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七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七 (6)

1. 奪命丹

附子(半兩,炮,去皮臍),牡丹皮(一兩),乾漆(一分,搗碎,炒煙盡)

白話文:

附子(四分之一兩,用烤製過,去除表面毛刺) 牡丹皮(一兩) 乾漆(四分之一分,搗碎後,用火炒至冒煙完全消失)

上為末,釅醋一升、大黃末一兩,同熬成膏,和藥,梧子大。溫酒下五七丸,不以時服。

白話文:

將大黃磨成末,配上濃醋一升,一同熬煮成膏狀。將此膏藥與其他藥物混合,搓成梧子果大小的丸劑。用溫酒送服五到七顆,不拘特定時間服用。

2. 牛膝湯

治產兒已出,胞衣不下,臍腹堅,脹急痛甚;及子死腹中,不得出。

牛膝(酒浸),瞿麥(各四兩),滑石(八兩),當歸(酒浸),木通(各六兩),葵子(五兩)

白話文:

牛膝(用酒浸泡),瞿麥(各四兩),滑石(八兩),當歸(用酒浸泡),木通(各六兩),葵子(五兩)

上為銼散。每服三錢,水兩盞,煎七分,去滓,不以時服。

第四論曰:產後血暈者何?答曰:產後氣血暴虛,未得安靜,血隨氣上,迷亂心神,故眼前生花;極甚者,令人悶絕不知人,口噤神昏氣冷。醫者不識,呼為暗風,若作此治之,病必難愈,但服清魄散自瘥。

白話文:

第四章說:產後昏迷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答:產後氣血極度虛弱,未能安定,血隨氣上升,迷惑了心神,因此眼前出現幻影;嚴重的話,會讓人昏迷不醒,口不能言,神志不清,體溫下降。醫生如果不瞭解這個情況,誤用治療中風的方法,那病就難以痊癒了,只要服用清魄散就能自愈。

3. 清魄散

蘭葉(一分),人參(一分),荊芥穗(一兩),川芎(半兩)

白話文:

澤蘭葉(1份) 人參(1份) 荊芥穗(50克) 川芎(25克)

上為末。溫酒熱湯各半盞,調一錢,急灌之,下咽即開眼氣定,省人事。

評曰:產後眩暈,頃刻害人,須量虛實為治。若胸中宿有痰飲阻病不除,產後多致眩暈,又血盛氣弱,氣不使血,逆而上攻,此等皆非清魄可療。瘀暈,仍用半夏茯苓湯;血壅,須用牡丹散。但快藥尤難輒用,當識輕重,所謂擾乎可擾,擾亦無擾。若氣血平人,因去血多致暈者,芎藭湯尤佳。

白話文:

評論說:產後眩暈,發作極快,必須根據虛實情況進行治療。如果產婦胸中本來就有痰飲積聚,導致疾病未除,產後容易發生眩暈。另外,氣血盛弱,氣不能控制血,血氣上衝,這些情況都不是單純清火就能治療的。

如果是痰飲引起的眩暈,仍然使用半夏茯苓湯;如果是血氣鬱滯引起的眩暈,需要使用牡丹散。不過,猛烈的藥物不宜隨便使用,必須分清輕重緩急,也就是說,能不亂用就不要亂用。如果氣血正常的人,因失血過多而引起眩暈,芎藭湯是最合適的。

半夏茯苓湯(方見惡阻門)

4. 牡丹散

治產後血暈,悶絕狼狽。若口噤,則拗開灌之必效。

牡丹皮大黃(蒸),芒硝(各一兩),冬瓜子(半合),桃仁三七粒,去皮尖)

白話文:

牡丹皮、蒸過的大黃、芒硝(各一兩),冬瓜子(半合),去皮尖的桃仁(三到七顆)

上為銼散。每服五錢,水三盞,煎至盞半,去滓,入芒硝又煎,分二服。欲產,先煎下以備緩急。《金匱》以此治腸癰,但分兩少異。

白話文:

上面所記載的藥方是煎成稀糊狀。每次服用五錢,加三碗水,煎至剩下一碗半,過濾掉藥渣,再加入芒硝煎煮,分成兩次服用。如果即將生產,可以先煎好備用,以備不時之需。《金匱要略》也用這個方子治療腸癰,只是兩數稍有不同罷了。

芎藭湯,方見眩暈門

第五論曰:產後口乾痞悶者何?答曰:產後榮衛大虛,血氣未定,食麵太早,胃不能消化,面毒結聚於胃脘,上熏胸中,是以口乾燥渴,心下痞悶。醫者不識,認為胸膈壅滯,以藥下之,萬不得一,但服見哯丸。

白話文:

第五節論述中說:產後口乾腹悶的原因是什麼?回答:產後氣血虛弱,身體尚未恢復,如果吃麵食太早,胃部無法消化,麵食的毒氣就會聚集在胃部,向上燻蒸胸部,因此會出現口乾口渴、心下痞悶的症狀。如果醫生不瞭解情況,認為是胸膈氣滯,就會用藥物瀉下,但這種做法幾乎沒有效果。應該服用見哯丸來治療。

5. 見哯丸

薑黃,京三稜(炮),蓽澄茄陳皮人參高良薑,蓬朮(炮,各一兩)

白話文:

薑黃、京三稜(炒過的)、蓽澄茄、陳皮、人參、高良薑、蓬朮(炒過的),每種各一兩。

上為末,用蘿蔔慢火煮爛,研細,將汁煮麵糊丸,如梧子大。用蘿蔔湯下三十丸。

評曰:產後口乾痞悶,未必止因食麵。或產母內積憂煩,外傷燥熱,飲食甘辛,使口乾痞悶,當隨其所因調之可也。煩心,宜四物湯去地黃,加人參、烏梅煎;若外傷燥熱,看屬何經,當隨經為治,難以備舉。飲食所傷,見哯丸卻能作效。

白話文:

評論:產後口乾食慾不振,不一定只是因為吃了麵食。可能是產婦內心鬱悶,加上外傷導致燥熱,加上飲食中攝取過多甜味和辛辣的食物,才會造成口乾食慾不振。必須根據具體原因來調理。如果心煩,可以使用四物湯,去掉地黃,加入人參和烏梅一起煎煮;如果因為外傷導致燥熱,就要看是哪條經絡受傷,根據經絡來針對性治療,無法一一列舉。如果是因為飲食不當造成的口乾,服用哯丸可以有效改善。

增損四物湯,(方見下第六論)

第六論曰:產後乍寒乍熱者何?答曰:陰陽不和,敗血不散,能令乍寒乍熱。產後血氣虛損,陰陽不和,陰勝則乍寒,陽勝則乍熱,陰陽相乘,則或寒或熱。若因產勞,臟腑血弱,不得宣越,故令敗血不散,入於肺則熱,入於脾則寒,醫人若誤作瘧疾治之,則謬矣。陰陽不和,宜增損四物湯;敗血不散,宜奪命丹

白話文:

第六則說:產後忽冷忽熱的原因是什麼?回答:是因為陰陽不協調,殘留的惡血沒有散去,導致忽冷忽熱。產後氣血虧損,陰陽失衡,陰氣過盛則忽冷,陽氣過盛則忽熱,陰陽互相影響,就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如果是因為生產耗損體力,臟腑血氣虛弱,氣血運行不暢,導致惡血無法散去,進入了肺部就會發熱,進入了脾臟就會發冷。醫生如果誤認為是瘧疾而治療,那就錯了。陰陽不協調,應該增損四物湯;惡血未散,應該服用奪命丹。

又問:二者何以別之,答曰:時有刺痛者,敗血;但寒熱無他證者,陰陽不和,增損四物湯不一,皆隨病加減。

6. 增損四物湯

當歸人參,芍藥,川芎乾薑(炮,各一兩),甘草(炙,四錢)

白話文:

當歸、人參、芍藥、川芎、乾薑(炮製過的,各一兩),甘草(炙烤過的,四錢)

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煎六分,去滓熱服,不以時候。

評曰:乍寒乍熱,榮衛不和,難以輕議。若其敗血不散,豈止入脾肺二臟耶?大抵一陰閉一陽,即作寒熱,陰勝故寒,陽勝故熱,只可云敗血循經流入,閉諸陰則寒,閉諸陽則熱,血氣與衛氣解則休,遇再會而復作,大調經散五積散入醋煎。

白話文:

評價道:忽冷忽熱,說明榮衛之氣不調和,難以簡單地判斷。如果腐敗的血液未散,豈止會侵犯脾和肺這兩個臟腑?

總而言之,陰氣閉塞,陽氣就會出現;陽氣閉塞,陰氣就會出現。陰氣過盛就會導致寒冷,陽氣過盛就會導致發熱。只能說,腐敗的血液沿經脈流動,閉塞在陰經就會發冷,閉塞在陽經就會發熱。當血液和衞氣通暢時,這種情況就會好轉。如果再次遇上,就會復發。可以用大調經散、五積散加入醋中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