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六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六 (7)

1. 舌病證候(附失欠)

舌者,心之官,主嘗五味,以榮養於身,資於脾,以分布津液於五臟。故心之本脈,繫於舌根;脾之絡脈,繫於舌傍;肝脈,循陰器,絡於舌本。凡此三經,或為風寒濕所中,使人舌捲縮而不能言,或憂怒思恐所郁,則舌腫滿而不得息,心熱則破裂生瘡,肝壅則出血如湧,脾閉則白胎如雪。諸證雖異,治之各有方。

白話文:

舌頭是心臟的器官,負責品嚐五種味道,以滋養身體,並供給脾臟,將津液分佈到五臟六腑。因此,心臟的主要經脈連接到舌根;脾臟的絡脈連接到舌頭旁邊;肝經循行於生殖器,絡於舌根。這三條經絡如果被風寒濕邪侵襲,會導致舌頭捲縮無法說話;或因憂愁憤怒思慮恐懼等情緒鬱結,舌頭會腫脹滿口無法安息;心熱會導致舌頭破裂生瘡;肝鬱會導致舌頭出血如湧;脾氣閉塞會導致舌頭發白如雪。雖然這些證狀不同,但治療都有不同的方法。

2. 升麻柴胡湯

治心脾虛熱上攻,舌上生瘡,舌本強,頰兩邊腫痛。

柴胡升麻,芍藥,梔子仁,木通(各一兩),黃芩大青杏仁(去皮尖,各三分),石膏(煅,二兩)

白話文:

柴胡:10克 升麻:10克 芍藥:10克 梔子仁:10克 木通:10克 黃芩:6克 大青:6克 杏仁(去皮尖):6克 石膏(煅):20克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姜五片,煎七分,去滓,食後服。

3. 金沸草散

治風寒傷於心脾,令人憎寒發熱,齒浮舌腫。

荊芥穗(四兩),旋覆花前胡麻黃(去節,各三兩),甘草(炙),芍藥(赤者),半夏(湯七次,各一兩)

白話文:

荊芥穗(160 克),旋覆花、前胡、麻黃(去除節,各 120 克),甘草(炙烤過的)、芍藥(赤芍)、半夏(用薑湯煮過七次,各 40 克)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七片,棗二個,煎七分,去滓漱口,吐一半,吃一半。世醫用此發散傷風傷寒,及加杏仁五味子治咳嗽皆效,獨未知治舌腫牙疼。辛未年有人患舌腫如吹,滿塞其中,粥藥不入,其熱甚危,大煎一劑,乘熱以紙籠氣熏之遂愈。又一婦人牙疼,治療不瘥,致口頰皆腫,亦以此藥熏漱而愈,故特記之。

白話文:

上面是用來煎散服用的藥方。每次服用四錢的藥粉,加入一杯半的水、七片姜和兩個棗子,煎煮到剩七分之一,去除藥渣。先漱口,吐出一半的藥汁,再喝下另一半。

一般中醫用這個藥方來治療傷風傷寒,加上杏仁和五味子還能治療咳嗽,都很有效果。但沒人知道這個藥方還能治療舌腫和牙疼。辛未年(某個年份)有人得了舌腫病,腫得像吹了氣一樣,塞滿了嘴巴,連粥和藥都無法吞下,又發高燒,情況十分危急,用這個藥方煎了一大碗,趁著藥熱的時候用紙包著藥碗,用蒸氣燻腫脹處,病就好了。還有一個婦女牙疼,治療後一直沒好,導致臉頰也腫了,用這個藥方燻漱後也好了,所以特別記錄下來。

4. 烙腫法

凡舌腫,舌下必有噤蟲,狀如螻蛄臥蠶,有頭尾,頭小白,可燒鐵烙烙頭上即消。

白話文:

如果舌頭腫脹,舌頭下面必定有「噤蟲」,長得像臥在蠶繭裡的螻蛄,有頭有尾,頭是白色的。可以用燒紅的鐵烙在頭上,腫脹就會消退。

5. 黑散子

治舌忽然腫破。

釜底煤(研細)

上以醋調,敷舌上下,脫去更敷;能先決出血竟敷之彌佳。一法,用鹽等分調。

6. 薄荷蜜

治舌上生白胎,乾澀,語話不真。

薄荷自然汁,白蜜(等分)

上先以生薑片蘸水揩洗竟,敷之良。

7. 文蛤散

治熱壅,舌上出血如泉。

五倍子(洗),白膠香牡蠣粉(各等分)

白話文:

五倍子(洗淨)、白膠香、牡蠣粉(各取等量)

上為末。每用少許摻病處,或燒鐵箄熱,烙孔上。

8. 礬石散

治風濕寒,舌強不能語。

枯礬,桂心(各等分)

上為末。每一錢安舌下,或用正舌散治之。(方見中風門)

凡失欠頰車蹉,但開不能合,以酒飲之,令大醉,睡中吹藥搐其鼻,嚏透即自正。

9. 咽喉病證治(附哽)

夫喉以候氣,咽以咽物;咽接三脘以通胃,喉通五臟以系肺,氣谷攸分,皎然明白。有為水喉谷喉之說者,謬說也。《千金》復云:喉嚨候脾胃,咽門候肝膽。亦非至論,智者當以理推,不可強存乎人矣。諸臟熱則腫,寒則縮,皆使喉閉,風燥亦然。五臟久咳則聲嘶,嘶者喉破也,非咽門病,咽腫則不能吞,干則不能咽。

白話文:

喉嚨用來觀察氣息,咽喉用來吞嚥食物;咽喉連接三處食道以通往胃部,喉嚨通達五臟並與肺相連接,氣體和食物順利分流,十分清晰明白。有些人提出「水喉」和「穀喉」的說法,這是不正確的說法。《千金方》中又說:喉嚨與脾胃相應,咽喉與肝膽相應。這也不是最確切的論述,聰明的人應當以理論推斷,不要過分執著於個人觀點。所有臟腑發熱就會腫脹,發冷就會收縮,都會導致喉嚨閉塞,如果風燥也會導致喉嚨閉塞。五臟長期咳嗽就會導致聲音嘶啞,嘶啞是因為喉嚨破損,不是咽喉疾病,咽喉腫脹就不能吞嚥,乾燥就不能進食。

多因飲啖辛熱,或復嘔吐烙傷,致咽系乾枯之所為也,與喉門自別。又有懸癰暴腫,閉塞喉嚨,亦如喉閉。但懸癰在上齶,俗謂鶯翁,又謂之鵝聚,俗語聲訛,不可不備識。

白話文:

喉痹症狀多是由於飲食辛辣或過熱導致,或者是因為嘔吐灼傷咽喉所致,導致咽喉系統乾燥不適。喉痹與喉嚨阻塞症狀不同。另外,懸癰是一種會快速腫脹、阻塞喉嚨的疾病,也類似喉痹症狀。但懸癰長在上顎,俗稱「鶯翁」或「鵝聚」,可能是因為口音訛誤導致,務必注意分辨。

小續命湯,治卒喉痹,不得語。(方見中風門)

杏仁去皮尖七個煎,甚效。

10. 玉鑰匙

治風熱喉痹,及纏喉風。

焰硝(一兩半),硼砂(半兩),腦子(一字),白殭蠶(一分)

上為末,研勻。以竹管吹半錢許入喉中,立愈。

11. 神效散

治喉閉熱腫,語聲不出。

荊芥穗(別為末),蓖麻(生去皮,別研,各等分)

上入生蜜少許丸,如皂子大。以綿裹含化,急則嚼化。一法,用朴硝,不用荊芥。

12. 蜜附子

治腑寒,咽門閉,不能咽。

附子(生去皮臍)

上切作大片,蜜塗,炙令黃,含咽津,甘味盡,更塗炙用。

13. 玉屑無憂散

治纏風,咽喉疼痛,語聲不出,咽物有礙,或風涎壅滯,口舌生瘡,大人酒癥,小兒奶癖,或誤吞骨屑,哽塞不下。

白話文:

治療纏綿不絕的風邪病,引起咽喉疼痛,說話聲音出不來,吞嚥食物感到困難或風熱壅滯,導致口舌生瘡。大人飲酒過度引起的不適,小兒因餵養不當造成的奶癖,或是誤吞骨頭碎屑,造成喉嚨阻塞,無法吞嚥。

玄參貫眾滑石,縮砂仁黃連甘草茯苓山豆根荊芥穗(各半兩),寒水石(煅)硼砂(各三錢)

白話文:

玄參、貫眾、滑石、縮砂仁、黃連、甘草、茯苓、山豆根、荊芥穗(各 15 克) 寒水石(煅)、硼砂(各 9 克)

上為末。每服一錢,先抄入口,以新水嚥下。此藥除三尸,去八邪,殺九蟲,闢瘟療渴。

荊芥湯,治風熱肺壅,咽喉腫痛,語聲不出,喉中如有物哽,咽之則痛甚。

白話文:

荊芥湯,用來治療風熱侵犯肺部,導致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咽喉中好像有東西堵著,吞嚥時疼痛加劇。

荊芥穗(半兩),桔梗(二兩),甘草(一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煎六分,去滓溫服。一法,去荊芥穗,名如聖湯

白話文:

上面的藥材都要磨成細粉。每次取四錢藥粉,加一杯水和三片生薑,煎煮至剩下六分之一,濾去渣滓,趁溫熱服用。還有一種方法,將荊芥穗去掉,這帖湯藥就叫作「如聖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