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九 (2)
卷之九 (2)
1. 發灰散
治小便尿血,或先尿而後血,或先血而後尿,亦遠近之謂也。
發灰(《本草》云:能消瘀血,通關格,利水道,破癥瘕癰腫,及狐尿刺、屍疰、雜瘡,療轉胞,通大小便,止咳嗽鼻衄)
上一味,每服二錢,以米醋二合、湯少許調服,以井花水調亦得。兼治肺疽、心衄。內崩吐血一兩口,或舌上血出如針孔,若鼻衄,吹內立已。一法,棕櫚燒灰,米飲調下,大治大小便下血。又一法,同葵子等分為末,飲服二錢,治轉胞尤妙。
白話文:
[發灰散]
用於治療小便時尿血,無論是先尿後血,或是先血後尿,都能應對。
發灰(根據《本草》記載,能消除瘀血,打通關節,利於水道排泄,可破除癥瘕、癰腫,以及治療狐尿刺、屍疰、各種皮膚病,適用於轉胞症狀,幫助大小便暢通,止住咳嗽與鼻血)
使用方法:取藥材一昧,每次服用量為二錢,可用二合米醋加上少量熱水調和服用,也可以井花水調和。此方還可用於治療肺部疾病、心臟出血。對於內出血導致的吐血,一次一兩口,或是舌頭上有如針孔般出血,甚至鼻血,只要吹入藥粉,立刻就能止血。另一種做法,是將棕櫚燒成灰,以米飲送服,對於大小便出血有很好的療效。再一種做法,是將此藥與葵子按等份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對於轉胞症尤其有效。
2. 玉屑膏
治尿血,並五淋砂石,疼痛不可忍受者。
黃耆,人參(各等分)
上為末,用蘿蔔大者,切一指厚、三指大四五片,蜜淹少時,蘸蜜炙乾,復蘸,盡蜜二兩為度,勿令焦,炙熟,點黃耆人參末吃,不以時,仍以鹽湯送下。
白話文:
[玉屑膏]
用於治療尿血,以及五種淋症伴有砂石,疼痛到無法忍受的情況。
所需藥材:黃耆和人參(兩者份量相等)。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取一個大的蘿蔔,切成厚度約一指、寬度約三指的四五片,用蜂蜜浸泡一段時間後,蘸取蜂蜜烤至乾燥,再反覆蘸蜜,直到用完二兩的蜂蜜為止,注意不要讓蘿蔔烤焦。待蘿蔔烤熟後,沾取黃耆和人參的粉末食用,無需拘泥於時間,並且用鹽水一同服下。
3. 癥瘕證治
癥瘕積聚,隨氣血以分門。故方云,以癥瘕屬肝部,積聚屬肺部,不亦明矣。況七者火數,屬心,蓋血生於心;八者木數,屬肝,蓋血歸於肝。雖曰強分,理似不混。夫癥者,堅也,堅則難破;瘕者,假也,假物成形。然七癥八瘕之名,經論亦不詳出,雖有蛟龍、魚、鱉、肉、發、蝨、米等七證,初非定名,偶因食物相感而致患耳。若婦人七癥八瘕,則由內外不內外因動傷五臟氣血而成。
古人將婦人病為痼疾,以蛟龍等為生瘕,然亦不必如此執泥。婦人癥瘕,並屬血病,龍蛇魚鱉等,事皆出偶然,但飲食間,誤中之,留聚腹臟,假血而成,自有活性。亦猶永徽中僧病噎者,腹有一物,其狀如魚,即生瘕也。與夫宿血停凝,結為痞塊,雖內外所感之不同,治法當以類相從。
所謂醫者,意也,如以敗梳治蝨瘕,銅屑治龍瘕,曲糵治米瘕,石灰治發瘕,如此等類,方論至多,不復繁引,學者可以理解。
白話文:
在中醫學裡,關於癥瘕的形成和治療,都是依據人體的氣血來區分的。因此,古方中有這樣的說法:癥瘕歸屬於肝臟,積聚歸屬於肺部,這一點非常清楚。再者,七是火的數字,代表心臟,因為血液是由心臟生成的;八是木的數字,代表肝臟,因為血液最終會回到肝臟。雖然這種區分有些武斷,但理論上並不混淆。
癥是指堅硬的東西,堅硬就難以消散;瘕則是虛構的,是由其他物質形成的。然而,七癥八瘕的名稱,在醫書中並沒有詳細的解釋,雖然有蛟龍、魚、鱉、肉、頭髮、蝨子、米等七種情況,但這並不是固定的名稱,只是偶爾因為飲食引起的疾病罷了。而女性的七癥八瘕,是由內外因素影響到五臟的氣血而導致的。
古人認為女性的疾病是長期的,並將蛟龍等視為活生生的瘕,但我們不必過於固執這種觀點。女性的癥瘕都屬於血液疾病,龍蛇魚鱉等物,通常都是偶然發生的,只是在飲食過程中不慎攝入,然後在腹部聚集,藉助血液形成,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就像唐朝永徽年間,有個和尚得了噎食病,肚子裡有一個像魚一樣的東西,那就是活的瘕。無論是因為宿血凝結,還是因為外來物質聚集成為硬塊,雖然病因不同,但在治療上應採取類似的策略。
所謂的醫生,就是要有自己的判斷,例如用舊梳子治療蝨瘕,用銅屑治療龍瘕,用麴櫱治療米瘕,用石灰治療發瘕,像這樣的例子非常多,不再一一列舉,讀者可以自行理解。
4. 大硝石丸
治七癥八瘕,聚結痞塊;及婦人帶下絕產,並欲服丹藥,腹中有癥瘕者,當先下之。此藥但去癥瘕,不令人困。
硝石(六兩),大黃(八兩),人參,甘草(各三兩)
上為末,以三年苦酒三升,置銅器中,以竹作準,每一升作一刻,拄器中,納大黃,常攪不息,使微沸,盡一刻,乃納余藥;又盡一刻,極微火熬,使可丸,則丸如雞子中黃;若不能服大丸,則作小丸如梧子大。米湯下三十丸,四日一服。婦人服之,或下如雞肝,或如米泔,正赤黑等三二升。下後忌風冷,自養如產婦。
白話文:
這款藥物名為「大硝石丸」,主要用於治療七種症狀和八種瘕疾,包括各種腹部的硬塊與積聚。同時,對於婦女白帶異常、無法生育的情況,以及想要服用丹藥,但腹部有瘕疾的人,都應該先服用這個藥來處理。這藥能有效去除瘕疾,而且不會讓人感到疲憊。
所需材料包含:硝石六兩,大黃八兩,人參與甘草各三兩。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然後使用存放三年的醋三升,放在銅製容器裡。以竹製工具做為計量單位,每升醋相當於一刻,持續攪拌大黃,讓其微微煮沸,直到一刻時間過去,再加入剩餘的藥材。再次等到一刻過後,以最小火慢熬,直到藥物可以搓揉成丸。丸藥的大小約為雞蛋黃的大小,如果難以吞服大丸,也可以做成像梧桐子一樣的小丸。
每次服用時,以米湯吞服三十粒,每四天服用一次。婦女服用後,排出物可能形似雞肝或米泔水,顏色可能是正紅或黑色,總量約二至三升。服用後應避免接觸風寒,保養身體如同產後婦女。
5. 小三稜煎
治食癥酒癖,血瘕氣塊,時發刺痛,全不思食;及積滯不消,心腹堅脹,痰逆嘔噦,噫酢吞酸,脅肋刺痛,胸膈痞悶;並脾氣橫泄。
京三稜,蓬莪朮(各四兩),芫花(一兩,去梗葉)
上同入瓷器中,用米醋五升浸滿,封器口,以灰火煨令乾,取出稜、術,將芫花以余醋炒令微焦,焙乾為末,醋糊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五丸,生薑湯下。婦人血分,男子脾氣橫泄,腫滿如水,用桑白皮煎湯下。
白話文:
這段文字介紹的是「小三稜煎」的藥方與使用方法,主要用於治療因飲食或酒精引起的身體問題,像是腹部有硬塊、偶發性劇烈疼痛、完全沒有食慾;以及食物消化不良、心臟和腹部堅硬膨脹、反胃嘔吐、胃酸過多、脅肋部位劇烈疼痛、胸部感到悶堵;同時也能處理脾氣暴躁導致的瀉肚等症狀。
所需材料如下:京三稜、蓬莪朮(各160克)、芫花(30克,需去除梗葉)。
製作步驟如下:將所有材料一同放入陶瓷容器中,倒入足夠的米醋(約2公升)使材料完全浸泡在醋裡,然後密封容器口,用灰火將其煨至乾燥。取出京三稜和蓬莪朮後,再將芫花用剩下的醋炒至稍微焦黃,然後烘乾研磨成粉末,再用醋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15粒,搭配生薑湯一起服用。
若是婦女因為血液循環問題或是男性因脾氣暴躁導致嚴重水腫,則可以改用桑白皮煎煮的湯來送服此藥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