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八 (3)

1. 竹葉湯

治產後傷風,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

白話文:

治療產後受風,發熱,面色通紅,喘息並且頭痛。

乾葛(三分),防風,桔梗,桂心,人參,甘草(炙,各一分),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白話文:

乾葛(三分量),防風,桔梗,桂心,人參,甘草(炙製後,各一分量),附子(炮製後去除皮和臍,半兩量)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三個,竹葉十片,煎七分,去滓,空腹服。嘔者,加半夏。

白話文:

上等的劑型為顆粒狀散劑。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一盞半的水,五片薑,三個棗,十片竹葉,煎煮至水量減少七分,過濾後,空腹服用。如果嘔吐,可以加進半夏。

2. 神授散

治婦人產後一切疾病,不問大小,以至危篤不能者。

白話文:

治療婦女產後所有疾病,不論病情輕重,直至病危無法自理者。

牡丹皮,白芍藥,桂心,陳皮,青皮(各半兩),當歸,百合(水浸),川芎,甘草(炙),乾薑(炮,各一兩),人參,神麯,麥糵(炒,各三錢),紅花(一錢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空腹服。孕婦不得服。

白話文:

牡丹皮、白芍藥、桂心、陳皮、青皮(各 30 克),當歸、百合(泡水)、川芎、甘草(炙)、乾薑(炮製,各 60 克),人參、神曲、炒麥麩(各 18 克),紅花(9 克)

3. 調補法

產後血氣既衰,五臟俱損,唯得將補,不可轉利,雖惡血未盡,亦不可便服補藥,須俟七日外,臍下塊散,方可投之,若痛甚切者,或崩傷泄利,虛羸喘乏,別生他疾,帶起宿患,宜尋閱諸方,審詳調理,不必拘以日數也,如黑神散卻不妨。

白話文:

產後身體氣血虛弱,五臟功能受損,必須適當進補補養,不能急於攻下驅除餘血惡露。即使惡血尚未完全排除乾淨,也不應貿然服用補藥。須等產後七天後,臍下硬塊散去後再開始進補。

如果產婦產後疼痛劇烈、崩漏不止、腹瀉體弱、氣喘乏力,或出現其他疾病、引發舊疾復發,應根據具體情況,查閱各種治療方法,詳加分析調理,不必拘泥於固定的時間限制。例如,服用黑神散等藥物,就不必受此限制。

4. 黑神散

治產後諸疾。

當歸,白芍藥,甘草(炙),白姜(炮),桂心,黑豆(炒去皮),蒲黃,熟地黃(各等分)

上為末。溫酒或小便任意調下,空心服。忌如常。一法,去蒲黃,加附子。

白話文:

當歸、白芍藥、甘草(經過炙烤)、炮製好的白薑、桂心、炒熟去皮的黑豆、蒲黃、熟地黃(各取等量)

5. 四順理中丸

治新產血氣俱傷,五臟暴虛,肢體羸乏,少氣多汗。才產直至百晬,每日常服,壯氣補虛,調養臟氣,蠲除余疾,消穀嗜食。兼治產後臟虛,嘔吐不止。

白話文:

用於治療產後氣血雙虧、五臟虛弱、身體虛弱、氣喘出汗多的情況。從生產後到產後一百天,每天定期服用,可增強氣血、補虛、調理臟腑功能,消除餘留疾病,促進食慾。同時也適用於產後臟虛引起的嘔吐不止。

甘草(炙,二兩),人參,白朮,乾薑(炮,各一兩)

上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空心食前服。

白話文:

炙甘草(二兩),人參,白朮,炮乾薑(各一兩)

6. 當歸建中湯

治產後勞傷,虛羸不足,腹中㽲痛,吸吸少氣,小腹拘急,痛連腰背,時自汗出,不思飲食。產訖直至滿月,每日三服,令人丁壯強健。

白話文:

當歸:4 兩 當歸(四兩),桂心(三兩),白芍藥(六兩),甘草(炙,二錢)

桂心:3 兩 白芍藥:6 兩 甘草(炙):2 錢

上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去滓,入飴糖一塊,再煎消服。崩傷內衄,加阿膠、地黃煎。

白話文:

上述藥粉(散劑),每次服用四錢重,加水約一碗半,薑三片,紅棗二枚,煎煮至藥液剩下七成,去掉渣滓,加入飴糖一塊,再次煎煮溶解後服下。

如果出現崩漏或內部出血,則在上述藥方中加入阿膠和生地黃一同煎服。

濟陰丹,治產後百疾。百日內常服,除宿血,養新血。(方見後)

人參養血丸,治產後出月,羸瘦不復常。(方見後)

白話文:

濟陰丹,用於治療產後各種疾病。在產後百日內經常服用,可以去除舊血,滋養新血。

人參養血丸,用於治療產後出了月子期間,身體虛弱消瘦未能恢復正常的情況。

7. 羊肉湯

治產後腹中疼痛,虛勞不足,裡急脅痛。並治寒疝。

白話文:

治療產後腹部疼痛,身體虛弱不足,腹部急迫以及脅部疼痛。同時也治療寒疝。

當歸(三錢),生薑(一兩一分),精羊肉(四兩),橘皮(半兩)

白話文:

當歸(18公克),生薑(63公克),精羊肉(240公克),橘皮(30公克)

上銼散。水三碗,酒少許,煎至一碗,去滓,分二服。或少加蔥、鹽亦佳。

白話文:

研磨成粉末。用三碗水和少許酒熬煮,直到剩下只有一碗,濾去渣滓,分兩次服用。也可以酌情加入少許蔥和鹽。

8. 婦人女子眾病論證治法

婦人三十六病,未論所述,名品不同,或云七癥、八瘕、九痛、十二帶下,共三十六。雖有名數,不見證狀。又論云:十二癥者,是所下之物不同,一如清血,二黑血,三紫汁,四赤肉,五膿痂,六豆汁,七葵羹,八凝血,九清血,十米泔,十一如月浣,十二經不應期。九痛者,熱傷痛,冷澀痛,淋瀝痛,小便時痛,經來時痛,脅脹痛,汁出如蟲齧痛,脅下分痛,腰胯折痛。七害者,竅孔不利,陰中寒熱,小腹急堅,臟內不仁,子門揭瞤,洞泄惡吐。

白話文:

婦女三十六種疾病

這些疾病沒有具體列名,名稱也不同,有的說有七種癥狀,有的說有八種瘕證,有的說有九種疼痛,有的說有十二種帶下,總共有三十六種。雖然有這些數字,但看不到症狀。

又據古籍記載:

十二癥狀: 由女性排出物不同而定,包括清血、黑血、紫汁、赤肉、膿痂、豆汁、葵羹、凝血、清血、米泔、如月經後白帶、經期不正常。

九種疼痛: 熱痛、冷痛、淋瀝痛(小便時疼痛)、經期疼痛、脅脹痛、汁水流出時如蟲咬痛、脅下疼痛、腰胯折痛。

七種危害: 竅孔閉塞、陰道冷熱異常、小腹緊硬、臟腑失去知覺、子宮脫垂、腹瀉惡心。

五傷者,兩脅支滿,心引脅痛,氣結不通,邪思泄利,前後痼寒。三痼者,羸瘦不生肌,斷緒不乳產,經水閉塞。亦名三十六病,名品雖殊,無非血病。多因經脈失於將理,產蓐不善調護,內作七情,外感六淫,陰陽勞逸,飲食生冷,遂致榮衛不輸,新陳干忤,隨經敗濁,淋露凝滯,為癥為瘕,流溢穢惡,痛害傷痼,犯時微若秋毫,作病重如山嶽。古人所謂婦人之病,十倍男子,雖言之太過,亦明戒約之切也。

白話文:

所謂的「五傷」,指的是兩肋脹滿,心臟牽引起肋痛,氣血不通,邪思憂慮導致腹瀉,並有舊寒症在前或後。

「三痼」指的是:身體虛弱消瘦,肌肉不能生長;產後不哺乳,乳房不分泌乳汁;經水閉塞,不來月經。

這兩種病症有時也被稱為「三十六病」,儘管名稱不同,但都與血病有關。

往往是因為經脈失去調節功能,產後調理不當,內心七情受傷,外感六淫病邪,陰陽勞逸失調,飲食生冷,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新陳代謝失調,經絡中濁氣敗血集聚,凝聚成癥瘕,排出惡臭,造成疼痛和傷害,形成痼疾。發病時,輕微的症狀就像秋毫,嚴重的病症卻像山嶽一樣沉重。

古人曾說,「婦女的病是男人的十倍」,雖然這句話有些誇大,但也可以看出對婦女養護的嚴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