四大錢的藥粉,用兩大杯的水,加入五片薑和三枚棗子一起熬煮,待水量剩下七分之時,濾掉殘渣,在飯前服用。
6. 黃耆酒
治風濕寒痹,舉體腫滿,疼痹不仁,飲食惡冷,澀澀惡寒,胸中痰滿,心下塞。(方見中風門)
白話文:
適用於治療風濕及因寒氣引起的關節僵硬疼痛,全身水腫脹滿,肢體麻木無知覺,食慾不佳且怕冷,皮膚感覺異常並畏寒,胸口有痰且感到飽脹,心臟下方有堵塞感。(此處提到的配方可參考中風症狀相關的藥方)
以上是翻譯內容。
7. 癧節論
夫癧節,疼痛不可屈伸,身體尫羸,其腫如脫,其痛如掣,流注骨節,短氣自汗,頭眩,溫溫欲吐者,皆以風濕寒相搏而成。其痛如掣者,為寒多;腫滿如脫者,為濕多;癧節黃汗出者,為風多。顧《病源》所載,飲酒當風,汗出入水,遂成斯疾。原其所因,雖涉風濕寒,又有飲酒之說,自屬不內外因。
亦有不能飲酒而患此者,要當推求所因,分其先後輕重為治。久而不治,令人骨節蹉跌,變為癲病,不可不知。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癧節」這種病症。內容大意是:患有癧節的人會感到劇烈的疼痛,以致關節無法正常彎曲和伸展,身體會變得瘦弱,腫脹得像要爆開一樣,這種疼痛就像被扯拉著一樣,而且會在骨頭和關節間移動。患者還會感到呼吸困難、自發性出汗、頭暈,甚至有想嘔吐的感覺,這些都是由風、濕、寒三種因素相互作用導致的。
如果疼痛感強烈,說明寒氣較重;若腫脹嚴重,則表示濕氣較多;若出現黃色汗液,則風氣佔主導。據《病源》記載,這種疾病可能是由於在風中飲酒,或在出汗後立即入水,導致風、濕、寒三邪侵入人體而產生的。雖然病因與風、濕、寒有關,但也有飲酒的影響,這屬於內外因結合的情況。
不過,也有不喝酒的人同樣會患上這種病。因此,在治療時,必須找出具體的病因,判斷其先後和輕重。如果長期不治療,可能會導致關節畸形,進而發展成癲病,這一點必須要注意。
8. 癧節治法
9. 芍藥知母湯
治諸肢節疼痛,身體尫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
桂心,知母,防風(各四兩),芍藥,甘草(炙),麻黃(去節),附子(炮去皮臍,各三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七分,去滓,空腹服。一法,有白朮、川芎、杏仁、半夏。
白話文:
[芍藥知母湯]用於治療各種關節疼痛,身體虛弱瘦弱,腳部腫脹到好像要脫落,頭暈目眩,呼吸短促,以及感覺想嘔吐的症狀。
藥方成分包括:桂心,知母,防風(各120克),芍藥,炙甘草,去節麻黃,炮製過去掉皮和臍的附子(各90克)。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散劑。每次服用約12克,用水300毫升,加入五片薑,煎煮至剩下約210毫升,去除藥渣,在空腹時服用。另一種配方,還會加入白朮、川芎、杏仁、半夏。
10. 烏頭湯
治病癧節,痛不可屈伸。
烏頭(五枚,銼,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去烏頭),甘草(炙),麻黃(去節),芍藥,黃耆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滓,投前蜜煎一合,空腹溫服。《千金》有老薑、桂心、大棗,無黃耆、麻黃,治寒疝,腹中絞痛,賊風入腹攻五臟,拘急不得轉側,叫呼發作有時,使人手足厥冷。
白話文:
[烏頭湯]用於治療關節疼痛,痛到無法彎曲或伸直。
所需藥材包括:烏頭(五個,切片,用兩升的蜂蜜熬煮至剩下一升,然後去掉烏頭),炙甘草,去節麻黃,芍藥,黃耆。
以上藥材均需切碎。每次服用時,取四錢的藥材,加入兩杯水煎煮至剩下七分之一,過濾掉殘渣後,再加入前面熬好的蜂蜜煎煮物一小碗,在空腹時溫熱服用。《千金方》中的配方有老薑、肉桂和大棗,但沒有黃耆和麻黃,用於治療寒冷引起的疝氣,腹部劇烈疼痛,以及風邪入侵腹部攻擊五臟,造成身體僵硬無法轉動,疼痛發作有時,甚至導致手腳冰冷。
11. 附子八物湯
治風癧節,四肢疼痛,如槌鍛不可忍。
附子(炮,去皮臍),乾薑(炮),芍藥,茯苓,甘草(炙),桂心(各三兩),白朮(四兩),人參(三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二盞,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一方,去桂心,用乾地黃二兩。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風濕侵襲關節,導致四肢疼痛,痛到像被敲打般難以忍受的情況。
藥方成分包含:炮製過的附子(去皮和中心)、炮製過的乾薑、芍藥、茯苓、炙過的甘草、桂心(以上各三兩)、白朮(四兩)、人參(三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時取四大錢的份量,加入兩杯水煎煮至剩七分之一,然後濾掉藥渣,在飯前服用。另有一種配方,會去掉桂心,改用乾地黃二兩。
12. 獨活寄生湯
最治癧節風。近人用之甚效。亦治腰背痛,及腳氣流注。(方見腰痛門)
白話文:
「獨活寄生湯最能治療關節風濕。近代人們使用後發現效果非常好。此外,它也能治療腰背疼痛,以及腳部風濕病的流注現象。(該處方可參見腰痛相關條目)」
13. 敘腳氣論
夫中風寒暑濕,與腳氣,皆漸、頓、淺、深之不同。中風寒暑濕,得之頓而淺;腳氣得之漸而深,以其隨臟氣虛實寒熱發動,故得氣名。其如循經絡入腑臟,證候雖不一,然三陽多熱躁,三陰多熱煩,亦可類推。但腳氣不專主一氣,亦不專在一經,故與中風寒暑濕為異耳。兼有續生諸病,混雜多端,未易分別。
治之,須尋其經絡病證,所在去處,然後以脈察其虛、實、淺、深為治。假如三陽經,其診多在足外踝及手背;三陰經,其診多在足內踝及臂內。以此粗分陰陽,可知大概矣。其如風寒暑濕,性用各各不同,所謂風為行,寒為痛,暑為頑,濕為著,乃不刊之說。《千金》方論,與董氏顓門,類皆蹈襲舊說,似難憑據。
惟留心斯道者,必有至當之論焉。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關於腳氣病的討論。中風、感受寒氣、暑熱或濕氣,與腳氣病,都是有不同的發展速度和影響程度。中風、感受寒氣、暑熱或濕氣,通常迅速且影響較淺;腳氣病則是逐漸發展且影響較深,因為它會根據臟腑的虛實寒熱狀況來發作,因此被稱為「腳氣」。這種疾病可以沿著經絡進入腑臟,雖然症狀可能多種多樣,但一般來說,三陽經的病人多有熱燥的症狀,而三陰經的病人則多有熱煩的症狀,我們也可以由此推斷出其他的症狀。然而,腳氣病並非只由一種氣引起,也非隻影響一條經絡,所以與中風、感受寒氣、暑熱或濕氣的情況不同。此外,腳氣病還可能引發其他多種病症,混雜在一起,很難分辨。
治療腳氣病,必須先找出病變所在的經絡和相關症狀,再根據脈象判斷病情的虛實、淺深,然後進行治療。例如,如果病變在三陽經,那麼診斷多在足部外踝和手背;如果病變在三陰經,那麼診斷多在足部內踝和手臂內側。以此方式可以粗略區分陰陽,對病情有一個大致的瞭解。然而,風、寒、暑、濕等外邪各有其特性,所謂風性善行,寒性收縮,暑性滯滯,濕性黏著,這是不容置疑的真理。《千金要方》和董氏專門研究的理論,都似乎只是重複了舊有的觀點,難以作為依據。
只有深入研究這個領域的人,纔可能提出最恰當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