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七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七 (6)

1. 奪命丹

附子(半兩,炮,去皮臍),牡丹皮(一兩),乾漆(一分,搗碎,炒煙盡)

上為末,釅醋一升、大黃末一兩,同熬成膏,和藥,梧子大。溫酒下五七丸,不以時服。

白話文:

所需材料為:炮製過並去除皮與蒂的附子半兩,牡丹皮一兩,以及搗碎後炒至無煙的乾漆一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再與一升濃醋和一兩大黃末一同熬煮成膏狀。將此膏狀物與藥粉混合,揉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狀。

服用時,以溫熱的酒送服五到七粒,服用時間不受限制。

2. 牛膝湯

治產兒已出,胞衣不下,臍腹堅,脹急痛甚;及子死腹中,不得出。

牛膝(酒浸),瞿麥(各四兩),滑石(八兩),當歸(酒浸),木通(各六兩),葵子(五兩)

上為銼散。每服三錢,水兩盞,煎七分,去滓,不以時服。

第四論曰:產後血暈者何?答曰:產後氣血暴虛,未得安靜,血隨氣上,迷亂心神,故眼前生花;極甚者,令人悶絕不知人,口噤神昏氣冷。醫者不識,呼為暗風,若作此治之,病必難愈,但服清魄散自瘥。

白話文:

【牛膝湯】

這方藥用於治療生產後胎盤未能順利排出,導致腹部僵硬、脹痛劇烈的情況;以及胎兒在母體內死亡,無法順利分娩的情形。

所需藥材有:牛膝(用酒浸泡)、瞿麥(各120克)、滑石(240克)、當歸(用酒浸泡)、木通(各180克)、葵子(150克)。

以上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約9克,用兩杯水煎煮至剩下約一杯半,過濾掉藥渣,不拘時間隨時服用。

第四論述說:產後發生血暈是什麼原因?回答是:產後身體的氣血驟然虛弱,未能得到充分休息,血液隨氣血上衝,導致心神混亂,因此會出現眼前發黑的現象;嚴重時,甚至會使人昏厥失去知覺,口齒緊閉,精神混亂,氣息冰冷。醫者如果無法辨別,誤認為是產後風,而用錯誤的方法治療,病情必然難以好轉,只需服用清魄散就會康復。

3. 清魄散

澤蘭葉(一分),人參(一分),荊芥穗(一兩),川芎(半兩)

上為末。溫酒熱湯各半盞,調一錢,急灌之,下咽即開眼氣定,省人事。

評曰:產後眩暈,頃刻害人,須量虛實為治。若胸中宿有痰飲阻病不除,產後多致眩暈,又血盛氣弱,氣不使血,逆而上攻,此等皆非清魄可療。瘀暈,仍用半夏茯苓湯;血壅,須用牡丹散。但快藥尤難輒用,當識輕重,所謂擾乎可擾,擾亦無擾。若氣血平人,因去血多致暈者,芎藭湯尤佳。

半夏茯苓湯(方見惡阻門)

白話文:

【清魄散】

內容:澤蘭葉(一小份),人參(一小份),荊芥穗(一大份),川芎(半大份)

製作方法:將以上材料磨成粉末。用溫酒和熱水各半杯,混合後調入一錢的藥粉,迅速灌服。一旦吞下藥物,病人就會睜開眼睛,呼吸平穩,恢復意識。

評論:產後的眩暈症狀,可能瞬間對人造成危害,治療時必須考量病人的虛實狀況。如果胸中有舊疾如痰飲等未消除,產後易導致眩暈。又或者血液過多,氣力不足,無法控制血液,使血液逆流向上,這些情況都不是清魄散可以治療的。對於瘀血引起的暈眩,應使用半夏茯苓湯;對於血液堵塞的症狀,則需使用牡丹散。然而,快速起效的藥物不能隨便使用,必須分辨病情的輕重。這就是所謂的「可擾則擾,擾之無擾」。若病人的氣血正常,只是因為失血過多導致暈眩,使用川芎湯效果更佳。

半夏茯苓湯(配方請參閱惡阻門)

4. 牡丹散

治產後血暈,悶絕狼狽。若口噤,則拗開灌之必效。

牡丹皮,大黃(蒸),芒硝(各一兩),冬瓜子(半合),桃仁(三七粒,去皮尖)

上為銼散。每服五錢,水三盞,煎至盞半,去滓,入芒硝又煎,分二服。欲產,先煎下以備緩急。《金匱》以此治腸癰,但分兩少異。

芎藭湯,方見眩暈門

第五論曰:產後口乾痞悶者何?答曰:產後榮衛大虛,血氣未定,食麵太早,胃不能消化,面毒結聚於胃脘,上熏胸中,是以口乾燥渴,心下痞悶。醫者不識,認為胸膈壅滯,以藥下之,萬不得一,但服見哯丸。

白話文:

【牡丹散】

主治產後因失血過多導致的昏厥,狀況十分危急。如果病人口緊閉,需強行打開灌服此藥,效果顯著。

所需藥材有牡丹皮、大黃(需蒸過)、芒硝(各一兩)、冬瓜子(半合)、桃仁(三十七粒,需去皮尖)。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散狀。每次服用五錢,用三盞水煎煮至剩下一盞半,去掉藥渣,再加入芒硝繼續煎煮,分兩次服用。預計生產前可先煎煮備用,以便應對突發情況。《金匱要略》記載此藥也可治療腸癰,只是藥量有所不同。

【芎藭湯】,此方可在眩暈門找到。

第五篇論述提到:產後為什麼會出現口乾、胸悶的症狀呢?回答是:產後人體的營養和防禦力大幅下降,血氣尚未穩定,若過早進食麵類食物,胃部無法有效消化,食物殘留於胃中形成毒素,向上影響到胸口,因此會出現口乾、口渴以及心下部的悶脹感。醫生若未能辨別,誤以為是胸膈堵塞,使用通便藥物,效果微乎其微,應該服用見哯丸。

5. 見哯丸

薑黃,京三稜(炮),蓽澄茄,陳皮,人參,高良薑,蓬朮(炮,各一兩)

上為末,用蘿蔔慢火煮爛,研細,將汁煮麵糊丸,如梧子大。用蘿蔔湯下三十丸。

評曰:產後口乾痞悶,未必止因食麵。或產母內積憂煩,外傷燥熱,飲食甘辛,使口乾痞悶,當隨其所因調之可也。煩心,宜四物湯去地黃,加人參、烏梅煎;若外傷燥熱,看屬何經,當隨經為治,難以備舉。飲食所傷,見哯丸卻能作效。

增損四物湯,(方見下第六論)

第六論曰:產後乍寒乍熱者何?答曰:陰陽不和,敗血不散,能令乍寒乍熱。產後血氣虛損,陰陽不和,陰勝則乍寒,陽勝則乍熱,陰陽相乘,則或寒或熱。若因產勞,臟腑血弱,不得宣越,故令敗血不散,入於肺則熱,入於脾則寒,醫人若誤作瘧疾治之,則謬矣。陰陽不和,宜增損四物湯;敗血不散,宜奪命丹。

又問:二者何以別之,答曰:時有刺痛者,敗血;但寒熱無他證者,陰陽不和,增損四物湯不一,皆隨病加減。

白話文:

【見效丸】

藥材包括薑黃,京三稜(炒製過的),蓽澄茄,陳皮,人參,高良薑,蓬朮(炒製過的,各一兩)。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蘿蔔慢火煮至軟爛,研成細泥,再利用蘿蔔汁煮麵糊,揉成梧桐籽大小的丸狀。服用時,用蘿蔔湯送服三十粒。

評論說:產婦口乾舌燥且胸悶,不一定只是因為食用麪類食物。有可能是產婦內心積壓了憂慮煩惱,或是身體受到了外界燥熱的影響,再加上飲食過於辛辣甘甜,導致口乾舌燥且胸悶,應根據具體原因進行調理。如果心情煩躁,可以使用四物湯去掉地黃,加入人參、烏梅煎煮;如果身體受到外界燥熱影響,要判斷屬於哪個臟器系統,再對症治療,這裡難以一一詳述。如果是飲食造成傷害,見效丸卻能產生效果。

【增損四物湯】

在第六論中提到:產婦為什麼會出現忽冷忽熱的情況?回答是:這是因為陰陽失調,瘀血無法消散所致。產後血氣虧損,陰陽失調,陰氣過盛就會感覺寒冷,陽氣過盛就會感覺熱,陰陽互相影響,就會出現時冷時熱的情況。如果因為生產勞累,臟腑血液不足,無法正常運行,使得瘀血無法消散,瘀血進入肺部會引起熱感,進入脾臟則會感到寒冷,如果醫生誤以為是瘧疾進行治療,那就大錯特錯了。對於陰陽失調,宜使用增損四物湯;對於瘀血無法消散,宜使用奪命丹。

又有人問:這兩種情況如何區分呢?回答是:如果時常感到刺痛,那就是瘀血;如果只有冷熱交替而沒有其他症狀,那就是陰陽失調。增損四物湯的配方並非固定,會根據病情進行調整。

6. 增損四物湯

當歸,人參,芍藥,川芎,乾薑(炮,各一兩),甘草(炙,四錢)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煎六分,去滓熱服,不以時候。

評曰:乍寒乍熱,榮衛不和,難以輕議。若其敗血不散,豈止入脾肺二臟耶?大抵一陰閉一陽,即作寒熱,陰勝故寒,陽勝故熱,只可云敗血循經流入,閉諸陰則寒,閉諸陽則熱,血氣與衛氣解則休,遇再會而復作,大調經散、五積散入醋煎。

白話文:

【增損四物湯】

成分包括:當歸、人參、芍藥、川芎、乾薑(需炮製,各一兩)、甘草(需炙過,四錢)。

以上成分混合打散。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盞水,加入三片薑,煮至剩下六分之一,去渣後趁熱飲用,不限定時間。

評論如下:忽冷忽熱,身體機能失調,不可輕易下結論。如果瘀血未能散開,豈只是影響脾肺兩臟?基本上,一旦陰氣阻塞了陽氣,就會產生寒熱交替的情況,陰氣過盛則感到寒冷,陽氣過盛則感到燥熱。只能說瘀血沿著經絡流動,堵塞了陰脈就感到寒冷,堵塞了陽脈就感到燥熱,當血氣和衛氣得以調節,症狀就會消失,但再次出現失調時,症狀又會復發,這時候可以使用大調經散或五積散,加醋煎煮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