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瘴瘧指南》~ 卷上 (9)
卷上 (9)
1. 麻黃
衛生方云。麻黃生於中牟。有麻黃之地。冬雪不積。蓋麻黃能泄外陽故也。今南方無霜雪。皆如麻黃之地。陽氣恆泄。即此可知。人居其間。不勞麻黃而自汗。有病則不宜輕發汗。輕用麻黃。此理甚明。前輩詩云。四時恆是夏。一雨便成秋。讀此一聯。不惟知南方天氣。亦可觸類而知。
夫人之病也。假如病者多熱。才經一汗。便翻然為冷。是豈宜輕發汗耶。如五積散。通關散。金沸草散。九寶飲。小續命湯。十神湯。香蘇散。俱有麻黃。雖有主對。亦不可服。若麻黃。青龍湯。南方尤不可遽用也。今人例以麻黃為發散藥。殊不知其力只能驅我之內陽。以劫外寒也。
白話文:
衛生方云:
麻黃生長在中牟,有麻黃生長的地方,冬雪不積。這是因為麻黃能洩去外陽之氣的緣故。如今南方無霜雪,皆如麻黃生長之地,陽氣總是外洩,由此可知,人居住在南方,不服用麻黃也會自汗。如果有病,就不宜輕易發汗,輕易使用麻黃,道理十分明顯。前輩詩云:「四時恆是夏,一雨便成秋。」讀了這兩句詩,不僅知道南方天氣的特性,也能由此推知其他事物。
一般而言,假如病人體內熱盛,才經一次發汗,就突然轉為寒冷,這就說明不宜輕易發汗。例如五積散、通關散、金沸草散、九寶飲、小續命湯、十神湯、香蘇散,這些方劑中都含有麻黃,雖然各有主治,但也不可服用。尤其是麻黃、青龍湯,在南方更不可輕易使用。現在的人常常把麻黃當作發散藥,卻不知道它的力量只能驅趕體內的陽氣,用來抵禦外寒。
古今方書用肺經咳嗽。以肺之性惡寒。肺為嬌臟。易於感寒。乃宜用之。仲景治足太陽傷寒。以太陽在表。非汗不解。及治少陰經傷寒。發熱脈沉。蓋少陰當無熱惡寒反發熱者。邪在表也。故以溫劑佐之。發中有補。皆所當用也。除此三經。方書已自少用。況南方不寒之地。
瘴氣交重。瘴病豈盡因感寒耶。不因感寒。不用麻黃。又何不可。南史記範云欲赴梁武帝九錫之命。忽爾傷寒。召醫徐文伯治之。恐不得與慶事。實告之曰。欲即愈。當先期取汗。但不免妄泄元陽。恐二年後不復起矣。云曰朝聞夕可。況二年乎。文伯燒地布席。置云於上。得汗而解。
白話文:
古今醫書治療肺經咳嗽,都認為肺的特性是怕冷,而且肺是嬌嫩的臟器,容易受寒,所以應該使用麻黃。張仲景治療足太陽傷寒,認為太陽經在表,必須出汗才能解除,治療少陰經傷寒,病人發熱脈沉,這是因為少陰經本不該發熱,反而是因為寒邪入侵,所以表面上才發熱,所以要用溫劑輔助,並在發汗的同時加入補益藥物,都是合理的用藥。除了這三條經脈之外,醫書就很少使用麻黃了,何況南方不寒冷的地方。
瘴氣濃厚,瘴病難道都是因為受寒引起的嗎?如果沒有受寒,就不用麻黃,又何妨呢?南史記載範雲想要接受梁武帝的九錫封賞,突然患了傷寒,召來醫生徐文伯治療,範雲擔心無法參加慶典,就坦誠地告訴徐文伯,想要馬上痊癒,就必須先出汗,但是難免會損傷元氣,恐怕兩年後會無法復原。範雲說,早上聽到晚上就能做到,何況是兩年呢?徐文伯於是燒了地布床席,讓範雲躺在上面,出了一身汗病就好了。
云大喜。文伯曰。不足喜也。後二年果應。夫發汗先期。尚促壽限。況不當汗而汗乎。又嘗見有染瘴者。上熱下寒。腰足寒痛。自謂五積散症也。遂倍加麻黃。多衣覆汗。竟成重症。雖服真武湯。亦莫能救。並贅於此。為妄用藥者之戒。大凡瘴病誤用麻黃。服後啞者。七日內死。
或筋惕肉瞤者。十四日內死。或目赤上氣喘促者。十四日內死。若汗出不止。脈細如無悸動。寒戰發噦者。即時死。余常目擊。可不慎哉。
白話文:
有人說大喜,文伯說這不足喜,兩年後果然應驗。發汗過早,尚且會縮短壽命,何況不該發汗卻強行發汗呢?我曾經見過染上瘴氣的人,上熱下寒,腰足寒痛,自以為是五積散症,於是加倍服用麻黃,穿很多衣服捂汗,結果病情加重,即使服用真武湯也無濟於事。將這些記錄下來,作為妄用藥物者的警示。總之,瘴病誤用麻黃,服藥後啞巴的,七日內就會死亡;筋惕肉瞤的,十四日內就會死亡;眼睛發紅、上氣喘促的,十四日內就會死亡;如果汗出不止,脈搏細微幾乎沒有跳動,寒戰、發噦,則立刻就會死亡。我親眼目睹過這些情況,不可不慎啊。
2. 柴胡
衛生方云。夫人身本地水火風。四大假合。陰陽和會。上焦屬火為陽。下焦屬水為陰。遇有寒熱。見上熱下寒之疾。不能升降既濟之。而反用藥。實實虛虛。則水火解散。而人身壞矣。嘗謂見柳司教彭亮一曰。染瘴身熱心煩。自以為實熱乘渴。以冷水吞黃連黃芩丸。又取冷水以漬胸膈。
至日晡小便漸多。更服黃芩湯小柴胡湯。是夜連進數服。小便愈數。次日早。熱漸才退。而即逝。可畏哉。夫下元為人身根本。根本既虛。身乎何有。小柴胡湯。今人但知為可用退熱。抑知其所以用乎。夫仲景制方惟用之以治足少陽膽經傷寒。蓋膽無出入道路。柴胡乃本經藥。
白話文:
古籍中記載,人體是由水、火、風四大元素組成,陰陽調和才能維持健康。上焦屬火為陽,下焦屬水為陰。若遇到寒熱交錯,上熱下寒的疾病,就無法正常升降調節。如果用藥不當,過於滋補或過於瀉下,就會導致水火失衡,最終損傷人體。曾經聽說柳司教彭亮說過,有一個人染瘴氣,身體發熱,心煩意亂,以為是實熱上火,就用冷水吞服黃連黃芩丸,又用冷水浸泡胸部。結果到了下午,小便越來越多,又喝了黃芩湯和小柴胡湯。當晚連續喝了好幾服,小便量明顯增加。第二天早上,發熱才慢慢退去,人就去世了。可見,下元是人體的根本,根本虛弱,身體就無以為繼。小柴胡湯現在人們只知道可以用來退熱,卻不知道它的真正用處。張仲景用它來治療足少陽膽經的傷寒,因為膽經沒有明顯的出入通道,柴胡正是本經藥物。
邪在半表半裡。非柴胡黃芩之苦。能發傳經之熱則不可。佐以半夏之辛。以散除煩嘔。復用人參甘草之甘。以緩中和之氣。又且存攻守之意也。倘不擇其可而概用之。鮮有不蹈彭司教之轍者。大凡瘴病誤用柴胡湯後。愈增煩渴。舌愈黑。身沉重。自利頻頻。手稍冷。漸漸厥者。
二三日決死。或發噦者。七日內死。或痰逆而啞者。七日死。俱所目擊者。或曰。若然柴胡斷不可用與。余曰。柴胡能治邪氣在半表。非不可用也。但必須其症一定。不可已。方可用之。亦不可遽用。其性極寒。必須先溫中。固下正氣後。及十四日後。其病退時。脈亦弦數。
白話文:
疾病症狀介於表里之間,不適合用柴胡黃芩的苦寒之性,因為會導致傳經發熱。應該加入半夏的辛味,去除煩嘔;再用人參甘草的甘味,緩和中氣,兼顧攻守之意。如果沒有分辨病情就一概使用,很容易重蹈彭司教的覆轍。通常瘴病誤用柴胡湯後,會加重煩渴,舌頭更黑,身體沉重,腹瀉不止,手稍冷,慢慢出現厥症。
兩三天內就會死亡,或者出現嘔吐的,七天內死亡;或者痰逆而啞的,七天內死亡,這些都是親眼見到的。有人說,這樣看來柴胡就絕對不能用了。我說,柴胡可以治療邪氣在半表的疾病,並非不能用。只是必須病情明確,才能使用,而且不能急於使用。柴胡性極寒,必須先溫中,固護正氣,等到十四天後病情減退時,脈象也應該是弦數的。
外症的系實熱。方可用之。亦當與正氣平胃養胃兼用可也。或李待制柴胡散。尤為穩當。
白話文:
外症的病因是實熱,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相應的治療方法。同時,還可以結合調理正氣、養胃的措施一起進行。例如,可以使用李待制的柴胡散,這是一種非常穩定有效的方劑。
3. 檳榔
嶺表之俗。多食檳榔。蓋謂瘴瘧之作。率由飲食過度。氣痞痰結。而檳榔最能下氣。消食去痰。故土人狃於近利。而暗於遠害。此謂北人之飲酥酪塞北地寒。食酥酪膚理縝密。一旦病疫。當汗則寒塞而汗不得出。南方地熱。食檳榔不得。檳榔味辛。能下泄元氣。大泄胸中至高之氣。
久食檳榔。臟氣疏泄。一旦病瘴。元氣已自虛羸。故不能堪。所以南方多體瘠色黃。夫豈全是氣候所致。蓋亦檳榔為患。殆不思耳。
白話文:
嶺南地區的風俗,多半愛吃檳榔。原因是當地瘴氣瘧疾的發生,往往是因為飲食過度,導致氣機阻滯、痰濕凝聚。而檳榔最能降氣、消食、化痰,因此當地人只顧眼前的利益,而不顧長遠的危害,便習慣性地食用檳榔。這就如同北方人飲用酥酪,由於北方氣候寒冷,食用酥酪可以使肌膚緊密。但一旦染上疫病,應該發汗的時候,卻因為寒氣阻滯而無法出汗。南方氣候炎熱,食用檳榔也同樣不可取。檳榔性辛,能瀉泄元氣,大量瀉掉胸中上部的元氣。
長期食用檳榔,會導致臟腑氣機疏泄過度,一旦染上瘴氣,元氣本已虛弱,就更加難以承受。所以南方人大多體形消瘦、面色發黃。這並非完全是由氣候造成的,檳榔也起著很大的危害作用,只不過人們沒有意識到而已。
4. 附子
衛生方云。重陽必陰。重陰必陽。寒熱之變。物極則反。今瘴病或始寒戰而終大熱。或連日極熱而後作寒。正謂此也。第傷寒以不飲水為內寒。瘴則內寒者也。亦飲水甚。則欲坐水中取水。以漬其心。胸蓋炎方受病。氣專炎上。心肺焦熬。華蓋乾涸。所以多渴。若其脈浮而虛。
按之無力。又或病潮時。脈洪數。病不潮時。脈微弱。其症則心煩躁。額上極熱。面色多赤。舌多黑。頭或痛或不痛。小便或頻或赤。大便或泄。腰腿沉重。兩足不熱。其有寒厥或疼。誤服涼藥。則渴轉甚。燥轉急。治此者。當引上焦熱氣。降於下焦。正宜用大附子。及灸丹田氣海足三里等穴。
白話文:
《衛生方》中說:重陽必陰,重陰必陽,寒熱的變化,物極必反。現在瘴病,有的開始時寒戰,最終卻發高熱;有的連續多日高熱,之後才發寒。這正是此道理。只是傷寒以不喝水為內寒,而瘴病也是內寒,卻也喝水過多,就像要坐在水裡取水,以浸泡自己的心臟一樣。胸蓋炎方受病,氣專門向上炎熱,心肺焦灼煎熬,華蓋乾涸,所以病人十分口渴。如果脈象浮虛,按之無力,或者病發潮時脈洪數,病不發潮時脈微弱,其症狀就會心煩躁,額頭極熱,面色發紅,舌頭多黑,頭部或痛或不痛,小便或頻或赤,大便或瀉,腰腿沉重,兩腳不熱,還有寒厥或疼痛,若誤服涼藥,則口渴更甚,燥熱更加急迫。治療這種病,應該引導上焦的熱氣下降到下焦,正應該使用大量附子,以及灸丹田、氣海、足三里等穴位。
使下元暖。陰陽交泰。而病自和解矣。或曰口渴心煩。面赤舌黑。小便赤。脈數。明是熱症。而子謂治此病者。宜用大附子。附子乃大熱藥也。以之治大熱之病。是以火濟火。甚駭耳目。吾子其有說以通之乎。余曰方書有云。凡間之火得木則炎。得水則伏。其疾之小者似之。
故立方有正治。龍雷之火。得木則燔。得水則炎。日出則滅。其疾之大者似之。故立方有從治。復佐以熱因寒用之。寒因熱用之之理。今人染瘴。或啞而不能言。或熱而精神昏亂。如臥炭火之中。去死一間。不謂之火病可乎。所以立從治之方。有姜附湯。乾薑附子湯。沉附湯。
白話文:
讓下半身溫暖,陰陽調和,疾病自然就會痊癒。有些人可能會說,口渴心煩、臉紅舌黑、小便赤紅、脈搏快速,明顯是熱症。但你卻說治療這種病應該用大附子,附子可是大熱藥,用大熱藥治大熱的病,這是以火救火,實在令人匪夷所思。你能不能解釋一下?我說,醫書上記載,凡是體內熱症,遇到木氣就會更加炎熱,遇到水氣就會消退,輕微的病症也是這樣。所以治療時,就有正治之法。就像雷電之火,遇到木氣就會更加猛烈,遇到水氣就會減弱,日出後就會消失,嚴重的病症也是這樣。所以治療時,就有從治之法,輔以熱症用寒藥、寒症用熱藥的道理。現在的人染上瘴氣,有的啞口無言,有的高燒神志昏迷,就像躺在炭火中,離死亡只有一步之遙,這難道不是火病嗎?所以,治療時採用從治之法,用姜附湯、乾薑附子湯、沉附湯。
附子冷湯。附子理中湯。真武湯。冷香湯。七棗湯。極重三建湯。雖各有主對。俱系溫劑。合冷服之。或佐以涼藥。乃寒因熱用也。或曰以熱治之之法。既聞命矣。而三建湯用川烏附子天雄乃一物也。何以別之。余曰以春月採小者。為川烏。主除寒濕去痰。冬月採大而有小子附於旁者。
為附子。主回陽反本。補下焦之陽虛。大而旁無小子者。為天雄。取之雄不孕子之意。其力全無分散。補上焦之陽虛。以三物同一本出於建平。故名曰三建。瘴虛因醫者誤用涼藥。以致四肢厥冷。頭額虛汗。發噦。脈數而促。症甚急。用之能收心液。能止真陽。多有得生者。
白話文:
附子冷湯、附子理中湯、真武湯、冷香湯、七棗湯,以及極重的三建湯,雖然各有針對的病症,但都是溫性的藥方。這些藥方可以與冷的藥物一起服用,或搭配涼性的藥材,這屬於寒因熱用的治療方法。有人說用熱藥治療的方法已經被普遍接受,但三建湯卻使用川烏、附子、天雄,這三種藥物都是同一種植物的不同部位,為什麼要分別使用呢?我說,春天採收的小個體稱為川烏,主要用於去除寒濕、化痰;冬天採收的大個體,旁邊有小個體附著的,叫做附子,主要用於回陽、補益下焦陽虛;大個體旁邊沒有小個體的,叫做天雄,取其雄性不孕之意,藥力集中不分散,用於補益上焦陽虛。因為這三種藥物都是出自建平,所以稱為三建。如果因為醫生誤用涼藥,導致病人四肢冰冷、頭額虛汗、發噦、脈搏快速而微弱,情況十分危急,這時候使用三建湯可以收斂心液、固守陽氣,許多病人因此得以存活。