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五 (1)

1. 瘰癧證治

夫九漏形疹皆瘰癧,於項腋之間,發作寒熱,其根在臟腑。《千金》所敘,雖名九漏,《別錄》方證,其名更多。狼漏根於肝,得之憂怒;鼠漏根於胃,得之食鼠毒;螻蛄漏根於大腸,得之食果;蜂漏根於脾,得之飲流水有蜂毒;蚍蜉漏根於腎,得之食中有蚍蜉毒;蠐螬漏根於心,得之喜怒哭泣;浮蛆漏根於膽,得之思慮;瘰癧漏根於腎,得之新沐發;轉脈漏根在小腸,得之驚臥失枕。此等因證,文義不明,未知所始。

白話文:

這些外形的瘡疹都是瘰癧,出現在脖子和腋下,引起寒熱,根源在於臟腑。《千金方》記載的名稱為九漏,《別錄》的方證中名稱更多。

狼漏根源在於肝,由憂愁發怒引起; 鼠漏根源在於胃,由食用鼠毒引起; 螻蛄漏根源在於大腸,由食用果實引起; 蜂漏根源在於脾,由飲用含有蜂毒的水引起; 蚍蜉漏根源在於腎,由食物中含有蚍蜉毒引起; 蠐螬漏根源在於心,由喜怒、哭泣引起; 浮蛆漏根源在於膽,由思慮引起; 瘰癧漏根源在於腎,由洗髮後吹冷風引起; 轉脈漏根源在於小腸,由驚臥而失枕引起。

這些因果關係的說明,意思不明確,出處也不可考。

若以理例較之,怒根在肝,鼠毒在胃,食瓜果在大腸,蜂水在脾,姑且通俗易曉。如轉脈因驚,根當在膽,卻云在小腸;浮蛆因思慮,根當在脾,卻云在膽;瘰癧因沐發,亦不當在腎,名義不通,似難考據。又況哭泣得蠐螬之名,思慮則浮蛆之名,此尤不可曉也。其外更有風漏、冷漏、蠍漏、蟻漏、蜣螂漏、蚯蚓漏、蝦蟆漏等,名狀不一,諒皆出於土俗隨象命名耳,難以考據。

白話文:

從理論上來看,「怒氣」起源於肝臟,所以「怒病」治療重點在肝臟;「食物中毒」發生在胃中,所以治療重點在胃部;「吃瓜果」會影響大腸,所以治療重點在大腸;「腹水」形成於脾臟,所以治療重點在脾臟。這些道理都很淺顯易懂。

但以下這些病症的治療重點就不太符合這個理論:

  • 受驚導致脈搏紊亂,治療重點應該在膽,但古人卻說在小腸。
  • 憂慮導致腹脹,治療重點應該在脾,但古人卻說在膽。
  • 洗完頭後出現淋巴結腫大,治療重點不應該是腎臟,但古人卻把這種病症稱為「腎瘰」。

這種說法有悖於醫學理論,讓人難以理解。更奇怪的是:

  • 流淚會得「蠐螬」,憂慮則會得「浮蛆」。這些病名實在讓人摸不著頭腦。
  • 另外還有一些病名,如「風漏」、「冷漏」、「蠍漏」、「蟻漏」、「蜣螂漏」、「蚯蚓漏」、「蝦蟆漏」等,名稱千奇百怪,估計都是民間根據病症的形狀隨意取的,沒有什麼科學依據。

治之法,觀其未著於肌肉,而外為膿血者,從本引末,可使衰去,針之灸之,敷之角之,從其所因,宣通本臟,皆有成法。《千金》又有決死生,反其目,視其中,有赤脈從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二脈,二歲死;三脈,三歲死,赤脈不下貫瞳子可治。雖有是說,驗之病者,少有是證,亦難考據。

白話文:

治療的方法,在病情尚未蔓延到肌肉,而外部呈現膿血時,要從根本引導末端,可以使膿血消退。使用針灸、敷藥、角療法等方法,從病因入手,疏通相關臟腑,都有既定的法則。

《千金方》中還有一種判斷生死的方法:反轉病人的眼瞼,觀察瞳孔內部,如果有紅筋從上下貫穿瞳孔,看到一條紅筋代表一年內死亡;看到一條半的紅筋,一年半內死亡;兩條紅筋,兩年內死亡;三條紅筋,三年內死亡。如果沒有紅筋貫穿瞳孔,則可治療。

儘管有這樣的說法,但根據臨牀病例,很少出現這種徵兆,也很難考證準確性。

此往往是三陽傳諸陰經方有之,若本髒髮,未必有是,學者知之。

2. 必勝丸

治瘰癧,不以年深日近,及腦後兩邊,有小結連複數個;兼勞瘵腹內有塊。

鯽魚(一個,去腸肚並子,入雄黃一粒雞子大,硇砂一錢在腹內,仰安魚於炭火上燒煙盡,取出,以全蜈蚣一條、蓬朮半兩、梔子五個、皂角二挺,並燒蓖麻子五個,去皮,燈上燒,更用黃明膠三文,皂角二挺去皮酥炙)

白話文:

一條鯽魚,去掉內臟和魚籽,放入一個雞蛋大小的雄黃和一錢硇砂在魚腹中。將魚仰放在炭火上烤至冒煙消失,取出。

另取一條整條蜈蚣、半兩蓬朮、五個梔子、兩個皁角,將它們和五個去皮的蓖麻子一起燃燒於燈火上。

再加入三文黃明膠,以及兩個去皮並烘乾的皁角。

上為末,別用皂角二挺去皮捶碎,以水三碗揉汁,去滓,煮精羊肉四兩,爛軟,入輕粉五匣、男子乳汁半兩,同研成膏,和藥末丸,如綠豆大,硃砂為衣。溫酒侵晨下十丸,日一服,至晚,下肉疙瘩子。若項有五個,則以五服藥取之;視其所生多少,以為服數,既可更進數服。如熱毒瘡癤未有頭腦者,一服亦須消散。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後備用。

另外,取兩根皁角,去除外皮並搗碎,加入三碗水揉搓出汁液,去除渣滓。

煮熟四兩精瘦羊肉,煮至軟爛。加入五匣輕粉(滑石粉)和半兩男子的乳汁,一起研磨成糊狀。

將糊狀物與藥末混合,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劑,用硃砂為丸衣。

清晨,用溫酒送服十丸。每天服用一次,直至傍晚,會排出肉疙瘩。

如果脖子上有五個肉疙瘩,就服用五次藥;根據肉疙瘩的數量,調整服藥次數。如有必要,可以繼續多服用幾次。

對於沒有頭部的熱毒瘡癤,服用一次藥後,也應會消散。

3. 白花蛇散

治九漏瘰癧,發於項腋之間,憎寒發熱,或痛或不痛。

白花蛇(酒浸軟,去皮骨,焙乾秤,二兩),生犀(鎊,半錢),黑牽牛(半兩,半生半炒),青皮(半兩)

白話文:

  • 白花蛇(用酒浸泡,將皮骨去除,烘乾並稱重,2 錢)
  • 生犀牛角(磨成粉末,半錢)
  • 黑牽牛子(半錢,一半生用,一半炒用)
  • 青皮(半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膩粉半錢研勻,五更糯米飲調下,巳時利下惡物,乃瘡之根也。更候十餘日,再進一服。忌發風壅熱物。如已成瘡,一月可效,用之神驗。

白話文:

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重的藥粉,摻半錢重的糯米粉,在清晨用糯米水調和服用,上午的時候會排出髒東西,這些髒東西就是瘡的根源。休息十幾天後,再服用一劑藥。忌食會引起風熱的辛辣食物。如果已經形成瘡,一個月內會見效,用這個方子非常管用。

4. 四聖散

治瘰癧。用花蛇散取轉後,須用此補之,永去根本。

海藻(洗),石決明(煅),羌活瞿麥穗(各等分)

白話文:

海藻(洗淨)、石決明(煅燒後)、羌活、瞿麥穗(皆取等量)

上為末。每服二錢,米湯調下,日三服,下清水盡為妙。

5. 蝸牛散

治瘰癧,潰與未潰,皆可貼。

蝸牛(不拘多少,以竹索串,瓦上曬乾,燒存性)

上為末,入輕粉少許,豬骨髓調,用紙花量病大小貼之。一法,以帶殼蝸牛七個,生取肉,入丁香七枚於七殼內,燒存性,與肉同研成膏,用紙花貼之。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材研成細末,加入少許輕粉,用豬骨髓調勻,用紙花根據病情大小貼敷。

另一種方法:取帶殼蝸牛七個,取其肉,在七個殼內放入七枚丁香,燒至呈灰狀,與蝸牛肉研磨成膏狀,用紙花貼敷。

6. 旱蓮子丸

治少長臟氣不平,憂怒驚恐,諸氣抑鬱,結聚瘰癧,滯留項腋;及外傷風寒燥濕,飲食百毒,結成諸漏,發作寒熱,遍於項腋,無問久近,悉主之。

白話文:

用於治療少壯者臟腑氣機不調和的疾病,包括因憂愁憤怒、驚嚇恐懼導致的各種氣滯抑鬱,導致淋巴結腫大、頸腋部腫脹;以及受到外傷(風寒燥濕)、飲食不潔(百毒)引起的各種膿漏症,出現寒熱交替發作的症狀,遍佈頸部和腋下,無論疾病發作時間長短,都適用於此方。

蓮子連翹子,威靈仙何首烏蔓荊子三稜(醋浸濕,紙裹煨),赤芍藥(各一兩),木香(二兩),大皂角(三挺,刮去皮,酥炙;無酥,用羊脂炙)

白話文:

蓮子(烘乾),連翹,威靈仙,何首烏,蔓荊子,三稜(用醋浸濕,用紙包起來烘烤),赤芍藥(各10公克),木香(20公克),大皁角(3條,颳去皮,用酥或羊油烘烤)

上為末,糊丸,梧子大。建茶清下三十丸至五十丸,日三服;小兒量與之,食後服。

7. 癭瘤證治

夫血氣凝滯,結癭瘤者,雖與癰疽不同,所因一也。癭多著於肩項,瘤則隨氣凝結。此等皆年數深遠,浸大浸長。堅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癭;皮色不變,即名肉癭;筋脈露結者,名筋癭;赤脈交絡者,名血癭;隨憂愁消長者,名氣癭。五癭皆不可妄決破,決破則膿血崩潰,多致夭枉。

白話文:

血液和氣血凝結,形成囊腫或腫瘤,雖然跟膿腫和毒瘡不同,但成因是一樣的。

囊腫通常長在肩頸,而腫瘤則隨著氣血凝結而發生。這些腫瘤或囊腫通常會隨著時間而逐漸增大。堅硬到不能移動的,叫做石囊腫;皮膚顏色不變的,叫做肉囊腫;筋脈明顯凸出的,叫做筋囊腫;紅色的脈絡交錯的,叫做血囊腫;隨著情緒憂愁而增長或消退的,叫做氣囊腫。

這五種囊腫或腫瘤都不可輕易刺破,如果刺破的話,膿血會大量湧出,很容易造成生命危險。

瘤則有六:骨瘤、脂瘤、肉瘤、膿瘤、血瘤,亦不可決潰,肉瘤尤不可治,治則殺人;唯脂瘤,破而去其脂粉,則愈。

白話文:

腫瘤有六種:骨瘤、脂肪瘤、肉瘤、膿瘤、血瘤。這些腫瘤都不可以隨意切除,尤其是肉瘤,更不能治療,治療反會導致死亡。只有脂肪瘤,可以切開並去除其中的脂肪,這樣才會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