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之八 (6)
卷之八 (6)
1. 六聚證治
六腑者,大小腸、胃、膽、膀胱、三焦者也,屬於三陽。太陽利清氣,陽明泄濁氣,少陽化精氣,如都會之府主,轉輸以為常也。六腑失常,則壅聚不通,故實而不轉,虛而輸,隨氣往來,痛無定處,在上則格,在下則脹,傍攻兩脅,如有痞塊,易於轉變,非五臟比。
白話文:
所謂的六腑,指的是大腸、小腸、胃、膽、膀胱以及三焦,這些都屬於三陽的範疇。在功能上,太陽負責疏導清潔的氣質,陽明則專司排除混濁的氣質,少陽則進行精華氣質的轉換,就如同都市中的主管部門,負責日常的運作與物資調配。然而,一旦六腑運作失常,氣質的流動就會受阻,導致堵塞不暢,於是產生實證或虛證的情況,且會隨著氣質的流動而移動,疼痛的位置不定。若是在上部,會有阻塞感;若是在下部,則會感到脹滿。疼痛可能側擊到兩側的肋骨,就像有硬塊存在一樣,這種狀態很容易改變,並不像五臟的疾病那樣穩定。
2. 散聚湯
治久氣積聚,狀如癥瘕,隨氣上下,發作有時,心腹絞痛,攻刺腰脅,上氣窒塞,喘咳滿悶,小腹䐜脹,大小便不利,或腹泄瀉,淋瀝無度,遺精白濁,狀若虛勞。
半夏(湯洗七次),檳榔,當歸(各三分),橘皮,杏仁(麩炒,去皮尖),桂心(各二兩),茯苓甘草(炙),附子(炮去皮臍),川芎,枳殼(麩炒去瓤),厚朴(薑汁製),吳茱萸(湯洗,各一兩)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大便不利,加大黃。
白話文:
這份藥方[散聚湯]是用來治療長期氣滯血瘀,症狀表現為腹部有如癥瘕般的硬塊,會隨著氣行的順暢而上下移動,發作時間不固定,會有心腹部劇烈疼痛,腰脇部也會受到牽扯痛,呼吸困難,感覺胸口窒塞,咳嗽且胸悶,小腹常有脹感,大小便不順利,或是腹瀉不止,尿頻且控制不住,甚至有遺精、白濁等症狀,整體看起來就像虛弱勞損的病態。
藥方成分包括:半夏(需先以熱水清洗七次)、檳榔、當歸(各取三分之一份量)、橘皮、杏仁(需以麥麩炒過,去除外皮和尖端)、肉桂(各取二兩)、茯苓、甘草(需炙烤)、附子(需炮製去皮及中心)、川芎、枳殼(需以麥麩炒過,去除內囊)、厚朴(需以薑汁處理)、吳茱萸(需先以熱水清洗,各取一兩)。
將上述藥材切碎混合。每次服用時取四錢,用水一盞半煎煮至剩七分,然後濾掉藥渣,在飯前服用。如果大便不通,可加用大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