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四 (7)
卷之十四 (7)
1. 漏蘆湯
治癰疽發背,丹痃惡肉,時行熱毒,發作赤腫,及眼赤生瘡。
漏蘆,白芨,黃芩,麻黃(去節),白薇,枳殼(麩炒),升麻,芍藥,甘草(炙,各二兩),大黃(三兩,蒸)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二盞,煎七分,空腹熱服,以快利為度。本方有芒硝,可去之,只加大黃作五兩。
白話文:
[漏蘆湯]用於治療膿包、背部的瘍疽、紅斑、惡性腫瘤,以及流行性熱毒導致的赤腫現象,包括眼睛紅腫或長瘡。
所需藥材有:漏蘆、白芨、黃芩、去掉節的麻黃、白薇、麩炒過的枳殼、升麻、芍藥、炙過的甘草(以上藥材各二兩)、以及蒸過的大黃三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狀。每次服用時取四錢,加入兩杯水煎煮至剩七分,空腹時趁熱服用,以排便順暢為原則。原方中雖含芒硝,但可以選擇不用,只需增加大黃至五兩即可。
2. 忍冬酒
治癰疽腫毒甚效。
忍冬草(取嫩苗,一握),甘草(八錢,炙銼)
上同研,入酒一升半,砂瓶塞口煮,去滓溫服,仍以滓敷腫毒上。又木蓮葉四十九片,揩去毛,研細酒解溫服,功與忍冬草不相上下。又龍鱗薜荔一握,細研,以酒解汁溫服,亦能瀉下惡物,去其根本。
白話文:
[忍冬酒],用於治療膿腫毒瘤效果顯著。
所需材料為:忍冬草(選取嫩莖葉,一把)、甘草(八錢,炮製切碎)。
將上述材料一起研磨,加入一升半的酒,使用砂鍋密封加熱烹煮,過濾掉渣滓後溫飲,同時將殘留的渣滓敷在腫脹或有毒的部位。另外,木蓮葉四十九片,擦去表面的絨毛,研磨細碎後溶於酒中溫飲,其功效和忍冬草相當。再者,龍鱗薜荔一把,細磨後溶於酒中溫飲,同樣可以促進排泄,清除病根。
3. 轉毒散
治發背癰疽,不問淺深大小,利去根本,不動元氣,神效。
車螯(紫背光厚者,一名昌娥),甘草(生,一分),輕粉(半錢重)
上以鹽泥固濟車螯火煅,取末一兩,入甘草末,同輕粉研勻,濃煎栝蔞酒,調下四錢匕,五更初服,轉下惡物為度;未知再作。栝蔞每用一個,酒一碗,煎一盞為一劑。
白話文:
[轉毒散]
用於治療背部的膿腫或瘍疽,無論其深淺或大小,能徹底清除病根,且不會傷害到身體的基本元氣,效果非常神奇。
所需藥材包括:車螯(需選紫色背面且質地厚實的,又名昌娥)、生甘草(約需一分)、輕粉(約半錢)。
首先,將車螯以鹽泥封固,然後放入火中煅燒,取出後磨成粉末約一兩,再加入已磨成粉末的甘草,與輕粉一同研磨混合均勻。服用時,取四錢的藥粉,用濃煎的栝蔞酒調和後吞服,應在五更初時服用,直到排出病態物質為止;如果病情未見好轉,可再製作此藥服用。每次使用栝蔞一個,配以一碗酒,煎至一碗的份量即為一劑。
4. 靈寶膏
治發背癰疽。宣熱拔毒,排膿止痛。
大栝蔞(三十個,去皮瓤,取子,炒香,取仁,細研),乳香(二兩),胡桃(六十個,取肉,去皮,同栝蔞細研),白蜜(一斤)
上以銀石器內慢火熬成膏。每服兩大匙,溫酒調下,不以時候服。
白話文:
[靈寶膏]
用於治療背部的膿腫或瘍疽。此藥膏有宣洩熱毒、拔除毒素、排出膿液以及止痛的功效。
所需材料:大栝樓(30個,去除外皮和內瓤,取出種子,炒香後取出仁,再細磨成粉)、乳香(2兩)、胡桃(60個,取出果肉,去掉內皮,與栝樓一同細磨成粉)、白蜜(1斤)。
製作方法:將上述所有材料在銀石器皿中,以小火慢慢熬煮成膏狀。
服用方式:每次服用兩大匙,用溫酒送服,無需顧及時間,隨時可服用。
5. 托裡散
治癰疽欲發,未潰,及已潰。服之內托,不使透膜。
栝蔞子(去瓤秤),鬼腰(帶皮),皂角刺,射干(即仙人掌根,紅花者是),天羅瓜(取子,各一個),茴香,木鱉(五個,去殼),漢椒(各一兩)
上焙乾為末,面薄糊調作餅,炙乾為末。每服二三錢,酒調下;不飲酒,以木香湯下。
白話文:
[託裡散]
用於治療腫瘍即將發作,無論是否已經破潰。服用後可以從內部支撐病情,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穿透膚膜。
所需藥材包括:栝樓子(去除內瓤後稱重)、鬼箭羽(連皮使用)、皁角刺、射干(即仙人掌根,選擇開紅花的那一種)、天羅瓜(取其種子,各需一個)、茴香、木鱉(需五個,去殼)、漢椒(各需一兩)。
以上藥材需先烘烤乾燥,然後研磨成粉末,再用少量麵粉和水調成餅狀,再次烘乾後再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約二至三錢,可用水酒調和吞服;如果不喝酒,則可用木香湯送服。
6. 白玉膏
收縮癰疽,令不蔓衍。切忌用冷藥外貼,逼毒氣入里殺人。
杏仁(二十一粒,去皮尖,別研),川椒(四十九粒,去目出汗,為末),清油(一兩),酒蠟(半兩)
上文武火熬,用柳青枝打紫黑色,綿濾過,再熬,滴水成珠,收淨器內。看瘡大小,作新月樣紙花團丸貼,候暈收,更促小瘡頭聚,用後藥敷。
白話文:
【白玉膏】
這款藥膏能有效縮小膿腫,防止其擴散。千萬不要使用寒性藥物外敷,因為這樣會將毒素逼入身體內部,可能導致生命危險。
所需材料如下:杏仁二十顆,去皮去尖,另外研磨;四川花椒四十九顆,去籽,使其出油,研成粉末;清油一兩;酒蠟半兩。
將上述材料用先大火後小火的方式熬煮,同時用柳樹的嫩枝攪拌至呈現紫黑色,然後用棉布過濾掉渣滓,再次熬煮,直到滴入水中能形成圓球狀,將其收納於乾淨容器內。根據傷口的大小,裁剪成新月形的紙花狀,做成藥丸貼在患處,等待傷口收縮,再進一步讓小的傷口集中,然後再使用後續的藥物敷蓋。
以上就是白玉膏的製作與使用方法。
7. 檳連散
治癰疽瘡腫,未潰已潰皆可敷。
檳榔,黃連(各半兩),穿山甲(大者,十片,燒存性)
上為末。先點好茶,以翎毛刷過瘡,仍以清茶調藥敷瘡上;如熱甚,則以雞子清調敷,膿已潰,則用長肌藥;未快,則用替針丸。
白話文:
【檳連散】
這帖藥方適用於治療各種膿包、惡瘡或腫瘤,無論是已經化膿破裂或是尚未破裂都可以使用。
藥材包含:檳榔與黃連(兩種藥材各需半兩),以及穿山甲(選擇較大的,約十片,需燒製至保持其藥性的狀態)。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首先,用好的茶水沾濕羽毛,輕輕刷拭患處,然後再用冷茶水調和藥粉敷在瘡口上;如果局部發炎紅腫情況嚴重,可以改用雞蛋清來調和藥粉敷用;若瘡口已經化膿破裂,則應使用促進肉芽生長的藥物;如果病情仍未見好轉,則需使用替針丸。
8. 替針丸
治癰疽雖潰,而膿不出,用之即快。
雄雀糞(二十七個,直者是),硇砂(一字匕,別研),陳倉米(一字,為末),沒藥(一字,研)
上研勻。以米飲丸,如粟米。每用一粒,貼在瘡頭或瘡眼中,即潰膿出。
白話文:
這是在介紹一種名為「替針丸」的古方,主要用於治療已經化膿但膿液無法排出的癰疽。使用後可使膿液順利排出。
所需材料包括:雄性麻雀的糞便二十七粒(需選擇直形的),硇砂一小撮(約一個字大小的量,需要單獨研磨),陳年稻米一小撮(約一個字大小的量,研磨成粉末),以及沒藥一小撮(約一個字大小的量,需要研磨)。
將上述材料均勻混合後,用米湯製成粟米大小的丸子。每次使用時,只需取一粒,貼在瘡口或瘡眼處,就能讓膿液順利排出。
9. 生肌散
敷癰疽瘡毒即生肌。
黃狗頭骨(燒存性,二兩),膩粉(一錢),桑白皮(炙,一兩)
上為末。生麻油調敷,自通聖、萬金、神異、白玉、檳連、替針、生肌凡七方,是一家行用,均濟三因,皆良藥也。
白話文:
【生肌散】
這款藥物敷在癰疽或有毒素的傷口上能促進新肉生長。
所需材料包含:燒過後保留其性的黃狗頭骨兩兩,膩粉一錢,以及經過炙烤的桑白皮一兩。
以上材料磨成粉末。使用時,用生麻油調和敷於患處。生肌散共有七種配方,包括自通聖、萬金、神異、白玉、檳連、替針、生肌,這些配方都是我們常用的,能夠全面地對應到不同病因,且都是效果良好的藥方。
10. 瞿麥散
治癰疽已潰。排膿止痛,利小便。
瞿麥(一兩),芍藥,桂心,赤小豆(酒浸炒),川芎,黃耆,當歸,白蘞,麥門冬(去心,各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酒調下,空腹服。
白話文:
所需藥材包括:瞿麥(1兩)、芍藥、肉桂粉、紅小豆(先用酒浸泡後炒過)、川芎、黃耆、當歸、白芷、麥門冬(去心,以上各2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取兩錢粉末,用酒調和後飲下,應在空腹時服用。
11. 內塞散
治癰疽熱退,膿血不止。排膿止痛。
防風,茯苓,白芷,桔梗,遠志,甘草,人參,川芎,當歸,黃耆(各一兩),桂心(半兩)附子(兩個,炮),厚朴(薑製,二兩),赤小豆(二兩半,酒浸炒)
上為末。每服二錢,溫酒、米湯調下。
白話文:
【內塞散】
這帖藥方用於治療膿瘍在發燒退後,仍然持續有膿血流出的情況,能幫助排出膿液並緩解疼痛。
藥方成分如下:防風、茯苓、白芷、桔梗、遠志、甘草、人參、川芎、當歸、黃耆(每種各30克)、桂心(15克)、附子(2個,需炮製)、厚朴(薑汁處理過,60克)、赤小豆(62.5克,需先以酒浸泡再炒過)。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取約6克,以溫熱的酒或米湯調和後吞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