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氏中藏經》~ 卷上 (2)
卷上 (2)
1. 生成論第三
陰陽者,天地之樞機;五行者,陰陽之終始。非陰陽則不能為天地;非五行則不能為陰陽。故人者成於天地,敗於陰陽也。由五行逆從而生焉。天地有陰陽五行,人有血脈五臟。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五臟者,肺、肝、心、腎、脾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則生成之道,循環無窮。
肺生腎,腎生肝,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上下榮養。無有休息。故《金匱至真要論》云:心生血,血為肉之母;脾生肉,肉為血之舍;肺屬氣,氣為骨之基;腎應骨,骨為筋之本;肝系筋,筋為血之源。五臟五行,相成相生,晝夜流轉,無有始終。從之則吉;逆之則凶。
天地陰陽、五行之道,中含於人。人得者,可以出陰陽之數,奪天地之機,悅五行之要。無終無始,神仙不死矣。
白話文:
【生成論第三】
陰陽是天地運行的核心機制,五行是陰陽變化的終極表現。若無陰陽,天地無法運作;若無五行,陰陽亦無法展現其效用。因此,人的形成來自天地,衰敗則與陰陽相關。五行的順逆變化,是生命產生的關鍵。
天地間有陰陽五行,人體內有血脈和五臟。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臟指的是肺、肝、心、腎、脾。金能生水,水能生木,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又能生金,這就是生成的過程,形成一個無窮盡的循環。
肺能養腎,腎能養肝,肝能養心,心能養脾,脾又能養肺,如此上下互相滋養,永不停歇。就像《金匱要略》所說,心能生血,血是肉體的基礎;脾能養肉,肉是血的容器;肺掌管氣,氣是骨的根基;腎與骨相應,骨是筋的根本;肝連接筋,筋是血的源頭。五臟與五行相互配合,相互生成,晝夜不停,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遵循這個規律則吉祥,違背則兇險。
天地間的陰陽與五行原理,都存在於人體之中。掌握這些原理的人,能夠超越陰陽的限制,洞察天地的運行機制,理解五行的精髓,達到無始無終,甚至達到長生不老的境界。
2. 陽厥論第四
驟風暴熱,雲物飛揚,晨晦暮晴,夜炎晝冷,應寒不寒,當雨不雨,水竭土壞,時歲大旱,草木枯悴,江河乏涸。此天地之陽厥也。
暴壅塞,忽喘促,四肢不收,二腑不利,耳聾目盲,咽乾口焦,舌生瘡,鼻流清涕,頰赤心煩,頭昏腦重,雙睛似火,一身如燒,素不能者乍能,素不欲者乍欲,登高歌笑,棄衣奔走,狂言妄語,不辨親疏,發躁無度,飲水不休,胸膈膨脹腹與脅滿悶,背疽肉爛,煩潰消中,食不入胃,水不穿腸,驟腫暴滿,叫呼,昏冒,不省人事,疼痛不知去處。此人之陽厥也。
陽厥之脈:舉按有力者生,絕者死。
白話文:
[陽厥理論第四]
突然間風大熱烈,塵土漫天飛揚,早上還陰暗,到了傍晚卻轉晴,該冷的時候不冷,應該下雨的時候不下雨,水源枯竭,土地荒蕪,年份大旱,草木枯萎,江河乾涸,這都是天地間的陽厥現象。
人體突然間氣血壅塞,呼吸急促,四肢失去力量,大小便不順,耳朵聽不清,眼睛看不見,咽喉乾燥,口脣焦裂,舌頭生瘡,鼻涕直流,兩頰紅赤,心情煩躁,頭暈腦漲,雙眼像著了火,全身像在燃燒,原本不能做的事情突然能做,
原本不想的事情突然想做,爬高唱歌大笑,脫掉衣服奔跑,胡言亂語,不分親疏,煩躁無度,不停喝水,胸膈脹滿,腹部和脅下感到悶痛,背上長膿瘡,肌肉腐爛,身心疲憊,消化不良,食物進不了胃,水分無法通過腸道,突然腫脹,爆發性滿腹,尖叫,昏迷,失去意識,對疼痛感覺不到來源,這是人的陽厥現象。
對於陽厥的脈象,如果摸起來強而有力,還有生存的可能;如果脈象消失,則預示死亡。
3. 陰厥論第五
飛霜走雹,朝昏暮靄,雲雨飄颻,風露寒冷,當熱不熱,未寒而寒,時氣霖霪,泉生田野,山摧地裂,土壞河溢,月晦日昏。此天地之陰厥也。
暴啞卒寒,一身拘急,四肢拳攣,唇青面黑,目直口噤,心腹滿痛,頭頷搖鼓,腰腳沉重,語言謇澀,上吐下瀉,左右不仁,大小便活。
吞吐酸淥,悲憂慘慼,喜怒無常者。此人之陰厥也。
陰厥之脈:舉指弱,按指大者生;舉按俱絕者死。一身悉冷,額汗自出者亦死。
陰厥之病,過三日勿治。
白話文:
[陰厥論第五]
天氣突然轉變,早晨還晴朗,到了傍晚就變得霧濛濛的,接著又是風雨交加,風吹得人直打顫。本該是炎熱的季節卻感覺不到熱度,未到寒冬卻已感凜冽。氣候反覆無常,連綿不斷的雨使得河水泛濫,泉水在田間湧現,山崩地裂,土地被侵蝕,河水泛濫。天空灰暗,這就是自然界中的陰厥現象。
突然間無法發聲,全身緊繃,四肢蜷縮,嘴脣發青,臉色鐵青,雙眼瞪得滾圓,嘴巴緊閉,心臟和腹部劇烈疼痛,頭部和下巴搖晃不止,腰部和腳步沉重,說話含糊不清,嘔吐與腹瀉交錯,身體左右側失去知覺,大小便失禁。
吞嚥時感到酸澀,心情悲傷,情緒起伏不定,這就是人的陰厥症狀。對於陰厥的脈象,如果輕輕觸摸感覺微弱,用力按壓感覺較強的人,還有希望康復;如果無論輕按還是重按都感覺不到脈搏的人,就非常危險了。如果全身冰冷,額頭卻冒冷汗,這也是死亡的徵兆。陰厥這種疾病,如果超過三天仍未治療,後果不堪設想。
4. 陰陽痞格論第六
陽氣上而不下曰痞。陰氣下而不上,亦曰痞。 陽氣下而不上曰格。陰氣上而不下,亦曰格。 痞格者,謂陰陽不相從也。 陽奔於上則燔,脾肺生其疽也;其色黃赤,皆起於陽極也。 陰走於下則冰,腎肝生其厥也;其色青黑,皆發於陰極也。 疽為黃疽也;厥為寒厥也。由陰陽痞格不通而生焉。 陽燔則治以水;陰厥則助以火,乃陰陽相濟之道耳。
白話文:
在醫學理論中,當陽氣只往上行而不下降,這種情況被稱為"痞"。同樣地,若陰氣只往下行而不上升,也被視為"痞"。當陽氣下行卻不能上行,這種現象稱為"格"。反之,陰氣上行卻無法下行,同樣被稱為"格"。"痞"和"格"的情況,其實就是陰陽兩種能量無法相互協調運作。
如果陽氣過度向上奔騰,會導致身體像火燒一樣,脾臟和肺部可能因此產生膿瘡,這類的膿瘡通常呈現黃色或紅色,都是因為陽氣過剩所致。相反的,如果陰氣過度向下流動,會使身體感到冰冷,腎臟和肝臟可能會出現厥逆的情況,這時皮膚顏色可能呈現青色或黑色,都是由於陰氣過剩所導致。
所謂的膿瘡實際上就是黃疸,厥逆則是寒冷引起的厥症,這些疾病都是因為陰陽兩種能量無法流通協調所產生的結果。對於陽氣過旺的情況,治療方式應該是增加水的能量來平衡。相反地,對於陰氣過盛的狀況,則應該用火的力量來輔助調節,這就是陰陽相互補充、協調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