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四 (6)

1. 癰疽敘論

發背癰疽者,該三因而有之。論云:癰疽瘰癧,不問虛實寒熱,皆由氣鬱而成。《經》亦云:氣宿於經絡,與血俱澀而不行,壅結為癰疽。不言熱之所作而後成癰者,此乃因喜怒憂思有所鬱而成也。又論云:身有熱,被風冷搏之,血脈凝泣不行,熱氣壅結而成;亦有陰虛陽氣湊襲,寒化為熱,熱成則肉腐為膿者,此乃外因寒熱風濕所傷而成也。

白話文:

發背癰疽的形成有三個原因。

  1. 中醫典籍說:癰疽和瘰癧,不論虛實寒熱,都是由於氣鬱造成的。《內經》也說:氣積存在經絡中,與血液一起滯澀不通,就會鬱結成癰疽。這並不是說熱可以產生癰疽,而是因為喜怒憂思等情緒鬱結所致。

  2.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身體有熱氣,被風寒所侵襲,導致血脈凝結不通,熱氣鬱結而成;也有可能是陰虛陽氣旺盛,寒氣轉化為熱氣,熱氣形成後,肉就腐爛化膿了。這是因為外因寒熱風濕所致。

又服丹石,及炙爆、酒面,溫床厚被所致;又盡力房室,精虛氣節所致者,此乃因不內外所傷而成也,故知三因備矣。又論云:癤者,節也;癰者,壅也;疽者,沮也。如是但陰陽不平,有所壅節,皆成癰疽。又曰:陰滯於陽,則發癰;陽滯於陰,則發疽。而此二毒,發無定處,當以脈別之,浮洪滑數則為陽,微沉緩澀則為陰。

白話文:

其他還有服用丹石藥物、灸灼曝曬、飲酒過量、溫牀厚被引發的。還有盡情房事,導致精氣虛衰的。這都是因為外傷內傷共同作用造成的,所以要知道致病的三種原因都具備了。另有論述說:癤(腫痛)是氣機鬱結不通,癰(大腫膿瘍)是氣血壅塞,疽(潰爛)是氣血阻滯。這樣,只要陰陽失衡,有所壅塞,都會形成癰疽。又說:陰氣滯留在陽氣之中,就會發癰;陽氣滯留在陰氣之中,就會發疽。這兩種毒瘡發作的地方不固定,應當根據脈象來區別:脈浮、洪、滑、數的多是陽氣為病,脈微、沉、緩、澀的多是陰氣為病。

陰則熱治,陽則冷治。治之之要,雖有四節八事,所謂初覺,則宣熱拔毒;已潰,則排膿止痛;膿盡,則消肌內塞,惡肉盡;則長肌敷痂。次序固明,若不別其因,施治亦昧。故治法中,有用遠志宣熱者,得非內因乎;至於外因,則用大黃;不內外因,則用甘草。世醫但泥方書,多用五香連翹漏蘆二湯,更不知三因所自,其可守一法而普攻之。

白話文:

陰虛時用溫熱藥物治療,陽盛時用寒涼藥物治療。治療的方法,雖然有四個階段和八種步驟,但總體來說是:發病初期,疏通熱氣和拔除毒素;潰爛化膿後,排膿止痛;膿液排盡後,消除潰爛部位的肌肉,讓內部癒合;壞死的肉組織去除乾淨後,促進肌肉生長和結痂。治療步驟非常明確,但如果不分辨病因,治療方法也會很混亂。因此,治療方法中,使用遠志疏通熱氣,可能是針對內因;而針對外因,則使用大黃;若既非內因也非外因,則使用甘草。世間的醫生只依賴藥方書籍,大多使用五香連翹湯和漏蘆湯,卻不知道病因有三種,怎麼能只遵循一種方法就廣泛治療呢?

既得其因,又須觀病淺深,與證候吉凶,寒則溫之,熱則清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導以針石,灼以艾炷,破毒潰堅,以平為期,各有成法。近胡丞得一方,甚寶秘之,持以獻洪丞相,丞相與之作序,言重於世,已遍行矣。其方乃《千金》內補散黃耆人參減桂。間有輕者,服之稍效,若真癰疽,為害反甚。

白話文:

一旦找到病因,還需要觀察疾病的輕重程度,以及症狀的吉凶。如果是寒症,就用溫暖的方法治療;如果是熱症,就用清涼的方法治療;如果是虛症,就用補益的方法治療;如果是實症,就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可以使用針灸、艾灸等方法來引導治療,破除毒瘡和潰散硬塊,以恢復平衡為目標,每種方法都有既定的規律。

最近,胡丞相得到了一個良方,他非常珍視,親自將它獻給洪丞相,洪丞相為這個方子寫了序,並在世人中廣為傳播。這個方子是從《千金方》中的內補散中添加了黃耆和人參,減少了桂皮。一些輕微的疾病服用了這個方子後會有效果,但如果遇到真正的癰疽,反而會加重病情。

內補散當用在第四節,當前服內消等藥,俟膿盡,方得投。苟專用之,亦所謂守一法也。孔子不嘗未達之藥者,良有旨哉。士夫當深味斯言,無輕信醫方,誤天下後世。謹之謹之。

白話文:

內補散通常在第四階段使用,在之前應該服用清熱化膿的藥物,等膿液排出後才能使用內補散。如果只使用內補散,就屬於「守一法」。孔子從不使用他不懂的藥物,這句話很有道理。讀書人應該深思這句話,不要輕信醫方,誤導後人。這一點很重要,一定要謹記在心。

2. 癰疽證治

病者脈數,身無熱,而反灑淅惡寒,若有痛處,背發其癰腫,欲知有膿無膿,以手掩腫上,熱者為有膿,不熱為無膿,此亦大略說也。自有脈不數,不熱而疼者。蓋發於陰也,不疼尤是惡證,不可不知。凡熱盛脈數,即用漏蘆,並單煮大黃等湯;不甚熱,脈緩弱,只投五香連翹湯。其它依四節八事次序,及推三因以用藥,未有不全濟也。

白話文:

生病的人脈搏很快,但身體沒有發熱,反而寒顫怕冷,好像某個部位有疼痛,背上長了腫脹,想知道裡面有沒有膿,用手蓋住腫脹處,有熱度表示有膿,沒有熱度表示沒有膿,這也是大概的說法。還有脈搏不快,沒有發熱但疼痛的情況。這可能是陰火上升引起的,不疼反而是不好的症狀,不可不知。凡是發熱嚴重、脈搏快的,就用漏蘆、大黃等單獨煮湯喝;發熱不嚴重、脈搏緩慢虛弱的,就只服五香連翹湯。其他情況可以按照四節八事(四季與風寒暑濕燥火)的順序,以及推究三因(外因、內因、不內外因)來用藥,就能完全治癒。

3. 遠志酒

治一切癰疽、發背、癤毒,惡候浸大,有死血陰毒在中,則不痛,敷之即痛;有憂怒等氣,積而內攻,則痛不可忍,敷之即不痛;或蘊熱在內,熱逼人,手不可近,敷之即清涼;或氣虛血冷,潰而不斂,敷之即斂。此本韓大夫宅用以救人極驗,若七情內郁,不問虛實寒熱,治之必愈。

白話文:

用於治療所有癰腫、發背、癤毒,病情持續惡化,內有死血和陰毒,患者不痛,敷藥後即會疼痛;有憂愁、憤怒等情緒,積聚起來向內攻發,患者疼痛難忍,敷藥後即不疼痛;或者熱氣蘊積在體內,熱氣逼迫,無法靠近手,敷藥後即有清涼感;或者氣血虛寒,潰瘍無法收斂,敷藥後即收斂。此方原為韓大夫自宅使用,用來救人非常有效,如果七情鬱結在內,不論虛實寒熱,用此方治療必定痊癒。

遠志(不以多少,湯洗去,泥捶去心)

上一味,為末。酒一盞,調末三錢,遲頃澄清,飲之,以滓敷病處。

4. 大黃湯

孫真人云:緩急單煮大黃一味為湯,服即快利。此要法。

5. 獨聖湯

治服金石,及食炙爆、飲酒、房勞為癰疽,及諸惡瘡疼痛。

甘草(半斤,生銼)

上一味,以水一斗,浸一宿,煎至五升以下,去滓,入銀石器煎熬為膏,分二服,溫酒下,臨臥一服,次日五更一服,當取下惡物為效。

白話文:

上方的藥材,用一斗水浸泡一晚,熬煮至五升以下,去除雜質,放入銀或石製容器中熬製成膏。分為兩次服用,用溫熱的酒送服。睡前服用一次,次日凌晨五更時再服用一次。當排泄出穢物時,即為治療有效。

6. 通聖雙行湯

治傷風寒暑濕,或泣或散,使氣血滯凝,肉腐為膿,壅結成癰疽,隨處發作。

大黃(蒸,一兩),木鱉(去殼切),防風枳殼桔梗甘草(各一分)

白話文:

大黃(蒸過,50克),木鱉子(去殼切片),防風,枳殼,桔梗,甘草(各10克)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入朴硝兩錢重,煎熔,熱服,得疏轉一兩次,即服萬金湯;若陰證,只服萬金,不可用通聖雙行也。

白話文:

上藥為粉末狀。每次服用四大錢,加一碗水,煎煮到剩下七成,去掉渣滓,加入朴硝兩錢重,煎到溶化,熱服用。服後可通便一兩次,然後再服用萬金湯;如果是有虛寒症狀的,只服用萬金湯,不要服用通聖雙行。

7. 萬金湯

治癰疽、發背、發眉、發髭鬚、發腦、婦人乳癰等。定痛去毒。

甘草(半兩),沒藥(一分),栝蔞(一個,去皮)

上為銼散。以無灰酒三升,煮至一升,去滓,隨量旋飲盡,或出血,或出黃水是效。

白話文:

這是用於治療上焦寒積的方劑。

配製方法: 先取無灰酒三升,煮沸後熬製成一升,去掉酒渣,分次服用。

服用後可能會有以下兩種反應,均為藥物起效的徵象:

  1. 嘔出血液
  2. 嘔出黃色水樣液體

8. 五香連翹湯

治一切惡核瘰癧、癰疽惡腫等病。

木香(即舶上木香),沉香,薰木香(即乳香),丁香麝香升麻,桑生寄生,獨活連翹射干木通(各二兩),大黃(蒸,三兩)

白話文:

青木香(從國外進口的木香),沉香薰木香(即乳香),丁香麝香升麻桑寄生獨活連翹射干木通(各兩),大黃(蒸,三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二盞,煮一盞以上,去滓,取八分清汁,空腹熱服,半日以上未利再服,以利下惡物為度。未生肉前服不妨,以折去熱毒之氣。本方有竹瀝芒硝,恐泥者不能斟酌,故缺之,知者自當量入。

白話文:

用上藥研成粗末。每次取四錢藥粉,加入兩碗水,煎煮剩下大約一碗藥液,濾去渣滓,取八分清汁,空腹時溫服。如果半日後還沒有通便,可以再服一次,以排出毒物為準。在肉芽形成之前服用此方沒有問題,可以清除熱毒之氣。本方含有竹瀝和芒硝,擔心掌握不好用量的人不能酌情添加,所以沒有寫出用量,懂藥理的人可以自行確定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