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四 (4)

1. 茯苓蘇子丸

治面腫,小便澀,心腹脹滿。

白話文:

治療面部腫脹,小便不暢,心腹脹滿。

茯苓,蘇子,杏仁(去皮尖,各二兩),橘皮,防己,葶藶(紙炒,各一兩一分)

上為末,蜜丸,如小豆大。以桑白皮湯下三十丸,食後服。

白話文:

茯苓、蘇子、杏仁(去皮和尖端,各 80 克) 橘皮、防己、葶藶(與紙一起炒,各 42 克)

2. 料簡

夫洪腫,門類極多,自正水之餘,有風水、皮水、石水、黃汗等,分入水門,如脾氣橫泄,腳氣支滿,膚脹鼓脹,腸覃石瘕,與夫造作干犯土氣,皆作浮腫,屬血屬氣,理自不同。奈外證相類,未易甄別,若不預學,臨病必迷,錯亂汗下,皆醫殺之。

白話文:

水腫的種類繁多,除了由純粹的水液停滯引起的,還有受風、受皮氣、受石氣、受黃汗等因素影響的,都屬於水腫的範疇。例如脾氣橫泄導致腳氣病、體內有囊腫或結石、或是人為因素幹擾土氣,都會導致浮腫。浮腫的病因可以是血虛,也可以是氣虛,治療方法自然不同。但是,由於外在症狀相似,不容易區分。如果不事先學習,遇到病人就容易混淆,誤用發汗或瀉下的治療方法,導致病人死亡。

更有氣分血分,亦入腫門類,治法穎別,其可不學?古方類例雖明,多見不學者抄寫數方,一道施治,倘非其病,妄投其藥,盛者致困,困者必死,況有飲食禁忌,種種不同,學者勉㫋。不可輕玩,以病試藥,甚為不仁,戒之戒之。(血分方見婦人門,氣分方論附於後)

白話文:

另外還有氣血兩分法,也歸類為腫脹的類型。治療方法有所區別,怎麼能不學習呢?古代的方劑案例雖然很明確,但經常看到一些不學習的人抄寫幾個方子,一視同仁地使用。如果並非此病,胡亂投藥,嚴重的會導致虛弱,虛弱的就會死亡。況且飲食禁忌有很多不同,學醫的人一定要認真學習,不可輕慢,拿病人試藥,非常不仁慈,要特別注意。(血分方面的治療方法見婦科疾病分類,氣分方面的治療方法論述附在後面)

3. 氣分證治

氣分與胸痹、中滿皆相類,但胸痹屬氣實,中滿為氣虛,氣分則挾涎飲。氣為涎飲所隔,榮衛不利,腹滿脅鳴,相逐氣轉,膀胱榮衛俱勞,陽氣不通則身冷,陰氣不通則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溺,乃知氣挾涎飲之所為也。

其脈寸口遲而澀,遲則為氣不足,澀則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寒,斯證也,名曰氣分。

白話文:

氣分、胸痹、中滿三者的症狀都很類似,但胸痹是氣體充實,中滿是氣體虛弱,而氣分則同時伴隨口水和飲水。氣體被口水和飲水阻隔,導致血脈運行不暢,出現腹部脹滿和肋部脹鳴,氣體不斷運行,導致膀胱的血脈運行也受阻。陽氣不通則身體發冷,陰氣不通則骨頭疼痛。陽氣從前面通暢則畏寒,陰氣從前面通暢則麻痺不仁。陰陽相互調和,氣體才能運行,大量氣體運行,氣體才能散開。氣體充實則會漏氣,氣體虛弱則會小便失禁,由此可知氣體伴隨口水和飲水導致了這些症狀。

4. 桂附湯

治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名曰氣分。

白話文:

治療心下方有一塊硬物,形狀如同盤子,四周圓潤,是因飲食過量導致積聚而成,這種病症被稱為「氣分」。

桂心(三兩),甘草(炙),麻黃(去節湯,焙乾秤),細辛(去苗,各二兩),附子(四個,炮去皮臍),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棗三個,煎七分,去滓溫服,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白話文:

桂心(90克),炙甘草,麻黃(去除節點並烘乾後秤重),細辛(去除根鬚,各60克),附子(4個,炮製後去除皮和臍),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20克,加入1.5碗水,生薑7片,大棗3個,煎熬至剩七分之一,濾去藥渣後趁溫熱服下。發汗時感覺汗水在皮膚下蠕動,即表示痊癒。

5. 枳朮湯

治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名曰氣分。

枳實(一兩半),白朮(三兩)

白話文:

治療心下部位硬塊大如盤子,邊緣如同旋盤,由水飲所致的病症,這被稱爲氣分病。

使用枳實一兩半,白朮三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腹中軟,即當散也。

白話文:

將藥材磨碎成散劑。每次服四錢,加入一碗半的水,煎煮至七分之一,過濾渣滓後溫熱服用。當腹中感到柔軟時,藥效就已經散發出來了。

6. 陰㿗敘論

夫陰㿗,屬肝,系宗筋,胃陽明養之。世多不識,謂之外腎,非特名義差錯,亦使內臟不分,其可不辨。古方雖出四證,但曰腸㿗、氣㿗、水㿗、卵脹,殊不別其所因。如腸㿗,則因房室過度,元臟虛冷,腸邊膋系不收,墜入㿗中,上下無定,謂之腸㿗,屬不內外因;病者久蓄憂思,恐怒兼併,隨臟氣下墜陰㿗,腫脹急痛,名曰氣㿗,屬內所因;病者久坐冷濕,濕氣下襲,致陰腫脹,名曰水㿗,屬外所因;病者勞役無節,及跨馬坐車,致卵核腫脹,或偏有大小,上下無常,名曰卵脹,亦屬不內外因。有小兒生來便如此者,乃宿疾也。

白話文:

膽囊這一器官屬於肝臟,關係到筋脈系統,而胃和陽明經絡會滋養它。世間很多人都不瞭解這一點,將其稱為「外腎」,不僅名稱上有誤,還導致內臟無法區分,這一點必須搞清楚。

古代醫方雖然提出了四種症狀,但僅提到「腸氣浮腫」、「氣體浮腫」、「水腫」和「睾丸腫脹」,卻沒有區分它們的成因。比如:

  • 腸氣浮腫:由於房事過度,導致元臟虛寒,腸道旁的組織鬆弛,墜入浮腫部位,上下不定,稱之為「腸氣浮腫」,屬於內外因共同作用。
  • 氣體浮腫:患者長期鬱結憂思,恐懼和憤怒交加,肝臟氣血隨之下移到膽囊,導致腫脹和劇痛,稱為「氣體浮腫」,屬於內因所致。
  • 水腫:患者長期處於陰冷潮濕的環境中,濕氣向下侵襲,導致膽囊腫脹,稱為「水腫」,屬於外因所致。
  • 睾丸腫脹:患者勞累過度,或經常騎馬坐車,導致睾丸腫脹,大小或有差異,上下不定,稱為「睾丸腫脹」,也屬於內外因共同作用。一些兒童天生就出現這種情況,是胎裡的疾病遺留下來的。

卵脹、腸㿗,皆難治;氣㿗、水㿗治之易愈。又寒疝下注,入於㿗中,名曰狐疝,亦屬㿗病。世人因此並以㿗病為疝氣,不審之甚。婦人陰門挺出,亦稱㿗病,名義不分,有如此者。

白話文:

卵巢腫脹、腸子發炎,都很難治癒;氣脹、水腫則容易治好。另外,寒性疝氣往下流入陰囊,叫做狐疝,也屬於炎症。世人因此把所有炎症都叫做疝氣,真是糊塗至極。女人陰道突出,也叫做炎症,名稱不分,實在荒唐。

7. 陰㿗證治

凡㿗病,唯腸㿗無問貴賤多有之,有睡臥膋系延入脅下者,有墜入囊中者,或遇疲勞,及天色變動,逼上囊根,腫急作痛,過於寒疝,得暖則下,其如卵脹,有作熱生膿為癰潰爛者,比比有之。

白話文:

凡是疝氣的疾病,唯獨腸疝氣不論貴賤人都很多。有的會在睡覺躺著時,從大腿根處延入腋窩;有的會掉進陰囊中;或者在勞累過度,以及天氣變化時,會逼迫陰囊根部腫大、疼痛急劇,超過一般的寒疝氣。暖和了就會緩解,等到脹得像雞蛋一樣大,就會發熱生膿,形成膿包潰爛,這種情況比比皆是。

8. 茱萸內消丸

治陰㿗偏大,上攻臍腹㽲痛,膚囊腫脹,或生瘡瘍,時出黃水,腰腿沉重,足脛腫滿,行步艱辛,服之內消,不動腑臟。

白話文:

治療因寒邪過盛、氣血瘀滯所致的陰囊腫大。症狀包括陰囊漲痛、皮膚腫脹,可能伴有潰瘍,時有黃色液體排出,腰腿痠痛沉重,小腿浮腫,行走困難。服用此藥可消腫止痛,且不會損傷內臟。

川楝(三兩,銼炒),大腹皮,五味子,海藻(洗),玄胡索(各二兩半),茴香(炒),桂心,川烏(炮去皮尖),吳茱萸,石茱萸,白蒺藜(各二兩),枳實(麩炒去瓤),橘紅,桃仁(麩炒,各一兩,別研),木香(一兩半),桔梗,青皮(各二兩),山茱萸(二兩)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溫酒下三十丸。

白話文:

川楝(150 克,切碎後炒) 大腹皮(125 克) 五味子(125 克) 海藻(清洗乾淨)(125 克) 玄胡索(125 克) 茴香(炒過)(125 克) 桂心(125 克) 川烏(250 克,炮製去皮)(125 克) 吳茱萸(125 克) 石茱萸(125 克) 白蒺藜(125 克) 枳實(用麩炒,去瓤)(125 克) 橘紅(125 克) 桃仁(用麩炒,125 克,另研磨) 木香(75 克) 桔梗(125 克) 青皮(125 克) 山茱萸(125 克)

9. 大戟丸

治陰㿗腫脹,或小腸氣痛。

白話文:

治療陰部腫脹,或是小腸氣痛。

大戟(去皮銼,炒黃,半兩),葫蘆巴(四兩,炒),木香(一兩),附子(炮去皮臍),舶上茴香,訶子(煨去核),檳榔(各一兩),川楝(五兩,後入),麝香(半錢,別研)

白話文:

大戟(去皮,銼碎,炒黃,半兩) 葫蘆巴(四兩,炒熟) 木香(一兩) 附子(炮製後去皮和臍,一兩) 舶上茴香(一兩) 訶子(煨熟後去核,一兩) 檳榔(一兩) 川楝(五兩,後放入) 麝香(半錢,研磨成粉)

上為末,獨留川楝,以好酒一二升,蔥白七枚長三四寸,煮川楝軟,去皮核,取肉,和上件藥,丸如梧子大。空心溫酒下五七丸至十丸;薑湯亦得。潮發疼痛,炒姜熱酒下十五丸。

白話文:

把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只留下川楝子。用一至二升的上等酒,以及七根長約三四英寸的蔥白,將川楝子煮軟後去皮去核,取肉。把川楝子肉和前面提到的藥粉混合,搓成像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空腹時用溫熱的酒送服五至七顆,最多十顆。也可以用薑湯送服。潮熱發作疼痛時,可以把薑炒熱,用熱酒送服十五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