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

《華氏中藏經》~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寒熱論第七

人之寒熱往來者。其病何也。此乃陰陽相勝也。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又上盛則發熱。下盛則發寒。皮寒而燥者陽不足。皮熱而燥者陰不足。皮寒而寒者陰盛也。皮熱而熱者陽盛也。發熱於下。則陰中之陽邪也。發熱於上。則陽中之陽邪也。寒起於上。則陽中之陰邪也。

白話文:

人體體溫忽冷忽熱的原因是什麼呢?這是因為陰陽平衡失調所導致的。

  • **陽氣不足:**會先感到寒冷,後發熱。

  • **陰氣不足:**會先發熱,後感到寒冷。

  • **上部陽氣過盛:**會發熱。

  • **下部陽氣過盛:**會發寒。

  • **皮膚寒且燥:**陽氣不足。

  • **皮膚熱且燥:**陰氣不足。

  • **皮膚寒且冷:**陰氣過盛。

  • **皮膚熱且燙:**陽氣過盛。

如果發熱從下半身開始,表示是陰氣中的陽氣邪氣所導致。 如果發熱從上半身開始,表示是陽氣中的陽氣邪氣所導致。 如果寒冷從上半身開始,表示是陽氣中的陰氣邪氣所導致。

寒起於下。則陰中之陰邪也。寒而頰赤多言者。陽中之陰邪也。熱而面青多言者。陰中之陽邪也。寒而面青多言者。陰中之陰邪也。若不言者。不可治也。陰中之陰中者。一生九死陽中之陽中者。九生一死。陰病難治。陽病易醫。診其脈候。數在上則陽中之陽也。數在下則陰中之陽也。

白話文:

寒症從下半身開始,是陰氣中的陰邪之氣。寒症但面頰發紅、話多,是陽氣中的陰邪之氣。熱症但面色青、話多,是陰氣中的陽邪之氣。寒症且面色青、話多,是陰氣中的陰邪之氣。如果什麼都不說,則無法治癒。陰氣中的極陰之氣,一輩子只有九次死裡逃生的機會,而陽氣中的極陽之氣,一生則有九次死裡逃生、一次死亡的情況。陰症難治,陽症易醫。診脈時,脈象在上部,是陽氣中的陽氣。脈象在下部,是陰氣中的陽氣。

遲在上則陽中之陰也。遲在下則陰中之陰也。數在中則中熱。遲在中則中寒。寒用熱取。熱以寒攻。逆順之法。從乎天地。本乎陰陽也。天地者人之父母也。陰陽者人之根本也。未有不從天地陰陽者也。從者生。逆者死。寒之又寒。熱之又熱者生。金匱大要論云。夜發寒者從。

白話文:

遲發生的病症在上面(身體上半身),屬於陽熱中的陰寒。遲發生的病症在下面(身體下半身),屬於陰寒中的陰寒。病症來得快在中間(身體中段),屬於內熱。病症來得慢在中間,屬於內寒。

遇到寒症用熱藥治療。遇到熱症用寒藥治療。順從和逆反的治療方法,取法於天地。治療的根本依據是陰陽。

天地是人類的父母。陰陽是人類的根本。沒有不順從天地陰陽的。順從的就能生,逆反的就會死。

寒症又寒。熱症又熱。這樣才能生。

《金匱要略》中說:晚上發生的寒症,要順著它的性質治療。

夜發熱者逆。晝發熱者從。晝發寒者逆。從逆之兆。亦在乎審明。

2. 虛實大要論第八

病有臟虛臟實。腑虛腑實。上虛上實。下虛下實。狀各不同。宜深消息。腸鳴氣走。足冷手寒。食不入胃。吐逆無時。皮毛憔悴。肌肉皺皴。耳目昏塞。語聲破散。行步喘促。精神不收。此五臟之虛也。診其脈。舉指而活。按之而微。看任何部以斷其臟也。又按之沉、小、弱、微、短、澀、軟、濡。

白話文:

疾病有臟腑虛實之分。臟虛、臟實、腑虛、腑實、上虛、上實、下虛、下實,症狀各不相同,需要仔細辨別。

臟虛的症狀:

腸鳴腹脹、手腳冰冷、飲食不振、反胃嘔吐、皮膚毛髮乾燥、肌肉萎縮、耳目不清、聲音沙啞、行走氣促、精神恍惚。

診脈時,臟虛的脈象:

脈細弱、軟弱無力,按壓時微弱。根據脈象的不同,可以判斷出是哪個臟腑虛弱。

臟實的症狀:

脈象沉、小、弱、微、短、澀、軟、濡。

俱為臟虛也。虛則補益。治之常情耳。飲食過多。大小便難。胸膈滿悶。肢節疼痛。身體沉重。頭目昏眩。唇腫脹。咽喉閉塞。腸中氣急。皮肉不仁。暴生喘乏。偶作寒熱。瘡疽並起。悲喜時來。或自痿弱。或自高強。氣不舒暢。血不流通。此臟之實也。診其脈。舉按俱盛者實也。

白話文:

這些症狀都是臟腑虛弱所致。虛弱了就要補益,這是治療的常理。飲食過多,大小便不通暢,胸悶腹脹,四肢疼痛,身體沉重,頭暈目眩,嘴脣腫脹,喉嚨不通,腸中氣急,皮膚肌肉失去了知覺,突然喘不上氣,偶爾發熱發冷,瘡疽同時發生,心情時喜時悲,有時自己感到虛弱,有時自覺強壯。氣血不暢通,這是臟腑實證。診脈時,不管輕按重按脈搏都很盛的,就是實證。

又長、浮、數、疾、洪、緊、弦、大。俱曰實也。看在何經而斷其臟也。頭疼目赤。皮熱骨寒。手足舒緩。血氣壅塞。丹瘤更生。咽喉腫痛。輕按之痛。重按之快。食飲如故。曰腑實也。診其脈。浮而實大者是也。皮膚瘙癢。肌肉䐜脹。食飲不化。大便滑而不止。診其脈。輕手按之得滑。

白話文:

原文:

又長、浮、數、疾、洪、緊、弦、大。俱曰實也。看在何經而斷其臟也。頭疼目赤。皮熱骨寒。手足舒緩。血氣壅塞。丹瘤更生。咽喉腫痛。輕按之痛。重按之快。食飲如故。曰腑實也。診其脈。浮而實大者是也。皮膚瘙癢。肌肉䐜脹。食飲不化。大便滑而不止。診其脈。輕手按之得滑。

如果脈象出現以下特徵:脈搏長、浮、數(快)、疾(急)、洪(大)、緊、弦、大,這些都表示實證。根據脈象所在經絡,可以判斷出患病的臟腑。

腑實證的表現:

  • 頭痛、眼睛發紅
  • 皮膚發熱、骨頭發冷
  • 手腳舒緩
  • 氣血鬱結
  • 皮膚出現紅色小疙瘩
  • 咽喉腫痛
  • 輕輕按壓時疼痛,按壓加重時反而感到舒服
  • 飲食如常

腑實證的脈象:

  • 浮而實大

氣血虛弱證的表現:

  • 皮膚瘙癢
  • 肌肉脹大
  • 飲食不消
  • 大便稀溏不止

氣血虛弱證的脈象:

  • 輕手按之脈滑

重手按之得平。此乃腑虛也。看在何經而正其時也。胸膈痞滿。頭目碎痛。飲食不下腦項昏重。咽喉不利。涕唾稠黏。診其脈。左右寸口。沉結實大者上實也。頰赤心忪。舉動顫慄。語聲嘶嘎。唇焦口乾。喘乏無力。面少顏色。頤頷腫滿。診其左右寸。脈弱而微者。上虛也。

白話文:

用力按壓腹部時感覺到平滑。這表示臟腑氣虛。要根據具體症狀來判斷虛證在哪個臟腑,並在相應的時間點治療。

  • **胸膈痞滿:**胸部和橫膈膜感到脹滿。
  • **頭目碎痛:**頭部和眼睛感到碎裂般的疼痛。
  • **飲食不下:**食物無法入口。
  • **腦項昏重:**頭腦和脖子感到沉重昏沉。
  • **咽喉不利:**咽喉感到不適。
  • **涕唾稠黏:**鼻涕和唾液粘稠不清。

診脈時,左右寸脈(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沉結實大,表示上焦實證。症狀有:

  • **頰赤心忪:**面色潮紅,心中鬱悶不暢。
  • **舉動顫慄:**身體顫抖。
  • **語聲嘶嘎:**聲音嘶啞。
  • **脣焦口乾:**嘴脣乾焦,口渴。
  • **喘乏無力:**呼吸急促,力氣虛弱。
  • **面少顏色:**面色蒼白。
  • **頤頷腫滿:**下顎腫脹。

左右寸脈虛弱細微,表示上焦虛證。

大小便難飲食如故。腰腳沉重臍腹疼痛。診其左右手脈尺中脈伏而澀者。下實也。大小便難。飲食進退。腰腳沉重。如坐水中。行步艱難。氣上奔沖夢寐危嶮診其左右尺中。脈滑而澀者。下虛也。病人脈微澀、短、小。俱屬下虛也。

白話文:

原中醫古文:

大小便難飲食如故。腰腳沉重臍腹疼痛。診其左右手脈尺中脈伏而澀者。下實也。

大小便難。飲食進退。腰腳沉重。如坐水中。行步艱難。氣上奔沖夢寐危嶮診其左右尺中。脈滑而澀者。下虛也。

病人脈微澀、短、小。俱屬下虛也。

大便和小便困難,飲食沒有改變。腰和腳沉重,肚臍和腹部疼痛。診斷時檢查左右手的寸口脈,脈搏沉而澀,表明有實證。

大便和小便困難。飲食時進時退。腰和腳沉重,就像坐在水中。行走困難。氣往上衝,做夢時有危險的情境。診斷時檢查左右手的寸口脈,脈搏滑而澀,表明有虛證。

病人的脈搏細微、澀、短、小,這些都屬於虛證。

3. 上下不寧論第九

脾病者上下不寧。何謂也。脾。上有心之母。下有肺之子。心者血也。屬陰。肺者氣也。屬陽。脾病則上母不寧。母不寧。則為陰不足也。陰不足則發熱。又脾病則下子不寧。子不寧。則為陽不足也。陽不足則發寒。脾病則血氣俱不寧。血氣不寧。則寒熱往來。無有休息。故脾如瘧也。

白話文:

脾臟有病,上下不安定。這是什麼意思呢?脾臟,上面是心的母親,下面是肺的兒子。心屬陰,代表血液。肺屬陽,代表氣。脾臟有病,上面「母親」的心就不安定了。心不安定,就表示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就會發熱。另外,脾臟有病,下面「兒子」的肺就不安定了。肺不安定,就表示陽氣不足。陽氣不足就會發冷。脾臟有病,血氣都不安定。血氣不安定,就會寒熱交替,沒有休息的時候。所以說,脾臟有病就像瘧疾一樣。

謂脾者土也。心者火也。肺者金也。火生土。土生金。故曰上有心母。下有肺子。脾居其中。病則如斯耳。他臟上下。皆法於此也。

白話文:

脾屬土性。心屬火性。肺屬金性。火生土。土生金。所以說,上面有心的母親。下面有肺的兒子。脾居於中間。若有疾病,也是如此。其他臟腑的上下位置,都遵循此原則。

4. 脈要論第十

脈者。乃氣血之先也。氣血盛則脈盛。氣血衰則脈衰。氣血熱則脈數。氣血寒則脈遲。氣血微則脈弱。氣血平則脈緩。又長人脈長。短人脈短(趙寫本。起性急則脈急。)性急則脈急。性緩則脈緩。反此者逆。順此者從也。又諸數為熱。諸遲為寒。諸緊為痛。諸浮為風。諸滑為虛。

白話文:

脈搏是氣血流動的表現。

氣血旺盛,脈搏就強勁有力。氣血虛弱,脈搏就微弱無力。氣血過熱,脈搏就跳得快。氣血過寒,脈搏就跳得慢。氣血微弱,脈搏就虛弱無力。氣血平和,脈搏就跳動緩和。

此外,高個子的人脈搏也較長,矮個子的人脈搏也較短。(趙寫本中添加:性情急躁的人脈搏急促,)性情緩和的人脈搏緩慢。與這些特質相反的,就是逆理的情況。順應這些特質的,就是從理的情況。

此外,脈搏數跳為熱證,脈搏跳得慢為寒證,脈搏緊促為疼痛,脈搏浮在表層為風證,脈搏滑利為氣虛。

諸伏為聚。諸長為實。諸短為虛。又短、澀、沉、遲、伏、皆屬陰。數、滑、長、浮、緊、皆屬陽。陰得陰者從。陽得陽者順。違之者逆。陰陽消息。以經而處之。假令數在左手。得之浮者熱入小腸。得之沉者熱入於心。余皆仿此。

白話文:

各種閉塞的脈象都屬於聚。各種較長的脈象都屬於實。各種較短的脈象都屬於虛。此外,(脈象)短、澀、沉、遲、伏,都屬於陰。而數、滑、長、浮、緊,都屬於陽。陰脈得到陰氣就會從容,陽脈得到陽氣就會順暢。違反這個原則就叫逆。陰陽消長起落,要根據經絡路徑來判斷。舉例來說,如果浮數的脈象出現在左手,那麼熱氣就會進入小腸;如果沉數的脈象出現在左手,那麼熱氣就會進入心臟。其餘的情況都可以以此類推。

5. 五色(一作絕)脈論第十一

面青。無右關脈者。脾絕也。面赤無右寸脈者。肺絕也。面白。無左關脈者。肝絕也。面黃。無左尺脈者。腎絕也。面黑。無左寸脈者。心絕也。五絕者死。夫五絕當時即死。非其時則半歲死。然五色雖見。而五脈不見。即非病者矣(以下趙寫本缺。)

白話文:

臉色蒼白,右關脈沒有的,是脾氣衰竭。臉色赤紅,右寸脈沒有的,是肺氣衰竭。臉色蒼白,左關脈沒有的,是肝氣衰竭。臉色黃,左尺脈沒有的,是腎氣衰竭。臉色發黑,左寸脈沒有的,是心氣衰竭。五臟俱絕,人就會死亡。五臟俱絕,當時就會死亡,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半年內也會死亡。但是,如果出現五種顏色變化,但沒有對應的五種脈象,那麼就不是疾病了(以下趙寫本缺失)。

6. 脈病外內證決論第十二

病風人。脈腎數浮沉。有汗出不止。呼吸有聲者死。不然則生。病氣人。一身悉腫。四肢不收。喘無時。厥逆不濕。脈候沉小者死。浮大者生。病勞人。脫肛。骨肉相失。聲散。嘔血。陽事不禁。夢寐交侵。呼吸不相從。晝涼夜熱者死。吐膿血者亦死。其脈不數有根蒂者。及頰不赤者生。

白話文:

風病 脈象:腎脈數、浮、沉。 症狀:出汗不止、呼吸有聲。 預後: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則死亡;否則生還。

氣病 症狀:全身浮腫、四肢不能活動、氣喘不停、四肢冰冷、脈象沉細。 預後:脈象沉細者死亡;脈象浮大者生還。

勞病 症狀:脫肛、肌肉萎縮、聲音沙啞、嘔血、陽痿、夢魘交加、呼吸不協調、白天發冷、晚上發熱。 預後:吐膿血者死亡;脈象不數且有力、臉色不紅者生還。

病腸澼者。下膿血。病人脈急皮熱。食不入。腹脹目瞪者死。或一身厥冷。脈沉細而不生者亦死。食如故。脈沉浮有力而不絕者生。病熱人。四肢厥。脈弱。不欲見人。食不入。利下不止者死。食入。四肢溫。脈大。語狂。無睡者生。病寒人。狂言不寐。身冷。脈數。喘息。

白話文:

病腸澼者

症狀:腹中下痢膿血。 徵象:脈搏急促,皮膚發熱。食慾不振,腹部脹氣,眼睛瞪大者死亡。 或全身冰冷,脈搏細弱無力者亦死亡。 食慾正常,脈搏沉浮有力而不斷者生。

病熱人

症狀:發熱,四肢冰冷。 徵象:脈搏微弱,不願見人。食慾不振,腹瀉不止者死亡。 食慾恢復,四肢溫暖,脈搏強大,語無倫次,不眠者生。

病寒人

症狀:狂言胡語,不能入睡。 徵象:身體寒冷,脈搏快速,呼吸急促者。

目直者死。脈有力而不喘者生。陽病人(此篇精神顛倒以上。趙寫本亦缺。)精神顛倒。寐而不惺。言語失次。脈候浮沉有力者生。無力。及食不入胃。下利不定者死。久病人。脈大身瘦。食不充腸。言如不病。坐臥困頓者死。若飲食進退。脈小而有力。言語輕嘶。額無黑氣。

白話文:

  • 眼珠直視不轉者,預後不佳。
  • 脈搏有力但沒有喘的人,預後較好。
  • 陽性病症(發熱、惡寒)患者:
  • 精神錯亂。
  • 睡而不醒。
  • 言辭錯亂。
  • 脈象浮沉有力者,預後較好。
  • 脈象無力,不能進食,腹瀉不止者,預後不佳。
  • 久病患者:
  • 脈搏強大,身體消瘦。
  • 進食不能充飢。
  • 說話中氣十足,如沒生病。
  • 坐臥時睏倦乏力者,預後不佳。
  • 若患者食慾時好時差,脈搏細小有力,言語輕微沙啞,額頭沒有黯黑之氣,預後較好。

大便結澀者生。大凡陽病陰證。陰病陽證。身瘦脈大。肥人脈衰。上下交變。陰陽顛倒。冷熱相乘。皆屬不吉。從者生。逆者死治療之法。宜深消息。

白話文:

  • 大便不通暢的人容易生病。
  • 總的來說,陽性疾病表現為陰性症狀,陰性疾病表現為陽性症狀。身體消瘦卻脈搏強勁,肥胖的人脈搏卻虛弱。症狀時而向上,時而向下,陰陽顛倒,寒熱交替,都是不好的徵兆。
  • 順應身體變化的人能存活,違背身體變化的人會死亡。治療這些疾病的方法,需要仔細觀察和判斷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