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 (1)
卷之十 (1)
1. 寒水石散
治因驚心氣不行,鬱而生涎,涎結為飲,遂為大疾,忪悸損㦜,不自勝持。少小遇驚,尤宜服之,但中寒者不宜服。
寒水石(煅),滑石(水飛,各一兩),甘草(生,一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熱則新汲水下,怯寒則煎薑棗湯下。入龍腦少許尤佳,小兒量歲與之。
白話文:
[寒水石散]是用來治療因受到驚嚇導致心氣不順,氣滯而產生口涎,這些口涎凝結成為體內的痰飲,進而發展成為嚴重的疾病。病徵包括心悸、精神疲憊,患者自己都難以支撐。對於年幼時受到驚嚇的人,特別適合服用此藥方。但是,體質偏寒的人不宜服用。
所需藥材有:煅燒過的寒水石,經過水飛處理的滑石(兩種藥材各一兩),以及生甘草(一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如果身體燥熱,就用新抽取的冷水送服;若容易畏寒,則應用薑棗湯煎煮後服用。加入少量龍腦效果更佳,兒童可根據年齡調整藥量服用。
2. 自汗證治
夫自汗,多因傷風傷暑,及喜怒驚恐,房室虛勞,皆能致之。無問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盜汗,或云浸汗。若其飲食勞役,負重涉遠,登高疾走,因動汗出,非自汗也。人之氣血,猶陰陽之水火,平則寧,偏則病,陰虛陽必湊,故發熱自汗,如水熱自湧;陽虛陰必乘,故發厥自汗,如水溢自流。考其所因,風暑涉外,喜怒驚恐涉內,房室虛勞涉不內外,理亦甚明。
其間如癧節、腸癰、腳氣、產蓐等病,皆有自汗,治之當推其所因為病源,無使混濫。如經脈別論所載,但原其汗所出處,初非自汗證也,不可不知。
白話文:
自汗的產生,多是因為受到風邪或暑熱的影響,或是情緒波動如喜悅、憤怒、驚嚇、恐懼,以及房事過度、身體虛弱疲勞等因素引發。無論清醒或睡眠時,汗液不知不覺自行流出的現象稱為自汗;如果是在睡著後汗出,就稱為盜汗,也有稱為浸汗。若是因飲食過量、勞累工作、扛重物、長途跋涉、攀高奔跑而引起的出汗,那並不是自汗。
人的氣血就像陰陽中的水與火,平衡時身體安穩,失衡則會生病。陰虛時,陽氣必定會過盛,因此會出現發熱和自汗的情況,就像水熱時自然湧出一樣;陽虛時,陰氣會趁虛而入,因此會出現手腳冰冷且自汗,就像水滿溢出一樣。考察自汗的原因,風邪和暑熱是外部因素,喜怒驚恐是內部因素,房事過度和身體虛弱疲勞則介於內外之間,道理很清楚。
此外,像瘰癧(頸部淋巴結核)、腸癰(盲腸炎)、腳氣病、產褥期疾病等,都可能伴隨自汗的症狀,治療時應針對導致自汗的根本原因,不能一概而論。如經脈別論中所記載,要找出汗出的真正來源,最初並非自汗的病症,這一點必須清楚認識。
3. 正元散
治下元氣虛,臍腹脹滿,心脅刺痛,泄利嘔吐,自汗,陽氣漸微,手足厥冷,及傷寒陰證,霍亂轉筋,久下冷利,少氣羸困,一切虛寒,並宜服之。常服助陽消陰,正元氣,溫脾胃,進飲食。
人參,白茯苓,白朮(各三兩),黃耆(一兩半),甘草(炙),烏藥(去木),山藥(薑汁浸炒),附子(炮去皮臍),川芎,乾葛(各一兩),桂心,烏頭(炮去皮尖,各半兩),紅豆(炒),乾薑(炮)橘皮(各三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個,鹽少許,煎七分,食前冷服。自汗,加浮麥。
白話文:
[正元散]適用於治療下焦元氣虛弱,肚臍周圍及腹部有脹滿感,心臟及脇部有如被針刺般的疼痛,伴有腹瀉、嘔吐,易自發性出汗,身體的陽氣逐漸減弱,手腳冰冷,以及因感冒引起的陰虛症狀,霍亂導致的肌肉抽搐,長期有冷利現象,氣短乏力,所有由虛弱和寒冷引起的情況都適合服用此方。經常服用有助於補充陽氣,消除陰氣,調理元氣,溫暖脾胃,增加食慾。
配方成分包括:人參,白茯苓,白朮(各約90克),黃耆(約45克),炙甘草,去木烏藥,薑汁浸炒的山藥,炮製去皮臍的附子,川芎,乾葛(各約30克),桂心,炮製去皮尖的烏頭(各約15克),炒過的紅豆,炮製的乾薑,橘皮(各約9克)
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6克,用一碗水,加入三片薑,一個大棗,少量鹽,煮至剩七分水量,飯前冷服。如果自發性出汗,可添加浮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