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八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12)

1. 大七氣湯

治喜怒不節,憂思兼併,多生悲恐,或時振驚,致臟氣不平,憎寒發熱,心腹脹滿,傍沖兩脅,上塞咽喉,有如炙臠,吐咽不下,皆七氣所生。

半夏(湯洗七次,五兩),白茯苓(四兩),厚朴(薑製炒,三兩),紫蘇(二兩)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七片,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白話文:

[大七氣湯]用於治療因情緒起伏不定,如喜怒無常、過度憂慮與思考、頻繁感到悲傷和恐懼,或是偶爾會突然驚嚇,導致體內臟腑功能失調,出現怕冷發燒、心腹部脹滿的症狀,有時這種不適感會延伸到身體兩側脅部,甚至向上影響到咽喉部位,感覺像是有塊烤肉卡在喉嚨,想吐又吞不下,這些症狀都是因為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造成的。

藥方成分如下:半夏(需先用水清洗七次,用量為五兩)、白茯苓(用量為四兩)、厚朴(需先用薑汁處理並炒過,用量為三兩)、紫蘇(用量為二兩)。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每次服用時取四錢,加入大約一杯半的水,再放入七片薑,煎煮至剩七分水量,去掉殘渣,在飯前服用。

希望這能幫到你!

2. 五噎證治

夫五噎者,即氣噎、憂噎、勞噎、思噎、食噎。雖五種不同,皆以氣為主。所謂氣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噦不徹,胸背痛。憂噎者,遇天陰寒,手足厥冷,不能自溫。勞噎者,氣上鬲,脅下支滿,胸中填塞,攻背疼痛。思噎者,心怔悸,喜忘,目視䀮䀮。食噎者,食無多少,胸中苦寒疼痛,不得喘息。

皆由喜怒不常,憂思過度,恐慮無時,鬱而生涎,涎與氣搏,升而不降,逆害飲食,與五膈同,但此在咽嗌,故名五噎。

白話文:

所謂五噎,指的是氣噎、憂噎、勞噎、思噎、食噎。雖然這五種症狀看似不同,但其根本都與氣的運行有關。

氣噎的情況是,會感到心悸,身體上下氣息不順,打嗝或嘔氣不暢,並伴隨胸背痛。

憂噎則是在天氣陰冷時,手腳冰冷,自身無法產生熱量來保暖。

勞噎的特徵是氣上衝到橫膈膜,兩側肋骨下方有飽脹感,胸中像被堵塞,並可能引發背部疼痛。

思噎的表現為心悸不安,容易忘記事情,眼睛看東西模糊。

食噎則是在吃飯無論多少,都會感到胸中冰冷疼痛,呼吸困難。

這些病症大多是由於情緒起伏不定,過度憂慮和思考,時常恐懼擔心,導致氣滯生痰,痰與氣相搏,氣上升卻無法下降,進而影響飲食,其症狀類似五膈,只是發生位置在咽喉部位,因此稱之為五噎。

3. 五噎散

治五種噎,食飲不下,胸背痛,嘔噦不徹,攻刺疼痛,淚與涎俱出。

人參,茯苓,厚朴(去粗皮銼,薑汁製炒),枳殼(麩炒去瓤),桂心,甘草(炙),訶子(炮去核),白朮,橘皮,白姜(炮),三稜(炮),神麯(炒),麥糵(炒,各二兩),木香(炮),檳榔,蓬朮(炮,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子一枚,煎七分,空心溫服;鹽湯點亦得。

白話文:

這份處方是用於治療五種吞嚥困難的情況,包括食物和飲料難以下嚥、胸部和背部疼痛、嘔吐反胃、劇烈的刺痛感,以及流淚與唾液一同流出的症狀。

所需藥材如下:人參、茯苓、厚朴(去其粗糙外皮,切片後用薑汁炒過)、枳殼(用麩皮炒過並去掉內瓤)、桂心、甘草(烘烤過)、訶子(烘烤後去籽)、白朮、橘皮、白薑(烘烤過)、三稜(烘烤過)、神麯(炒過)、麥糵(炒過,以上各藥材各取二兩)、木香(烘烤過)、檳榔、蓬朮(烘烤過,以上各藥材取半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取兩錢粉末,加入一碗水,放入三片生薑及一顆棗子,煮至剩下七分水量後,在空腹時溫熱服用;也可以用鹽湯來沖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