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

1. 敘痹論

夫風濕寒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雖曰合痹,其用自殊。風勝則為行痹,寒勝則為痛痹,濕勝則為著痹。三氣襲人經絡,入於筋脈、皮肉、肌膚,久而不已,則入五臟。凡使人煩滿,喘而吐者,是痹客於肺;煩心上氣,嗌乾恐噫,厥脹滿者,是痹客於心;多飲,數小便,小腹痛如懷妊,夜臥則驚者,是痹客於肝;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者,是痹客於腎;四肢解惰,發咳嘔沫,上為大塞者,是痹客於脾。又有腸痹者,數飲而小便不利,中氣喘急,時發飧泄。

白話文:

風、濕、寒三種病氣混合在一起,就稱為痹證。雖然說都是痹證,但治療方法卻不同。風氣較盛,就會出現遊走性疼痛;寒氣較盛,就會出現固定疼痛;濕氣較盛,就會出現沉重感。三種病氣侵襲人體經絡,進入筋脈、皮肉、肌膚,時間久了,就會侵入五臟。

如果一個人感到胸悶氣促,甚至嘔吐,說明痹氣侵入了肺;如果感到心煩氣悶,喉嚨乾澀,打嗝,腹部脹滿,說明痹氣侵入了心;如果經常口渴,尿頻,小腹疼痛像懷孕一樣,夜間睡覺經常驚醒,說明痹氣侵入了肝;如果容易脹氣,屁股當後腳跟用,脊背當頭用,說明痹氣侵入了腎;如果四肢疲乏無力,咳嗽咳出帶沫的痰液,胸部發塞,說明痹氣侵入了脾。

還有腸胃的痹證,表現為經常口渴但小便不利,胸中部氣喘促,時而腹瀉時而便祕。

又胞痹者,小腹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又六腑各有俞,風寒濕中其俞,而食飲應之,故循俞而入,各舍其腑。治之,隨其腑俞,以施針灸之法,仍服逐風濕寒發散等藥,則病自愈。大抵痹之為病,寒多則痛,風多則行,濕多則著;在骨則重而不舉,在脈則血凝不流,在筋則屈而不伸,在肉則不仁,在皮則寒,逢寒則急,逢熱則縱。又有血痹,以類相從,附於此門。

外有支飲作痹,見痰飲門。

白話文:

另外,有一種稱為「胞痹」的疾病,按壓小腹會內部疼痛,就像被熱水澆過一樣,小便困難,還會流清涕。人體的六腑都有相應的俞穴,如果風寒濕邪侵犯這些俞穴,食物飲水就會途經俞穴而進入六腑,因此會導致疾病。治療時,應根據俞穴所在對應的腑臟進行針灸,同時服用祛風濕散寒的藥物,這樣才能治癒疾病。

總的來說,痹症的致病原因主要有寒、風、濕三種:寒重則疼痛,風重則遊走,濕重則滯着。如果痹症在骨頭上,就會感到沉重無法舉起;如果在脈絡中,就會血凝不流;如果在筋上,就會屈而不能伸展;如果在肌肉中,就會麻木不仁;如果在皮膚上,就會畏寒,遇冷則加重,遇熱則緩解。此外,還有一種「血痹」,是指血氣阻滯,附屬於這一類疾病。

2. 附子湯

治風濕寒痹,骨節疼痛,皮膚不仁,肌肉重著,四肢緩縱。

白話文:

治療風溼寒引起的關節疼痛,皮膚感覺遲鈍,肌肉沉重,四肢無力伸展。

附子(生去皮臍),白芍藥,桂心,甘草,白茯苓,人參(各三分),白朮(一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三盞,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白話文:

附子(生用,去掉皮和肚臍),白芍藥,桂心,甘草,白茯苓,人參(各 3 錢),白朮(1 兩)

3. 黃耆五物湯

治尊榮人骨弱肌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以微風,遂作血痹,脈當陰陽俱微,尺中少緊,身體如風痹狀。

黃耆,芍藥,桂心(各等分)

白話文:

治療年老體弱、肌肉無力的人,由於疲勞而出汗,臥牀時身體不自覺地顫動,遇到微風後,便引起血脈不通的症狀。脈象方面,陰陽脈都顯得微弱,尺脈部位略緊,身體就像患有風濕痹症一樣。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二盞,姜五片,棗三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白話文:

服用時將藥物研成粉末狀。每次取四錢的藥粉,加入兩碗水、五片薑片和三枚棗子煎煮,直至液體只剩七分之一。去除藥渣,在飯前飲用。

4. 黃耆酒

治風濕寒痹,舉體腫滿,疼痹不仁,飲食惡冷,澀澀惡寒,胸中痰滿,心下塞。(方見中風門)

白話文:

治療風溼寒引起的關節疼痛,身體腫脹滿悶,疼痛麻木,飲食不喜歡冷食,感覺寒冷,胸中有痰且感到憋悶,心下有堵塞感。治療方法請見中風相關的章節。

5. 癧節論

夫癧節,疼痛不可屈伸,身體尫羸,其腫如脫,其痛如掣,流注骨節,短氣自汗,頭眩,溫溫欲吐者,皆以風濕寒相搏而成。其痛如掣者,為寒多;腫滿如脫者,為濕多;癧節黃汗出者,為風多。顧《病源》所載,飲酒當風,汗出入水,遂成斯疾。原其所因,雖涉風濕寒,又有飲酒之說,自屬不內外因。

亦有不能飲酒而患此者,要當推求所因,分其先後輕重為治。久而不治,令人骨節蹉跌,變為癲病,不可不知。

白話文:

癧節:關節疼痛,無法屈伸,身體虛弱消瘦,腫脹如棉花,疼痛如電擊,流竄到關節,氣短自汗,頭暈,身體溫熱有嘔吐感。這些症狀都是由風、濕、寒相互作用造成的。

疼痛如電擊的,是寒邪過多;腫滿如棉花的,是濕邪過多;癧節部位發黃出汗的,是風邪過多。

根據《病源》記載,飲酒後吹風,汗出後又淋雨,會得這種病。究其成因,雖然涉及風、濕、寒,但也有飲酒這個誘因,因此屬於內外因結合。

6. 芍藥知母湯

治諸肢節疼痛,身體尫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

白話文:

治療各種肢體關節疼痛,身體瘦弱無力,腳部腫脹如脫,頭暈眼花,氣短,感覺溫熱且想嘔吐。

桂心,知母,防風(各四兩),芍藥,甘草(炙),麻黃(去節),附子(炮去皮臍,各三兩)

白話文:

肉桂(4 兩),知母(4 兩),防風(4 兩),芍藥(3 兩),炙甘草(3 兩),去節麻黃(3 兩),炮附子(去皮臍,3 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七分,去滓,空腹服。一法,有白朮、川芎、杏仁、半夏。

白話文:

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加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煮至七分,去除雜質,空腹服用。另一種方法,使用白朮、川芎、杏仁、半夏。

7. 烏頭湯

治病癧節,痛不可屈伸。

白話文:

治療疾病導致的關節疼痛,痛到不能彎曲伸展。

烏頭(五枚,銼,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去烏頭),甘草(炙),麻黃(去節),芍藥,黃耆

白話文:

  • **烏頭:**5 枚,研磨成細粉,用 2 升蜂蜜煎煮,取 1 升藥液,去除烏頭。
  • **甘草:**炙制過的。
  • **麻黃:**去除節。
  • 芍藥
  • 黃耆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滓,投前蜜煎一合,空腹溫服。《千金》有老薑、桂心、大棗,無黃耆、麻黃,治寒疝,腹中絞痛,賊風入腹攻五臟,拘急不得轉側,叫呼發作有時,使人手足厥冷。

白話文:

本方為細碎狀的藥粉。每次服四錢,加水二盞,煎煮至剩七分,過濾掉渣滓,加入之前煎好的蜂蜜一合,空腹時溫熱服用。《千金要方》中記載的版本中含有老薑、桂心和大棗,但沒有黃耆和麻黃。用於治療寒性疝痛,腹部絞痛,邪風侵入腹中,攻擊五臟,導致身體僵直,無法轉動,發作時會大聲喊叫,手腳冰冷。

8. 附子八物湯

治風癧節,四肢疼痛,如槌鍛不可忍。

白話文:

治療風溼病關節痛,四肢疼痛,如同錘擊鍛造般難以忍受。

附子(炮,去皮臍),乾薑(炮),芍藥,茯苓,甘草(炙),桂心(各三兩),白朮(四兩),人參(三兩)

白話文:

附子(經過炮製,去除外皮和臍部),乾薑(炮製過),芍藥,茯苓,炙甘草,桂心(以上各三兩),白朮(四兩),人參(三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二盞,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一方,去桂心,用乾地黃二兩。

白話文:

上方的藥物為可研成散劑的藥材。每次取四錢的藥材,加兩碗水煎煮,煎到剩七分。服藥前將藥渣濾掉。另一種藥方不加入桂心,改用兩錢的乾地黃。

9. 獨活寄生湯

最治癧節風。近人用之甚效。亦治腰背痛,及腳氣流注。(方見腰痛門)

白話文:

這對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非常有效。最近人們使用後效果很好。也可以治療腰背疼痛,以及下肢水腫。(配方請見腰痛相關條目)

10. 敘腳氣論

夫中風寒暑濕,與腳氣,皆漸、頓、淺、深之不同。中風寒暑濕,得之頓而淺;腳氣得之漸而深,以其隨臟氣虛實寒熱發動,故得氣名。其如循經絡入腑臟,證候雖不一,然三陽多熱躁,三陰多熱煩,亦可類推。但腳氣不專主一氣,亦不專在一經,故與中風寒暑濕為異耳。兼有續生諸病,混雜多端,未易分別。

白話文:

中風、中寒、中暑、中濕以及腳氣,在發作方式和嚴重程度上有所不同。中風、中寒、中暑、中濕這些疾病發作較為突然,症狀較輕;腳氣發病較為緩慢,症狀較重。這是因為腳氣的發病與臟腑氣血虛實寒熱有關,因此症狀會有所不同。

如果這些疾病循經絡進入臟腑,雖然症狀不盡相同,但陽經多表現為發熱煩躁,陰經多表現為發熱煩悶。這個規律可以類推其他疾病。

但是,腳氣並不專屬於某一經絡或臟腑,因此與中風、中寒、中暑、中濕等疾病不同。腳氣常合併其他疾病,症狀複雜多樣,不易區分。

治之,須尋其經絡病證,所在去處,然後以脈察其虛、實、淺、深為治。假如三陽經,其診多在足外踝及手背;三陰經,其診多在足內踝及臂內。以此粗分陰陽,可知大概矣。其如風寒暑濕,性用各各不同,所謂風為行,寒為痛,暑為頑,濕為著,乃不刊之說。《千金》方論,與董氏顓門,類皆蹈襲舊說,似難憑據。

惟留心斯道者,必有至當之論焉。

白話文:

要治療疾病,必須找出病變的經絡部位,然後根據脈象判斷虛、實、淺、深的不同症狀來治療。例如三陽經,其診斷部位多在足外踝和手背;三陰經,其診斷部位多在足內踝和手臂內側。根據這些部位大致可以分辨陰陽經絡。至於風、寒、暑、濕等外因,其性質和作用各不相同,所謂「風主行」、「寒主痛」、「暑主熱」、「濕主著」,這是不可動搖的說法。《千金方》和董氏的專門著作,大多沿襲了舊有的說法,似乎難以作為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