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五 (2)

1. 破結散

治石癭、氣癭、勞癭、土癭、憂癭等證。

海藻(洗),龍膽,海蛤,通草昆布(洗),礬石(枯),松羅(各三分),麥曲(四分),半夏

白話文:

洗過的昆布、龍膽草、海蛤蜊、通草、洗過的昆布、燒過的明礬、松羅(各三份)、麥芽曲(四份)、半夏

上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忌鯽魚豬肉、五辛、生菜、諸雜毒物。十日知,二十日愈。

白話文:

上藥研磨成細末。每次取方寸匕(一湯匙)的量用酒送服,每日三次。在服藥期間,禁忌食用鯽魚、豬肉、五辛、生菜等辛辣食物以及各種毒物。十天見效,二十天痊癒。

2. 白膏

治一切風熱毒腫,及臟氣鬱結,丹石發動,結為癰疽瘰癧。諸瘡腫未破,即令消散;九漏浸淫,膿汁淋漓,諸治不瘥者,悉主之。

白話文:

可用於治療所有因風熱毒氣引起的腫脹,以及臟器氣機鬱結導致的毒氣積聚,形成癰疽、瘰癧等疾病。對於尚未潰破的各種瘡腫,可以令其消散;對於久治不愈、膿液淋漓、侵蝕蔓延的九漏瘡,也能奏效。

白蘞白薇,白芨,白芷薤白(各半兩,銼洗,以清油一斤煎至半斤,濾去滓入),黃耆甘松藿香零陵香防風當歸(各半兩,再入前油煎十上火,綿濾去滓入),定粉(二兩),黃蠟(三兩),寒水石(煅,水飛過,二兩,研細)

白話文:

白芷藥膏

材料:

  • 白蘞、白薇、白芨、白芷、薤白(各半兩,切碎並洗淨,用一斤清油煎煮至半斤,濾去渣滓)
  • 黃耆、甘松、藿香、零陵香、防風、當歸(各半兩,放入之前煎好的油中再煎煮十次以上,用棉花濾去渣滓)
  • 定粉(二兩)
  • 黃蠟(三兩)
  • 寒水石(煅燒後用水中過濾,二兩,研磨成粉)

製作方法:

將所有材料混合均勻,攪拌至膏狀即可。

上再煎,滴水成珠為度,瓷器盛之。以腦子少許糝其上。煎時忌鐵器,以柳枝攪。

白話文:

再次煎煮湯藥,煎到藥液滴入水中會聚成一顆顆像珍珠的程度,再裝進瓷器容器中保存。用少許豬腦髓塗抹在容器表面。煎藥時忌諱使用鐵器,改用柳樹枝條攪拌。

3. 附骨疽證治

附骨疽與白虎飛屍、癧節風皆相類。癧節,則走注不定;白虎飛屍痛淺,按之則便;附骨疽痛深,按之無益。又一說,白虎飛屍亦能作膿,著骨而生,及其腐潰,碎骨出盡方愈。如是,則附骨疽與白虎飛屍是一病,但深淺不同耳。白虎飛屍,又俗名風煞。然病附骨疽少有骨出者,宣拔毒熱,不可一向泥五香連翹漏蘆之屬,當先溫腎,如靈寶膏乃神藥,唯在針烙淺深,刺拔其毒根則易愈;不爾,則順脈流走,遍體洪腫,卒致不救。

白話文:

附骨疽、白虎飛屍和癧節風的症狀相似。癧節風的症狀不定;白虎飛屍的疼痛較淺,按壓時會有反應;附骨疽的疼痛較深,按壓無用。還有一種說法,白虎飛屍也能化膿,依附在骨頭上生長,等到腐爛潰破,骨頭碎渣全部排出來才能痊癒。如果是這樣,那麼附骨疽和白虎飛屍就是同一種疾病,只是疼痛深淺不同而已。白虎飛屍,俗稱「風煞」。不過,附骨疽很少出現骨頭外露的情況。在治療時,不能只用五香連翹、漏蘆等藥物拔毒消炎,而應該先溫補腎氣,比如「靈寶膏」就是一種神藥。針灸和烙治的深度應適度,刺開毒根才能容易痊癒;如果不這樣做,毒邪就會隨著經絡流動,導致全身紅腫,最終難以救治。

4. 蟾蜍膏

治附骨疽久不瘥,膿汁敗壞;或骨從瘡孔出。

蝦蟆(一枚),亂髮(一塊,雞子大),豬脂油(一斤)

白話文:

大蟾蜍(一個) 亂髮(一塊,雞蛋大小) 豬油(一斤)

上同煎二物略盡,濾去滓,凝如膏,貼之。凡欲貼瘡,須先以桑白皮烏豆煎湯,淋洗拭乾,以龍骨煆為粉,糝瘡四邊令易收,然後方用貼藥

白話文:

把前述的兩味藥材煎煮,煎到濃稠後過濾去除渣滓,凝結成膏狀,再塗抹在瘡口上。

在塗抹藥膏之前,必須先用桑白皮和烏豆煎煮湯水,清洗擦拭瘡口,讓它變乾。之後,把龍骨燒成粉末,塗抹在瘡口的周圍,讓瘡口容易癒合,最後再塗上藥膏。

5. 黑鯽膏

治附骨疽腫熱,未破已破,或膿出不愈。

黑色鯽魚(一個,去腸肚入白鹽令滿,線縫定)

上銅石器中,煮一盞水盡,魚乾焦,為末。脂油調敷;已破,則干糝,少痛勿怪。

6. 赤朮丸

治附骨疽,膿出淋漓,久久不瘥,已破未破,皆可服。

赤朮(一斤,米泔浸三宿,取出洗淨曬乾,再以大麻腐汁浸術上,餘二寸許,入川椒二十一粒、蔥白七根,煮黑油出,洗淨焙乾秤),破故紙(炒),川楝(銼炒),茯苓,舶上茴香(炒),杜茴香,白芷桃仁(去皮尖炒,各半斤)

白話文:

丹參(1斤,用米湯浸泡3天,取出洗淨曬乾,再用大麻腐爛液浸泡丹參上面,留出2寸左右,放入花椒21粒、蔥白7根,煮出黑油,洗淨焙乾秤量),破布紙(炒),川楝子(銼碎炒),茯苓,進口茴香(炒),杜仲茴香,白芷,桃仁(去皮尖炒,各半斤)

上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鹽湯任下。

7. 又方二

一方,用槲樹皮燒灰為末,飲方寸匕。

一方,用蜜陀僧為末,以豬脊骨髓調敷之。兼治痔漏不愈。

8. 疔腫證治

世醫謂傷寒在諸風之上,癰疽冠雜病之先,言此二病,重大急切。然方論,疔腫又在癰疽之前,其意謂急切甚矣。但江左少見此病,醫者不以為事,病源既有,不可不知,且依《千金》類例,具列於後,既不能究其源,亦不敢妄有改作。一曰麻子疔,肉上起頭如黍米,色稍黑,四邊微赤,多癢,忌食麻子,及麻衣,併入麻田中行。二曰石疔,皮肉相連,色烏黑如黑豆,甚硬,刺之不入肉,陰陰微疼,忌瓦礫磚石之屬。

白話文:

傳統中醫認為,傷寒在所有風症之上,癰疽在所有雜病之首,這兩個病症都十分嚴重且緊急。然而,方濟論中提到,疔腫又比癰疽更為緊急,可見其程度之急迫。不過,江左地區較少見此病,醫者也不太重視。但這種病確實存在,不可不知曉。根據《千金要方》的分類,以下是具體症狀:

  1. **麻子疔:**肉上長出像黍米一樣的小頭,顏色稍黑,周圍微微發紅,很癢。忌食麻子、穿麻衣,或進入麻田中行走。

  2. **石疔:**皮肉相連,顏色烏黑得像黑豆,非常堅硬,用針刺不進肉裡,隱隱作痛。忌接觸瓦、磚、石頭等物品。

三曰雄疔,疱頭黑黶,四畔仰,瘡疱漿起,有水出,色黃,大如錢孔,忌房事。四曰雌疔,瘡頭稍黃,向里黶亦似灸瘡,四畔疱漿起,如錢孔,心凹,色赤,忌房事。五曰火疔,狀如湯火燒灼,瘡頭黑黶,四邊有疱漿起,如赤粟米,忌火灸爍。六曰爛疔,色稍黑,有白斑,瘡中潰,潰有膿水流出,瘡形大小如匙面,忌沸熱食、爛帛物。

白話文:

第七種:三十六疔 七曰三十六疔,頭黑浮起,形如黑豆,四畔起大赤色,今日生一,明日生二,三日生三,若滿三十六,藥所不治,俗名黑疱,忌嗔怒,蓄積愁恨。八曰蛇眼疔,瘡頭黑,皮上浮生,形如小豆,狀似蛇眼,大體硬,忌惡眼看之,並嫉妒人見,及毒藥。九曰鹽膚疔,狀如匙面,四邊皆赤,有黑粟粒起,忌鹹食。

症狀:頭部長出黑色浮起的暗瘡,形狀像黑豆,周圍出現大面積的紅色。第一天生一顆,第二天生兩顆,第三天生三顆。如果生滿三十六顆,藥物就無法醫治。民間稱為「黑皰」,忌諱生氣發怒,壓抑愁恨。

第八種:蛇眼疔 症狀:暗瘡頭部發黑,皮膚表面浮起來,形狀像小豆,看起來像蛇眼,質地堅硬。忌諱惡毒的眼神注視,以及嫉妒他人看到,也不要用毒藥治療。

第九種:鹽膚疔 症狀:形狀像匙子的表面,四周都發紅,有黑色的小粟粒狀突起。忌諱食用鹹食。

十曰水洗疔,形如錢,或如錢孔大,瘡頭白,里黑黶,汁出,中硬,忌飲漿水,水洗,渡河。十一曰刀鐮疔,瘡闊狹如薤葉大,長一寸,左側肉黑如燒爍,忌刺,及刀鐮切割,鐵刃所傷,可以藥治。十二曰浮漚疔,瘡體曲圓,少許不合,長而狹,如薤葉大,內黃外黑,黑處刺不痛,內黃處刺之則痛。十三曰牛拘疔,肉疱起,掐不破。

白話文:

十、水洗疔: 形狀如銅錢或錢孔,瘡口呈白色,裡面發黑,有汁液滲出,中間部分較硬。忌諱喝湯水、水洗、渡河。

十一、刀鐮疔: 瘡口寬窄約如薤葉大小,長約一寸,左側肉質發黑,像被火燒過一樣。忌諱刺破、用刀鐮切割、被鐵器所傷,但可用藥物治療。

十二、浮漚疔: 瘡體彎曲圓形,略有閉合,長而窄,形似薤葉。內部黃色,外部黑色,刺黑色部分不痛,刺黃色部分則疼痛。

十三、牛拘疔: 形成肉皰,掐不破。

此十三證初發,必先癢後痛,先寒後熱,熱定則寒,四肢沉重,頭痛心驚,眼花;大重者嘔逆,嘔逆則難治。麻子疔始末唯癢。所錄忌者不得犯,犯即難治。浮嘔疔、牛拘疔無忌,縱不治,亦不殺人。欲知犯觸,但脊強,瘡痛極,甚不可忍者,是犯之狀也。

白話文:

這 13 種證狀一開始,一定先癢後痛,先寒後熱,熱定後變寒,四肢沉重,頭痛心悸,眼花;病情嚴重者會嘔吐反胃,嘔吐反胃就難治。麻子疔從頭到尾只會癢。記錄的禁忌事項不能觸犯,如果觸犯就難治。浮嘔疔、牛拘疔沒有禁忌,即使不治療,也不會致命。想要知道是不是觸犯禁忌,就看背部僵硬,瘡痛劇烈,痛到忍耐不住,就是觸犯禁忌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