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全望

《瘴瘧指南》~ 卷上 (8)

回本書目錄

卷上 (8)

1.

瘴瘧之作。多由痰滯而成。故其痊後稍不調攝。痰症即作。然痰之變症。非止一端。為嗤。為咳。為嘔逆。為麻木。為痞膈。及為異病之最重者。又為卒暴痰厥眩暈等症。

若痰厥僵仆。不知人事。脈浮而遲者生。數而急疾者死。目開眼合手撒遺尿吐沫喉如鼾睡髮直搖頭汗綴如珠皆不治之症。治法痰厥者。三生飲合奪命散。元氣不虛者。吹鼻藥、三生飲、星附湯、星香散及導痰湯選用。其他痰症以二陳湯為主。隨症施治。不可執一也。

白話文:

【痰】

瘴瘧疾病發生,大多是由於痰液滯留所導致。因此,在病人康復後,如果稍有調理不當,痰相關的症狀就會再次出現。然而,痰引起的病症變化多端,不僅限於一種表現。它可以是打噴嚏、咳嗽、嘔吐、身體麻木、胸脹或腸胃不適,甚至引發一些更嚴重的特殊疾病。此外,痰還可能引發突然的痰厥、眩暈等症狀。

如果患者因痰厥而倒地失去意識,脈搏浮而緩慢的有可能存活,但脈搏急促且頻率快的則危險。若出現眼睛睜開或閉合、手撒、尿失禁、口吐泡沫、喉嚨像打呼般的聲音、頭髮直立、頭部搖晃、汗水滴落如珠等情況,都是難以治療的症狀。對於痰厥的情況,可以使用三生飲配合奪命散治療。如果患者元氣並未太過虛弱,則可考慮使用吹鼻藥、三生飲、星附湯、星香散以及導痰湯中的任一選項。至於其他痰相關的症狀,則主要以二陳湯為治療基礎,再根據具體病情進行調整治療,不能只固守一種治療方法。

請注意,以上資訊僅供參考,實際治療應尋求專業醫生指導。

2. 治濕要訣

濕有內外之殊。外感則入經絡而流關節。內傷則由臟腑而歸脾腎。濕為土氣。土居水火之中。水陰而火陽。陰陽交感。水火相蒸則生濕氣。火盛則濕化為熱。水盛則濕化為飲。濕熱者治以辛涼。濕寒者治以辛溫。(入腑臟者行其水道入經絡者開其汗孔)

白話文:

【治療濕氣的關鍵】

濕氣分為外部侵入與內部產生兩種。外部的濕氣會進入人體的經絡並影響關節。而內部的濕氣則是由臟腑開始,最終影響到脾和腎。濕氣是與土地氣息相關的。土地位於水與火之間。水屬陰,火屬陽。當陰陽交互作用,水與火互相蒸發時,就會產生濕氣。如果火氣太旺,濕氣就會轉變為熱氣。反之,若水氣過重,濕氣就會轉變為飲(一種病理產物)。對於濕熱的情況,應該用辛涼的藥物來治療;對於濕寒的情況,則應使用辛溫的藥物來治療。(若是濕氣深入腑臟,應促進水道的運行;若是濕氣在經絡中,應打開汗孔讓濕氣排出。)

3. 辨藥

4. 升藥

南方之地,其氣不正。陰常盛,春夏多寒;陽恆泄,秋冬多熱。陽外而陰內,陽浮而陰閉,故人得病多內寒外熱,下寒上熱。醫者不察,概用升陽發表等藥,致病者痰滯神昏,而不知人。服多者氣逆,噦而汗出即逝。蓋瘴病之作,秋冬為多。人之陽氣,春升夏浮,秋降冬藏。

秋冬熱,是行夏浮之令,而秋冬之令不行,陽氣之不降也明矣。陽氣不降,則中下二焦空虛而寒。大法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則逆之。知此者急使陽氣下降,及溫中之不暇,而況敢用升浮涼藥以犯逆時之戒乎!凡升陽之藥,味辛性涼。味辛便能散真氣,性涼非脾胃虛寒所宜。

因其升,故心肺之陽不降,所以神愈昏不知人。因其散氣,故中氣愈虛,不能運痰,所以痰滯。因其性涼,脾胃愈寒,所以發噦。因其發汗,故汗一出翻然作冷,上焦幾微之間,氣隨汗而出,所以即逝。議論至此,治瘴者,豈可以升陽風藥而妄用之哉?所謂升陽風藥者,如升麻、

防風、荊芥、羌活、獨活、前胡、薄荷、天麻、蔓荊、葛根、細辛、白芷、川芎、紫蘇之屬是也。余觀今之醫瘴者,不識其端,妄以頭痛發熱、身痛口渴,為時行寒疫,用敗毒散及升陽散火湯二三服,則痰滯不語,目瞪口噤。元氣素實者,熱退時此症亦退而蘇,熱來時其症復來。

此時急宜溫中利痰,用治瘴正法,多有得生者。若元氣虛,服三四服即變瘂瘴,七日外竟成大夢。又有一等元氣極實者,服前藥亦不痰滯,亦不變瘂,止是熱不退,直至十四日內熱微時,方作噦而逝。此等變症不惟敗毒散火湯,雖參蘇飲變症亦如此。

白話文:

在南方的地域,那裡的氣候條件較為特殊,陰氣往往過盛,即使是在春夏之際,氣溫也可能偏低;陽氣則常常處於消耗狀態,導致秋冬之季可能出現異常高溫。這種陽氣外浮,陰氣內聚的情況,讓人們容易產生內寒外熱,下寒上熱的病症。然而,醫生如果未能充分理解病情,盲目使用提升陽氣或解表的藥物,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痰液堆積,精神混亂,甚至失去意識的嚴重後果。服用過量的話,會造成氣息逆行,嘔吐並伴隨大量出汗,之後病情迅速惡化。因為瘴病,也就是熱帶疾病,通常在秋冬兩季更為普遍。人的陽氣在春天上升,在夏天擴張,秋天則開始下降,冬天則收斂。

秋冬仍然高溫,代表本應在夏天發生的陽氣擴張現象,卻在秋冬持續,這說明瞭陽氣未能正常下降。當陽氣無法下降,身體的中下部就會變得空虛且寒冷。根據中醫理論,對於升降浮沉的調節,我們應該順其自然,對於寒熱溫涼的調整,則需逆向操作。瞭解這些的人,會急著讓陽氣下降,並溫暖中焦,哪還敢使用提升陽氣和涼性的藥物,違反了按季節調整身體的原則呢!

所有提升陽氣的藥物,味道辛辣且性質偏涼。辛辣的味道會散發真氣,而涼性的藥物對脾胃虛寒的人來說並不是最佳選擇。

因為這些藥物會提升陽氣,所以心肺的陽氣無法下降,因此患者會更加混亂,甚至失去意識。因為它們會散發氣息,所以中氣會更加虛弱,無法運轉痰液,導致痰液堆積。因為它們性質偏涼,脾胃會更加寒冷,導致嘔吐。因為它們會引發汗水,所以一旦出汗,人體反而會感到冰冷,上焦部位的微細氣息隨著汗水流失,因此病情迅速惡化。討論到這裡,治療瘴病,怎能輕易使用提升陽氣和風藥呢?

所謂的提升陽氣和風藥,像是升麻、防風、荊芥、羌活、獨活、前胡、薄荷、天麻、蔓荊、葛根、細辛、白芷、川芎、紫蘇等藥物都屬於這一類。我觀察現在治療瘴病的醫生,往往忽略了病情的起因,誤將頭痛發燒、身體疼痛、口渴等症狀認為是寒疫,使用敗毒散或升陽散火湯,服用二三劑後,患者可能會出現無法說話、目光呆滯、口脣緊閉的症狀。

如果患者的基礎體質較好,當熱度下降時,這些症狀也會隨之消失,但熱度再起時,症狀也會再次出現。此時,應該立即溫暖中焦,幫助排痰,使用正確的瘴病治療方法,許多患者都有機會康復。然而,如果患者的基礎體質較差,服用三四劑藥後,可能會變成瘂瘴,也就是嚴重的瘧疾,七天後可能陷入深度昏迷。另外,有些體質非常強壯的患者,即使服用這些藥物,也不一定會出現痰液堆積,也不一定會變成瘂瘴,只是熱度不會下降,直到第十四天左右,熱度稍微減退時,才會開始嘔吐,然後病情迅速惡化。這種病情的變化,不僅僅是敗毒散和升陽散火湯會引起,即使是參蘇飲,也可能導致同樣的後果。

5. 降藥

經曰: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瘴病之作,天氣熱而人身亦熱,上多燥渴,心胸煩熱,是重陽也;而鼻尖涼,腰足冷痛,是陰寓於其中也。又寒極生熱,熱極生寒。故瘴之始作也,必大熱;及其病退也,身無尺寸之膚下如冰冷。醫者不知此理,見其發熱煩躁,舌黑面紅目赤脈數,便以為大熱之症。

用苦寒降藥,如黃芩、黃連、梔子、黃柏、知母之屬,愈投愈劇。連服數劑,則上熱未降,中寒作,或變瘂,或痰滯,或發噦,或手足梢冷厥而泄,諸症一起,百無一生。又有甚者,見其煩躁引飲,而用白虎湯、石膏湯;見其舌黑,大便秘,小便赤,而用大柴胡湯、承氣湯。此藥下咽,或即發狂而斃,或即痰滯而卒,頃刻危亡。

是知瘴病未必遽能危人,醫危之也。苦寒降藥,如天花粉、木通、滑石、車前子、元參、連翹、元明粉、生地黃之類,亦不可輕用。醫者審之,庶不誤人。

白話文:

經典有言:極度的陰會轉為陽,極度的陽也會轉為陰。在瘧疾發生時,外界氣溫高人體溫度也高,患者常感到口乾舌燥,心胸煩悶且熱,這就是極度的陽;然而鼻子尖端冰涼,腰部及腳部感覺冷且疼痛,這就顯示陰寒隱藏在其中。再者,極寒可產生熱,極熱也能產生寒。因此瘧疾剛開始發作時,身體會非常熱;但當病情退去時,全身皮膚卻像冰一樣冷。

醫生若不懂這個道理,看到病人發燒煩躁,舌頭黑、臉紅眼赤脈搏快,就會認為這是極度的熱病。

使用極苦極寒的降火藥物,例如黃芩、黃連、梔子、黃柏、知母等,反而使病情更加嚴重。連續服用幾次後,上半身的熱並未減緩,中焦卻開始出現寒象,可能出現聲音嘶啞,或痰液淤積,或打嗝,或手腳冰冷且拉肚子,這些症狀一旦同時出現,病人存活的機會微乎其微。更嚴重的是,看到病人煩躁想喝水,就使用白虎湯、石膏湯;看到舌頭黑、大便硬、小便紅,就使用大柴胡湯、承氣湯。這些藥一旦喝下,可能馬上發狂死亡,或者痰液淤積突然去世,片刻之間,生命危在旦夕。

由此可知,瘧疾不一定會立刻置人於死地,反而是醫生的治療方式可能使人陷入險境。極苦極寒的降火藥,如天花粉、木通、滑石、車前子、元參、連翹、元明粉、生地黃等,也不能隨便使用。醫生必須謹慎判斷,才能避免誤人。

6. 平胃

或曰,瘴病因於脾胃虛寒,外感乖戾之氣而成。而治法必先正氣和解,所用正氣散、養胃湯、不換金、和解散諸方,俱有平胃散在內。蓋平胃散古人用以治脾胃敦阜,有削平之義,故曰平胃,非補脾胃藥。何又用之?況瘴病脈弦,脈弦而服平胃散,又犯東垣虛虛之戒何也?予曰,發瘴之地,

其地多山,其土卑薄。方其晴明,天氣熱蒸,地下生水;及其陰雨,地下多濕。人生其間,常履於濕土之上。經曰:「穀氣通於脾」,濕傷脾內,故脾胃之虛,多由陽氣浮於上,陰濕之氣傷於下而然,非若內傷之主於飲食勞倦也。用平胃以去脾濕,胡為不可?中有蒼朮之燥濕,不閉腠理,

使汗易出;陳皮之消痰下氣;川樸溫中下氣,理痰消食;甘草之調中氣,益脾胃。故李待制選,以為治瘴要藥也。若謂脈弦在內傷,謂肝木克脾土,宜補脾抑肝,不宜去濕,故犯虛虛之戒。不知瘴病脈弦,是瘧脈自弦之弦,為邪在半表半裡,因濕生痰而作,故不禁平胃,正欲其溫中去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