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 (1)

1. 汗血證治

病者汗出正赤汙衣,名曰汗血。皆由大喜傷心,喜則氣散,血隨氣行。婦人產蓐,多有此證。

白話文:

病人出汗的顏色是鮮紅色的,會染紅衣服,這種情況被稱為「汗血」症狀。這通常是由過度高興導致心臟受損所引起的,因為開心時氣會散開,血液隨著氣的運行而異常。在產後的婦女中,這種症狀是比較常見的。

2. 葎草汁

治產婦大喜,汗出汙衣赤色;及膏淋尿血。

葎草(不拘多少)

上搗取汁二升,醋二合和。空腹飲一杯;或濃煮汁飲。亦治淋瀝尿血。

白話文:

【葎草汁】

主治:產婦因過度高興,導致大量出汗,汗液染紅衣物;以及治療膏淋(小便混濁如米泔)與尿血癥狀。

使用材料:葎草(用量不限)

製作方法:將葎草搗碎,取其汁兩升,再加入兩合醋混合。於空腹時飲用一杯;或者將汁液濃縮煮沸後飲用。此方同樣適用於治療尿血和頻繁小便且帶血的情況。

3. 便血證治

病者大便下血,或清或濁,或鮮或黑,或在便前,或在便後,或與泄物並下,此由內外有所感傷,凝停在胃,隨氣下通,亦妄行之類,故曰便血。

白話文:

患者在排大便時出血,血色可能清澈也可能混濁,可能是鮮紅色也可能呈黑色,有的在排便前出現,有的在排便後出現,有的則是和糞便一起排出,這是由於身體內部或外部受到某些傷害,導致血液在胃部凝結停留,隨著氣流往下通行,屬於不正常的出血現象,因此稱之為「便血」。

4. 伏龍肝湯

治先便後血,謂之遠血。兼治吐衄。

伏龍肝(半斤),甘草(炙),白朮,阿膠,乾地黃(《千金》作乾薑),黃芩(各三兩)

上為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空腹溫服。一法,有附子三兩炮入。

白話文:

【伏龍肝湯】

用於治療大便後出血的情況,這種情況被稱為遠血。此外,也能治療嘔吐與鼻血。

所需藥材包括:伏龍肝(約250公克)、炙甘草、白朮、阿膠、乾地黃(在《千金》一書中記載為乾薑)、黃芩(以上四種各約90公克)。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狀。每次服用約15公克,加入一杯水,煎煮至剩下約七分滿,濾掉殘渣,在空腹時溫熱服用。另有一種做法是,加入炮製過的附子約90公克一同煎煮。

5. 當歸赤小豆散

治先血而後便,謂之近血。

赤小豆(五兩,浸令芽出曬乾。一法熬令拆),當歸(一兩)

上為末。漿水服方寸匕,日三四服。

白話文:

使用赤小豆(五兩,先浸泡使其發芽,然後曬乾。另有一種做法是炒至爆裂),以及當歸(一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取方寸匕的藥粉,以漿水送服,每日服用三到四次。

6. 風痢下血證治

病者因風停於膚腠,乘虛入腸胃,風動血,故便清血,或下瘀血,注下無度,名曰風利。古方以此為蠱痢,非也。

白話文:

病人因為風邪停留在肌膚之間,趁虛侵入腸胃,風邪擾動血液,因此排出鮮紅的血便,或者排泄出陳舊的瘀血,且排泄無法控制,這種情況被稱作風痢。在古時候的醫方中,常將此症誤認為是蟲痢,但事實上並不是如此。

7. 胃風湯

治大人小兒,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穀不化,泄瀉注下;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無度。

人參,白茯苓,芎藭,桂心,當歸,白芍藥,白朮

上等分,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入粟米百餘粒,同煎七分,去滓空心稍熱服。

白話文:

[胃風湯]

用於治療成人和兒童因風寒乘虛侵入腸胃所導致的消化不良,食物無法正常消化吸收,引起持續性腹瀉;以及因腸胃濕毒導致排泄物如同豆汁,或者排出瘀血,且這種情況日夜不停。

所需藥材包括:人參、白茯苓、芎藭、桂心、當歸、白芍藥、白朮。

將以上藥材等量配比,研磨成粉末狀。每次服用時取四錢,加入一盞半的水,並加入一百餘粒粟米,一同煎煮至剩七分,過濾掉藥渣後,在空腹時趁微熱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