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氏中藏經》~
1. 卷上
2. 人法於天地論第一
人者上稟天。下委地。陽以輔之。陰以佐之。天地順則人氣泰。天地逆則人氣痞。是以天地有四時五行。寒暄動靜。其變也喜為雨。怒為風。結為霜。張為虹,此天地之常也。人有四肢五臟。呼吸寤寐。精氣流散。行為榮。張為氣。發為聲。此人之常也。陽施於形。陰慎於精。
天地之同也。失其守。則蒸而熱發。痞而寒生。結作癭瘤。陷作癰疽。盛而為喘。減而為枯。彰於面部。見於形體。天地通塞。一如此矣。故五緯盈虧。星辰差忒。日月交蝕。彗孛飛走。乃天地之災怪也。寒暄不時。則天地之蒸否也。土起石立。則天地之癰疽也。暴風疾雨。
則天地之喘乏也。江河竭耗。則天地之枯焦也。鑑者決之以藥。濟之以針。化之以道。佐之以事。故形體有可救之病。天地有可去之災。人之危厄死生。稟於天地。陰之病也。來亦緩而去亦緩。陽之病也。來亦速而去亦速。陽生於熱。熱而舒緩。陰生於寒。寒則拳急。寒邪中於下。
熱邪中於上。飲食之邪中於中。人之動止本乎天地。知人者有驗於天。知天者必有驗於人。天合於人。人法於天。見天地逆從。則知人衰盛。人有百病。病有百候。候有百變。皆天地陰陽逆從而生。苟能窮究乎此。如其神耳。
白話文:
[人法於天地論第一]
人的生命源自上天,根植於大地,由陽氣滋養,陰氣輔助。當天地運行順暢,人的氣血也跟著旺盛;反之,若天地運行受阻,人的健康也會受到影響。就像天地有四季更迭、五行相生相剋,有冷暖變換、動靜交替,情緒變化時會降下雨露,憤怒時颳起風暴,凝結成霜雪,展開時形成彩虹,這是天地的自然規律。同樣地,人也有四肢和五臟,有呼吸和睡眠,精氣在體內流轉,活動時血液充盈,展開時氣息充沛,聲音發出,這是人的正常生理現象。陽氣作用於身體外在,陰氣則護衛內在精氣。
天地與人是相通的,如果失去平衡,就會導致身體發熱,或是產生寒氣,結聚成腫瘤,凹陷成膿瘡,氣息旺盛時會喘息,氣力衰退時身體乾枯,這些病症會在臉部顯現,也在身體各處呈現。天地的通暢或堵塞,也是這樣的道理。因此,五星亮度變化,星辰位置偏移,日月出現食相,彗星掠過,這些都是天地的災害和異常。季節不合時宜,是天地的失調。地震和山崩,是天地的膿瘡。颶風暴雨,是天地的喘息困難。江河枯竭,是天地的乾燥枯萎。醫生用藥物治療,針灸調理,以道家理念引導,輔以適當的護理手段。所以,身體的疾病可以得到救治,天地的災難也能被消除。人的生死危機,源於天地,陰性病狀來得緩慢,消失也緩慢;陽性病狀來得迅速,消失也迅速。陽性能量源自熱度,熱能讓人感到舒緩;陰性能量源自寒冷,寒冷使人蜷縮緊張。寒氣侵襲下部,熱氣侵襲上部,飲食不當則影響中間部位。人的行動與休憩,都遵循天地規律。瞭解人,就能從天地找到證據;瞭解天地,就必然能在人身上找到印證。天地與人相互應和,人遵循天地的法則。觀察天地的順逆,就能洞悉人的盛衰。人有各種疾病,疾病有不同的徵兆,徵兆又會變化無常,這些都是由天地陰陽的順逆所產生。若能深入研究這些道理,就能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3. 陰陽大要調神論第二
天者陽之宗。地者陰之屬。陽者生之本。陰者死之基。天地之間。陰陽輔佐者人也。得其陽者生。得其陰者死。陽中之陽為高真。陰中之陰為幽鬼。故鍾於陽者長。鍾於陰者短。多熱者陽之主。多寒者陰之根。陽務其上。陰務其下。陽行也速。陰行也緩。陽之體輕。陰之體重。
陰陽平。則天地和而人氣寧。陰陽逆。則天地否而人氣厥。故天地得其陽則炎熾。得其陰則寒凜。陽始於子前。末於午後。陰始於午後。末於子前。陰陽盛衰。各在其時更始更末。無有休息。人能從之亦智也。金匱曰。秋首養陽。春首養陰。陽勿外閉。陰勿外侵。火出於木。水生於金。
水火通濟。上下相尋。人能循此。永不湮沉。此之謂也。嗚呼凡愚。豈知是理。舉止失宜。自致其罹。外以風寒暑濕。內以飢飽勞役為敗。欺殘正體。消亡正神。縛絆其身死生告陳。殊不知脈有五死。氣有五生。陰家脈重。陽家脈輕。陽病陰脈則不永。陰病陽脈則不成。陽候多語。
陰症無聲。多語者易濟。無聲者難榮。陽病則旦靜。陰病則夜寧。陰陽運動。得時而行。陽虛則暮亂。陰虛則朝爭。朝暮交錯。其氣厥橫。死生致理。陰陽中明。陰氣下而不上曰斷絡。陽氣上而不下曰絕經。陰中之邪曰濁。陽中之邪曰清。火來坎戶。水到離扃。陰陽相應。方乃和平。
陰不足則濟之以水母。陽不足則助之以火精。陰陽濟等。各有攀陵。上通三寸。曰陽之神路。下通三寸。曰陰之鬼程。陰常宜損。陽常宜盈。居之中者陰陽勻停。是以陽中之陽。天仙賜號。陰中之陰。下鬼持名。順陰者多消滅。順陽者多長生。逢斯妙趣。無所不靈。
白話文:
天是陽氣的根本,地是陰氣的附屬。陽氣是生命的根本,陰氣是死亡的基礎。在天地之間,陰陽互相輔助的是人類。得到陽氣的人能夠生存,得到陰氣的人會死亡。在陽氣中極盛的是高級的存在,在陰氣中極盛的是幽靈。因此,偏向陽氣的人壽命較長,偏向陰氣的人壽命較短。體內多熱的人以陽氣為主,體內多寒的人以陰氣為根。陽氣向上行進,陰氣向下行進。陽氣的運行速度較快,陰氣的運行速度較慢。陽氣的實體較輕,陰氣的實體較重。
當陰陽平衡時,天地和諧,人的氣息平靜。當陰陽逆反時,天地不調和,人的氣息混亂。因此,天地得到陽氣就會炎熱,得到陰氣就會寒冷。陽氣開始於子時之前,結束於午時之後;陰氣開始於午時之後,結束於子時之前。陰陽的盛衰,各自在它們的時間更替中,沒有休息的時候。如果人們能跟隨這種規律,就是智慧的表現。《金匱要略》說:秋季應養護陽氣,春季應養護陰氣。陽氣不要被外界封閉,陰氣不要被外界侵害。火源於木,水源於金。
水與火相互配合,上下相互尋找。人們如果能遵循這個道理,就能永遠不會消沉。然而,大多數愚昧的人卻不懂這個道理。他們的行為不得當,導致自己遭受災難。外界的風、寒、暑、濕,內在的飢餓、飽食、勞累、勞役,這些因素會破壞身體的健康,摧毀正氣,消滅正神,束縛自己的生命,讓生死交替。他們不知道脈象有五種死亡的徵兆,氣息有五種生機的跡象。在陰性體質中,脈象較重;在陽性體質中,脈象較輕。如果陽性病症出現陰性脈象,就意味著病情不會持久;如果陰性病症出現陽性脈象,就意味著病情不會發展。陽性病症患者通常多話,陰性病症患者通常沉默。多話的患者容易治療,沉默的患者難以康復。陽性病症患者在白天較安靜,陰性病症患者在夜晚較平靜。陰陽的運動,按照時間節奏進行。陽氣虛弱時,晚上會出現混亂;陰氣虛弱時,早上會出現衝突。早晚交替,氣息混亂。生死的道理,與陰陽的明暗有關。陰氣下降而不上升,稱為「斷絡」;陽氣上升而不下降,稱為「絕經」。在陰氣中的邪氣稱為「濁」,在陽氣中的邪氣稱為「清」。當火來到坎位,水來到離位,陰陽相應,才能達到和平。
對於陰氣不足的情況,可以用水母來滋補;對於陽氣不足的情況,可以使用火精來增強。陰陽相等,各自有其優勢。上部三寸的地方,稱為「陽之神路」;下部三寸的地方,稱為「陰之鬼程」。陰氣常常需要減少,陽氣常常需要增加。處於中心位置的陰陽均勻平衡。因此,在陽氣中極盛的是得天獨厚的天仙,而在陰氣中極盛的是地位卑微的地鬼。順從陰氣的人往往會滅亡,順從陽氣的人往往能長壽。遵循這種奧祕,將無所不能。
4. 生成論第三
陰陽者天地之樞機。五行者陰陽之終始。非陰陽則不能為天地。非五行則不能為陰陽。故人者成於天地。敗於陰陽也。由五行逆從而生焉。天地有陰陽五行。人有血脈五臟。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五臟者肺肝心腎脾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則生成之道。
循環無窮。肺生腎。腎生肝。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上下榮養。無有休息。故金匱至真要論云。心生血。血為肉之母。脾生肉。肉為血之舍。肺屬氣。氣為骨之基。腎應骨。骨為筋之本。肝系筋筋為血之源。五臟五行。相成相生。晝夜流轉。無有始終。從之則吉。逆之則凶。
天地陰陽。五行之道。中含於人。人得者可以出陰陽之數。奪天地之機。悅五行之要。無終無始。神仙不死矣。
白話文:
【生成論第三】
陰陽是天地運行的核心機制,五行是陰陽變化的終極表現。若無陰陽,天地無法運作;若無五行,陰陽亦無法展現其效用。因此,人的形成來自天地,衰敗則與陰陽相關。五行的順逆變化,是生命產生的關鍵。
天地間有陰陽五行,人體內有血脈和五臟。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臟指的是肺、肝、心、腎、脾。金能生水,水能生木,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又能生金,這就是生成的過程,形成一個無窮盡的循環。
肺能養腎,腎能養肝,肝能養心,心能養脾,脾又能養肺,如此上下互相滋養,永不停歇。就像《金匱要略》所說,心能生血,血是肉體的基礎;脾能養肉,肉是血的容器;肺掌管氣,氣是骨的根基;腎與骨相應,骨是筋的根本;肝連接筋,筋是血的源頭。五臟與五行相互配合,相互生成,晝夜不停,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遵循這個規律則吉祥,違背則兇險。
天地間的陰陽與五行原理,都存在於人體之中。掌握這些原理的人,能夠超越陰陽的限制,洞察天地的運行機制,理解五行的精髓,達到無始無終,甚至達到長生不老的境界。
5. 陽厥論第四
驟風暴熱。雲物飛揚。晨晦暮晴。夜炎晝冷。應寒不寒。當雨不雨。水竭土壞。時歲大旱。草木枯悴。江河乏涸。此天地之陽厥也。暴壅塞。忽喘促。四肢不收。二腑不利。耳聾目盲。咽乾口焦。舌生瘡。鼻流清涕。頰赤心煩。頭昏腦重。雙睛似火。一身如燒。素不能者乍能。
素不欲者乍欲。登高歌笑。棄衣奔走。狂言妄語。不辨親疏。發躁無度。飲水不休胸膈膨脹腹與脅滿悶。背疽肉爛。煩潰消中。食不入胃。水不穿腸。驟腫暴滿。叫呼。昏冒。不省人事。疼痛不知去處。此人之陽厥也。陽厥之脈。舉按有力者生。絕者死。
白話文:
[陽厥理論第四]
突然間風大熱烈,塵土漫天飛揚,早上還陰暗,到了傍晚卻轉晴,該冷的時候不冷,應該下雨的時候不下雨,水源枯竭,土地荒蕪,年份大旱,草木枯萎,江河乾涸,這都是天地間的陽厥現象。
人體突然間氣血壅塞,呼吸急促,四肢失去力量,大小便不順,耳朵聽不清,眼睛看不見,咽喉乾燥,口脣焦裂,舌頭生瘡,鼻涕直流,兩頰紅赤,心情煩躁,頭暈腦漲,雙眼像著了火,全身像在燃燒,原本不能做的事情突然能做,
原本不想的事情突然想做,爬高唱歌大笑,脫掉衣服奔跑,胡言亂語,不分親疏,煩躁無度,不停喝水,胸膈脹滿,腹部和脅下感到悶痛,背上長膿瘡,肌肉腐爛,身心疲憊,消化不良,食物進不了胃,水分無法通過腸道,突然腫脹,爆發性滿腹,尖叫,昏迷,失去意識,對疼痛感覺不到來源,這是人的陽厥現象。
對於陽厥的脈象,如果摸起來強而有力,還有生存的可能;如果脈象消失,則預示死亡。
6. 陰厥論第五
飛霜走雹。朝昏暮靄。雲雨飄颻。風露寒冷。當熱不熱。未寒而寒。時氣霖霪。泉生田野。山摧地裂。土壞河溢。月晦日昏。此天地之陰厥也。暴啞卒寒。一身拘急四肢拳攣。唇青面黑。目直口噤。心腹滿痛。頭頷搖鼓。腰腳沉重。語言謇澀。上吐下瀉。左右不仁。大小便活。
吞吐酸淥。悲憂慘慼。喜怒無常者。此人之陰厥也。陰厥之脈。舉指弱。按指大者生。舉按俱絕者死。一身悉冷。額汗自出者亦死。陰厥之病。過三日勿治。
白話文:
[陰厥論第五]
天氣突然轉變,早晨還晴朗,到了傍晚就變得霧濛濛的,接著又是風雨交加,風吹得人直打顫。本該是炎熱的季節卻感覺不到熱度,未到寒冬卻已感凜冽。氣候反覆無常,連綿不斷的雨使得河水泛濫,泉水在田間湧現,山崩地裂,土地被侵蝕,河水泛濫。天空灰暗,這就是自然界中的陰厥現象。
突然間無法發聲,全身緊繃,四肢蜷縮,嘴脣發青,臉色鐵青,雙眼瞪得滾圓,嘴巴緊閉,心臟和腹部劇烈疼痛,頭部和下巴搖晃不止,腰部和腳步沉重,說話含糊不清,嘔吐與腹瀉交錯,身體左右側失去知覺,大小便失禁。
吞嚥時感到酸澀,心情悲傷,情緒起伏不定,這就是人的陰厥症狀。對於陰厥的脈象,如果輕輕觸摸感覺微弱,用力按壓感覺較強的人,還有希望康復;如果無論輕按還是重按都感覺不到脈搏的人,就非常危險了。如果全身冰冷,額頭卻冒冷汗,這也是死亡的徵兆。陰厥這種疾病,如果超過三天仍未治療,後果不堪設想。
7. 陰陽痞格論第六
陽氣上而不下曰痞。陰氣下而不上。亦曰痞。陽氣下而不上曰格。陰氣上而不下。亦曰格。痞格者謂陰陽不相從也。陽奔於上則燔。脾肺生其疽也。其色黃赤。皆起於陽極也。陰走於下則冰。腎肝生其厥也。其色青黑。皆發於陰極也。疽為黃疽也。厥為寒厥也。由陰陽痞格不通而生焉。陽燔則治以水。陰厥則助以火。乃陰陽相濟之道耳。
白話文:
在醫學理論中,當陽氣只往上行而不下降,這種情況被稱為"痞"。同樣地,若陰氣只往下行而不上升,也被視為"痞"。當陽氣下行卻不能上行,這種現象稱為"格"。反之,陰氣上行卻無法下行,同樣被稱為"格"。"痞"和"格"的情況,其實就是陰陽兩種能量無法相互協調運作。
如果陽氣過度向上奔騰,會導致身體像火燒一樣,脾臟和肺部可能因此產生膿瘡,這類的膿瘡通常呈現黃色或紅色,都是因為陽氣過剩所致。相反的,如果陰氣過度向下流動,會使身體感到冰冷,腎臟和肝臟可能會出現厥逆的情況,這時皮膚顏色可能呈現青色或黑色,都是由於陰氣過剩所導致。
所謂的膿瘡實際上就是黃疸,厥逆則是寒冷引起的厥症,這些疾病都是因為陰陽兩種能量無法流通協調所產生的結果。對於陽氣過旺的情況,治療方式應該是增加水的能量來平衡。相反地,對於陰氣過盛的狀況,則應該用火的力量來輔助調節,這就是陰陽相互補充、協調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