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十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四 (3)

1. 葶藶大丸

治腫滿腹大,四肢枯瘦,小便澀濁。

甜葶藶(紙隔炒),薺菜根(等分)

上為末,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陳皮湯嚼下,只三丸,小便清;數丸,腹當依舊。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水腫、腹部膨大,而四肢卻顯得消瘦,且小便不通暢、渾濁的情況。

使用甜葶藶(需用紙隔著炒過)和薺菜根(兩者份量相同)。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後,加入蜂蜜搓成丸狀,大小約如彈珠。每次服用一丸,用陳皮煮的水來吞服。只服用三丸,小便就會變得清澈;但若多服用幾丸,腹部的症狀可能不會有改變。

2. 料簡

病有風水、皮水、石水、黃汗,皆與正水同,為治自別。

白話文:

疾病中有風水、皮水、石水、黃汗等類型,這些都和一般的水腫病相同,但在治療方法上各自有所不同。

3. 大豆湯

治風水,通身腫,骨節疼,惡風自汗,眼合不得,短氣欲絕,其脈浮。

大豆,杏仁(炒去皮尖),麻黃(去節),防風,防己,豬苓(去皮,各四兩),澤瀉,黃耆,烏頭(炮,各三兩),半夏(湯,七次),茯苓,白朮(各五兩),甘遂(炒),甘草(炙,各二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酒半盞,姜七片,煎七分,去滓,不計時服,以大小便利,腫消則停藥。未知,加生大戟五兩、葶藶二兩紙炒香,無不快利。甘草反甘遂,似不當同用之,卻效,非人情所可測也。

白話文:

【大豆湯】這帖藥方主要治療因風濕所引起的全身浮腫,骨節疼痛,對風寒敏感,容易自汗,眼睛睜開困難,呼吸短促,感覺快要窒息,脈象浮動。

藥方成分包含:大豆,炒過去皮尖的杏仁,去節的麻黃,防風,防己,去皮的豬苓,各四兩;澤瀉,黃耆,炮製過的烏頭,各三兩;用湯洗過七次的半夏,茯苓,白朮,各五兩;炒過的甘遂,炙過的甘草,各二兩。

這些藥材混合後,每次服用五錢,用水兩盃,酒半杯,以及七片薑來煎煮,煮至剩七分時,濾掉渣滓,不分時間服用,等到大小便通暢,浮腫消退就可以停止服藥。如果效果不明顯,可以再加入五兩生的大戟,和兩兩紙炒香的葶藶,這樣通常都能有很好的效果。雖然理論上甘草和甘遂不宜一同使用,但實際上卻能發揮效果,這是無法以常理解釋的。

4. 五皮飲

治皮水,四肢頭面悉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故,不喘不渴,脈亦浮。

大腹皮(炙),桑白皮(炙),茯苓皮,生薑皮,陳橘皮(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盞半,煎七分,去滓熱服,日二三。近人磨木香水同煎亦妙。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一種叫做「皮水」的病症,病徵是四肢和臉部都出現腫脹,且一按就會凹下去,但病人不會怕風,腹部也沒有異常,不會有喘息或口渴的現象,脈搏感覺起來還是浮動的。

使用的藥材包括:大腹皮(炒過的)、桑白皮(炒過的)、茯苓皮、生薑皮、陳年橘子皮(這些藥材的份量都是相同的)。

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次服用時取四錢的藥材,加入大約半杯的水,煮到剩下七分之一的水量,然後濾掉藥渣趁熱服用,一天兩到三次。最近有人將這些藥材與木香和檳榔一同研磨後再煎煮,效果也很不錯。

5. 澤漆湯

治石水,四肢瘦,腹腫不喘,其脈沉。

澤漆(洗去腥,五兩),桑白皮(六兩,炙),射干(泔浸),黃芩,茯苓,白朮(各四兩),澤瀉,防己(各二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三盞,烏豆一合,煎二盞,納藥,同煎七分,去滓空腹溫服,日三。

黃汗,依五疽法治之,用黃耆酒。

白話文:

[澤漆湯]

主治石水病,患者四肢消瘦,腹部腫脹但不喘息,脈象沉。

所需藥材包含:澤漆(需先清洗去除腥味,用量為五兩)、桑白皮(六兩,需炒製)、射干(需用水浸泡)、黃芩、茯苓、白朮(以上各四兩)、澤瀉、防己(以上各二兩)。

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量為五錢,加入三碗水和一把黑豆一起煎煮至剩兩碗水量時,再放入藥材,一同煎煮至剩七分水量,濾掉藥渣後空腹溫服,每日三次。

對於黃汗症,應依照治療五疽病的方法處理,使用黃耆酒來治療。

6. 料簡

病有水腫相類者,曰膚脹、鼓脹、腸覃、石瘕、脾氣橫泄五種,治法亦復不同,除鼓脹見脹滿門,腸覃、石瘕見婦人門,今具膚脹及脾氣橫泄如後。

白話文:

有些疾病會出現像水腫這樣的症狀,這些疾病包括膚脹、鼓脹、腸覃、石瘕和脾氣橫泄等五種,它們的治療方法各不相同。除了鼓脹這種病症會在描述脹滿的章節中提及,以及腸覃和石瘕這兩種會在婦科疾病章節中討論,現在我將詳細說明膚脹和脾氣橫泄這兩種病症。

這樣可以理解為:有些病看起來像是水腫,實際上卻是不同的疾病,如膚脹、鼓脹、腸覃、石瘕、脾氣橫泄等五種,每種病的治療方式都不一樣。鼓脹病會在專門講解脹滿的章節裡談到,腸覃和石瘕則在婦女專欄中詳述,至於膚脹和脾氣橫泄,接下來將進行詳細介紹。

7. 附子綠豆湯

治寒客皮膚,殼殼然而堅,腹大身腫,按之陷而不起,色不變,病名膚脹。一劑未知,再作。

大附子(重七錢者,一隻,生,去皮臍,半破),綠豆(二兩)

上以生薑一兩切,水二碗,煎至一碗,絞去滓,分三服,空腹溫服;次日將前附子破作四片,再用綠豆二兩、姜一兩,如前煎服;第三日,復將附子作八片,如前煎。

白話文:

【附子綠豆湯】

這帖藥方是用來治療因寒氣侵襲皮膚,使得皮膚變得堅硬且有膨脹感,腹部腫大,身體浮腫,按下後凹陷無法立即恢復原狀,皮膚顏色沒有改變,這種病症稱為膚脹。若第一帖藥無明顯效果,可以再連續服用。

藥材包含:大附子(重量約七錢的一顆,去皮和中心部分,剖開一半),綠豆(二兩)。

製作方法如下:取生薑一兩切片,加水兩碗,煮至剩下一碗水量,然後濾掉渣滓,分三次服用,最好在空腹時溫熱飲用;第二天,將之前的附子再切成四片,配合綠豆二兩、薑一兩,依同樣方式煎煮服用;第三天,再將附子切成八片,依舊按照前述步驟煎煮。

8. 無礙丸

治脾氣橫泄,四肢浮腫,心腹脹滿,喘不得臥。

蓬朮(煨),三稜(煨,各一兩),大腹皮(炙,二兩),木香(炮),檳榔(一分,生)

上為末,炒麥糵搗粉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

小三稜煎,治如前。(方見癥瘕門)

白話文:

【無礙丸】

主治脾氣虛弱導致的嚴重腹瀉,以及伴隨的四肢水腫、心臟和腹部脹滿不適,呼吸困難到無法躺下休息。

藥材包含:蓬朮(經過煨製)、三稜(同樣經過煨製,以上兩種各取一兩)、大腹皮(需經炙製,取二兩)、木香(需炮製)、檳榔(取一分,未經處理)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再用炒過的麥芽和糵製成的粉來搓揉成丸,大小約如梧桐子。每次服用時,取二十顆此丸,用生薑煮的湯送服。

另有一個名為「小三稜煎」的處方,其治療的症狀與前述相同。(該處方可於病症類別為癥瘕的章節中找到)

9. 茯苓分氣飲

治脾胃不和,胸膈噎塞,腹脅疼痛,氣促喘急,心下脹滿,飲食不進,嘔吐不止;兼脾氣橫泄,四肢浮腫。

五味子,桔梗,茯苓,甘草(炙),陳皮,桑白皮,草果,大腹皮(各二兩半),紫蘇葉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鹽少許,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脾胃運作失調,導致胸部和咽喉有阻塞感,腹部及脅部疼痛,呼吸急促,有喘息現象,心臟下方感覺脹滿,飲食困難,不停嘔吐;同時伴有脾氣運行異常造成的腹瀉,以及四肢出現浮腫的症狀。

使用的藥材包括:五味子、桔梗、茯苓、炙甘草、陳皮、桑白皮、草果、大腹皮(各用二兩半),以及紫蘇葉。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較粗的粉末。每次服用時取四錢,加入一碗水,放入三片薑,少許鹽,煮沸後再熬至剩下七分水量,過濾掉藥渣,在飯前服用。

10. 麻黃甘草湯

治氣急,積久不瘥,遂成水腫,如此者眾。諸皮中浮,以水攻面目身體,從腰以上腫,當以此湯發汗。

麻黃(二兩,去節湯),甘草(一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空腹溫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呼吸困難,長期未能痊癒,最終形成水腫的情況,這種情況很常見。當水分在皮膚下堆積,進而影響到面部、身體,導致腰部以上的部位腫脹,應使用此麻黃甘草湯來促進排汗。

所需藥材為:麻黃(兩份,需去除節部並用水清洗),甘草(一份)。

將上述藥材切碎混合。每次服用時取四錢,加入一盞半的水,煮至剩下七分之一,濾去殘渣,在空腹時溫熱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