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1)

1. 五疸敘論

古方敘五種黃病者,即黃汗、黃疸、谷疸、酒疸、女勞疸是也,觀《別錄》,則不止於斯。然疸與黃,其實一病,古今立名異耳。黃汗者,以胃為脾表,屬陽明,陽明蓄熱,喜自汗,汗出,因入水中,熱必郁,故汗黃也。黃疸者,此由暴熱,用冷水洗浴,熱留胃中所致,以與諸疸不同,故用黃字目之。

又云:因食生黃瓜,氣上熏所致。人或疑其不然,古賢豈妄詮也,必有之矣。谷疸者,由夫肌發熱,大食傷胃氣,沖郁所致。酒疸者,以酒能發百脈熱,由大醉當風入水所致。女勞疸者,由大熱,交接竟入水,水流濕入於脾,因腎氣虛,勝以所勝克入,致腎氣上行,故有額黑身黃之證,世謂脾腎病者,即此證也,其間兼渴與腹脹者,並難治。發於陰,必嘔;發於陽,則振寒,面微熱。

雖本於胃氣鬱發,土色上行,然發於脾,則為肉疸;發於腎,則為黑疸。若論所因,外則風寒暑濕,內則喜怒憂驚,酒食房勞,三因悉備,世醫獨麗於《傷寒論》中,不亦濫矣。學者宜識之。

白話文:

在古代醫學裡所描述的五種黃疸病症,包括了黃汗、黃疸、谷疸、酒疸和女勞疸。從古籍《別錄》看來,黃疸類的疾病並不僅限於這五種。然而,無論稱為疸還是黃,實際上都是同一種病,只是歷代命名有所不同罷了。

黃汗,由於胃部是脾臟的表面,屬於陽明經絡,當陽明經絡存有熱氣時,人容易出汗。如果在出汗後立即進入水中,熱氣會被壓抑,因此汗水呈現黃色。

黃疸,是由於突然的高熱,然後用冷水洗澡,導致熱氣滯留在胃中所引起的。因為這種情況和其他黃疸類型不同,所以特地使用「黃」字來區別。

另一說法是,食用生黃瓜後,黃瓜的氣味上升至頭部所導致。有人懷疑這未必真實,但古代的醫學家絕不會隨意解釋,必定有其道理。

谷疸,是由身體發熱,過量飲食傷害胃氣,造成氣血運行受阻所導致。

酒疸,由於酒精能夠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大量飲酒後吹風或入水,導致熱氣滯留在體內。

女勞疸,是在身體極度疲憊的情況下,進行性行為後馬上入水,水分和濕氣進入脾臟,加上腎氣虛弱,使腎氣上行,造成額頭變黑,身體變黃的症狀。世人所謂的脾腎疾病,就是指這種情況,若同時伴有口渴和腹部脹痛,病情較為嚴重,治療困難。如果是從陰部開始發病,病人會有嘔吐的現象;若是從陽部開始,則會出現寒顫和臉部微熱。

這些黃疸類疾病雖然都源於胃氣受壓抑而發作,使土色向上移動,但若發病部位在脾臟,就是肉疸;若在腎臟,則是黑疸。如果進一步探討病因,外在因素有風、寒、暑、濕,內在因素則有喜悅、憤怒、憂慮、驚嚇,以及飲酒、飲食、性生活過度等。這些因素都可能引發黃疸類疾病,但一般醫生只關注《傷寒論》中的相關理論,似乎有點過於狹隘。學習醫學的人應該瞭解這一點。

2. 黃汗證治

病者身體腫,發熱不渴,狀如風水,汗出染衣,色正黃,如櫱汁,名曰黃汗。

白話文:

病患的身體出現浮腫,並伴隨發熱但不口渴,其症狀看起來類似風水病(一種中醫所稱的水腫病)。汗液會沾濕衣物,且汗色呈現鮮亮的黃色,猶如檳榔汁一般,這種情況被稱為「黃汗」。

3. 桂枝加黃耆五兩湯

治黃汗,身腫汗出,出已輒輕,久久必身瞤,胸中痛,腰以下無汗,腰臗弛痛,如有物在皮中;劇者不能食,煩躁,小便不利。

桂枝(去皮),芍藥(各三兩),甘草(二兩,炙),黃耆(五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五片,棗三枚,煎七分,去滓溫服,仍飲熱粥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未汗又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一種叫做黃汗的病狀,症狀包括身體浮腫且會出汗,每次出完汗後病人會感覺稍微好一點,但長久下來,病人可能會開始感到身體震顫,胸部疼痛,腰部以下沒有汗,腰部及臀部有放鬆無力的疼痛感,就像有東西在皮膚裡面一樣。嚴重的情況下,病人可能無法進食,心情煩躁,並且小便不順暢。

治療這種病症的藥方包括:去皮的桂枝、芍藥,各自三兩;炙過的甘草,二兩;黃耆,五兩。

這些藥材需先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大約半杯的水,加上五片薑和三枚棗子一起煮沸,待剩下七分之一的水量時,將渣滓去除,趁溫暖的時候服用。服用後應喝一些熱粥以增強藥效,並保持身體溫暖,讓自己微微出汗;如果還不出汗,可再服用一次。

4. 黃耆苦酒湯

治身體洪腫,發熱自汗,汗如櫱汁,其脈沉。

黃耆(五兩),芍藥(三兩),桂心(三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苦酒三合,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不以時服。初服,當心煩,以苦酒阻故也;至六七日,稍自愈。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身體大範圍腫脹,且伴隨發燒及自發性出汗,汗質黏稠如同米漿,且有脈象沉的情況。

所需藥材如下:黃耆五兩,芍藥三兩,桂心三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取四錢,加上三合的醋,再加一盞半的水,煮至剩下七分量,然後濾掉藥渣,不限時間服用。剛開始服用時可能會感到心煩,這是因為醋的影響;但到了第六或第七天,這種情況會逐漸好轉。

5. 黃疸證治

病者發黃,身、面、眼悉黃如金色,小便如濃煮櫱汁,名曰黃疸。

白話文:

病人出現黃疸症狀,全身包括皮膚、面部和眼睛都呈現出像金色般的黃色,小便顏色深如濃稠的煮過的櫱汁,這種情況被稱為黃疸。

6. 麻黃醇酒

治傷寒瘀血不解,郁發於表,發為黃疸,其脈浮緊者,以汗解之。

麻黃(三兩,去節)

上一味,以醇酒五升,煮取二升,每服一盞,溫服,汗出愈。秋冬用酒煮,春夏用水煮。

白話文:

藥材為麻黃(去除結節部位,約三兩)。

將上述藥材,以醇酒五升進行烹煮,直至剩下二升的液體。每次服用時取一碗量,溫熱後飲用,出汗後病情會好轉。在秋冬季節時,建議用酒來煮;而在春夏季節,則可用清水來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