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二 (4)
卷之二 (4)
1. 三因論
夫人稟天地陰陽而生者,蓋天有六氣,人以三陰三陽而上奉之;地有五行,人以五臟五腑而下應之。於是資生皮肉筋骨、精髓血脈、四肢九竅、毛髮齒牙唇舌,總而成體,外則氣血循環,流注經絡,喜傷六淫;內則精神魂魄志意思,喜傷七情。六淫者,寒暑燥濕風熱是;七情者,喜怒憂思悲恐驚是。
若將護得宜,怡然安泰,役冒非理,百疴生焉。病診既成,須尋所自,故前哲示教,謂之病源。《經》不云乎,治之極於二者因得之,閉戶塞牖,系之病者,數問其經,以從其意。是欲知致病之本也。
然六淫,天之常氣,冒之則先自經絡流入,內合於臟腑,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動之則先自臟腑郁發,外形於肢體,為內所因;其如飲食飢飽,叫呼傷氣,盡神度量,疲極筋力,陰陽違逆,乃至虎狼毒蟲,金瘡踒折,疰忤附著,畏壓溺等,有背常理,為不內外因。《金匱》有言: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以此詳之,病源都盡。
如欲救療,就中尋其類例,別其三因,或內外兼併,淫情交錯;推其深淺,斷其所因為病源,然後配合諸證,隨因施治,藥石針艾,無施不可。
白話文:
人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承繼了天地間的陰陽之氣。天空中有六種氣象,人類透過三陰三陽的調和與之相應;大地有五行元素,人類則藉由五臟五腑來回應這些自然規律。因此,我們有了皮膚、肌肉、筋骨、精髓、血液、脈絡、四肢、九竅、毛髮、齒牙、脣舌,組合成一個完整的身體。在體外,氣血在循環,流動在經絡之中,可能會受到六種外界因素的影響而受損;在體內,精神、魂魄、意志、思想,也可能會被七種情緒所傷害。六種外界因素指的是寒冷、酷熱、乾燥、濕潤、風、過熱;七種情緒指的是喜悅、憤怒、憂鬱、思考、悲傷、恐懼、驚嚇。
如果我們能妥善照顧自己,生活平靜安逸,但若是不顧生理規律,就會產生各種疾病。一旦生病,我們必須找出病因,所以古人把這種教導稱為病因理論。《黃帝內經》曾說,治療疾病最關鍵的就是找出病因,關門閉窗,專心對待病人,頻繁地詢問他們的病情,以瞭解他們的想法。這就是為了理解導致疾病的根源。
然而,六種外界因素是自然界常見的氣候,如果暴露其中,它們首先會從經絡進入,然後與臟腑產生內部反應,成為外在的病因;七種情緒是人的正常心理狀態,一旦激動,首先會從臟腑開始鬱結,然後表現為身體的異常,成為內在的病因;除此之外,飲食過量或不足,大聲喊叫傷及元氣,耗盡精力,筋骨疲勞,陰陽失調,甚至野獸、毒蟲、刀傷、骨折、疫病、壓力、溺水等,這些違反常規的情況,被稱為非內非外的病因。《金匱要略》有言:無論多少疾病,都不超出三個範疇,由此可知,所有的病因都被囊括其中。
想要進行治療,我們需要根據病情的類型和原因,區分這三大病因,有時病因可能是內外兼有,或各種情況交織在一起;判斷病因的深度,確定病因的本質,然後根據這些病因進行治療,藥物、針灸、艾灸,都可以用來治療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