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1. 卷之十六
2. 斑瘡證治
夫斑瘡病,《內經》與張仲景皆不載,尋摭方論,蓋自魏朝,方有以白頭赤根者,俗呼為豌豆,即斑瘡也;細粟如麻者,俗呼為麻,即膚疹也。又有大者,俗呼為芋為萍,此皆輕重之不齊,故命名異耳。《百問》云,悔不得轉利。以瘡疹發於表,利之則毒氣入里。龐安常云:身疼壯熱,須少解散,臟閉毒攻,非利不愈,必令汗下。
初虞世亦云:瘡疹發於肌肉,屬陽明,古人治法,皆以承氣湯利之。諸說矛盾,不無疑誤,今皆存之。要當分其未發已發為治。若其始發,必作寒熱如傷寒狀,方證所載,耳冷尻冷,痎嗽者,皆瘡疹證。又小兒初得,手足搐搦如風癇者,亦瘡疹候,便可與宣熱拔毒,必須利之。
《千金》治豌豆瘡初發欲發者,單煮大黃服之,即明文也。若其已發,只須解肌,用升麻、紫草輩是也。如是分之,諸說自泮。又此病多因傷寒失於汗下,或時氣勝復,歲主客氣,及天行疫病,長幼相染者,當隨因辨證治之。其間為倒黶最危,宜早為治。
白話文:
【斑瘡證治】
斑瘡這類疾病,在《內經》以及張仲景的著作裡並沒有記載,從魏朝開始,纔有相關的描述。斑瘡俗稱為白頭赤根的豌豆疹,而細小如麻粒的則被稱為麻疹。另外,較大的疹子,俗稱芋或萍,這些名稱的差異,主要是根據疹子大小和嚴重程度來命名的。《百問》中提到,如果疹子不能順利地排出,會導致病情加重。因為疹子是從皮膚表面冒出的,如果強制排泄,毒素可能會深入體內。
龐安常指出,身體疼痛且高燒不退的情況下,需要適當的散熱解毒,如果臟腑功能受阻,毒素無法排出,除非使用利尿或通便的方式,否則病情不會好轉。虞世則認為,疹子是從肌肉中冒出,屬於陽明病範疇,古人治療此症,多使用承氣湯以利尿方式治療。然而,這些說法互相矛盾,難免有誤導之處,我們應將這些觀點一併保存,以便參考。
在治療上,我們應該區分疹子是否已經發出。剛開始發疹時,會出現像感冒一樣的發燒和畏寒,根據醫書記載,耳朵和臀部冰冷,以及咳嗽等症狀,都是斑瘡疹的特徵。此外,孩童初期可能出現手腳抽搐,像風癲的症狀,這也是斑瘡疹的前兆,此時應採取清熱解毒的治療方式,必要時可使用利尿方法。
《千金》一書中記載,對於剛發出或即將發出的豌豆疹,單純煮大黃服用即可。若疹子已經發出,則應使用升麻、紫草等藥物,以調理腠理。這樣一來,各個說法自然就不會有矛盾了。此外,這種病多是由於感冒未能妥善治療,或者季節性氣候變化,以及天氣變化引發的流行性疾病,容易在人羣間傳播,應針對病因進行辨證治療。其中,倒黶是最危險的情況,應盡早治療。
3. 三豆飲子
治天行豆瘡,但覺有此證,預服則不發。
赤小豆,黑豆,綠豆(各一升),甘草(半兩)
上淨淘豆,入甘草,以水煮熟,逐日空心任性食豆飲汁,七日,瘡自不發。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像天行豆瘡這樣的疾病,如果你覺得有這種症狀,提前服用的話就可以防止爆發。
所需材料:紅小豆、黑豆、綠豆(每種各一公升),甘草(半兩)。
首先,將豆類清洗乾淨,然後加入甘草,用水煮至豆子熟透。每天早晨空腹時,可以隨個人喜好食用這些豆子並喝下豆汁,持續七天,這樣豆瘡就不會發作了。
4. 升麻湯
治大人小兒傷風寒溫疫,頭痛寒熱體疼,斑瘡已發未發,並可服。
升麻,乾葛,甘草(炙),芍藥(各等分)
上為銼散。每服秤五錢重,水二盞,煎七分,去滓熱服,小兒量與。一法,加紫草茸煎。
白話文:
【升麻湯】 用於治療成人和兒童因風寒或溫病、流行病所引起的頭痛、寒熱以及身體疼痛。對於出疹或尚未出疹的斑瘡,均可服用此方。
所需藥材為:升麻、乾葛、炙甘草、芍藥(以上藥材份量相等)。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散劑。每次服用時,取約五錢的藥量,加入兩杯水煎煮至剩七分之一,濾去藥渣後趁熱服用。兒童則依年齡酌量調整。另有一種用法,可在煎煮時添加紫草茸。
5. 鼠黏子散
治傷寒斑瘡毒氣,咽鬲不利,聲不出,疼痛。
鼠黏子(炒),丹參,升麻,甘草(炙),干薄荷(炙,等分)
上為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不拘時,小兒量與之。
白話文:
[鼠黏子散]用於治療感冒引起的皮膚出疹、咽喉不適,聲音嘶啞,以及身體疼痛。
藥方成分包括:炒過的鼠黏子,丹參,升麻,炙過的甘草,以及炙過的乾薄荷,這些藥材的比例是相同的。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散劑。每次服用時,取約三錢的藥粉,加入大約一盞半的水,煮至只剩下七分水量,然後濾掉藥渣。服用時間不限,小孩則需酌量給予。
6. 龍腦膏
治斑瘡倒黶。
豬心血調腦子成膏,以紫草茸煎湯解開,稀稠得所服;無腦子,用辰砂。一法,白蒻葉燒灰,為細末,每服二錢,入麝香少許,沸湯調下。
白話文:
【龍腦膏】
這方是治療斑疹和瘡瘍逆生的情況。
首先,將豬心的血與龍腦(冰片)攪拌成膏狀,再用紫草茸煎煮成湯來溶解膏藥,調整至適當濃度後服用。如果沒有龍腦,可以使用辰砂(硃砂)替代。
另一種方法,則是將白蒻葉燒成灰,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加入少量麝香,用熱水調和後飲下。
7. 仙靈散
治斑瘡入眼。
仙靈脾,威靈仙(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食後米湯調下。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為皮疹或紅斑進入眼睛所造成的不適。
所需藥材為:仙靈脾和威靈仙,兩者需用相同份量。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取兩錢的藥粉,在飯後用米湯調和後服用。
8. 豆皮飲子
治小兒因出瘡,毒入眼,生翳。
真綠豆皮,白菊花,真穀精草(去根,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大錢,乾柿一個,粟米泔一盞,同煎,候泔盡,只將乾柿去核,日服三。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小孩因為長疹子,病毒進入眼睛,導致眼角膜產生混濁病變的處方。
所需材料有:真正的綠豆皮、白菊花、真正的穀精草(需去除根部),這些材料各取相等份量。
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取大約一元硬幣大小的份量,搭配一個乾燥的柿子,以及一碗用小米煮過的澱粉水,一起煎煮,等到澱粉水完全被吸收,只留下乾燥的柿子去核,一天服用三次。
9. 丹毒敘論
《經》云:諸痛癢瘡皆屬心。心虛寒則癢,心實熱則痛。丹毒之病,由心實熱也。心生血,主於脈,血熱肌浮,陰滯於陽,即發丹毒。方論有云,以其色赤,如丹砂塗,故得丹名。然又有水丹、白丹、五色油丹,豈專以赤為名也。又有赤硫、天火、殃火、尿灶、廢灶、野火等。
古方以為小兒出入遊行,觸犯所致,此因容或有之。若小兒在襁褓中,未能出入,亦患此者,是豈因觸犯耶?大率皆血熱之所為也,敘例於後。
白話文:
【丹毒敘述】
《經典》上說:各種疼痛與癢疹,都跟心臟有關。心臟虛弱且寒涼會導致癢感,心臟過度熱盛就會感到疼痛。丹毒這種病症,就是因為心臟過度熱盛所引起的。心臟負責製造血,主管血液循環,當血液過熱,肌肉浮腫,陰氣阻滯在陽氣之中,就會引發丹毒。有些藥方提到,因為這種病症呈現紅色,就像丹砂塗抹上去一樣,所以被稱為「丹」。然而,除了紅色之外,還有所謂的水丹、白丹、五色油丹,並非只有紅色才能稱為丹。另外還有赤硫、天火、殃火、尿竈、廢竈、野火等類型。
古方認為,小孩外出遊玩時,不小心觸碰到某些東西,就可能引發丹毒,這種說法確實有可能。但如果小孩還在襁褓中,根本無法外出,卻也會罹患丹毒,這難道也是因為觸碰到什麼東西嗎?基本上,這都是血液過熱所導致的,詳細的例子如下所述。
10. 丹毒證治
天火丹者,肉中忽赤,如丹塗之色,痛癢不定,甚至遍身。白丹者,肉中腫起,癢痛如吹狀。雞冠丹者,亦名茱萸丹,肉上粟起如雞冠。水丹者,遍體熱,起黃色,如水在皮中。五色油丹者,亦名油腫、赤硫丹,腫熱,赤色流入四肢。以上皆不問大小,如天火、骨火、殃火、尿灶、朱田、野火等丹,多著少小,但自腹內生出四肢者,則易愈;自四肢生入腹者,則難治。
白話文:
【丹毒的診斷與治療】
當身體的某部分突然出現紅色,宛如丹砂塗抹般的顏色,並伴有疼痛或癢感,甚至蔓延全身,這就是所謂的天火丹。另一種白丹,是身體局部腫脹,同樣有痛癢的感覺,就像被風吹過一樣。
雞冠丹,又稱為茱萸丹,其特徵是皮膚上會出現像雞冠一樣的小突起。水丹,則是全身發熱,皮膚下呈現黃色,猶如水被困在皮膚之下。
五色油丹,也被稱為油腫或赤硫丹,主要症狀是局部腫脹且發熱,紅色會向四肢擴散。
以上各種丹毒,無論範圍大小,例如天火、骨火、殃火、尿竈、朱田、野火等,通常好發於兒童。若丹毒從腹部開始生長再向四肢擴散,較容易治癒;反之,如果從四肢開始生長再進入腹部,治療起來就比較困難。
11. 香欒皮湯
治諸種丹毒,發於四肢、腹背、頭面,或赤或白,或癢或痛,或寒或熱。
香欒皮(一兩)
上以一大碗水同煎,取半碗,以翎毛刷患處神效。
白話文:
這份古方「香樁皮湯」用來治療各種丹毒,不論丹毒出現在四肢、腹部、背部或是頭臉部位,無論是呈現紅色還是白色,不管患者感覺到的是癢還是痛,亦或是有冷熱的感覺。
所需材料為香樁皮一兩。
使用時,將一大碗水與香樁皮一同煎煮,最後剩下半碗的藥汁,再用羽毛沾取藥汁塗抹在患部,據說有神奇的療效。
12. 伏龍肝散
治少小諸種丹毒。
伏龍肝(不拘多少)
上為末。以雞子白和敷之,日三次。
白話文:
這段古代中醫文獻描述的是用來治療小孩各種丹毒(一種皮膚感染)的「伏龍肝散」的製作與使用方法。
「伏龍肝」在這裡指的是竈心土,用量不限。將其研磨成細末後,用雞蛋清調和成糊狀,然後將此藥膏塗敷於患處,每日需重複此過程三次。
13. 金花散
治一切丹毒。
鬱金,黃芩,甘草,山梔,大黃,黃連,糯米
上七味,各一兩,生,為末。蜜和冷水調,以鵝毛上患處。
白話文:
[金花散]
用於治療各種丹毒(一種皮膚感染)。
所需藥材包括:鬱金、黃芩、甘草、山梔、大黃、黃連、糯米,這些藥材各取一兩,並保持其生態,研磨成粉末。使用時,將藥粉與蜜及冷水調和,再用鵝毛將調好的藥膏塗抹在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